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幕華

    嬰兒的狀態是人最初始的狀態,是先天的狀態,道:就是要達到先天的狀態,才能夠領略大自然之中的意竟,才能領略道的精髓。人在母體復中的狀態是先天的,落地後呼吸了第一口氣以後就是後天的狀態了。越往後的狀態就越後天,想要修道就要回歸先天,迴歸到最初始的狀態,那就是:迴歸嬰兒狀態。

  • 2 # coalprep

    嬰兒有幾個特點:

    1.純陽之體,正氣實足。

    2.身體至柔順,無僵滯。是成人們習武強身保健追求的目標。

    總的來講,隨著年齡增長,人受工作生活及環境影響,思想慾望越來越複雜,身體某些肌體用進廢退,表現出來心態不平和,顧前怕後,身體陽氣漸少,肢體僵硬,不像嬰兒般無憂無慮,不如小孩子身體柔韌且經絡通暢。故而說明,要向嬰兒學習,放下包袱,伸展肢體,培養正氣。則事成體健也。

  • 3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讚美嬰兒,“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是因為嬰兒基本符合老子“無為而治”的基本思想。

    嬰兒沒有妄想,餓了就哭,吃飽就睡,也不貪吃,什麼也不想。過去的,根本不記得;現在的,根本不去想;未來的,也夢不到。不會去偏愛別人,也不會去傷害別人,更不會去欺騙別人,無憂無慮,悠哉悠哉,一切聽天有命,一切順其自然,就是老虎在身邊,也不會感到害怕,沒有那麼多地喜怒哀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弱小柔順安靜,不說不想。

    老子希望所有人都像嬰兒一樣天真無邪,無慾無知無求,無富貴貧賤,但並不是希望人們每天都像嬰兒一樣,什麼都不做,只知道吃飯睡覺。一些簡單地生活勞動,獲取一定的食物,還是必須的。

  • 4 # 閱讀悅心

    非常同意你的觀點,在《道德經》中,老子的確很讚賞嬰兒,比如在第55章中,提到了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赤子就是指的嬰兒,嬰孩才出生就握緊雙拳,且不受毒蟲猛獸的侵害,展現出老子柔弱的哲學,以柔克剛。

    另外老子認為嬰兒似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江海之所以如此遼闊就是因為他的包容,他的不爭。

    還有在第76章,雖然沒有直接說到嬰兒,但是他發出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的感嘆,白巖松老師解讀《道德經》時也談到了人剛一出生的時候,軟軟的,孩子交到你手裡的時候,抱得格外小心。而人死了是什麼標誌呢?全身都僵硬了。草木只要活著,你輕輕一捏,都能滲出水來,而死亡時花也枯了,枝葉也幹了。所以老子得出結論,強硬是死亡的訊號,柔軟是生的氣息。所以老子確實是很讚賞嬰兒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 5 # 明貞

    嬰兒尚無後天之我自然先天狀態,是人人愛惜的。至懂事則有我有慾望即後天無明,不過假我亦屬必然,借假修真復歸先天始德圓,等待時機以成道,道即全知全能永生永恆。

    這是老子寫道德經之本意,不過語言文字已屬後天不能真正闡釋先天道德,故道可道,非常道。人類世界本身即失道缺德,故先聖也作方便言,佛說未說一法也是此意。

  • 6 # 青辰zq

    老子說的是嬰兒的那種“真”,人處嬰兒狀態對人的態度才是真不管你是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皆是一視同仁。

    即是佛家說的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老子遍觀歷史發現人打出生起就受到環境的影響,一生都活在當下的文化中追求不外乎功名利祿,分不清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活得渾渾噩噩一生蹉跎到頭來一切轉瞬即逝。

    老子的無為就是為了讓自己回到嬰兒狀態不受外界因素干擾即是返璞歸真,從而認識自我從內在感受自我瞭解自我,這樣才能活出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聽起來有點兒佛家涅槃的意思,大道從簡歸一都是一家人。

    從小我們就在外部環境中被灌輸各種文化習俗,偏離就是離經叛道活著就像一個人類文化社會群體下的傀儡,簡直就是口不能言、身不由己,自己的一切在冥冥之中就已經受到支配而不自知。

    唯有拋下一切迴歸嬰兒本性才能拋棄傳統的束縛、迴歸原始狀態的生存體驗才能漫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外在的倒是好說丟就丟了但是自己的親人可不是說丟就能丟的。

    無為在古代叫隱士高人,他們遠離塵世獨自遨遊在山水間築屋在山澗,他們對山對水獨自寐語並怡然自樂。

  • 7 # 牧明子

    人一輩子的德行都點滴滲入基因中,完善著個體的生物發展(進化),而繁殖的子女,就是那個結晶!嬰兒擁有父母的過往印記,但他是一個全新的獨立生命,擁有無限的未來,這個價值是無法估量的。他必然是人世間最可愛的!

  • 8 # 我叫十三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得從道德經說起!道德經是眾經之首,萬經之王!是道教傳教立世的主要依據,道士從中悟出了長生久視之法,抱朴守一之道,以及清淨無為之妙!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柔弱不爭,所以道家崇尚水,認為上善若水!也讚美嬰兒,把嬰兒的狀態比作修行的目標。道教全真派就是嬰兒的狀態是真我,修行的過程就是找尋真我,稱其為全其本真故為全真!還有一點就是從生理角度來解答:嬰兒在母親體內,能夠自由呼吸生長,成年人反而不能做到在水裡呼吸,足以證明其生存能力的強大!其二,嬰兒出生之時大多雙手握拳,其身子那麼小,但力氣卻出奇的大,握的相當的緊,後世養身家由此發明了握固養身法!其三,嬰兒出生之時必然會大聲啼哭,古人經過觀察發現,剛出生的嬰兒不管如何大聲哭喊,不管是哭喊多久,他的聲音都不會沙啞!反而成年人若是大聲哭喊很容易就會嗓子沙啞!還有就是加上古人認為,嬰兒初生於世,並無是非善惡等觀念雜擾,猶如天然未經雕琢的璞玉一般純潔!所以綜上所述,老子才會在道德經中那麼讚美嬰兒!其實也說不上是讚美,只是太上老君在道德經中借用嬰兒告訴我們其中的道理而已!d

  • 9 # wen子哼哼

    道家對嬰兒的讚美,源於上古時代所讚揚“赤子”。道家之所以盛讚“赤子”,和古人對“赤子”的認識有極大關係。

    《尚書》中的“赤子”

    “赤子”,也就是嬰兒。“赤子”一詞,早在《尚書》中就已出現。《尚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意思是,好像保護赤子一樣保護臣民,臣民就能康樂安定。

    赤子是人之初,尚未接受塵世的任何薰染,因而赤子之心是幼兒的天真純樸之心。不失赤子之心,換句話說,就是不失天真純樸之心,不失自然天性。不失自然天性,方是真人。但世人大多在奔走塵世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天真純樸的心,失去了自然天性。只有那些道德高深的人,才始終保持一顆純潔如初的赤子之心。

    可見,嬰兒也好,赤子也罷,古人視之為人天真、純潔的本真。

    道家思想中的“赤子”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赤子之心”讚美最甚的恐怕就是道家的老子。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簡言之就是,道德涵養深厚的人,就好像是剛剛出生的嬰兒。初生的嬰兒,毒蟲不咬他,猛獸不害他,惡鳥不搏擊他。嬰兒筋骨柔軟,但握拳很緊;嬰兒終日啼哭,喉嚨卻不嘶啞。這是因為嬰兒內部精氣充足,並且達到極至,因此能順合自然,無為無不為。精氣和諧到極點,因此能趨於自然,有益於人生。

    老子同時認為,道德高深的人就如嬰兒一般,專一、純真、不爭、無為;而常人縱慾貪生、任性妄為,失去了和自然的和諧關係。

    此外,《老子》一書中還多次讚頌嬰兒的純潔、和諧。

    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二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第二十八章:“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四十九章:“聖人皆孩之。”

    由此可見,老子將嬰兒的純真、渾樸、柔和和一種高境界的生命狀態緊緊地聯絡在一起,啟迪人們透過深厚的修養,達到“精之至”、“和之至”的人生境界,也就是心地真摯、精神飽滿、生機勃勃、純潔凝聚、和諧寡慾的狀態。

  • 10 # 夜幕降臨654

    老子的道家哲學,以道為核心。在老子得瑟道家哲學的體系中,道是天地萬物執行的總根源與總根據,世界上的一切,無不是按照道的規則執行。也就是說,老子認為,如果按照道的法則執行或者去生活,那麼世界是完美的是和諧的,反之,不以道為規律,那麼世界則是擰巴的,是不和諧的。

    那麼道的原則是什麼呢?老子告訴我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這個邏輯鏈中,無論是人還是天,都要按照自然而然的法則來執行,那就是事物原來是什麼樣子,應該是什麼樣子,不要去損益,不要去增減,也不要去刻意追求,更不要帶著一顆功利的心,讓一切保持最初的狀態,純真的樣子。

    而符合老子的道法自然理想的人,毫無疑問是嬰兒了。第一,嬰兒沒有收到外界環境的汙染,他或她一切都是生命的最初的樣子,第二,嬰兒沒有功利心,他的慾望不帶有一點功利的色彩,他或她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不開心就哭,他沒有人間世俗的紛擾,他就是一個純真的夢。

    老子的人生哲學,是一種清心寡慾的哲學,是一種清靜無為的哲學。老子認為,人生要想達到道的境界,達到道法自然的境界,就必須減少慾望,減少機心,減少一切不必要的對世界的干擾。所以,在哲學家老子看來,人生最寶貴的是能保持人天真爛漫的童心,回到嬰兒和赤子的狀態。

    儒家的最高人格理想是聖人,聖人就是要貢獻自己,就是要在世俗的世界上做出榜樣,他永遠不可能跳出這個世界,因為儒家的人生哲學,就是一種現實的哲學。而老子的人生哲學嗎,則是跳出了人生的哲學,他認為這個世界有他自己的執行方式,你根本不需要去打擾,因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樣不僅擾亂了這個世界,也擾亂了自己的身心。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不對世界形成干擾,而世界也無法打擾他的人,就是嬰兒與赤子。

    於是,老子真誠地讚美嬰兒與赤子。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說,嬰兒本含本德之厚,好比初生的嬰兒。有毒的蛇蟲不螫咬,猛獸不撲捉,兇鳥不搏爪。骨弱筋柔而手握閉固氣門,不知雌雄交合而始終挺勃,是精之至足。終日哭號而喉不沙啞,是無慾氣和之至的原因。

    很顯然,老子認為,只有嬰兒和赤子才是與他心中的“道”合二為一的。老子的道是自然,是效法天地自然執行的哲學。在他的道中,“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而嬰兒與赤子,淳樸自然,天真無邪,一切任性而發,率性而為,沒有絲毫的矯揉做作。

    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嬰兒的兩大優勢。這是成人世界中早已丟掉或者說再也找不回來的優勢。

    一是“精之至”。所謂“精之至”,是說嬰兒處於襁褓之中,還沒有價值判斷,一切都是生命本初的樣子,沒有受到滾滾紅塵的汙染,沒有受到利益、美色的誘惑,沒有孜孜以求的功利之心,一切都是自然的,都是審美的。嬰兒內則柔和淡泊、外則天真無邪,大自然的所有精氣和靈氣都集中在他身上,得自於天地之間的精氣還沒有散發掉。他的慾望都是自然而然的,沒有多餘的慾望。一切都是應該的樣子,這個叫做本然。

    二是“和之至”。人為什麼會受傷,為什麼會悲傷,是因為我們常常會自己為難自己,沒有站在中道之上。就是我們的生命與精神並沒有達到和諧的境界。而老子所說的所謂“和之至”,是指嬰兒能自然地遵循中道,嬰兒終日號哭卻不會嗓音沙啞,原因就在於嬰兒啼哭時能沿著氣管執行;嬰兒從來不會將就、為難自己;從來不會為了某種目的而討好別人;從來不會因為有了好事而欣喜若狂;也不會因為失意而垂頭喪氣;他保持著自然天性,隨自然萬物的變化而變化,自然而婉轉。

  • 11 # 楊秀峰

    老子《道德經》當中對嬰兒聖(勝)贊。

    《道德經》作為道門和中華傳統文化當中重要的經典,涵蓋了大量的修身、養性、處世、理政等的內容,指導著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身治國平天下,修身作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最基本課程,是完善自我、啟用潛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嬰兒最接近道的元、初、始狀態

    “道”是宇宙萬物的生成的元始、初始,嬰兒的狀態最接近於“道”的元始初始屬性。

    剛出生的嬰兒,筋骨嬌柔,其氣柔和,性善而至真,純潔無瑕,處下而無爭,且德厚受眾人之擁護,眾人皆歡喜而迎接,生命力終日乾乾,如雨後春芛般成長。性隨心而動而靜,一切歸於其自然本性。“道”本自然,初始嬰兒合於其自然屬性,老子感悟嬰兒的初始狀態,以嬰兒示“道”之本體屬性,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感受、感悟“道”的本體屬性,便於人能復歸於“道”與之合,使人長生久視、人盡天年,以“平”、以“清靜”之心,度百歲而去。

    嬰兒至柔、至善

    初始嬰兒性柔,筋骨嬌嫩柔順調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恆之腑,四肢百骸,皆通透,純陽而無濁氣,五臟性柔,故其心性柔和,氣和則血和,血和筋柔,氣血調和,筋長則命堅,血脈可充盈灌流於全身,使其更加茁壯成長,更具有生命力,如果人一直能保持這樣的狀態,那麼人必然是長壽之軀。

    嬰兒本性天真、清靜、純潔、純真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到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嬰兒初始,無與其他以爭,飲母乳飽腹而眠,覺醒不爭而自樂自悅,出於其天性,其性清純而無瑕疵,常以心清而悅人無數,眾人皆因天真無瑕而歡喜,只因善者至親近,德厚者貴生。常以其“真”而得以“明”,昭示大眾以“真我”、“清純”、“厚德”之姿,才能得眾人擁護,明“道”、明“德”才能厚積薄發、天地皆歸,人心所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嬰兒處下而不爭

    初始之嬰,柔弱而處於眾人之下,不與其他逞強,無慾無爭,而利眾人以生,嬰孩的出現,帶來了喜悅,家國血脈有了傳承人而利生。處下而不自滿,隨性而行,餓了就吃,渴了就喝,一切是那麼自然而然。弱者不爭善儲,柔者不強久長,儲而久,量變久長而必質變,因其善於葆精,故育氣長久而善生。強者傲骨內耗,久不行儲,反內損自滅,短壽夭亡。嬰孩生機無限,在於不爭不問,手握固而長久息息,養生機浩然之氣,壯生髮之根以待時而發,待到二七二八天癸至,青春至盛,效力家國志。儲厚德、不爭、不強以利生。善下以養德,德厚配位,而厚積薄發,以成其位,以利貴生

    嬰兒德厚,而無貪嗔痴之心。

    道德立根基,

    初嬰全真意,

    不貪不嗔痴,

    處處立太極,

    聖善如若水,

    川流在其間,

    潤物細無聲,

    奪巧天工力,

    茁壯成長就,

    德厚載千秋。

    嬰孩的“全真”,是我們成年人學習的榜樣,因為:

    少了很多的煩惱

    少了很多的困惑

    少了很多的執著

    少了很多的爾虞我詐

    少了很多的世態炎涼

    少了很多的把酒言歡

    少了很多的惆悵糾結

    多了一份清靜

    多了一份清純

    多了一份至柔

    多了一份至善

    多了一份至真

    多了一份至愛

    看著那柔弱嬌嫩的初生嬰孩兒的純真微笑,如弱水一般滲透於眾人之間,疲倦、辛苦、汗水,都被他這微笑所充斥,留下的是浸染在他純真的微笑當中的喜悅,每一個人被他所感染,每一個人都被他愉悅,每一個人投射出那羨慕的眼神,柔軟細嫩的身軀、清純的眼睛、響亮的哭笑聲,彰顯著的是他強大的生命力,他並沒有去爭寵,卻得到了眾人的寵愛,他並沒有去追逐,但卻得到了眾人的追逐追捧,他沒有苛求,但他卻完成了他生命落地的期待,他不求而自得,不爭而爭的,無為而無不為,他沒有去執著,卻如同乾卦一樣,終日乾乾,自強(生生)不息,綻放著它強大的生命的光芒。德厚載物,承載著家族、社會、國家的期望,他們是祖國的花朵,他們是未來的接班人,他們是現有的一切的傳承人。世界現在是我們的,未來是他們的。

    復歸於嬰兒,我們少了很多的惆悵與糾結,留下的是清心寡慾,使我們能夠葆精育氣,得以長生久視,當我們的生命得以倍增、時間與空間得到倍增以後,我們將有更廣闊的施展自己才華、智慧、潛能的空間,我們的理想願景,我們的夢想,我們的自我價值才能夠彰顯,才能夠實現,當我們離開的時候,我們不留遺憾,我們可以含笑而去,逍遙自在而去。

  • 12 # 種大樹談榜樣的力量

    老子喜歡“嬰兒”。在《道德經》裡,老子三次直接論及“嬰兒”,還有以“孩”或“子”代替“嬰兒”之意。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第十章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道德經》第二十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此外,《道德經》還出現過一個在現代漢語意義上與“嬰兒”含義相近的詞:“赤子”,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正因為“嬰兒”一詞在《道德經》中多次出現,“嬰兒”是老子哲學體系的“關鍵詞”所以古往今來,歷代研究註釋《道德經》者對這一現象予以高度關注,對“嬰兒”所代表的意象進行了深入研究。

    前人關於“嬰兒”的理解暫且不論,我這裡從《易經》的原理來談我對《道德經》“嬰兒”的理解:

    一、首先,從“嬰兒”的誕生角度而言,它來自於這個宇宙世界當中的陰陽(男女)兩者巧妙結合而孕育誕生的,“嬰兒”之前的世界變化無窮的,也是十分奇妙的,一切好的可能或不好的可能皆是存在的,甚至沒有徵兆。正可謂:

    “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二、其次,從“嬰兒”的存在狀態角度而言,是柔弱無力的,但是他又是天真自然的,其力量又是無比強大的,他會吸引一切強大的力量向他聚攏,與他妥協,戰勝那些比他強大的東西!正可謂: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三、從“嬰兒”的發展角度而言,他代表了一種新的事物的誕生,好學上進,有著無法預料的發展趨勢,甚至可以與不期而遇的事物與時機碰撞出一個神奇而充滿生機的新世界!正可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 13 # 文創金華

    說老子在《道德經》中讚美嬰兒,大致是源於《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這段文字中“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並不是讚美嬰兒,而是效法嬰兒。而且,不是什麼都效法嬰兒,僅僅單指“專氣致柔”這一點效法嬰兒。老子哲學一直提倡“效法自然,無為而治”,所以,天然質樸,還沒被世俗汙染的嬰兒,便成為老子眼中“專氣致柔”的最佳效法物件。

    以嬰兒為效法物件,其相對的是成人,而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專氣致柔”這四個字。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只要稍微留意一下自己及周圍的人或事,就很好理解了。成人的世界紛亂混雜,不管心態多好,都難免心浮氣燥,各種心律不齊、心腦血管、神經衰弱、精神等等的各種生理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別說專氣致柔,哪怕有個心平氣和時刻都已經是非常難得。

    而嬰兒不同,他們餓了要吃的,渴了要喝的,困了就睡覺,一切發乎自然,並不會為此心煩氣惱,或是緊張擔心,所以,他們的氣息平穩柔和。嬰兒在成長的過程中,這樣的天賦漸漸消失了,這個時候,不說別的,單說吃飯喝水睡覺這三樣,也已經不像嬰兒時期那樣的單純簡單了。

    所以,老子《道德經》中提到效法嬰兒“專氣致柔”,只是勸導世人順應自然,無為而無所不為,做事用心而不必過於操心,知天順命,清淨淡泊。就像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到的參禪三重境界那樣:“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接觸異性,為何是一種無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