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去親戚家做客,親戚家有一個13歲的小男孩,媽媽想讓這個男孩放下手機,去幫助媽媽買東西,這個男孩正在打遊戲,說一會再去,結果媽媽的情緒就失控了,開始吼叫,男孩一看媽媽這樣,反而顯得冷靜,他溫和又無奈地說媽媽說:“我就去,別急,別急。”在這個事件中,反而是男孩的情緒更加成熟穩定,也就是說男孩和媽媽的角色互換了。
其實親子關係的好壞關鍵在於家長角色定位的正確與否,父母與孩子之間好的代際關係是一種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父母需要擁有現代的教育觀念,現代的教育方式。學校只能系統地教授孩子科學文化知識,教孩子做人做事。在家庭裡,父母要以榜樣的力量幫助孩子塑造完整的人格、良好的習慣、高尚的品德等,也就是說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心理健全的人。家長首先要從家庭教育當中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角色。
正確認識家長這個角色,父母就能更好的和孩子互動。首先父母要認識到自己不是完美的人,父母與孩子不是上下級的關係,父母不是行政長官,更不是聖賢,可以說一不二。父母不能認為我說的是唯一正確的,我就是最對的,你就得聽我的。那些想讓孩子完全聽話、並聽到做到的家長,就是沒有意識到,我們和孩子一樣都是普通人。在人這個層面,我們是一樣的,我們不完美,更不是超人,不是聖賢,父母也不能像行政長官一樣掌控著孩子。
當父母知道這點之後,就能明白作為家長的責任就是提升自己、帶動孩子、影響孩子、和孩子做良性的互動,透過和諧的關係,讓自己一些優秀的思想品質能傳遞給孩子,這是最重要的。有的家長,特別的沒受過很好教育的家長意識到了自己的普通,就會給孩子說這種話“孩子,我沒有讀很多的書,我沒有很好的環境,爸爸媽媽也沒有本事,那麼你自己就要靠你自己了,你不要像我這樣這麼痛苦,這麼有壓力,這麼焦慮,工作不好,生活不好,爸爸媽媽沒有辦法孩子,所以孩子你要自己努力”。家長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其實也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接收到的資訊是“我的父母是差勁的”的,就說明他的生命源頭,也就是整體素質是低的,他會慢慢的在潛意識裡形成這樣的想法“我不優秀”,因為我生命的源頭就沒有給到我足夠的資源。所以媽媽和爸爸都應該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儘管自己可能在社會中不優秀,但也不能自己貶低自己,試圖去激發孩子努力的動力,這是錯誤的。
家長要以平常心來對待教育這件事,不能高高在上地控制孩子,或者是把自己表現得非常差,家長需要給孩子做一個榜樣,讓孩子從自己身上汲取到足夠多的能量,從源頭上讓孩子覺得富足。
父母與孩子有相同和平等的需求,家長和孩子一樣都是人,每個人的需求基本都一樣的。孩子的需求是吃喝拉撒睡,要安全感,要被尊重,要被愛,要有歸屬感,要實現自我。每個家長的需求依然是吃喝拉撒睡,依然是要有安全感,依然是要有愛與被愛,依然是要有尊重與實現自我,就說每個人的需求動機都是一樣的,需求層次也基本都是一樣的。所以父母一旦能夠清晰定位自己,將孩子視作與自己平等的人,就更能將心比心,也就更能夠理解孩子們的現狀。
父母同樣要意識到自己的年齡要比孩子的年齡更大,自己的心智比孩子更成熟,不能用自己現有的思維水平和成熟程度來要求孩子,那麼親子關係就不會那麼緊張。
“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父母,永遠給孩子愛和支援”這句話看上去平淡無奇,其實不然。這句話裡面包含了非常深的道理。有些父母只是生理上的父母,在教育當中,其實有些父母就沒把自己放在父母的位置上,甚至會因一些小事就和孩子爭吵,鬧彆扭,施加暴力或冷暴力,還會不理孩子,這個時候,父母就是在給孩子鬧情緒。這絕不是一個擁有成熟心智的成年人和孩子應有的互動方式。
假如一個三歲的孩子在哭鬧,父母肯定會哄他,會幫助他。如果一個13歲的孩子情緒不好,不愛學習,總玩手機,有的媽媽會焦慮的不得了,急得不得了,還給孩子嘔氣、置氣。這其實就是媽媽以孩子狀態來教育孩子,當然就沒有好的關係了。所以家長永遠要在自己的位置上照顧好孩子,不要到孩子的位置上和孩子爭執。有的家長會把孩子投射成一個自己去索取自己,然後讓孩子照顧自己。這樣,孩子就得照顧父母的情緒,父母的感受,父母的一些行為。這個時候是做父母的人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父母。這樣家庭關係一定是混亂的,是糟糕的。在好的家庭關係裡,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各安其位,父母永遠要給孩子愛和支援。孩子好,父母要愛他,孩子不好,父母也要給他支援和愛,因為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在教育中,家長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角色,你是父母,你的所有的語言和行為都是用來證實你是父母,你不是個完人,你是和孩子平等的人,你是永遠愛孩子的人,因此所說的與所做的必須是一致的。
因為父母和孩子在做人的這個層面裡是完全平等的,只是在家庭裡面,父母的順位要更高一些,父母的生命更早出現,並創造了孩子的生命。但是在人格上,父母與孩子是平等的,在權利上,父母與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能夠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成長,孩子就能夠清晰地自我定位,並發展出完整的人格。當他在和老師有衝突的時候不再抱怨別人,當他不能搞好同學關係的時候,他不再抱怨別人,當他學習成績不好,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也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壓力和挫折。因為在父母的教育過程當中,他形成了承擔責任、有勇氣、有力量、有方法、有策略這樣的好品質。
前段時間去親戚家做客,親戚家有一個13歲的小男孩,媽媽想讓這個男孩放下手機,去幫助媽媽買東西,這個男孩正在打遊戲,說一會再去,結果媽媽的情緒就失控了,開始吼叫,男孩一看媽媽這樣,反而顯得冷靜,他溫和又無奈地說媽媽說:“我就去,別急,別急。”在這個事件中,反而是男孩的情緒更加成熟穩定,也就是說男孩和媽媽的角色互換了。
其實親子關係的好壞關鍵在於家長角色定位的正確與否,父母與孩子之間好的代際關係是一種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父母需要擁有現代的教育觀念,現代的教育方式。學校只能系統地教授孩子科學文化知識,教孩子做人做事。在家庭裡,父母要以榜樣的力量幫助孩子塑造完整的人格、良好的習慣、高尚的品德等,也就是說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心理健全的人。家長首先要從家庭教育當中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角色。
一、父母不是超人,也不能貶低自己,要以平常心來對待教育正確認識家長這個角色,父母就能更好的和孩子互動。首先父母要認識到自己不是完美的人,父母與孩子不是上下級的關係,父母不是行政長官,更不是聖賢,可以說一不二。父母不能認為我說的是唯一正確的,我就是最對的,你就得聽我的。那些想讓孩子完全聽話、並聽到做到的家長,就是沒有意識到,我們和孩子一樣都是普通人。在人這個層面,我們是一樣的,我們不完美,更不是超人,不是聖賢,父母也不能像行政長官一樣掌控著孩子。
當父母知道這點之後,就能明白作為家長的責任就是提升自己、帶動孩子、影響孩子、和孩子做良性的互動,透過和諧的關係,讓自己一些優秀的思想品質能傳遞給孩子,這是最重要的。有的家長,特別的沒受過很好教育的家長意識到了自己的普通,就會給孩子說這種話“孩子,我沒有讀很多的書,我沒有很好的環境,爸爸媽媽也沒有本事,那麼你自己就要靠你自己了,你不要像我這樣這麼痛苦,這麼有壓力,這麼焦慮,工作不好,生活不好,爸爸媽媽沒有辦法孩子,所以孩子你要自己努力”。家長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其實也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接收到的資訊是“我的父母是差勁的”的,就說明他的生命源頭,也就是整體素質是低的,他會慢慢的在潛意識裡形成這樣的想法“我不優秀”,因為我生命的源頭就沒有給到我足夠的資源。所以媽媽和爸爸都應該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儘管自己可能在社會中不優秀,但也不能自己貶低自己,試圖去激發孩子努力的動力,這是錯誤的。
家長要以平常心來對待教育這件事,不能高高在上地控制孩子,或者是把自己表現得非常差,家長需要給孩子做一個榜樣,讓孩子從自己身上汲取到足夠多的能量,從源頭上讓孩子覺得富足。
二、家長與孩子有相同的需求父母與孩子有相同和平等的需求,家長和孩子一樣都是人,每個人的需求基本都一樣的。孩子的需求是吃喝拉撒睡,要安全感,要被尊重,要被愛,要有歸屬感,要實現自我。每個家長的需求依然是吃喝拉撒睡,依然是要有安全感,依然是要有愛與被愛,依然是要有尊重與實現自我,就說每個人的需求動機都是一樣的,需求層次也基本都是一樣的。所以父母一旦能夠清晰定位自己,將孩子視作與自己平等的人,就更能將心比心,也就更能夠理解孩子們的現狀。
父母同樣要意識到自己的年齡要比孩子的年齡更大,自己的心智比孩子更成熟,不能用自己現有的思維水平和成熟程度來要求孩子,那麼親子關係就不會那麼緊張。
三、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父母,永遠給孩子愛和支援“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父母,永遠給孩子愛和支援”這句話看上去平淡無奇,其實不然。這句話裡面包含了非常深的道理。有些父母只是生理上的父母,在教育當中,其實有些父母就沒把自己放在父母的位置上,甚至會因一些小事就和孩子爭吵,鬧彆扭,施加暴力或冷暴力,還會不理孩子,這個時候,父母就是在給孩子鬧情緒。這絕不是一個擁有成熟心智的成年人和孩子應有的互動方式。
假如一個三歲的孩子在哭鬧,父母肯定會哄他,會幫助他。如果一個13歲的孩子情緒不好,不愛學習,總玩手機,有的媽媽會焦慮的不得了,急得不得了,還給孩子嘔氣、置氣。這其實就是媽媽以孩子狀態來教育孩子,當然就沒有好的關係了。所以家長永遠要在自己的位置上照顧好孩子,不要到孩子的位置上和孩子爭執。有的家長會把孩子投射成一個自己去索取自己,然後讓孩子照顧自己。這樣,孩子就得照顧父母的情緒,父母的感受,父母的一些行為。這個時候是做父母的人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父母。這樣家庭關係一定是混亂的,是糟糕的。在好的家庭關係裡,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各安其位,父母永遠要給孩子愛和支援。孩子好,父母要愛他,孩子不好,父母也要給他支援和愛,因為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結束語在教育中,家長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角色,你是父母,你的所有的語言和行為都是用來證實你是父母,你不是個完人,你是和孩子平等的人,你是永遠愛孩子的人,因此所說的與所做的必須是一致的。
因為父母和孩子在做人的這個層面裡是完全平等的,只是在家庭裡面,父母的順位要更高一些,父母的生命更早出現,並創造了孩子的生命。但是在人格上,父母與孩子是平等的,在權利上,父母與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能夠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成長,孩子就能夠清晰地自我定位,並發展出完整的人格。當他在和老師有衝突的時候不再抱怨別人,當他不能搞好同學關係的時候,他不再抱怨別人,當他學習成績不好,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也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壓力和挫折。因為在父母的教育過程當中,他形成了承擔責任、有勇氣、有力量、有方法、有策略這樣的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