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菩提樹下238020600

    遼東軍事集團是一個老大難,光投入,不產出,而且一直風傳遼東將門暗通女真,在天啟時期,東林一直想將遼東的將領換成自己人,遼陽之戰就是證據,一石三鳥,丟擲棄子王化貞,坑死楚黨重臣熊廷弼,唆使王化貞轉投魏忠賢,又借魏忠賢的手殺熊廷弼,這樣一來東林黨既打壓了楚黨。又使諸黨派徹底站在魏忠賢的對立面,魏忠賢殺熊廷弼是東林陽謀,魏忠賢也不在乎手上多條人命,至於人頭,不過是要賞錢和證明功勞的東西,

  • 2 # 宇宙飛仙666

    不要中了金庸的毒,袁崇煥沒有殺錯,他的所作所為就是滿清在明朝的奸細乾的活。他所謂的殺敵多少都要打問號的。滿清的頭顱和漢人不同,有屍體了牛皮要吹破了。金庸家族受到滿人的恩惠,所以他的屁股一直坐在滿人那邊。

  • 3 # 長歌行a

    因為都是吹牛逼的,比如寧遠大捷吹牛逼打死金軍幾千人(包括打死努爾哈赤,雖然半年後努爾哈赤還在征伐蒙古),畢竟我們東林黨人不要臉,只管吹,但一共只弄死幾十滿清人,差距太大,怎麼吹噓都圓不了謊,

  • 4 # 我心與明月

    原因一,滿人有戰爭主動權,可以打掃戰場。原因二,努爾哈赤,順治死後都是火化的,挖滿人的墳也找不到頭。原因三,滿人精誠團結,又是鄉里鄉親的,不會丟棄同伴的遺體。

  • 5 # 西城長樂

    首先來說寧遠大捷:袁崇煥方面:吹噓殺死多少後金兵但是卻稱屍體被火化了,也就是沒有戰果。後金軍方面:攻入覺華島殺死軍民1.4萬人,搶走糧食8萬餘石卻是實實在在的事實。可以看出袁崇煥只是守住了寧遠,但是後金政權當時進犯的目的本身就是搶掠並不是佔領土地。也就是說後金達成了戰略的目的,那麼寧遠之戰還能稱為大捷嗎?我們不願意相信的真相就是:袁崇煥用覺華島軍民的性命和8萬石糧食換取了後金的退兵。

    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解釋後面的後金皇太極繞道蒙古毀長城攻入大明內地,袁崇煥率軍馳援卻一直跟在後金軍後面繞來繞去,為什麼?這是按照袁崇煥的一貫的思想仍想以百姓和糧食換取後金的退兵,以為皇太極搶夠了自然會回去,沒想到皇太極的搶來搶去快逼近北京城了,這才慌神了連忙趕到北京城下被崇禎皇帝逼著迎敵,那麼皇太極的這次目的是佔領北京城嗎?很明顯也不是。(後金當時還沒有入主中原的實力)只不過北京周邊地區是大明最富裕的地方,後金軍這次的最終目的仍然是搶掠,等後金把北京周邊都搶掠完了,再到北京城下耀武揚威一番而去。撤兵之後,袁崇煥再次炮製出所謂的廣渠門大捷。

    所以袁崇煥被殺其實並不冤枉,崇禎皇帝雖然有很多缺點但是並不傻,袁崇煥實在是咎由自取。

  • 6 # 薺菜糰子

    題主的意思,無非就是質疑“大捷”的成色。據《明熹宗實錄》記載:.....庚辰兵部覆遼東經略高第題: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獻俘。從這個戰果看,這個捷確實不夠大,但從政治意義上講,意義還是頗大的。寧遠之前,後金戰必勝,攻必克,這一仗,城守住了,證明了後金不是不可戰勝,對明軍計程車氣,對遼東戰守後續的政策影響都是頗大的。另外,首級和戰果是不能劃等號的,只有完勝的情況才可能把首級收全,但也只是可能。仍然有很多可能砍不全,比如沒時間徹底打掃戰場,比如落水溺斃等等。有興趣的看一下戚家軍的戰績,斬首數是遠低於殺敵數的。寧遠之戰只是守城成功,並不是殲敵完勝。後金元氣未傷,撤軍時搶回屍體是一個很常規的操作。任由戰歿者暴屍荒野對士氣是不利的,搶回屍體火葬,對生者死者都是個交代。以寧遠之戰的時間長度和激烈程度,只死三百來人是不可能的。古代任何攻城戰,必定傷亡慘重,除非是沒盡力攻,不然的話,數萬兵馬冒著大炮火銃弓箭滾木擂石強攻兩天,只死300來人,或者按著後金的記錄只死五百人,是不現實的。當然,傷亡一萬七同樣是不現實的。傷亡記載勝者誇大敗者遮掩,自古如此。歷史記載裡有個數字數字,殺敵三千,個人認為還是有可能的。另外後金的記載,除了刻意遮掩,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隻計入八旗正兵的陣亡數字,漢軍炮灰排除在外了。至於廣渠門之戰,也稱不上大捷,但仍是“捷”,傷亡數字正史不載。

  • 7 # 育兒小美媽

    幾乎都是倚城而戰,沒有能力與後金在野戰中決勝負;也就是說後金攻城不利可以從容回撤,所以,別說首級恐怕軍械都斬獲甚微,這是戰場態勢決定的。相通的例子有中原王朝與其它遊牧的步騎之戰,敗則被殲,勝則只是擊潰,傷亡對比差別很大。

  • 8 # 論史

    提問者之所以會這麼發問,肯定就是以首級數質疑寧遠之捷和己巳之變時北京城外廣渠門之捷的真實性。就我個人看來,寧遠之役、寧錦之役、己巳之變中的廣渠門之役對明廷來說確確實實是勝仗,雖然這三場勝利從過程上有些遺憾,如寧遠之役中,覺華島被後金攻陷,但至少這三次戰役打破了八旗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剎住了遼東戰局明軍遇到八旗軍輒一潰千里的風氣,這就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單純從首級數質疑這些勝利,我認為是不客觀的。

    據史料記載在寧遠之戰中,明軍還是有斬首數的,以談遷的《國榷》言之,為“斬二百六級”,就是寧遠之戰明軍所獲首級是206個。但是這不意味著後金就這麼點損失,哪怕是清方史料上的縮水資料都顯示清軍死了500人,“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所以斬首數並不是衡量軍功和戰爭意義的唯一標準。如果真要在首級數量斤斤計較,歷史上多少勝利會被抹殺。

    就比如南宋名將岳飛,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他在建炎四年與金軍大戰於清水亭並獲得勝利,據史書記載此戰岳家軍共斬首175個,難道就可以說金軍在此次戰役中就損失了175個人。

    《鄂國金佗粹編·卷五》:二十五日,戰於清水亭,金人大敗,殭屍十五餘裡,斬耳帶金、銀環者一百七十五級。

    大家注意一下,原文還有“殭屍十五餘裡”,金軍若只被打死175個,是怎麼造成“殭屍十五餘裡”的效果的。當然,會有部分人認為岳珂是岳飛的子孫,他在編寫《鄂國金佗粹編》的時候肯定會吹自己的祖宗。

    那麼我們以下就來看看明朝寫的資料,我的手頭剛好有本明朝的志書,名叫《萬曆朔方新志》,在這本志書中詳盡羅列從洪武年間到萬曆年間西北明軍的軍功,並附有斬首數,上面的斬首數量大部分都沒有破200個。嘉靖三十三年的紅井之捷甚至被稱為“百十餘年罕見之捷”,但是首級數只有142顆,若把斬首數當做對方的實際損失,敢情100餘年來罕見的大捷就打死蒙古人142個,這真是要吹破天際啊!

    接下來說說寧遠之戰,這場戰役從根本上是一場守城戰後金是攻城的一方,明軍是守城方,也就是說後金是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的,明軍總不能在守城過程中跑下城牆去割斬首級吧!而且據史料記載八旗軍在戰役過程中有搶收己方屍體火化的行為,所以寧遠之役割級如此也是在意料之中,而且我判斷這大部分首級不少應該來自於參與鑿城的後金士兵,他們的屍體畢竟離城牆太近,搶收有風險,在全軍撤退後不得已留下,可能就被明軍斬級了。

    而北京城外的廣渠門之戰之所以遼東軍沒有斬級數,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首先,廣渠門之戰屬於明軍與八旗軍正面野戰對抗,而在野戰中割取首級是一件相當誤事的事情,明軍在薩爾滸戰役中之所以失敗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吃了爭搶首級的大虧,在戰役過程中,士兵居然為了首級互相爭鬥了起來,完全忘記了殺敵的本職工作。

    《建州聞見錄》:上年秋間,來見一行,詳言西路天兵一陣極精勇,胡兵幾不能當;而爭割首級,無意力戰,一胡之僕,十餘騎皆下馬爭之,故以致敗覆。

    經過一系列失敗,明軍總算吸取了教訓,嚴令士兵不許割斬首級,以免戰敗僨事。如在寧錦之戰中滿桂嚴令士兵不許斬首,在嚴格軍令下,只有家丁丁自雄斬首一級而已(總不能說此戰後金方面死一人而已)。

    《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七》:滿桂奏報:援兵東行為笊籬山,奮勇力戰,虜死甚眾,將令不許割級,止有丁自雄於馬上斬一級,恐伏不敢窮追。

    除此之外,還有薊遼總督閻鳴泰的奏報,同樣也提到了不許割級的規定,“職先布軍令止許砍剿,不許割級,仍嚴率將領、馬步官兵鱗次前進,相機攻剿”。

    透過以上史料得知,明廷不管是方面大員還是帶兵將領,都深知戰陣割級的弊端,故嚴行禁止,具體到廣渠門之戰,袁崇煥也下令士兵不許割級,所謂“蓋九邊尚首虜,每以爭割首級誤事,公深鑑陋規。未戰之先,與諸將士約,惟盡殲為期,不許割級”。

    其次,後金士兵的首級也不是你想割,想割就能割,我在上面提到八旗軍有搶戰友屍體的習慣,至少清廷還在關外的時候,對同伴的屍體不拋棄的傳統是一以貫之的。在《滿文老檔》裡就不乏有八旗軍的搶屍記錄,而且搶到同伴的屍體也屬於記功範疇。

    《滿文老檔》天聰六年正月:蘇納額駙擢升備禦緣由:……。又從其步兵後進攻,徒步擊退敵步兵,取回一人、二纛進與汗,又奪回哨卒喀爾喀瑪之屍。《滿文老檔》天聰六年正月:豁羅村老人之同伴名曰齊法漢者,為敵所殺並暴其屍。巴圖魯姑夫與我衝入敵陣,擊敗敵人,奪回其屍。遂將豁羅村老人治罪,賜所罰人一、牛一。因奪回死屍,蒙汗嘉之。

    所以,在清軍搶屍嘉獎和明軍不許割級的雙重作用下,其難度可想而知。何況提問裡也說有大量清軍落水,總不能寒冬臘月的還讓明軍於戰陣之中下水割級,這還要命嘛!還有在戰場之上人馬互相踩踏,哪會有完整的首級割。

    《國榷·卷九十》:遊擊劉應國、羅景榮,千總竇濬等追之渾河(通惠河),敵騎多冰陷,殺傷千計。

    況且遼軍此戰中若首級很少或一級未得,大可以殺良冒功,何必如實反映,畢竟身處東北的女真人體貌特徵與中原更加相近,一番操作後,冒功也容易,這可不是我說的,而是明朝兵部的結論,“兵部核,西虜之首,面闊口短,東人多系遼陽,與中國無異,無可驗駁。繇是兵益殺良為功,有以溼草鞋擊去網巾痕,蒸其首使其漲大充敵首者,賞雖費,敵無損焉”。

    所以,斬首數真的不能否定明軍在寧遠和廣渠門的勝利,事實上明朝、北韓、清朝史書都指向清軍受到強烈抵抗,遭遇挫折。

    如《石匱書》對袁崇煥評價極低,說其“齷齪庸才”,但也承認寧遠之戰“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李朝實錄》上也有袁崇煥、祖大壽率軍英勇作戰的記錄,“袁軍門、祖總兵等自午至酉,鏖戰十數合,至於中箭,幸而得捷。賊退奔三十餘里。賊之不得攻陷京城者,蓋因兩將力戰之功也”。

    如果說《石匱書》、《李朝實錄》不足為信,清朝史書也同樣直接或間接承認了寧遠、廣渠門發生激戰,八旗軍攻敵不利敗退之實。

    努爾哈赤攻寧遠不克,憤恨不已。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岔恨而回。

    部分八旗官兵,在廣渠門外進戰不利,甚至怯戰,被皇太極降職處分。

    《滿文老檔》天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總兵官康古裡因不與袁都堂軍接戰,論罪,削總兵官職,奪其一牛錄諸申給其帝喀克都裡。備禦郎球、備禦韓岱,亦因未攻袁都堂兵削職,奪其俘獲。遊擊鄂碩應擬削遊擊職,因其父功,免削職。

    在與袁崇煥率領的遼東軍交鋒中,軍官伊勒登被遼東軍射傷7處、重傷2處,“率先衝入袁都堂軍,被射傷七處、重傷二處”。色勒鎖骨被射斷,“率先衝入袁都堂軍,鎖骨被射斷”。鄂羅色臣,“手傷一處,馬傷一處”。

    以上史料都表明,無論寧遠之戰還是廣渠門之戰,明朝的遼東軍在與後金血戰後擊退了八旗軍,確實是明軍的勝利,應該沒有疑問。

    引用文獻:《明熹宗實錄》、《滿文老檔》、《國榷》、《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石匱書》、《三垣筆記》、《北韓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三朝遼事實錄》、《邊事小紀》、《建州聞見錄》

  • 9 # 晃天下

    說個笑話,場場大捷讓後金一路“敗逃”到京城的南五環外的固安良鄉去搞三光,還沒人可以阻攔!

    廣渠門沒人頭,多簡單的事——戰力不濟搶不到屍體,至於什麼奴騎踏冰淹死無數不過是周文鬱的吹牛皮。

    畢竟後金軍入關後,是一路打劫過來!後金士兵身上說不定有些金疙瘩這些戰利品,關寧軍小兵都不想發財了?!

    所以,周文鬱在《遼師入衛紀》中,還專門解釋為什麼不能割級,怕搶功!戚繼光練兵就發現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首先有人專職割首級,其次還有賞金分配原則。所以,袁粉所謂的袁崇煥練兵厲害,只能呵呵。

    而實事上,關寧軍入衛後牛皮是不斷的。時北韓使者李訖因戰事逗留于山海關,遺留《朝天日記》於世。曾經有袁粉搞笑的用《朝天日記》跟我吹噓廣渠門之戰。可是,這《朝天日記》本人正好有。李訖是怎麼知道京城之戰的,是因為聽到不少關寧軍的軍報!所以《朝天日記》中就記載下了不少關寧軍的牛皮,比如在遵化殺死四王子,皇太極正好就是四貝勒!至於踏冰死傷無數,《朝天日記》也有記載,不過是後金渡通州河!看來“踏冰死傷無數”,真是吹牛利器。

    在關寧軍的牛皮下,後金軍一路“傷亡慘重”逃竄深入京城南五環外搞三光!驚喜不,越報“捷”敵越深入。

    至於某些轉進到毛文龍“殺良冒功”來洗白0首級的,呵呵。

    首先嘛,打仗肯定是有冤死的。其次,後金軍中本來就有漢奸帶隊的偽軍,比如李永芳、孫得功、劉興祚等為代表,殺漢奸也有錯?!再三,後金出征還有包衣奴為“廝役輔兵”,難道臨陣砍殺時還要先確認身份?!最後,袁崇煥自己底子就不乾淨,狗腿子張斌良長期殺良劫財冒功。關於張斌良犯事一事,除了梁廷棟的請斬袁崇煥疏外,《朝天日記》正好記載張斌良被關寧軍內部告發,而袁崇煥居然是“知之久矣”——早就知道怎麼回事但不處理!

    再笑話的是,古代打仗割級計功是很正常的事,而袁粉的袁崇煥軍功只用靠嘴炮吹就行。

    再調侃下

    廣渠門0首級,是因為袁督師仁慈啊!每殺敵一人,袁督師用高音喇叭大喊“咔”,讓後金把屍體抬走。抬走後又用高音喇叭喊“繼續”,雙方繼續pk。對外宣傳大捷,“屍體”都在河裡泡著呢。pk完了,屍體也爬起來回營。整個下來後金農民工真是辛苦,所以不能拖欠民工工資,“堅請入城”集體討薪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您怎麼看待男人先性後愛,女人先愛後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