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大嘴說歷史
-
2 # 敏兒混剪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影視劇照
真實的包拯很晚才踏上仕途,據史料記載包拯在29歲時才考中進士甲科。按照宋朝規定,考取進士之後便可以做官。但包拯認為父母年事已高,應該盡孝奉養雙親,因而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是父母希望兒子在身邊,包拯並決定辭官回家在家孝敬父母,直到雙親去世,這種孝道受到家鄉人的稱道。
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至端州(今廣東肇慶),這時的包拯已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慶曆三年(1043年),包點鐵面無私的性格受到大臣們的賞識,所以朝廷將包拯調到開封。現存18種元代公案戲中,寫包公審案斷獄的就達11種,如無名氏的《包待制陳州糶米》、關漢卿的《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等。明清又誕生了20種。明代《元曲選》100種裡面包公戲戰十種,《京劇劇目初探》中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戲,《金丸記》《桃花記》《胭脂記》《珍珠記》《鍘美案》《打龍袍》等保留劇目經久不衰。
而事實是隻有一件“審牛舌案”是發生在包拯任天長縣知縣時的事情,而此案又見於《宋史·穆衍傳》裡的一樁奇案,同時記在兩人名下,不知是包拯還是穆衍。
史學家認為包拯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愛戴,主要有以下功績。第一,不恥一硯歸。
端州(今廣東肇慶)出名硯。包拯從端州離任時卻不帶走一方硯。行船途中發現一門生私自攜帶了一方硯臺,包拯大怒命令置於江中方才繼續趕路。
第二,疏浚惠民河。
包拯主持開封府時,城池汛期吃緊而城內蔡河河道邊常被有權勢的官僚佔據蓋樓房水榭,阻礙了水流。包拯即令限時拆除,對各線不拆的大人物,則開名單上報朝廷,請求降他們的罪。
第三,關心人民疾苦。
包拯擔任御史期間對西北邊防多有良策。如他提出將青壯年農民組織起來,平時工作戰時打戰,以減輕瑤賦,擴大兵源,他提議對京東地區的一些冶鐵專業戶,緩徵生鐵以讓他們休養生息,他上書緩徵500萬石江淮地區的稻穀,“請支義倉米賑給百姓”,以解災民燃眉之急。
第四,任人唯賢。
包拯晚年坐檯諫時,積極向朝廷舉閒納才。同時彈劾那些貪官汙吏。
此後老百姓為了紀念他,給他送了一座塑像,並在塑像下的旁邊放著膾炙人口的三口銅鍘,這三口銅鍘可以說是包公執法嚴明的象徵。
-
3 # 你de破壁人
本人感覺沒有,文人墨客們最愛編這類故事了(老百姓們喜歡),他們會把一切美好的破案故事都給重填進這個人物中,讓這個人顯的多麼牛掰,從在小說中的完美人物。是老百姓們的美好期望。
不過史料記載是有這麼個人,但相差有點遠。
-
4 # 情殤73244411
包拯(999—1062),字希仁,生於宋朝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東縣解集鄉包村。天聖年間進士,歷任大理監事、建昌知縣、轉和州稅監、天長知縣、端州知州,遷殿中丞,監察御史。後任於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1061年任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杜絕吏奸,不畏權貴。
其父包令儀是進士,任七品虞部員外。1027年,包拯29歲考中進士,初授大理監事、建昌知縣。由於他的父母年事已高,包公便棄官在家奉養雙親。數年後父母相繼去世,他把父母葬於城東,在墓旁守孝三年,居家長達十年之久。
1037年,包拯39歲重登仕途,出任揚州天長知縣。次後又到端州(今廣東肇慶市)知郡事,後任監察御史、直學士、樞密副使等職,於1062年在開封病逝,終年64歲,死諡孝肅。遺著有《包孝肅奏議》。他在端州任職期間,功昭百代,政跡赫然,挖井取水、築堤防洪、開荒耕作、發展農業、儲糧防飢等等,至今為後人所敬仰。現今肇慶市還遺有包公、包公井、七星巖題字等等古蹟,可尋包公當年風采。而“包公擲硯化硯州”等等故事更是為人 所稱道,世代相傳。
他在38歲時寫過一首詩,此時正在守孝期間,未登仕途。“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燕雀喜,草盡兔狐愁;古牒有遺訓,無貽來者羞。”
從這首充滿人生哲理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包公有“不墜青雲之志”。而“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遊”!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此是包公為官准則,做人要正直,為官要清廉。“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欲成國家棟梁,為國為民建功立業,須經歷萬千磨難,頂天立地,何懼狂風驟雨,狂魔亂舞?粗良之鋼,絕不能作釣魚之鉤!“倉充燕雀喜,草盡兔狐愁。”此是包公從政目標,致四海昇平,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倉庫充盈,燕雀歡喜;除盡雜草,開荒種植,令兔狐處藏身而發愁。“古牒有遺訓,無貽來者羞。”他時刻警戒自己要遵從聖賢訓誡,清廉正直,為國為民竭力,勿使自己遺臭萬年,讓後人唾罵羞辱。
他在家訓中如此告誡後世子孫: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大塋”便是指祖宗墓地,即現在的包公墓。如此苦心,無非要使墓土成為一片淨土,使千秋萬世子孫皆清廉為民,不負祖訓民望,上無愧於蒼天,下仰然於良心。果然,後來的包綬、包永年生前均為官清正,死後葬儀簡樸,不愧為包公子孫。
包公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鐵面無私,拯萬民於水火之中,實乃一大善人。不單英明決斷,處理冤屈,替百姓申不平,而且不畏權貴,極力主張“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他憂國憂民,主張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於國”的“素有才能,公正廉明之人”。在經濟方面,他一方面主張壓縮開支,另一方面主張不能苛剝平民。在國防和對外政策方面,包拯主張民富國強,改善邊防措施,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他不單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法律專家,也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當然的,世人皆對他奉若神明。
明間傳說包公乃天上文曲星下凡,所以手下猛將如雲,輔助大業。“日判陽間不平事,夜審地獄冤屈案”。文有公孫策,武有展昭。兼有張龍、趙虎、王朝、馬漢等於公堂前侍奉在側。公孫策,清於觀人之術,醫卜星相、奇門數術,無一不通,且才思敏捷;展昭,本為遊俠,稱“南俠”,武藝超群,行俠丈義。後追隨包公,受皇帝贈“御貓”,御前四品帶刀侍衛。
包公在眾人扶持下主持正義,屢破奇案要案,為律法一片“青天”。
-
5 # 中國人文
當然有。包拯,歷史上實有其人,小說及電視劇虛構了其故事,但人,歷史上是有的。包拯,為北宋名臣,廬州(現合肥)人。現在一提包拯,就必提開封府。其實,包拯在去開封就職前,曾在江寧府(現南京),做過江寧府知府。
-
6 # 老王談文史
包拯(999-1062)自希仁,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聖五年(1027)進士。
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裡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注﹕以上摘自《北宋史》。
-
7 # 大明人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
8 # 正能量的激勵
歷史上確有包拯此人,是北宋人。歷史上的包拯與電視劇上的形象不是很一樣。其真人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
-
9 # 河畔邊的歷史
前言
在史書記載中歷史上確實有包拯這個人,但是至於其的膚色是不是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膚色,史書中是沒有記載的,只是民間傳說其黑麵,所以稱之為“包青天。”在史書《三俠五義》中記載:
“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包拯在電視劇中的形象也是最接近的,電視劇是直觀的給我們呈現出了包拯的形象,歷史上的保證也是鐵面無私的,進盡忠言,雖然仕途也有不順的時候,因為古代的時候總有一些小人想盡辦法除掉自己路上的障礙,包拯又是鐵面無私,所以被奸人陷害也是在所難免。在《中國通史》中記載:
世人凡見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彈矣。不懼小人,直言進諫在慶曆新政的時候,包拯提出了《七事》,主要就是7個方面的建議,包拯進盡忠言,朝廷深知包拯的衷心,根據現實的觀察,認為包拯的言語確實符合時局,因此他的建議多為朝廷採納。保證不僅是一個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人,還是一個關心百姓的人。
在任地方官的時候,體察民情,多為老百姓排憂解難,鼓勵地方冶鐵業的發展,包拯所到之處經過治理,經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包拯多為百姓稱讚,可以說是一個廉潔的地方官員了。
而包拯最出名的就是判案,當時包拯在家鄉出任知府的時候,很多的親戚朋友以為自己有了依靠,便開始欺負百姓,包拯見此狀,並沒有包庇,而是選擇了依法辦事,處罰了一個舅舅之後,親戚朋友都不敢胡作非為了。
在斷案的時候保證也是有獨到的眼光,宋代的時候殺牛是犯法的,但是有一天一個人就悄悄的割掉了牛的舌頭,牛的主人去官府報案,包拯讓其把牛殺了,結果割牛舌頭的人自投羅網,沒用吹灰之力就將割牛舌頭的人抓捕歸案,很多人說牛殺了不就等於犯法嗎?但是這麼想割了牛的舌頭,牛不能吃草,這就是等於借鑑的殺害牛的性命,所以說包拯這一招真高明!
結束語包拯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此人也是廉潔剛直的,在《宋史》中歐陽修對於包拯就有所評價:“曏者仁宗時,包拯最名公直。”史書上的記載我們不能磨滅,但是對於包拯的膚色史書是沒有詳細記載的,而電視劇中呈現出來的黝黑膚色,雖是民間傳說,但是電視劇的塑造也是合理的。
參考文獻:《三俠五義》
《中國通史》
《宋史》
-
10 # King子良
歷史上是確有其人,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1],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
11 # 自由的明鏡M
這個不好說,近代史就說不清楚呢……
-
12 # 葛振勝1
歷史上的北宋仁宗年間在河南開封(東京卞梁)有個包青天是真的。但他是不是長的特黑無從知曉。
-
13 # 東方京川
歷史上有包拯這個人,是北宋丞相,剛正不阿,執法嚴峻,河南開封府誰人不知包拯大人,斷案嚴明。
-
14 # 小郎學歷史
有,北宋著名大臣!!為人正直,直言不諱,是個能吏!!當然,收入很高!
-
15 # youngee老徐
歷史上確有包拯其人!公元999年出生於安徽廬州,字希仁,北宋名臣,一代清官!28歲中進士,先後知天長、揚州、廬州等,後升任龍圖閣直學士、樞密副使,卒於1061年。
-
16 # 神秘映像
包拯,999年在廬州合肥出生,字希仁。是北宋時期名臣,也是一代清官。
-
17 # 莫亦奧
有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
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
18 # 大濤遠方
有包拯這個人,是北宋時期的人物
-
19 # 勿忘SR
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包拯北宋(999—1062年7月3日),這是一個實幹家。在朝期間替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同時力薦有才有政績者。至於他為什麼會被神化,成為斷案高手,主要是他秉公執法,不畏強權,鐵面無私,廉潔公正,敢替百姓鳴不平,死後成為閻王,傳言他“日段人間,夜判陰間”。他存在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個人奏議,收錄在《包孝肅公奏議》。能多出幾個為國為民,不畏強權的“包拯”,復興指日可待!
回覆列表
歷史上有包拯這個人,是北宋時期的人物。實際上,歷史上的包拯與我們現代熟悉的形象不是很相像。
歷史上的包拯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為肅正綱紀,懲處貪官贓吏。他懲治的貪官汙吏如果繼續放任不管不顧,可能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
歷史上的包拯在當時褒貶不一,因為他的確很剛正不阿, 但也有點倔脾氣,用當時的話描述就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也許正是這樣,才令一些貪官們聞風喪膽,據民間傳說,當時皇帝都得讓他三分。
包拯去世後,為了紀念包拯,在開封修建了包拯祠。可見當時他為百姓們做了多少好事,讓後人都這麼敬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