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孤月痕0

    “飯圈”是粉絲對自己所屬的追星群體的統稱,又名“粉圈”,系“粉絲圈”簡稱。“粉絲”一詞來源於英文單詞Fans,它的本義是“迷”,而“迷”正好符合了追星者對偶像的情感狀態。自2005年第二屆《超級女聲》後,“粉絲”便逐漸成為追星者的代名詞,“飯圈”也在這之後逐漸形成並演變為追星圈的代名詞。“飯圈”文化,顧名思義,即粉絲圈的文化,是一種追星文化。在“飯圈”有一種說法,追星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混圈的,一種是不混圈的。在這裡,“圈”指代的就是“飯圈”,所以“飯圈”文化只是追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追星的人群大多為十幾或二十幾歲的青少年,而“飯圈”也基本上由這一類群體構成,所以“飯圈”文化也屬於一種青少年文化,但因為並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追星,所以“飯圈”文化算不上主流,更多的是一種青少年亞文化。一部分人對追星、粉絲、“飯圈”存有偏見與歧視,認為追星是腦殘行為,粉絲就是腦殘本體,而“飯圈”就是腦殘聚集地。當然,這是一種較為極端的看法。其實,追星、粉絲、“飯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早已經在這些偏見與歧視中逐漸走向成熟,大部分追星者的行為有了理性的依據[1]。粉絲不再是“烏合之眾”,“飯圈”也逐漸從毫無紀律可言演變成了組織規則權利義務兼具且明確的圈子,粉絲與明星之間形成了共同成長、良性互動的新模式。

    應客觀全面地透視“飯圈”文化,重視其在網際網路時代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埃裡克森提出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青少年時期的人們正處於認同與角色混淆的時期,是從兒童階段向成人階段過渡的重要時期。而這一時期的人們又經常處在繁忙的學習工作中,極可能會獲得一些消極的同一性。為了分擔壓力,很多青少年都會發展一些學習工作以外的興趣愛好,追星正是其中之一。而“飯圈”發展至今已然比較成熟,追星的粉絲們也在“飯圈”文化的條條框框之下不斷約束自己,變得更加理性。除去個別的極端粉絲,大部分粉絲的行為都並非是對社會有害的消極的越軌行為,相反,有的粉絲行為甚至是有助於社會發展的。在這種情況下,倘若還將“飯圈”視為“腦殘聚集地”無疑就是一種汙名化的行為,所以筆者認為對“飯圈”和“飯圈”文化的去汙名化是很有必要的。根據對“飯圈”文化四層次結構的分析,筆者分別從個體維度、群體維度、組織維度和文化維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第一,尊重興趣,正向引導。對於大多數粉絲而言,追星只是一種興趣,是平淡生活的調味劑,而大多數青少年追星只是為了分擔繁忙學習工作中的壓力,並不會把追星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所以對待追星的青少年個體,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另外,個體追星有風險,可能變得“十項全能”,也可能成為“罵街潑婦”,因此,在青少年追星時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充分發揮偶像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引導作用,鼓勵青少年在追星過程中習得更多自身本不具備的優秀技能。

    第二,尊重差異,拒絕跟風。無論追星與否,我們都需要尊重群體異質性,非追星人群和追星人群之間具有異質性,追星群體內部也具有異質性,我們要看到群體的差異,也要拒絕盲目跟風。儘管大部分的粉絲群體只有屬性之分,沒有優劣之分,但粉絲群體內部依然存在著積極向上的粉群和消極的粉群,要引導粉絲們進入“飯圈”時擦亮眼睛,鼓勵其加入積極有益的粉絲群體,從而避免烏合之眾的產生。

    第三,尊重成效,發揮功能。“飯圈”中各個粉絲社群都具有自己的規則體系和組織結構,內部的各部門也已經開始履行自身的職責,我們不能否定各個部門已經取得的成績,也不能否認他們在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相反要充分發揮各粉絲社群中各部門對社會進步有益的宣傳功能和公益功能,發揮偶像和“飯圈”對青少年的教化功能,將“飯圈”的積極作用最大化。

    第四,尊重文化,創新治理。“飯圈”文化作為一種青少年亞文化,具有極強的文化創造力,在網際網路環境中,因為其極強的創造力使得其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擴散力,我們要尊重這種極具生機又富於感染的文化。另外,“飯圈”的規則化、紀律化發展,追星行為與公益事業的結合均為中國的網際網路社會治理提供了樣板。

  • 2 # 穆小雨freedom

    我覺得應該接受。

    我本身也是個追星族,飯圈文化也有一定的瞭解。雖然有很多粉絲互撕、黑粉造謠的情況,但不能否認飯圈文化的優勢。飯圈文化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讓某些人找到了生活中的樂趣,在追星的過程中提高自己。

    飯圈文化作為近幾年突然崛起的文化,有它存在的必然和必要性。這種文化為生活注入了新鮮血液,也進一步推動了偶像行業的發展。況且飯圈也沒有外人想的那麼烏煙瘴氣,全是腦殘粉和無腦黑,它也有很正能量的一面。譬如國慶時期飯圈女孩為阿中哥哥做的激情應援就展示了飯圈文化獨特的魅力。

    飯圈文化算是新一代年輕人慢慢長大的結果。新一代年輕人有著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崇尚自由、辦事獨立。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自己為偶像應援打call,打榜反黑的飯圈文化便一定會越來越壯大。雖然現在還有許多弊端,但我們不能因此否認新式文化的出現和發展。

  • 3 # Silence嬌

    怎麼說了,“接受”這個詞屬於主動形式,只有你對飯圈文化了解一些了,你才能決定要不要去接受,而不是說,我都不知道“飯圈”是什麼,我就決定不接受!

    現在屬於新型肺炎肆虐的時候,社會各方都在貢獻自己的力量,“飯圈”屬於新型崛起的一個群裡,但是正是這個群體早早的就在網上發起來募捐,比其他的群體都要早,防護服,口罩什麼的也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捐贈!下面這個截圖大概是25 號左右,粉絲群體的捐贈!

    我尤其記得這條微博下面有一條評論特別暖心,她說:那些曾經吵過架,撕過逼的“對手們”,你們一定要給我好好的活著,我的人只有我能動,等你們好了,我們再一起對罵啊!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每個粉絲群體都蠻好的,只是老有一些黑子,在中間挑撥離間,為的就是能從中間獲取利益!獲取關注!

  • 4 # 晶致視界

    飯圈文化,並不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所以如果你感覺主動去接受並不舒適,就不用強迫自己應該去接受或者不接受。

  • 5 # 你經過我時月色溫柔

    不接受,但不反對,存在即合理,大多數的偶像人設都是積極向上Sunny,年輕時有這樣的偶像還是會有很好的借鑑意義,不是壞事~但是家長要積極參與,表現出很支援的樣子~這是和他們打成一片的好機會~也可以及時給她們及時的引導。失控是因為你不懂他們,或者不理解他們。

  • 6 #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當然了我個人的理解,有時候不可能跟時代與時即進,年齡啊環境啊,造就的這種差距。是每一個人必須經歷的…

    一句話,存在皆為合理,萬物都有底線,別讓好的文化變了味道就好…

  • 7 # LaoHuang188

    飯圈文化不能用接受不接受來定論,而是要區分對待!

    應客觀全面地透視“飯圈”文化,重視其在網際網路時代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埃裡克森提出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青少年時期的人們正處於認同與角色混淆的時期,是從兒童階段向成人階段過渡的重要時期。而這一時期的人們又經常處在繁忙的學習工作中,極可能會獲得一些消極的同一性。為了分擔壓力,很多青少年都會發展一些學習工作以外的興趣愛好,追星正是其中之一。而“飯圈”發展至今已然比較成熟,追星的粉絲們也在“飯圈”文化的條條框框之下不斷約束自己,變得更加理性。除去個別的極端粉絲,大部分粉絲的行為都並非是對社會有害的消極的越軌行為,相反,有的粉絲行為甚至是有助於社會發展的。在這種情況下,倘若還將“飯圈”視為“腦殘聚集地”無疑就是一種汙名化的行為,所以筆者認為對“飯圈”和“飯圈”文化的去汙名化是很有必要的。根據對“飯圈”文化四層次結構的分析,筆者分別從個體維度、群體維度、組織維度和文化維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第一,尊重興趣,正向引導。對於大多數粉絲而言,追星只是一種興趣,是平淡生活的調味劑,而大多數青少年追星只是為了分擔繁忙學習工作中的壓力,並不會把追星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所以對待追星的青少年個體,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另外,個體追星有風險,可能變得“十項全能”,也可能成為“罵街潑婦”,因此,在青少年追星時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充分發揮偶像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引導作用,鼓勵青少年在追星過程中習得更多自身本不具備的優秀技能。

    第二,尊重差異,拒絕跟風。無論追星與否,我們都需要尊重群體異質性,非追星人群和追星人群之間具有異質性,追星群體內部也具有異質性,我們要看到群體的差異,也要拒絕盲目跟風。儘管大部分的粉絲群體只有屬性之分,沒有優劣之分,但粉絲群體內部依然存在著積極向上的粉群和消極的粉群,要引導粉絲們進入“飯圈”時擦亮眼睛,鼓勵其加入積極有益的粉絲群體,從而避免烏合之眾的產生。

    第三,尊重成效,發揮功能。“飯圈”中各個粉絲社群都具有自己的規則體系和組織結構,內部的各部門也已經開始履行自身的職責,我們不能否定各個部門已經取得的成績,也不能否認他們在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相反要充分發揮各粉絲社群中各部門對社會進步有益的宣傳功能和公益功能,發揮偶像和“飯圈”對青少年的教化功能,將“飯圈”的積極作用最大化。

    第四,尊重文化,創新治理。“飯圈”文化作為一種青少年亞文化,具有極強的文化創造力,在網際網路環境中,因為其極強的創造力使得其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擴散力,我們要尊重這種極具生機又富於感染的文化。另外,“飯圈”的規則化、紀律化發展,追星行為與公益事業的結合均為中國的網際網路社會治理提供了樣板。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8 # 硒祖溫湯M第一招客

    接受?提問角度的這種蹩腳用法,屬於一詞萬用的冒失!如此滑稽可笑不亞於:一竹竿打一船人!

    首先,飯圈也能正兒八經有益於文化進步嗎?若是回答“肯定”!那麼,只充當一名接受者,這明顯處於沒放開手腳的侷促角色吖!進步至上,居然拿出個“接受者”拖後腿的心態,於社會環境以及於人類文明,你的自我價值情何以堪!

    次一等論看,飯圈文化不在乎就是一道物以類聚的社會現象!並沒比所謂的網咖文化,酒吧文化,休閒娛樂文化,旅遊文化,廣告文化,廣場舞文化,爛大街的民辦教育文化,等等的超乎哪來的先進性吧?去如此作為一個接受者,不覺得自己的自我就是個被捆綁者嗎!接受飯圈文化的你和卡奴、房奴有啥可嘚瑟性或自豪感!

    最後放大透看,飯圈文化一旦連結打工文化那樣,兩者如此密不可分;那麼就有必要拋棄“應該”化!接受與不接受都交給“我的選擇我做主”這項本能化,都是最合情合理的答卷!

  • 9 # 小觀點

    飯圈的重點是圈而不是飯,所以飯圈的本質是圈子。圈子這種東西本來是一箇中性詞,但是被一些人禍禍之後就帶有了貶義色彩。形成或者是假如某一個甚至幾個圈子,其實是比較節約成本的一種交往方式,既可以找到有大體共同語言的人,又能夠付出相對少的成本,否則毫無分別的去跟自己認識的所有人進行無差別的交往,我想多數人是沒有這個經濟實力的。以隨份子為例,雖然認識的人有很多,但是並非要向所有人隨份子,有些人只是泛泛之交完全用不著嘛。即便是隨份子的那些人中,也會根據遠近分出等級來。這就是圈子。圈子越小其成員越親密。但是現在的圈子,多數是資源置換的場所,有點像古代的奴隸市場,好多資源都可以在圈子中進行相對等價的置換。這讓很多人有些不爽,即便是那些加入了某些圈子的人也會感到很不爽。不過沒關係,圈子這種現象在短期內是無法消除的。入,還是不入,完全在於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看不起985和211畢業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