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光25度剛剛好
-
2 # 快樂庭院
孩子之間有點小打小鬧,我們作為家長要明確的是:出現問題的時候也是孩子成長的好時機。所以這時候我們要考慮的是怎麼引導孩子學著自己處理問題,我們做他們積極的引領者而不是做為問題的解決者介入其中。
當然怎麼做要看兩個方面:
1,家長養育孩子的態度和方式,家長是正常的家長還是熊孩子的家長;
2, 孩子之間出現的什麼樣的矛盾。
我個人認為,在我們很多家庭生孩子前只是想要一個孩子,這是一個家庭的傳承。孩子生下來了,我們自然而然地養育孩子。由於現在孩子都變成了家中的寶貝,所以家庭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不過孩子成長中作為家長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更多的家長思考。
監護者?孩子的榜樣?孩子成長的教育者?
這些都對。我們在日常生活點滴之間行使著我們的職責。
孩子和同齡孩子之間的相處是他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孩子之間發生矛盾也是他成長中的一部分。對於孩子的成長,小小的矛盾,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家長還是做孩子的堅強後盾和處理問題的引導者為好。
有一次我陪女兒在北京陶然亭“大雪山”玩滑梯,碰上兩個十歲左右的男孩子發生爭執。兩個孩子一胖一瘦(暫稱為小胖和小瘦),起因是排隊時,小胖孩插隊,小瘦孩不讓他插,兩人互不相讓,小瘦孩推了小胖孩,小胖孩沒準備好就滑了下來,於是,哭泣,小胖孩媽媽心疼,把小胖孩訓了一頓,並找到小瘦孩興師問罪。小瘦孩並不懼怕,面對小胖孩母子二人據不想讓。在大致弄明白了事情過程後,說實話我很佩服這個小瘦孩的膽氣,也為小胖孩悲哀,更為這個小胖孩的媽媽的行為感覺到害臊。
就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試想,小胖孩為什麼在大家都排隊的情況下插隊?小胖孩插隊和別的孩子發生矛盾,沒佔上風,為什麼哭泣?
(圖片來自於網路)
所以,我們要做孩子成長中的引領者,而不是孩子遇到問題的解決者。所以對於孩子之間出現矛盾,家長要不要參與,一定要視情況而定,出現問題的時候也是孩子成長的好時機。
當然如果孩子遇到了自己無法解決的大問題,比如校霸欺凌事件,家長必須義無反顧地參與進來,給予孩子有力量的絕對支援,因為這已經不僅僅是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的矛盾啦。
-
3 # 甜甜圈伐木累
這個必須要看孩子小打小鬧的程度。
如果兩個孩子不分伯仲,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下,沒有哭鬧,沒有明顯的吃虧,那麼家長可以不用理會,讓孩子自己處理彼此的關係。
如果,兩個孩子打鬧,明顯有一個孩子吃虧,那麼家長必須要介入!打得厲害的孩子,家長要告訴孩子,這樣欺負弱小是不對的,有矛盾,有分歧,要互相商量,小朋友之間要相互禮讓,相互尊重!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孩子沒吃虧,就不管了,你不管了,你家熊孩子就會被對方家長教訓,到時候你哭也來不及!
如果自己的孩子經常在同小朋友交往的過程中,處於劣勢,那麼家長要分析為什麼這樣,是平時家裡太嚴格導致孩子膽小怕事?還是平時孩子被溺愛,導致孩子不會處理基本的人際關係,也不會對抗別人?如果教養上沒有問題,單純的是孩子性格比較內斂,別人打他都不知道還手,甚至不知道哭,那麼可能:
1)他的困惑是他不能理解別人為什麼會打他,他不懂的這個行為代表什麼,而這個原因大人跟他解釋,他也是聽不懂的。
2)兩歲的孩子,大動作相關的大腦神經發育還沒有完善,他被打的時候,他的大腦不能馬上反應過來自己被打了,所以被打了看上去也“很淡定”,被打之後感覺“特別疼”或者“出血”了,他才能反應過來是自己受委屈了,才會哭。
解決辦法:不要用嘴巴講道理,兩歲的孩子對於道德,自尊,吃虧,之類的道理根本理解不了,作為家長,要訓練孩子應對方法,比如,在孩子心情平靜的時候說:“現在媽媽是外面的小朋友,我打你一下,你要打我一下”,然後,你拿著他的手練習一下。
沒事的時候,多練習幾次,讓孩子形成一種條件反射,當有人再侵犯他的時候,不用想就可以習慣性的反擊回去。
沒有聖母的去講什麼打人對不對,所有性格內斂的孩子媽媽都需要這樣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應對外面的世界。
-
4 # 中外育兒
當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總免不了小吵小鬧,甚至打起來。不管這些孩子們是親生的兄弟姐妹還是隻是普通的玩伴,都有可能因為小事情爭吵和打鬧,而且往往也會有人哭著告狀。那麼在這個時候,父母該怎麼辦呢?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和藝術性的問題。簡單來說,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武警廣東省總隊醫院心理科主治醫師殷煒珍為廣大家長介紹了幾種方法。
1、不管什麼情況,首先請保持你的冷靜,如果有孩子受傷了,先處理孩子的傷,給予受傷的孩子安撫,千萬不要羞辱他,比如“你看吧,我叫你別跟誰誰誰玩了,不聽我的話吧就被打成這樣了,真是活該!”。經常地這樣地羞辱孩子,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特別是在其他小朋友也在場的時候,從而導致孩子形成心理陰影,甚至害怕跟人交往,導致孩子孤僻,嚴重時甚至可能患上社交恐懼症或其他心理障礙。
2、其次,要先重點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而不是事件本身。也許真實發生的事情很小,但你的孩子哭著跑來找你。此時,你首先要關注孩子覺得被欺負的委屈和痛苦的情緒感受,而不是呵斥孩子讓孩子馬上停止哭泣和追問孩子到底怎麼了,被誰欺負了或者被打了哪裡或者被搶了什麼東西等問題,更不要看到孩子哭了就二話不說跑去打罵另一個孩子。因為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形成“我的感受不重要”的印象,這樣會讓孩子跟你溝通的大門漸漸關緊,在沒搞清楚真正發生了什麼之前,輕易去教訓另一個孩子,不僅會傷害被你教訓的那個孩子,還很可能讓哭著找你求援的孩子形成依賴的心理,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
3、不僅要關注來找你求援的孩子的情緒感受,還要關注沒主動找你的孩子的情緒感受。要記得一個巴掌拍不響,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之間的衝突是雙方造成的,不要偏袒其中一方,即使是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起衝突,也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就認為是別人家孩子的問題。孩子衝突時不需要大人來進行評判對錯,孩子們的打鬧其實也是他們溝通的方式,只要沒受傷,作為父母不需要過分介入,只要關注孩子的情緒感受,並引導他們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進行溝通。如果是特殊情況,比如某個孩子確實是專門欺負另一個孩子的,那就需要你去跟那個孩子的父母談談,同時教會自己的孩子自我保護,儘量迴避那個總是打人的孩子。
4、最後,如果孩子們都沒有受嚴重的傷,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處理,作為家長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冷靜,關注孩子們的情緒感受。記得保持冷靜,關注孩子們的情緒感受。如果是自己家的孩子們打架了,要記得你越插手介入就可能讓事情變得更糟,因為他們都是你的孩子,你幫誰說話批評誰都會讓另一個孩子不滿意。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你保持冷靜,關注孩子們的情緒感受,不僅關注找你求援的,還要關注沒主動找你的孩子的感受。你會發現,當你不介入你的孩子們之間的戰爭時,漸漸地他們也會平息戰爭,學會和諧地溝通和相處,反而你的介入可能導致他們的戰爭更加激烈,因為你是成為他們爭奪的資源之一。
-
5 # 憐幽草daisy
孩子是在不斷的面臨矛盾衝突中成長,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方式,那我們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1. 在孩子小的時候透過方傳身教,教會他懂得尊重別人,透過故事來告訴他正常處理矛盾的方法,可以雙方商討彼此能接受的方法,或者尋求老師幫忙從中調節。
2. 孩子在與同學發生矛盾時,首先與他共情,肯定他當下的心情,“哦,你一定很沮喪吧”,孩子在這種父母能夠理解他的情況下,也願意說出事情的原因,或者會抱怨幾句也是正常,我們只要認真的傾聽,先不要急於告訴他怎麼處理,多使用啟發性語言,“你覺得對方是怎麼想的",“他傷害到你了?”“有更好的解決的辦法是你們都願意做的嗎?”孩子會願意進入良好的話題中去討論,
3. 事情結束後,肯定孩子的進步
有一個良好的氣氛下,聊聊此件事情,肯定孩子在這件事情中表現的很大氣,講道理,這樣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引導孩子談談吸取了什麼教訓,以後如何來避免及更好的解決。
4. 如果低幼齡, 輕描談寫處理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他們的語言還沒有發育好,不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與小朋友間的矛盾都是無意識的,父母先了解事情的原因,看看矛盾的輕重,如果只是孩子間的打鬧,吵嘴,或搶一個玩具面之類的,父母就不能參與,讓孩子自行去解決,想要愉快的在一起,孩子一定要自己學會相處之道,父母靜觀奇變即可。
-
6 # 林姑娘與波斯貓
如果是小衝突,就交給孩子自己來處理,畢竟孩子解決衝突的方式也是社交的一種,有利於培養孩子如何更好地應對矛盾,解決問題,以後遇到什麼事,他會首先想到透過自己解決,而不是依賴家長或別人,這對孩子獨立是有幫助的。
有時候,小孩子之間的衝突,大人不介入,他們會很快就沒事兒了,反倒是父母插手後,會讓事情變糟。
只有當她們解決不了的時候,父母再從中協調比較好。這同時也在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態度:有了很大的困難要記得向身邊人求助,這也是一種能力。
-
7 # 梓君媽媽育兒
子不教父之過,小孩吵架引發家長惡鬥,到底應該怎麼教孩子?
一天在某遊樂場所,發生了一起令人不太愉快的事。
當時,小朋友們在家長的陪同下,在波波池中玩,突然就有兩個小朋友發生了爭執。這本來是一件小事,小朋友不管在哪裡玩,都很容易爭執來。
可是這件事裡的兩個小朋友的家長,可能一時半會沒來得及理會智慧和理性這兩個詞。情緒瞬間被兩個小朋友充滿魔性的爭執節奏點爆了。於是,事件開始升級了,家長從互罵到互毆,到最後的互相對砍,最終造成造成一母子倆死亡,一父子倆受傷。
小的矛盾讓他們情緒不佳,大的矛盾甚至會大打出手。但那畢竟是孩子間的事,玩玩鬧鬧仍舊是朋友。【梓君提示:作為家長,不必這樣較真,要知道,如果孩子只是鬧著玩(絕大部分時候都是鬧著玩,除了個別惡性欺凌事件),你這麼較真的態度會嚇壞孩子的】作為家長,非但沒有做好調解作用,反而鬧出命案,實在讓人心寒。
在孩子的面前上演了一出如何將一場爭執上升成鬥毆的榜樣劇情,心疼兩個孩子,這麼小就揹負了大人為了他們去幹架的負擔。更心疼孩子的家長,擼起袖子去鬥毆,竟然也沒有教會孩子面對衝突的正確處理方法。
教育也一樣,努力的方向一旦錯了,你越努力,造成的後果將越嚴重,那麼,面對孩子間的矛盾,家長究竟該如何理性應對呢?
1、瞭解孩子鬧矛盾的原因
年幼的小朋友鬧矛盾是常有的事,瞭解孩子鬧矛盾的原因不僅能知道事情的起因和過程,更是父母對孩子關愛的表現。
2、不憤怒不敵對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因為孩子們之間的矛盾而表達出憤怒甚至敵對的情緒,孩子會瞬間捕捉到,這樣會讓孩子有了錯誤的認識——對方不好。
3、不幫忙不過多幹涉
孩子始終會長大,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輩子,父母應該從小讓孩子養成自己獨立處理事情的習慣。
4、引導孩子想辦法解決
家長不能一直都出現在孩子的前面,孩子之間的問題,還是應該讓他們自己面對。家長要做理性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幫孩子想辦法,更不能在孩子尚未思考時急著給孩子出主意。
那麼在這個事件中,到底是什麼點爆了家長的情緒?我們很多的家長,有著這麼一套神奇的邏輯,這個邏輯就是:
我在外面受委屈可以,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受委屈。一旦我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我就是豁出性命不要,也要掙回這口氣!可是,你豁出性命去給孩子掙這口氣,孩子真的就能成長嗎?孩子在家長這樣事事包辦,甚至連掙氣都要家長去掙的保護下,孩子能學到什麼?
如果是稍弱的家庭,孩子能學到的是,在家裡橫著來,在外面慫到底!如果是稍強的家庭,家長是個新時代的精英爹,那麼這個孩子就會成為新時代的坑爹王,精英爹就要每天給這個惹禍的坑爹王擦屁股!
-
8 # Sakura樂樂
俗話說不打不相識,孩子們打鬧情更深!
孩子漸漸懂事了,處理與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也是可以當做是他們逐漸長大的標誌,家長過早干預也無利於孩子友誼加深,所以,作為家長我們還是先觀看為上。
一旦發現局勢不可控制,有可能戰事升級了,家長則需出面干預,及時制止戰爭,化干戈為玉帛,悉心教育,讓孩子友好相處!
打打鬧鬧情更深,打鬧中育責任養正氣!
-
9 # 奎視數學
小孩子之間的矛盾家長是否應該干涉?這個問題肯定是分情況來定。
家長必須干涉的情形:
1.校園欺凌。
如果小孩子之間鬧矛盾,屬於校園欺凌事件的話,那麼家長肯定要干預。不僅要干涉,還要要求學校嚴肅處理。
網上不斷有幾名男生打一名男生的現象。逼迫對方拿錢,如果不拿讓對方喝小便。在廁所裡,幾名女生扇一名女生的耳光,旁邊還有女生拿手機在錄影傳到網上去。扒光女生的衣服。等等一系列校園欺凌事件。如果性質是這樣的,我想家長一定要干涉。就要及時和學校派出所聯絡。
2.經常性的矛盾。
如果兩個小孩子之間經常發生矛盾。或者是言語不合。一方看不慣對方。故意找茬。並且是反覆發生,多次發生。經過老師調解,仍不收手的矛盾,家長可以干涉。
家長沒必要干涉的情形:
1.偶然發生的小矛盾。
如果兩個小孩子,你碰她一下,他碰你一下,而發生言語衝突。這種情形,家長不需要干涉,首先要相信自家孩子能夠處理好這件事情,同時也要相信老師能夠處理好這種矛盾。
2.給自家孩子起外號。
這種情形,家長也沒必要去幹涉,因為透過這種方式,讓孩子瞭解自身的不足。鍛鍊其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可以教會孩子自嘲似的解決眼前的尷尬。
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好:一個人的名字可能會取錯,但外號不可能叫錯。一個人的外號應該符合本人的某個特徵。
當然,侮辱性的外號不在這之列。要讓孩子及時報告給老師。
3.生活或學習過程中,其他的一些小矛盾。
個人認為在學習和生活中,如果兩個同學之間發生了矛盾。作為家長,首先要相信孩子,相信老師能夠處理好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
曾經遇到過一件這樣的事情,兩個孩子發生了糾紛之後,雙方家長都到校,甚至大打出手。而當雙方家長打得不可開交,頭破血流的時候。只見兩個孩子又跑到一起,正在玩遊戲。這個畫面很值得讓家長們進行反思。孩子由於年齡小,矛盾只是暫時的。無論是初中生還是小學生,他們之間還是很在意同學感情的。
-
10 # 乘風破浪的勇氣
很多時候家長都會說,孩子的事情自己解決,做家長的不要輕易干涉。 其實這事要看情況而頂弄,按道理一般當家長的,都會給自己的孩子安頓,不要和同學吵架或打架之內的話。 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二案例吧! 有一次我在公交車上,聽到這樣一番對話,倆個小男孩,一個爺爺領,一個媽媽領,爺爺領的一個男孩先下車,就給媽媽領一個男孩說再見!可是媽媽領的男孩沒理睬,這時候媽媽急了,就替她孩子說再見!轉眼之後他媽媽問,為什麼同學給你說,再見!你不理睬呢? 因為他在學校下課不和我玩。他媽媽就笑了說,你們在學校裡我沒看見,可是我剛才看到的事,是你錯了。 你剛才把一個很好的機會錯過了,因為你同學說,再見!你應該熱情的說:再見,明天見!這不是給你們明天打好了,友好的基礎嗎?小男孩好像明白了使得,眼睛一動不動的盯著媽媽,媽媽也看到他的心思,就說:沒關係以後你要注意哦!男孩很誠懇的點頭。 我們同事兒子上初二前學期,孩子確實長得英俊,利落。 可是就是沒有家長引導,造成了一錯再錯,就是和同學之間為了女生,而讓對方把我同事的兒子打成植物人了。再一次交談中我同事後悔的說,孩子有次,給他說過這事,可是他把孩子說的話沒當回事,就造成今天的慘不忍睹的事。 從一,二,件事來看從小引導孩子,該干涉的事還要干涉哦!友友們:你們說,我說的對不對?
-
11 # 小市民的茶餘飯後
小孩子之間鬧矛盾,家長是必須適當引導的,但不能過多幹涉,這裡分享一個孩子成長中的故事。
孩子四年級的時候已經是跆拳道紅帶,現在黑紅帶三年了,地區級實戰拿過幾塊獎牌。當時有一次,中午放學路上自己跑摔倒了,被三個五年級孩子踹了幾腳,還朝身上吐了口水。當然這三個孩子只是玩鬧,與我家孩子並沒有什麼過節。
但孩子真生氣了。爬起來一個飛踹踢倒一個,再一下劈,穿著鞋的腳直接招呼到了另一個臉上,立馬見血了。剩下一個見勢不妙拔腿就逃,孩子追了老遠沒追到,沒解氣一路哭回家,直講下午回學校要打死丫的。
問清楚情況,著實嚇了我一跳。等孩子吃過午飯,情緒平靜下來,才開始勸導他。先說被欺負了,敢於還擊是勇敢的表現,要表揚(埋著個坑呢)。
又問如果他們敢再報復你,怎麼辦?孩子說放學後和道館的夥伴一起走,他們敢再惹事,打暴他們。我說行,不惹別人也不怕別人是對的。
再問,你覺得下午再找對方打復架行不行?孩子想了老半天,有點不甘心,最後說不行。我說,這就對了,當時反擊可以,事後報復不行。
又問,你覺得他們三個當時是玩鬧呢,還是故意傷害你?孩子說:"他們踹痛我了,還把口水吐我臉上"連續幾次不正面回答。其實這時候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下手過重了,只是為自己的衝動找理由。於是我和他說,同學之間又沒有什麼仇恨,平時打打鬧鬧的也不會故意去互相傷害。即便玩鬧中沒注意分寸,讓你有點小傷小痛,你不能下狠手報復別人。你練過跆拳道,你隨便動真的下狠手會傷到人,別人就不會再和你做朋友了,傷了人你爸爸媽媽還得給別人道歉賠醫藥費呢。
自家孩子勸導好了,一下午都在等著臉上見了血的孩子家長找去學校,通知我去賠禮道歉呢。結果並沒有,後來聽說那孩子的家長也批評了自家孩子,別人摔倒不但不拉,反而仗人多欺負低年級同學。
-
12 # 多樂幼教
家長要不要介入,答案是肯定的,但如何介入,何時介入,這才是關鍵:
1、小打小鬧不要怕,自己解決頂呱呱。
如果因為胳膊不小心碰了一下就鬧矛盾了,那就是孩子的性格太小氣了,容不得別人,太自我為中心了。這種情況,家長在平時要做正確的引導,讓孩子的性格發展更順利。但通常這類情況,孩子在學校或在玩耍過程中就自己處理好了,不需要家長介入,說不定家長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哪些事。
2、分裂生氣要不得,家長引導笑哈哈。
因為某件事意見不一,導致分裂,關係鬧僵,互相生氣什麼的,遇到這種程度的事,你說別的孩子不對,自己的孩子好了,但很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但你說自己的孩子不對,那麼孩子可能就會變得叛逆。但是不管的話,孩子自己生氣,會影響情緒,影響身體的。這個時候,家長要幫助孩子做適當的分析和引導了。和孩子以朋友的身份詢問發生了什麼事,待孩子把事情描述清楚後,家長幫助孩子站在孩子雙方的角度進行分析,並給出解決意見,記住,是意見,而不是讓他就這麼去做,給了意見後,你詢問孩子他準備怎麼解決。家長再從旁指正。我想這個事情就能處理好了,既能培養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又能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
3、打架鬥毆更嚴重,切莫忽略麻煩大。
如果已經發展到這種程度了,該賠錢賠錢,該上醫院上醫院。但是家長這樣解決就行了嗎?肯定不行。首先,讓孩子判斷打架正確與否,其次,讓孩子知道家長的處理方法,再次,如果在發生類似的事情,如果家長不在或說好了不會再處理了,孩子如何處理?總之是讓孩子在心理上進行一個認知,打架鬥毆這類事情是害人害己,百害而無一利。
很多時候,孩子都會犯錯,但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都以棍棒進行解決,殊不知這樣的方法會讓孩子越來越膽小,不自信,孩子會犯錯,家長給犯錯的機會,孩子才會有更多的體驗和成長,重要的是家長對孩子犯錯後處理的方法的正確與否,會影響到孩子成長。所以,請各位家長在處理孩子問題時,三思而後行。
-
13 # 聽雨聽風皆是春
小孩子發生矛盾衝突:
第一要看是哪種級別的衝突:
幼兒級別的衝突:3到5歲的,就是幼兒園和學前班之間的。
少兒級別的衝突:6到10歲的,就是一年級到四年級之間的。
衝突也分好幾個級別:
動口型的衝突:兩人在爭論爭吵,生氣謾罵鬥嘴,爭論的臉紅脖子粗,謾罵哭聲連天,眼淚鼻涕一起飛。
動手型衝突:倆人都上手了,推推搡搡,你來我往,拳打腳踢,怒火噴張。
如果是幼兒級別的兩個人發生矛盾衝突,無論是動口型還是動手型,都需要家長及時介入衝突,首先分離開兩個孩子,進行突發情況的諮詢,對事情發生經過進行詢問,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好的行為給予肯定和鼓勵,不好的行為進行婉轉教育,根據情況要向對方道歉。
因為幼兒級別的衝突,動口型的矛盾,第一孩子互相表述不清楚,第二,有些事情孩子不能很好的處理,第三,孩子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如果任其自然發展下去,會使矛盾升級,還會造成身體傷害,所以一定要儘早介入矛盾衝突,分離並勸阻孩子,保護孩子,這是一個監護人,該起到的監管和保護責任。就像這樣的孩子過馬路,必須有家長手拉手或者抱著過,就像在嘈雜的商場,小孩子不能離開父母的視線,更不能因為父母低頭玩手機,孩子悄悄溜開而不知,造成電梯事件是一樣。
如果是少兒級別的衝突,無論是動口型還是動手型,如果問題不是特別嚴重,家長不要急於介入,而是悄悄在旁邊觀察,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根據情況再決定是否介入。
比如說兩個孩子發生了動口型爭論,可以在旁邊聽聽孩子們在辯論什麼,為什麼辯論,到底是誰對誰錯。不要輕易下結論,不要輕易以大人的觀點來左右孩子的想法。孩子之間經常性的爭吵或辯論,也是對孩子的口才,思維,邏輯,經驗,方法的一個考驗和鍛鍊,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輸贏並不重要,要的是這個過程和歷練,所以家長千萬不要喪失這個機會,不要破壞這個自然而然的鍛鍊孩子口才和思維的機會,有時候反要鼓勵他們去爭論爭辯。
當孩子爭吵完畢以後,矛盾沒有升級,事後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你們為什麼爭論,爭論的是什麼,結果是什麼,能不能給爸爸媽媽說說?這個時候家長再根據孩子回答的情況,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肯定,給孩子一些提示和建議,把爭辯爭吵上升了一個階段,讓孩子爭吵有收穫,爭辯有方法,透過爭論爭吵孩子成熟,成長了許多,我們家長何樂不為呢?
如果是動手型的矛盾糾紛,只是推推攘攘,是男孩和男孩之間,女孩和女孩之間,我建議家長也不要馬上介入。而是靜觀其變,隨機而動。
因為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內向文靜靦腆,有的外向活潑衝動。太外向和太內向的性格都不好。那就要透過這種形式和方式來改變孩子的性格。內向的孩子透過矛盾糾紛,他勝利了,打贏了,就會給他一個很大的自信,性格變得開朗起來。性格外向的孩子,透過矛盾糾紛,受到了打擊或教訓,性格會變得收斂起來。
那有人會問我,那萬一內向的輸了,外向的贏了呢?哈哈,問這樣問題的人都是探究性人才。即使這樣,我們還有另外的方法,無論輸贏,都是孩子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次成長的經歷啊。
當孩子的初級矛盾衝突塵埃落定以後,同樣要像對待幼兒級別的孩子一樣,和孩子單獨進行溝通交流,諮詢事情發生的經過和結果,給孩子提供建議和相關的指導,教導。
如果是發生了動手型的矛盾衝突,小學1到4年級的孩子,“動手能力”已經具有殺傷性了,按一般家長的做法,要馬上介入,拉開兩個孩子,進行訓斥甚至打罵。
而我的建議是,他們之間打架,如果只是推推攘攘,如果只是拳打腳踢,不會傷及到五官,不會流血流淚,我是不會參與和介入的。
我這樣做是有我的理由,理論和經驗的。中國的孩子缺乏血性,顯得過於懦弱。因為過多的家庭對孩子過多的溺愛和保護,使孩子生活在父母的襁褓中,根本體會不到挫折,打擊,磨難,身體和性格得不到一定的鍛鍊和薰陶,所以大多的孩子娘娘腔比較多,或內向,文靜,自閉,或,抑鬱,暴躁,逆反,缺乏陽剛,勇敢,堅強和正能量。
有機會就放手讓孩子之間來一場“決鬥”吧,誰輸誰贏,不要計較,就讓孩子體驗這種感受。說不定兩個孩子經過一番打鬥,還成了好朋友呢。找到了勇敢,自信,自立,自強的感覺呢。
我家的是一個女孩子,我從小把她當男孩子培養,把她當朋友一樣對待,公平公正自由平等,相信她,理解她,尊重她,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有話好好說,家裡大小事情都提前和他商量。在她二年級的時候,和親戚家的同年齡的男孩子發生矛盾衝突,兩人先是大聲爭吵不已,後來發生的推推攘攘,動手動腳,誰也不服誰。當時我站在一旁靜觀其變,就當沒有看到。倆人推來推去,踢來踢去,打來打去,女兒毫不示弱,因為她學過跆拳道,哈哈哈哈,結果小男孩氣哭了,但是兩人還是誰也不服誰。
當兩人戰爭結束以後,我說你們重新再來一次比賽吧,自己的手和對方拉在一起,自己的腳和對方的抵在一起,另一隻腳不能動,看誰先把誰拉翻。兩個孩子馬上又有了爭勝之心,就按照規定玩了起來,誰也不服誰,玩了一輪又一輪,最後都開心的笑。
還有一次是在學前班,和一個男孩子推推攘攘,對方的指甲在她的胳膊上劃了一道血印,結果對方哭了,她卻沒事。家長要帶我的孩子去醫院檢查和包紮,我說小孩子之間正常玩耍,受點小傷很正常的。也告訴我的孩子,沒事沒事的,這點小傷算什麼,該怎麼玩還怎麼玩吧。結果倆人互相道歉,又玩到一塊兒去了。
所以當小孩子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其實也是考驗家長底線的時候。你的所作所為和言行,無論對與錯,都會給孩子的性格帶來很大的改變,也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一定的影響。放手與不放手,嘗試與不嘗試,介入和不介入,引導不引導,都在家長的愛心和責任當中。愛孩子是每個家長都會做的事情,但到底要怎麼愛,往哪個方向去愛,結果卻是千變萬化的。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孩子是一張白紙,作為監護人的家長,一定要有一套正確的理念和規則意識,有一套教育的規則和方向。有些事情看似小事,對孩子來說就是大事,有些事情看起來簡單,但對孩子的影響卻是終生的。家長也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不斷的成長,方能擔得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教育孩子任重道遠,路就在你的腳下,至於怎麼走,還是自己拿主意吧。
-
14 # 京城早教師奶爸Andy
你好,作為一名資深早教育兒師,平時在一線工作中會遇到非常多的家長提出和您一樣的問題。
首先要說道,不管是家長直接強勢介入還是置之不理全當沒看見,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強勢介入會激化矛盾,也會讓孩子有樣學樣,並有恃無恐,慢慢的變成欺負人的小霸王。
明明看到了但置之不理會讓自己家寶寶認為沒有了安全的依靠,慢慢性格也會變得偏激。(要麼膽小懦弱,以後經常被欺負;要麼暴躁莽撞,開始慢慢有發洩和暴力傾向。)
那麼正確的方式應該分為:
一、矛盾發生時:
1、 如果發現矛盾出現,並且有惡化的趨勢,那麼家長應該及時介入,但是要本著及關照寶貝的心情又能最終幫理不幫親的原則,來給寶貝樹立講道理的形象。讓孩子明白第一沒人能隨便欺負自己;第二遇到事情要講道理來解決。
2、矛盾結束後,等孩子心情平靜之後(或許是在晚上安靜下來)要能夠和孩子分析今天矛盾的問題所在,給孩子積極正向的引導。
二、矛盾未發生,預防期:
1、平時多以身作則,生活中隨處都是正面教育的例子,父母一定要先自己做好遇事不衝動,不隨意大吵大鬧,蠻橫無理等習慣。
2、要告訴孩子如果遇到了矛盾或衝突,一定要告訴家長,不要憋在心裡或者覺得自己做錯了事不說。家長也要多關注孩子平時的表現,孩子的情緒是否激動或低落,身上是否有抓痕等,嘗試引導孩子能正確的對待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
15 # 幸運媽媽何小貓
插手這個詞的概念比較模糊,每個人定義不同。我個人認為如果不是關乎安全方面的問題,應該放手和鼓勵孩子自己去面對去解決。
-
16 # 大鴨梨小腳丫
我家的倆個寶貝女兒以前每天都有讓我判不完的事,終於在一天我無力的說了一句:你倆之間的事情,你們自己解決。媽媽之前一直教你們姐妹之間就要互相謙讓。從現在開始你們學著自己去解決吧!之後我就慢慢放手了,就這麼過了幾天不見小Bora告狀了。有時候我覺著不是孩子們處理不了,而是依賴我們,反過來說也是我們沒有給他們機會,我們放不開手。透過這件事我總結出來該放手時就放手,讓他們在生活中慢慢成長起來……。現在我這倆寶兒倒是相處的很好,在家也經常動手做一些小事情。
-
17 # 愛笑的寒寒
我感覺應該不要干涉她們,讓她們自己去處理事情。這樣才可以培養她們的獨立思考性,不要看她們年紀小 其實她們都是很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不要太過於干涉
-
18 # 蝸牛爬爬樂
孩子的事情儘量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大人儘量不要干預。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獨立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還可以為孩子的人生之路積累經驗,這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孩子們解決不了的時候家鄉再給與一定的引導幫助
-
19 # 百態仁生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作為父母該不該管?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家也曾遇到過。我來告訴你!當孩子們正在鬧矛盾中,都在氣頭上還沒冷靜下來時候,父母千萬不可以摻和,越摻和越亂。本來,孩子們之間吵完了,可能發洩完了把心裡的不滿都說開了,以後就都沒事了,但是如果這時候父母在裡面摻和,父母在那樣的情況下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這就容易造成更深的矛盾!父母只會裡外不是人!
父母要做的就是裝作不知道,等他們都冷靜下來,自己反思,他們作為兄弟姐們這麼親的人因為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吵架,傷了彼此的感情,這樣到底值得嗎?往往等他們冷靜下來,愧疚和自責會更多得佔據內心。父母要做的就是在他們都反省平靜以後,來做一個和事佬,做他們之間的橋樑,桶開窗戶紙,對子女兩方都往好裡開導,把子女們的心再聚起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我相信,世界上沒有什麼能比得過血脈相通的親情,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阻不斷的就是血液裡流淌的相同的血。
父母對於子女,一定要一碗水端平,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不管你的孩子是稱你的心還是不稱你的心,不管你的孩子是窮困潦倒還是風光無限,作為父母,都要對他們有同樣的態度。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自己心裡永遠的避風港,在任何時候每個孩子都想成為父母手心的寶。
回覆列表
其實介入或者不介入是由多方面原因決定了
如果孩子比較內向屬於藍色性格,呢麼家長應該介入,因為這些孩子內心比較脆弱,一些小事也會記在心裡,不善言表,但是不代表他們不在乎。所以家長應該出面幫他調解矛盾,以免給孩子造成永久的心理傷害,因為這樣對他們成長成一個陽光少年會產生巨大影響。
如果孩子屬於黃色性格,處於呢種開朗活潑的孩子,呢麼家長就不要過多幹涉,因為這類孩子會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而且對於他們今後的為人處世做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如果孩子屬於紅色性格,就是呢種雖然開朗但是容易上脾氣的孩子,呢麼家長也得出面,教孩子處理自己的事情,合理疏導,讓孩子養成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對於他們健康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有例外情況,就是孩子之間鬧得事情比較大,呢麼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家長,就應該出面調解,讓孩子養成遇事不逃避,勇敢面對才是解決辦法的人生觀,價值觀。
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讓他們健康成長,離不開家長的保駕護航,我們要為孩子樹立榜樣,尤其是在孩子從出生到6歲之間,一定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因為根據科學研究發現,這段時間,孩子主要是透過模仿瞭解外界,他會把他看到的世界、聽到的世界認知為世界,這個階段他們沒有非的概念,只有是的概念。非是後天家長教育告訴孩子的(對孩子說明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以這段時期非常關鍵,是孩子性格,品德養成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