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健康運動中心馮春雷
-
2 #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各地端午節有什麼習俗?詩配圖回答: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曆5月初5,又叫端陽節,與8月15中秋節,還有春節,是華人民的三大傳統節日。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25日。端午佳節自古傳,歷經春秋兩千年。江河兩岸鑼鼓響,龍舟競渡悼屈原,門插艾草除瘴氣,口吃香粽壽延年。綠豆糕點共品嚐,全家歡樂大團圓。
端午節各地風俗門上掛艾草,劃龍船、吃香粽、綠豆糕,全家喜慶大團圓。
-
3 # 太行山大軍
說說承德地區的端午風俗:
1、包粽子。這是從小就喜歡吃的,主要是大黃米和葦
葉包的,裡面通常會放大棗,吃的時候需要沾糖吃。
2、小孩子手腕、腳腕要拴五彩線,以驅邪避兇。
3、拔艾蒿涼在視窗和門口以驅蚊蟲。
4、砍桃樹枝掛在房內辟邪。
-
4 # 慶雙三農
【慶雙與三農同行】各地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傳統節日,有差異。詳情請看下文。
今天是國曆6日23日,農曆五月初三,後天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農村一直被稱為“端陽節”與“中秋節”和“春節”並列為中華民族的三大傳統節日。
端午懷古
山河垂淚慟乾坤,
神州大地祭英魂。
春秋戰國早遠去,
忠烈威各耀古今!
在端午節來臨之際,筆者當地的節日氣氛比較濃重,市場上賣粽子和賣包蛋的攤點格外引人注目。雖然離正節五月初五還有兩天,但購買粽子與包蛋的人比較多。
到端午節那一天,對於已確立戀愛關係還沒有結婚的青年男女來說,這一天是有禮節的。在這一天,未來的女婿要給未來的岳父母送節,禮物是100個粽子和100個包蛋。而未來的岳父母則要給未來的女婿回送一套夏裝。
在端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都要吃粽子、吃包蛋,也還有吃肉的,但吃紅莧菜和喝雄黃酒則是家家必興的傳統。
據父輩說,吃紅莧菜是有典故的,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寧死不屈跳江自盡時流出的鮮血不白流,把他的血性精神融入自己的血液中,就以紅莧菜鮮紅的汁液比作是屈原的血液,把紅莧菜鮮紅的汁液喝進自己的肚子裡,寓意屈原的血液已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之中。
而喝雄黃酒則是為了驅邪,據說這一天喝了雄黃酒,由於雄黃是殺蟲的神藥,可以驅避毒蛇、蜈蚣之類的害蟲,使它們不敢靠近自己。還要將雄黃酒的沉澱物塗擦在耳朵內、鼻孔上和眼晴旁。
為了驅邪、避瘴氣,人們這一天要將一束陳艾懸掛在堂屋前的門簷上。還要將陳艾曬乾備用,給小孩熬水洗澡殺菌。在嬰兒肚子疼時,母親口嚼兩片幹陳艾葉的汁液喂進嬰兒的口中,可以為嬰兒止痛。
在端午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單位組織划龍舟的活動,參與和觀看的人員眾多,其喜慶氣氛濃厚。
不知道其它地方在端年節有什麼習俗?
-
5 # 長壽賀州
據史書記載,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每個節日
都有著各自的傳統習俗
當然,端午節也不例外
你知道賀州人是怎麼過端午的嗎?
一起來看看吧
吃五黃
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蛋黃及雄黃酒
作用:驅寒溼,祛五毒
吃粽子
相傳最初為了不使魚蝦損傷投水自盡的屈原,人們會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後來為了紀念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吃粽子。而有些賀州人,更喜歡自己去河邊採粽葉,或去山上採箬葉,或者買點粽葉,自己包粽子。
佩香囊
端午節賀州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賀州人把插艾和菖蒲以艾草懸插於門戶、堂屋、床頭等處,以起到辟邪祈福的作用。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華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在賀州,划龍舟也有對來年風調雨順的一種美好祝願。
虎頭鞋、虎頭帽
端午穿虎頭鞋、戴虎頭帽,是不少賀州人兒時的記憶。老虎鞋因鞋頭形似虎頭而得名,在民間有穿虎鞋祛病驅邪之說,也有希望幼兒長得虎頭虎腦、強壯結實的寓意。
以上就是咱們賀州人
過端午節的習俗啦
你們家還保留著這樣古老的風俗習慣嗎?
-
6 # 農村小豫
我們這裡端午節,早上大人們會去野外割一點艾葉回來,掛在牆上曬乾,有驅蚊辟邪的作用。
在我們睡醒的時候,媽媽們會把煮好的艾葉大蒜雞蛋拿給我吃,我很喜歡吃煮熟的大蒜,軟軟糯糯,一點也不辣。吃完早飯後,我們會去找小夥伴玩,我們會拿上雞蛋和小孩和小夥伴們碰雞蛋,誰的雞蛋先磕破就說明誰輸了,大家就開心的一笑,吃起雞蛋來。
還會去到老奶奶家抹雄黃酒,老奶奶把雄黃酒抹在我們的耳朵上,說這樣可以驅蚊蟲,蟲子就不會爬進耳朵裡。還會抹在脖子裡,手脖上,腳脖上,這樣在野外就不會被蛇纏到。
小孩子的手上腳脖上還會被綁上五色線,有辟邪的作用,一直要綁到六月六,才可以摘下來,也有說在端午節過後的第一場雨就要摘下來,不然五色線就會變成蛇纏著你。
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吃粽子,不過在我小的時候沒有吃過粽子,就是現在長大了才有機會吃到粽子。
-
7 # 螞蟻小樹林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吳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那麼端午節各地習俗,都有什麼活動。
廣東
廣東人過端午節有很多獨特的習俗,但不少習俗現在人們已經很少聽說,比如掛香包、點艾條等。廣東地區現今傳承的習俗主要有扒龍船、食粽、掛艾草條、放紙鳶(風箏)、家庭午飯大餐、洗藥水澡(煲苦草麥藥水給小孩沖涼,青年人即流行到海或江河沖涼)等。地處亞熱帶的廣東為適應這炎熱的天氣,很早就在“五月端”這一天,採取各種措施防毒、消暑、避災,逐漸形成各種各樣的風俗。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也歷史悠久。廣東人在習俗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讓端午更有節味兒,除了吃粽的習俗外,還具有全民防疫健身的豐富內涵。
江蘇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浙江
桐廬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河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五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麵皮包餡煮食]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江西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海南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臺灣
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對商家來說,端午節是營銷民俗文化的好商機,每年都在挖空心思為賣粽子吸引眼球,臺灣什麼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眾也很樂意展示自己的創意。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
8 # 素汐愛生活
每年的農曆5月初5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我的家鄉武漢也被叫做”端陽節”。
在古代這個節日是避疫消毒的日子,也被叫做“毒月、惡月”所以這一天大家就會在家驅邪、消毒和避疫,如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
再後來,端午節的意義又起了變化,大家把端午節這天用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端午節這天有些地方還會舉行賽龍舟。
在我的家鄉武漢每逢端午節(端陽)佳節時,家家戶戶都會掛艾草、吃鹹鴨蛋、吃粽子,嫁出門的女兒在這天都會提著禮物回孃家看望自己的父母,陪著父母吃頓飯聊聊天拉拉家常…
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25日,國家也安排了三天的小長假,平時大家因為工作生活都比較忙,大家可以利用這個小假期回趟老家,陪陪我們的父母,常回家看看!
-
9 # 封護勝463
明天就要過端午節了,在東北的端午節習俗也和全國的沒有太大差別。我也藉此談談東北地區的習俗,看著與你們家鄉里習俗有何不同。
第一,每家每戶都包粽子
端午節來到了,東北這願意都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東北的粽子和南方的有所不同,主要還是以江米和大黃米的居多,也有加上個紅棗的,或者是放點紅小豆的。煮好了以後剝開蘸點白糖,甜甜糯糯的十分愜意。而南方的粽子就種類太多了,不僅僅是糯米了,還有鹹蛋黃的,火腿的,五花肉的,等等很多的品種,市場裡也是比比皆是,也是很好吃的。
第二,划龍舟比賽
在有江有湖的地方,也開展了划龍舟比賽,雖然沒有江南那樣湖網遍佈的有利條件,東北地區不是江南水鄉。但是為了鍛鍊身體,增加節日的火熱氣氛,也在開展划龍舟的活動,爭先恐後的場面也是十分的壯觀。
第三,家家門口掛艾蒿蒲葉
在過端午節的時候或者是提前幾天,在家門口要掛一把艾蒿蒲草,人們都說是防毒蟲用的。在端午節過去了,遇到了下大雨的時候才可以把艾蒿扔掉。家裡有小孩的,還要在端午節這天,給小孩子的手脖,腳脖子上拴上一圈五彩線,或者是戴上一個小香包,也是祈願不被蚊蟲叮咬。
-
10 # 東家APP
大家對端午節的第一印象或許就是屈原和吃粽子了。在中國傳統的端午節除了包粽子吃以外,還有哪些已經被我們淡忘的習俗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傳統的端午節應該怎麼過。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的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專案,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佩香囊
端午節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一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在東家,做香囊的手藝人可多了,李晶、張磊……一眾江蘇緙絲人,個個都有自己家的漂亮香囊。
懸艾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點雄黃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
11 # 讀書燈下
小滿過去沒多久,天氣漸漸炎熱,已經漸漸有了盛夏的感覺,就在這樣的天氣之中,端午又快要來了。
自從工作以來,端午這個傳統節日,似乎也就意味著要放3天假而已。但回想小時候在老家的時光,才真正能夠感受到傳統節日的習俗。
這一天,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傳說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而在我們老家,這一天,各家各戶會去採來菖蒲、艾葉,懸掛於門上,藉此驅邪避毒,一年順遂。
早早地,老人還會採來新鮮的粽葉,洗淨,煮米,親手包一個個肥滾滾的粽子,有甜味的,有鹹味兒的,小孩子們可以飽吃一頓。
而龍舟,自然也是端午節不可錯過的一個重大活動。十里八鄉的,早早地已準備好,河面集結,大人小孩,都齊聚一堂,在此感受節俗的熱鬧。
到了晚間,大人們還會用菖蒲、艾葉等熬上一鍋熱水,家裡人全都用這熱水洗身子,也算是討個驅邪避毒、身體健康的紅利。
端午應當是個悲傷的日子,紀念屈原,可這麼多年過去,流傳下來的習俗仍在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
-
12 # 清青如水
謝謝邀請!我沒到別處體驗過端午的感覺。在我的印象中過端午就是吃粽子,鹹蛋,插菖蒲,艾草,在房屋的四周灑雄黃水。還有就是划龍舟等大型的活動,這個應當全國至少南方大部分都是一致的。還有就是包的粽子,我們南方人包粽子用的是箬葉,北方沒有這種東西用的都是蘆葦葉。南方人包粽子用糯米,北方好像用的是黃米。其他的我就一無所知了。再次謝謝邀請!
-
13 # 彩瑩
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快到了,端午節又稱五月節、端陽節、午日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在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傳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也為了紀念五月初五這天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
在端午節這天各地都會吃粽子,有的地方會有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插菖蒲,浙江地區會吃五黃:黃瓜、黃魚、鹹鴨蛋黃、黃鱔、喝雄黃酒。
我們淮南地區,每到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吃粽子、吃糖糕,大門兩邊會插艾草,老人會給孩子掛鴨蛋,(用綵線編成一個小網,把煮好的鹹鴨蛋裝在裡面,掛在小孩的脖子上,)掛香包,(就是用各種顏色的絲綢布裡面裝上香草艾葉)縫成各種形狀的香包,上面還繡著各種圖案,有福字、和吉祥如意的字樣,還有十二屬相的圖案等。有掛在孩子脖子上的,有裝在孩子衣兜裡的,也有人把香包掛在自己的家中,少女們會把五彩絲線系在手腕上。穿端午衣,老年人會提前為孩子們縫製端午衣,端午衣大多是紅色棉布做的,因為天氣漸漸熱起來,多是短褂短褲,上面繡著虎頭的圖案。穿虎頭鞋,老年人還會為孩子們做虎頭鞋,虎頭鞋也是紅布做的,上面繡著虎頭的圖案。
聽說這樣可以驅邪去毒,百姓這天祈求平安吉祥,健康幸福。端午節是古老的節日,唐朝以前就有,一代一代的流傳到現在。唐朝就有記載,選幾首唐詩共同欣賞: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日
唐·殷堯潘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眠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
14 # 種金易
記憶中,我們這裡除了吃棕子,還有肉、雞蛋、大蒜頭(煮全粒吃)、糖糕(一般自己做)……聽外婆說,最好湊成“十子”:雞蛋(po子)、糖糕(糕子)、煮蒜子、肉(丸子)、包子等大大小小食材,表示十全十美、過了正宗端午節。粽子裡包的餡也五花八門:糯米為主,根椐個人喜好,當地特產,分別有:紅棗、紅豆、花生等紅色吉利的東西,併兼放以下肉粖:臘肉、香腸、火褪等。
各家各戶的門上或窗子上一定會插幾根艾條和菖蒲,據說“艾有愛的諧音,寓意愛意;菖有昌之意。艾葉、菖蒲,都有辟邪除害之意,全是端午吉祥之物”。雄黃酒現在一般不會喝了,但會房前屋角灑,防殺毒蟲、病菌、妖魔。
在農村,也常要把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並在房前燃燒垃圾、燻出濃煙,旨在燻走蚊蠅或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等。
賽龍舟、划船等大型活動,只有居住在江河邊的村民偶爾會搞,其他地方越來越少了。
大多寶媽或奶奶還會在端午這天,用海金沙、艾、菖蒲、魚腥草、車前草等煮成藥水給小寶寶洗浴(也可以喝),後發展到不論男女老少,全家都洗,據說(肯定能)是治面板病、去邪氣、防瘙癢。
有時某些大單位或團縣委也常會藉此節,組織諸如“端午大型相親會、愛在端午”之類的活動,並一般在大果園裡開展,順便摘楊梅、桃子或現場包棕子、歌舞等,旨在讓男女青年多一個相知相識、相戀的機會。
說起來你們可能不信,但卻是真的:我們這裡少數地方有“上端午、下端午”之說——即過兩個端午(農曆初一、初五各一個);某些地方端午節第二天(農曆初六),女婿會帶是子女去岳父母家“陪節"一一哈哈有人調侃說,那估計都是找個理由多吃多喝,我覺得有道理。
-
15 # 風向標392
端午節即將來臨,端午節又稱五月節或陽節,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也不同,在南方有的地方還在湖裡放蓮燈,賽龍舟等活動,居說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在我們中原地區過端午節時,五月初五這一天起大早割艾草,用艾草上的露水洗眼睛,居說可以明目,把割回的艾草放在門頭。其次就是準備過端午節的東西,粽子是少不了的,還要買桃子(五月端陽吃桃子)蒸蒸肉,這一天姑娘女婿要帶肉桃子到孃家來(俗稱送端陽)。
這一天還放假一天(傳統節日),不知你們那是怎麼過端午節的。
-
16 # 15727512
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小時侯,父母買來雄黃浸酒,艾葉掛在門上,薰藥從五月初一燒到端午節中午為止,買粽箬,粽線整備包各式各樣的粽子,過節那一天早上吃粽子,包子,鹹鴨蛋,滷茶蛋,熟太蒜,吃了早飯到沿河去看龍船比賽。還有老一輩人說的吃了端午粽,可把棉衣藏,也就是說已經到了五方六月,再也不用穿棉祆棉褲了。下放農村時每逢年過節都想著返城與父母團聚,娘把年輕人最愛吃的留著自己捨不得吃給兒女吃。
-
17 # 沃土芳華666
在我們這裡,端午節都要在門上插艾葉,還要帶五色線,相傳帶上五色線能夠辟邪,有做涼糕的,有包粽子的,還有蒸蒸米的,正是五月天氣熱,人們在端午節自己做涼粉,天熱時,吃點蒸米再吃一碗涼粉,特別帶勁。
端午節也是姑娘回孃家看父母的節,每逢端午節前後,女兒女婿都會帶上孩子回孃家看看老人,帶上禮物,就和中秋節、過年是一樣的,這樣讓老人們也感到有親人的快樂,我們這裡雖然沒有賽龍舟那活動,但人們也是買棗、江米、粟米、大粉面和各種食材,還有紅白糖,忙著過這個端午節。
端午節是懷念屈原的節日,雖然已過去許多年,但這傳統卻保留下來,慢慢成為一個習慣,也說明了屈原和傳統節日在每個人心中的分量。
-
18 # 新農村二代
現在端午節氣氛沒有那麼熱烈了,好像都是商家在炒作,但在我家鄉端午節有幾項風俗卻一直在延續。端午節期間不剃頭,所以端午前大大小小的男人都要先理個髮,端午期間沒有男人去理髮。
端午節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端午這天不論是出嫁多少年的女兒都會回孃家,帶著老公、孩子,拎著禮物,其中必備的禮物是一種叫“饊子”的油炸食品,“饊子”只用一根面纏繞而成,相當於女兒和孃家的關係連綿不斷。如果是當年新婚的女兒禮物要特別隆重,有約定俗成的四樣:肉、酒、煙、粉絲。
端午節防止毒物毒蟲的侵害,大門口要插艾;要提前泡雄黃酒,早起在孩子的額頭用雄黃酒畫個“王”字;要給孩子掛香袋;早飯要吃煮雞蛋、煮獨蒜、粽子;這些都是因為進入陰曆五月,各種毒物毒蟲開始活動,為了防止毒物毒蟲的侵害做的預防。端午節最顯著的變化是粽子的品種多了,以前我家鄉都是吃甜味,現在超市各種口味的粽子都可以品嚐,喜歡鹹甜品味的各取所需,不過最愛吃的還是媽媽包的粽子
-
19 # 世界一卒
還有幾天就是端午節了,說到各地有什麼習俗,我只知道河南和湖南過端午的習慣,但也是大同小異。河南人一般都是在端午節這天,農村人自己割艾葉草,城裡人則到農貿市場去買一大堆艾草回家,涼幹了備用。聽說用艾草露水滴眼明亮,也有人將艾草打成艾絨,平時有受寒時,那裡疼燻一下就好了。還有女人坐月子,用艾草煮水洗澡,即可去寒氣,又能預防感冒等等。家家戶戶吃粽子肯定是少不了的。可湖南在端午節這天就要多許多事幹了,首先是每年端午節都有划龍舟賽事,家裡留一個人準備午飯外,其他人都要去看熱鬧的。再就是家家戶戶必須採摘或購買艾草和菖蒲外,還要必備洗澡藥草,傳說只要在端午節這天用草藥水洗了澡,就不會患面板病,甚至感冒也會減少。還有吃粽子也越來越講究了,過去喜歡用純糯米包棕子吃,除此之外,吃鴨肉是家家戶戶不可少的菜。如今生活富裕了,粽子品種繁多,什麼八寶棕子,皮蛋棕子,叉燒棕子,鹽蛋棕子,堅果棕子呀,反正要有盡有。菜品方面更加豐富,有些家庭最少也得有八個葷菜,還有些家庭在家裡懶得去做,乾脆到酒店點十多個自己最喜歡吃的菜,即飽了口福,也飽了眼福。總之,南方、北方過端午節的確不太一樣。東西兩地方我不太瞭解,且請原諒?謝謝邀請!
-
20 # 彩雲之南陸梅
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華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華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華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中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華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華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北韓、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回覆列表
艾葉作為吉祥之物。過去有民謠曰,“五月五日下午,天師騎艾虎。蒲劍斬蜈蚣,百蟲歸地府。”“荒坡艾葉噴噴香,溪邊菖蒲伴石長。青煙劍葉能驅疫,歲歲端午站門崗。”至今端午節這天,人們仍喜歡用蘄艾與菖蒲等一起點燃燻室,並邊燻邊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