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藥師徐衛臣
-
2 # kunleung
如題回答的話可能會有失偏頗,因為飲片顆粒化確實可解決很多問題,也是推廣中醫中藥的一大重要方法。
先說其好處:一、大大方便人們服食中藥,提高人們對中藥接受度。(試想那個上班族會花半天時間去煎藥,人們選西藥的重大原因就是方便)。二、可減輕中藥的毒副作用,顆粒化可對湯藥進行脫毒處理(不要認為西藥才有副作用,“是藥三分毒"是中醫的經驗總結)。三、中藥國際化是趨勢,小日本就是將大量中醫古方顆粒化“漢方",名為方便提高外國人接受度(主因之一)實為產品商業化操作,註冊保護自身商業利益,就像可樂配方一樣。他註冊後你要是再做同方產品他可告你。顆粒化就可以有這樣的優勢。
但顆粒化也有其不足之處。現時顆粒化主要有兩類。一是全方顆粒化,是指按方配好藥如法煎好湯再顆粒化如小柴胡顆粒,小日本的漢方也大量採用這種方式。這種方式對應固定方非常有效也最大保證了藥效,但中醫中有很多因病而異的加減方,比方說加減四物湯,就不一定能做到了。第二種是將單味藥顆粒化名為粹取,用時按方按比例配製,據說也是小日本最先搞出來的,但中藥煎煮往往決定藥效,如文火,武火,後下等都很難做到,更不必說很多藥是要一起煎煮所產生的複合作用藥效了。
總的來說顆粒化是中藥現代化的其中一項重要程序,使本來複雜的中藥服用變得簡單直接,大大提高中藥的應用,我們不應一味追求傳統,因為這樣往往會變得守舊,而固步自封。要追尋更好的處理辦法而非一味否認新事物。
-
3 # 奇妙的本草
有人說:“以前吃中藥不僅要花時間煮,而且特別佔地方。現在取出一袋,直接用開水衝著就可以飲用,免除煎煮中藥的煩惱,還節省了空間。”
但還有人認為:“還是用看得到的中藥煎湯放心一點,也省錢些。”
那麼,對於自己熬的中藥、製成顆粒的中藥和中成藥,到底哪種效果更好呢?
一、中草藥中草藥就是從藥房拿回來的各種中藥材,最常見的就有黃芪、當歸、茯苓、白朮、半夏等。這些中藥材經過精心熬製,可以發揮出中草藥最大的藥效,就像做飯一樣,經過烹飪的食物和簡單混合之後,無論是味道還是營養都不一樣。煎煮中草藥,是最傳統的方式,也是藥效得到最大發揮的方式,而且也更有利於人體吸收。
不過,中草藥需要時間煎煮,操作上非常不方便,而且有些中草藥還需要經過浸泡才能煎煮,在中藥煎煮上,還有各種麻煩的要求,沒有掌握好這些技巧,也很難煎好中藥。
於是,人們開始把目光投向中成藥。
二、中成藥目前來說,中成藥的運用非常廣泛,這是一種根據規定的中藥配方製作而成的藥物,常見的如逍遙丸、補中益氣丸、六味地黃丸等,都屬於中成藥。
中成藥的特點是服用方便,不需要像中草藥一樣,耗時間、耗精力去煎煮,而且口感上也略勝一籌,不像中藥湯劑那麼苦,更關鍵的是,中成藥便於攜帶。
不過,中成藥一般都是比較成熟的中藥組方製成的,療效肯定沒有煎煮之後的中藥好,而且治療的範圍也沒有那麼廣泛。
這樣一對比,人們又將目光拉回中草藥上,不過,煎煮中藥實在是一個大工程,有什麼辦法能解決呢?這時候,中藥免煎顆粒出現了。
三、中藥免煎顆粒所謂的中藥免煎顆粒,其實就是將中藥材經過提取、濃縮之後,製作而成的顆粒,對於經常需要出差的人來說,中藥免煎顆粒的出現,如同一顆“救星”,能夠省去煎煮的麻煩,還方便攜帶。
不過,相對於中草藥而言,中藥免煎顆粒的安全性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因為消費者看不到製作過程,不能保證使用的原材料質量,而且質量好的中藥免煎顆粒價格一定比較貴。
此外,中藥之所以能夠發揮有效的作用,在於各種中藥的配伍,而中藥免煎顆粒都是單獨出現的,再經過沖泡之後,藥效也一定沒有煎煮出來的中藥好。
不同人群可以怎麼選擇?
無論是中草藥、中成藥還是中藥免煎顆粒,都是利弊同在的,並不存在孰好孰壞的說法,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妙姐給大家總結了一張表,大家可以看看:
比如有條件進行煎煮的人,更傾向於到藥房抓藥,自己用心煎煮中藥材,獲得更好的療效;對於沒有時間煎煮中藥,而且工作、學習繁忙的人,則可以選擇中成藥;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也可以選擇中藥免煎顆粒。
延伸:自煎和代煎有什麼區別嗎?現如今,各大藥房都推出了中藥代煎,這對於工作繁忙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好選擇,不過也有人覺得,代煎肯定沒有自煎好,誰知道藥房會不會“偷工減料”呢!
其實,自煎也不一定就是好,因為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水分、時間,而且自己煎的時候,由於藥鍋不密閉,也會帶走一部分藥效。
總之,就像選擇中成藥還是中藥免煎顆粒,選擇自煎還是代煎,都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
-
4 # 深漂光頭醫生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啊,這個事情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醫院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嗯,形式把藥給你。如果苦藥你喝不下。醫院就可以把它製成顆粒劑。是根據不同的情況。去做出某個選擇。要我的效果嗎?你聽我講。
-
5 # 岐黃傳承—龍籽江
中醫藥治病藥材的選取、炮製和煎煮方法很是關鍵,會直接影響到治癒率的。
1、一般而言,新鮮的藥材比干品效果來的要好,原材料飲片比中成藥效果來得更快,從治病選擇劑型來講,散劑和粉劑、丸劑是在病情需要長期服用和鞏固的情況下才使用。目前的中藥顆粒就相當於如此,所以它的功效肯定是比不上飲片。
2、使用藥廠加工的顆粒,你不知道它裡面的藥材本質是什麼質量,沒人能保證。一箇中醫師,他自己開出去的藥都不知道是否有效,出了事情還要一律承擔,心裡會不會害怕?
3、這跟當今的西藥有什麼區別
西醫生使用的藥,也不懂裡面什麼成分,完全依賴廠家生產,當這個藥品出現過敏反應導致別人死亡時,他自己也很懵逼。
4、而中藥是可以不一樣的,藥材經手抓、眼觀、鼻聞,心裡會很有底給出去的是什麼藥,這個藥可以保證是沒問題的。
5、所有的東西都採取西方管理方法,跟國際接軌,但是要想到國情不同啊。況且我們的廠家、企業為人厚道,好的東西都是優先給別人享用。
-
6 # 一服堂中醫
下面的回答可能會有很多人說我偏激,但這是事實;作為個人而言,我不認為自己所說的有什麼偏激之處。
對於題主的提問,關於中藥顆粒劑是否會減少藥效?回答是肯定的,一定會減少藥效,而且還不是一星半點的減少。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問題的所在。
第一,中藥顆粒劑不是中醫做出來的,而是商人做出來的;商人的目的是什麼呢?總不能說商人的目的是為了治病救人吧?他們所要考慮的一定是效益,其次才是療效。
第二,中藥顆粒劑是藥商做出來的;現代人生活工作節奏都非常快,而傳統的中藥服用起來有些麻煩,那麼商家就會迎合市場,做出中藥顆粒劑,方便患者服用;但是他考慮的是方便並非是療效。
第三,中藥顆粒劑是對中藥進行了深加工,要不然也不能達到速溶的目的。這東西就像咖啡一樣,煮過的咖啡和速溶咖啡它能一樣嗎?肯定不一樣。
第四,用顆粒中藥的都是什麼樣的醫生?首先使用顆粒中藥的一定是和藥商有利益關係的醫生。其次是對中醫藥一知半解的醫生。再就是壓根不懂中醫的醫生開中藥。臨床上真正的中醫是不會開顆粒中藥的。
第五,顆粒中藥到底有沒有效果?當然有,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和真正中醫開出來的處方中藥相比,那就是天壤之別。上面我說了,顆粒劑就不是衝著療效來的,效果自然會差很多。
這點我相信很多使用過顆粒劑的患者深有體會。總之,它不是中醫大夫所需要的,它是商家站在市場需求的立場上開發出來的物品。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方便”。
-
7 # 朱蕭俊說健康
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比較,第一,中藥是怎麼加工成顆粒的?第二,自己熬製中藥有哪些程式?第三:它們的差別在哪裡?最後才能得出結論。
中藥是怎麼加工成顆粒的?製藥廠中藥加工顆粒一般要經過以下9個步驟:
(1)中成藥的檢驗:外觀、含量等檢驗(這一步醫院加工時是省去的);
(2)中藥材的前處理:如清洗、烘乾、粉碎、過篩等(這一步醫院有時也省去);
(3)中藥的提取:如水提取、醇提取等得到提取液(醫院一般用水煎煮);
(4)提取液的濃縮:如常溫濃縮、真空濃縮等濃縮成浸膏;
(5)浸膏制溼顆粒:浸膏與輔料混合製成溼顆粒;
(6)溼顆粒乾燥:如常溫乾燥、減壓乾燥等製成幹顆粒;
(7)整理幹顆粒:過篩整理幹顆粒;
(8)顆粒檢測:水分、含量等檢測(這一步醫院省去);
(9)稱重分裝:按照服用劑量進行分裝。
自己熬製中藥有哪些程式?自己熬製中藥一般只有三個過程:
(1)中藥材前處理:清洗;
(2)中藥提取:一般水煎煮3次。
(3)合併藥液。
它們的差別在哪裡!(1)醫院加工顆粒與製藥廠工藝相比,少了中藥材檢驗和成品顆粒檢驗,這兩個步驟;
(2)自己熬製中藥與醫院代制顆粒相比,少了製作濃縮浸膏以後的6個步驟。
結論:自己熬藥好,但是有前提因為醫院代制顆粒,既不檢驗中藥材,也不檢驗成品顆粒含量,加上提取藥液後,又繼續濃縮浸膏,溼顆粒又要乾燥,所以經過的高溫過程多。
而自己熬藥,熬出藥液後就直接喝下去,省去了醫院的高溫濃縮、高溫乾燥對有效成分的破壞,因而自己熬藥藥效更好。
但是有前提:就是在熬藥的這一步上,你的技術必須不低於醫院的熬藥工,如果這一步你出了問題,那麼,後面的藥效就根本無法保證了。
-
8 # 甘草的甘
醫院開出的沖劑失味了,失去了性味歸經它就走錯地方藥不對症了!中草藥是靠五味入五臟治病的,藥廠製成顆粒多少都會有點減效的!就像精糧和粗糧,吃起來感覺要好得多,但藥效會有所減少的,因為它失去了原有的味了(如苦者入心,苦能瀉火等),也就失去了本性要治某病的味道了!
-
9 # 長貝
這是外行人評價中藥製劑,醫師是處方治病,藥師是配方司藥。本是二個專業。沒有一箇中醫師可以把中藥配好後加工成顆粒劑,中藥顆粒劑的生產要中藥廠,把生藥單方提取製成顆粒,而不是把按你處方所配成的中藥製成顆粒。這是多此一舉。顆粒劑是中藥的一大便民措施。便於攜帶,便於沖服。而不是為了嬴利的商業目的。
-
10 # 新新大俠1
如果真的搞清楚一種中藥是否真的有效,其中什麼成分有效,這是前提。之後自然就會有如何使用才更好的結論。如果前提不存在談論怎麼用更好就是扯
-
11 # 萬物皆空49
展現00
剛剛
我用過日本買回來的漢方藥和自己按照傷寒論的藥方去煎中藥。漢方沖劑有用,但是藥力不夠,需要加大量,一次喝兩包等。自己煎藥的話要去大的藥店去買,例如同仁堂,和順堂等等。否則會買到假藥,這樣就沒效果了。煎藥的藥力大,效果好。就是麻煩一點。漢方沖劑藥力低一點,要加大用量,但是不會用假藥材,還有就是如果要的比較急的話,沖劑可以快速喝上,煎藥還要一個小時才能喝。
所以說,各有所長。
-
12 # 仁者二人
丸散丹劑膏,,傳統的中藥形式。現在的顆粒也是與時俱進。新添的一種方式。好與不好,值得商榷,看療效。真沒絕對的好與壞,對與錯。作用不同,位置不同,病情不同,對應的中藥方式不同 ,傳統的中醫。現代中醫,不好說。
-
13 # 中庸的胡醫生
我在門診或"甘草醫生"平臺開中藥,
一般是按患者要求去開"飲片或顆粒劑"。
在我門診中:
1、九成患者開顆粒劑,因為方便;
一成患者開飲片。
2、二種劑型,效果與價格均差不多。
3、在門診連"掛號費、檢查費"一起平均下去,均方為20元左右。
在"甘草醫生"平臺,因沒收"掛號費、檢查費",均方10元左右。
-
14 # 醫聊健康
傳統中藥的煎藥方法的實際操作中,要必須透過浸泡、一煎、二煎,約需要90分鐘才能完成1劑中藥的煎制。而且在煎藥的過程當中還要不斷攪拌中藥,防止藥液的溢位。如果能夠按正確流程進行中藥熬製,效果當然是最好的。
但是,實際上家庭煎藥時,很難按照正確的方法來,所以會照成一定藥效的浪費。(更不要說一些人煎藥必燒焦,嗯,我媽就是這樣的。。。)
而加工成顆粒,因為是機械化生產,藥效也是會有所減少,但是比起它帶來的便利性,真的好太多了。而且機械化生產能控制統一劑量和統一質量標準,所以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所以,要選擇自己熬製,還是顆粒,主要還是看自己的選擇啦,有時間就自己熬製,如果實在沒空,選擇顆粒也是可以的。雖然藥效有所減少,但是也不會差別太多的!
最後,提醒一下,使用中藥顆粒時要注意:
1、衝調時可先加少量開水溼潤、攪拌,再加入足夠量的開水使顆粒溶化。
2、沖泡前要確認中藥規格,瞭解每次需要衝泡幾包,謹防用錯劑量。
3、如果發現顆粒吸潮結塊,就停止服用。另外要注意貯存時間,在保質期內服用。
-
15 # 梁草閣
目前,中藥一般有兩種:中藥飲片,也就是大家平常比較熟悉的,那種經過炮製的中藥;還有一種,叫中藥顆粒劑,是國家863計劃科研專案的成果。這個不是由醫院自己做成顆粒的,是由廠家做成顆粒的,這樣的廠家經過國家食藥監局的嚴格稽核,全國只有七八家被批准可以生產。大家比較不熟悉。我這裡重點介紹一下:
中藥顆粒和湯藥在藥效上基本一致,各有優缺點。中藥顆粒的優點:1、經嚴格的炮製後可大規模的生產,優於傳統的湯藥;2、中藥顆粒多采用鋁箔單獨密封包裝,便於攜帶,不易變質。3、有大量的臨床資料顯示,中藥顆粒和湯藥在藥效上基本一致,甚至優於傳統湯藥。中藥顆粒的缺點:1、中藥顆粒的價格較湯藥方昂貴很多,長期用藥的患者,不易接受。2、中藥顆粒沒有煎藥的過程,故缺少藥物相互作用的環節,是否會影響療效,並不確定。因此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劑型。
從吃中藥的口感上來說,中藥飲片經過煎成湯以後,口感比較苦,入口很難受。但是中藥顆粒劑經過加工,口感比湯口感好很多,因此,如果你覺得湯口感不好,建議你採用顆粒劑,但是價格比較貴!
-
16 # 使用者碧家小玉
中藥唯有煎服才有療效。
我學醫,不是職業醫生,偶爾給人看看病都是親自煎藥。
是藥三分毒,藥煎好了不會有毒副作用。嫩傷肝,老傷胃,溫性湯藥一口氣。
-
17 # 臨水花人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是建議您自己回去煎藥。當然煎藥前一定要跟醫生核對好,每一味中藥藥性不一樣,有先煎有後下有包煎,包括煎藥的器皿都有要求,按照規範,才能使藥性最大化。
-
18 # 愛在當下的當
加工成濃縮丸最好了。大鍋熬好的湯劑,蒸發水分,做成濃縮丸,回家水一泡ok了,最方便了,療效還好。比顆粒劑好多了。
-
19 # 走走停停的懶人
中藥劑量中藥服法都是有講究的,分症狀,分患病的部位,什麼症狀用湯劑,什麼症狀用散劑,什麼症狀用丸劑。所以即使藥量沒有減少,如果服用方法不對也達不到治療效果的,因此一定要搞清楚。
-
20 # 祖籍遼東
如果我是政府管中醫藥的主管,我會叫停所有把中藥飲片做成顆粒劑的工廠。別的都不說,僅說一點,誰能保證質量?誰能保證顆粒劑的含量?局外人可能不知道,西藥,很多藥中中國產的效果都大打折扣,有的是工藝不行,但多數是含量不足。西藥是非常容易檢測的,中藥檢測相對困難得多。如果我做三七顆粒劑,因為測的是皂苷的含量,而皂苷可以用三七葉提取,也就是可能用三七葉提取的皂苷製作三七顆粒劑,而實際上三七藥材發揮作用的成分遠遠不止檢測的那幾種成分。
回覆列表
中藥單味顆粒劑、中藥有效成分單體獨立包裝,是目前國家推進中藥現代化、標準化大力提倡的。
有好多人不接受這種做法,認為這樣背離了中醫對中藥特有的炮製、煎煮等獨特方法。
其實,中醫有其獨特的理論和診斷體系,傳承幾千年。無可非議。
中醫對中藥的原有炮製、煎煮等處理方法,是基於古代並沒有現在的提取分離精製技術,要想去除中藥中的有毒成分,只有透過炮製、煎煮(先煎、後煎等)等手段改變或去除其毒性,保留其有效成分。
如薄荷,含揮發油,中醫要求後下,輕煎,目的就是防止揮發油揮發,而現在則可以採用低溫萃取技術提取薄荷揮發油。
如銀杏葉中含的銀杏酸,有毒性,現在採用分離技術可以去除銀杏酸。
如青蒿,本草中要求不可久煎,屠呦呦採用低溫提取技術,獲得青蒿素,用於瘧疾治療,效果顯著。
中醫採用炮製、煎煮等手段對中藥進行存性、去毒等,現代中藥技術,採用提取分離精製純化等方法,兩者採用方法不同,其目的相同,發揮藥物的最佳效果。
現在,中藥材野生資源貧乏,大部分中藥材都是人工種植,更有一些商家,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求產量,不求質量,致使中藥材品質下降,有效成分含量一年不如一年。
再是還有好多中藥材以假充真。其性狀都不符合藥典要求,更別說效果了。
中醫再高明,沒有好中藥,也是白搭。
好在現在國家推行中藥標準化,使中藥向著正規、標準、量化的路發展。期待。
個人觀點,供題主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