經常有家長談到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遇到一些困難或挫折就癱一天。很多家很重視給孩子挫折教育,可是很多家長對挫折教育都有著非常錯誤的理解。有一種家長認為要給孩子設定很難的任務,讓孩子提前體驗失敗的感覺,才不會在將來遭遇失敗時,被負面情緒打敗。還有一類家長要用語言來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練就一顆不怕打擊的強心臟,將來遇到嚴厲的教師或上司時才能承受得住,才能好好地學習和工作,這其實是冷暴力,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也不是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這樣的,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困難時產生挫折感的時候,給予他適當的引導,教他思路方法,讓他跨過一道道溝通,獲得直面失敗的勇氣,掌控生活的信心。與挫折相對應的是耐挫力,耐挫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那麼家長要如何培養有高度耐挫力的孩子呢?
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遭遇挫折前,就幫助孩子解決挫折。其實家長們這樣做等於是親手剝奪了孩子從失敗和試錯中成長的機會。所以他們根本不懂得如何面對失敗,那些一遇到困難或失敗就退縮的孩子,就是因為怕犯錯誤,怕事情做不好,怕家長的責罵才會退縮,不敢再去堅持和嘗試。所以我們家長要樹立“失敗和試錯是培養耐挫力的資源”的最重要的觀念,讓孩子們從失敗與試錯中獲得理解與支援,他們才會獲得心理承受能力。
能共情是解決挫折問題的情感基礎,當家長樹立了“失敗和試錯是培養耐挫力的資源的觀念後,就能很好的認同並疏導孩子在受到挫折時的情緒體驗,能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心境。讓孩子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才能夠有動力,有信心去解決問題。在孩子處於負面情緒中裡,家長不但可以用言語來寬慰孩子,也要與孩子多多進行身體接觸,比如擁抱孩子,握著孩子的手等等,這樣的動作會讓孩子放鬆下來,也能更清晰地感到父母的愛。
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要多鼓勵和引導他們找原因,分析讓我失敗的挫折是來自內部還是外部的。這個挫折點我們能改變嗎?有些不能改變的,我們就要接納它,有些是可以改變的,那我們就想辦法改變它。如果要改變它,我們有哪些解決的辦法呢?這樣就讓孩子從小就一點點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從受挫折時抱怨,到想辦法會解決問題。當孩子想辦法解決了問題,他們就能獲得控制感,就能用控制感去抵制不可控而產生的焦慮和恐懼,從而獲得自信和力量,才會有勇氣去面對挫折。
當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考得不好時,也會真心難過,可他們會一直朝著目標努力,因為他們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學習來提升的,而不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因為一次失敗,就再也振作不起來,因為他們認為能力不足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就失去了努力的動力。
當孩子失敗時,家長不要關注當下這個失敗的結果,而是要去關注孩子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花了多少精力,用了什麼辦法,孩子的做法當中有什麼可取之處,然後把孩子做得好的部分講給孩子聽,讓孩子覺得離自己成功其實不太遠,只要改進某個部分或某些部分就能成功。
當孩子正在經歷一個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時,家長可以引導他們轉移目標與尋找替代物,讓孩子找個相關的事情做,慢慢消解負面情緒。運動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好的調整方式,孩子可以在運動中得到休息。也可以讓孩子找個喜歡的地方靜靜的待上一段時間,等休息好後再查詢挫折源。還可以讓孩子降低目標,改變策略再堅持做下去。
一個過高的目標,孩子們怎麼也無法達成,就可能導致他們會習得性無助。如果目標合理,具體,孩子稍微努力就可獲得成功,就會讓他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也會激勵著他向更大的目標努力。
孩子剛邁入少年的時候,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隨著孩子們年齡的長大,由於各種原因,孩子學業成績可能會不如家長所願。這時家長就要視孩子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期望值,正確面對孩子學習中的問題,正確認識學習的高原現象,要認識到有付出,成績也不一定會提高。但要告訴孩子努力永遠不晚,當你覺得為時已晚時,相比於今後,現在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有的家長在孩子考得好的時候,就大肆誇獎,考得不好就批評、指責,態度大變,這樣孩子會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是成績單上的那幾個數字。這樣一來,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他們生活全部的意義就是考試分數,一旦成績不好,他們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垮掉了,甚至會做出極端的事情。這也是孩子受不了挫折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長要對孩子表示我對你的愛和成績無關,然後安心地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鼓勵他再次去嘗試,給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振作的力量。家長這樣的言行會給孩子們安全感,他會感到就算全世界都拋棄我了,至少有兩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人不會拋棄我,那就是我的父母。父母的愛是孩子力量的源泉,是他最後的堡壘,有了這個安全的港灣,孩子遇到挫折時才不會有恐懼和絕望。同時,當孩子從小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磨練後,內在精神上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他會越挫越勇,變成一個完全不懼怕任何挫折的人。
經常有家長談到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遇到一些困難或挫折就癱一天。很多家很重視給孩子挫折教育,可是很多家長對挫折教育都有著非常錯誤的理解。有一種家長認為要給孩子設定很難的任務,讓孩子提前體驗失敗的感覺,才不會在將來遭遇失敗時,被負面情緒打敗。還有一類家長要用語言來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練就一顆不怕打擊的強心臟,將來遇到嚴厲的教師或上司時才能承受得住,才能好好地學習和工作,這其實是冷暴力,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也不是挫折教育。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這樣的,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困難時產生挫折感的時候,給予他適當的引導,教他思路方法,讓他跨過一道道溝通,獲得直面失敗的勇氣,掌控生活的信心。與挫折相對應的是耐挫力,耐挫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那麼家長要如何培養有高度耐挫力的孩子呢?
一、建立觀念:失敗和試錯是培養耐挫力的資源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遭遇挫折前,就幫助孩子解決挫折。其實家長們這樣做等於是親手剝奪了孩子從失敗和試錯中成長的機會。所以他們根本不懂得如何面對失敗,那些一遇到困難或失敗就退縮的孩子,就是因為怕犯錯誤,怕事情做不好,怕家長的責罵才會退縮,不敢再去堅持和嘗試。所以我們家長要樹立“失敗和試錯是培養耐挫力的資源”的最重要的觀念,讓孩子們從失敗與試錯中獲得理解與支援,他們才會獲得心理承受能力。
能共情是解決挫折問題的情感基礎,當家長樹立了“失敗和試錯是培養耐挫力的資源的觀念後,就能很好的認同並疏導孩子在受到挫折時的情緒體驗,能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心境。讓孩子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才能夠有動力,有信心去解決問題。在孩子處於負面情緒中裡,家長不但可以用言語來寬慰孩子,也要與孩子多多進行身體接觸,比如擁抱孩子,握著孩子的手等等,這樣的動作會讓孩子放鬆下來,也能更清晰地感到父母的愛。
二、讓孩子學會尋找挫折點在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要多鼓勵和引導他們找原因,分析讓我失敗的挫折是來自內部還是外部的。這個挫折點我們能改變嗎?有些不能改變的,我們就要接納它,有些是可以改變的,那我們就想辦法改變它。如果要改變它,我們有哪些解決的辦法呢?這樣就讓孩子從小就一點點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從受挫折時抱怨,到想辦法會解決問題。當孩子想辦法解決了問題,他們就能獲得控制感,就能用控制感去抵制不可控而產生的焦慮和恐懼,從而獲得自信和力量,才會有勇氣去面對挫折。
三、成長型思維當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考得不好時,也會真心難過,可他們會一直朝著目標努力,因為他們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學習來提升的,而不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因為一次失敗,就再也振作不起來,因為他們認為能力不足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就失去了努力的動力。
當孩子失敗時,家長不要關注當下這個失敗的結果,而是要去關注孩子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花了多少精力,用了什麼辦法,孩子的做法當中有什麼可取之處,然後把孩子做得好的部分講給孩子聽,讓孩子覺得離自己成功其實不太遠,只要改進某個部分或某些部分就能成功。
當孩子正在經歷一個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時,家長可以引導他們轉移目標與尋找替代物,讓孩子找個相關的事情做,慢慢消解負面情緒。運動對孩子來說也是很好的調整方式,孩子可以在運動中得到休息。也可以讓孩子找個喜歡的地方靜靜的待上一段時間,等休息好後再查詢挫折源。還可以讓孩子降低目標,改變策略再堅持做下去。
四、定合理、具體的目標一個過高的目標,孩子們怎麼也無法達成,就可能導致他們會習得性無助。如果目標合理,具體,孩子稍微努力就可獲得成功,就會讓他獲得對生活的掌控感,也會激勵著他向更大的目標努力。
孩子剛邁入少年的時候,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隨著孩子們年齡的長大,由於各種原因,孩子學業成績可能會不如家長所願。這時家長就要視孩子的情況調整自己的期望值,正確面對孩子學習中的問題,正確認識學習的高原現象,要認識到有付出,成績也不一定會提高。但要告訴孩子努力永遠不晚,當你覺得為時已晚時,相比於今後,現在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結束語有的家長在孩子考得好的時候,就大肆誇獎,考得不好就批評、指責,態度大變,這樣孩子會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是成績單上的那幾個數字。這樣一來,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他們生活全部的意義就是考試分數,一旦成績不好,他們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垮掉了,甚至會做出極端的事情。這也是孩子受不了挫折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長要對孩子表示我對你的愛和成績無關,然後安心地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鼓勵他再次去嘗試,給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振作的力量。家長這樣的言行會給孩子們安全感,他會感到就算全世界都拋棄我了,至少有兩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人不會拋棄我,那就是我的父母。父母的愛是孩子力量的源泉,是他最後的堡壘,有了這個安全的港灣,孩子遇到挫折時才不會有恐懼和絕望。同時,當孩子從小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磨練後,內在精神上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他會越挫越勇,變成一個完全不懼怕任何挫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