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史煙雲
-
2 # 世界人文通史
這跟梁武帝晚年迷信佛教有關,佛教讓人“與人向善,少動兵戈”。這位梁朝的開國皇帝,晚年正樂此不彼地在全國的佛寺裡捐“香油錢”。
再加上他年紀大了、遇事不決,總想著不勞而獲,沒有太介入北魏王朝的內亂之中,只是派了陳慶之等人率領小股部隊北上。以當時的梁朝國力,舉全國之力北伐也不一定能成功,但絕對有機會恢復當年劉宋的河南之地,但是梁武帝選擇了靜觀其變,結果錯失了收復中原的機會。
論前明後昏、虎頭蛇尾的皇帝,梁武帝絕對是榜上有名。
作為南朝(宋齊梁陳)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梁武帝蕭衍在位48年,遠超宋武帝劉裕、齊高帝蕭道成、武帝陳霸先等開國皇帝。從年輕時奪位稱帝,再到晚年死於侯景之亂,這位梁武帝在軍事上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建樹,實在配不上“武”這個諡號。
梁武帝在位前期曾多次北伐,均遭失敗。等到北魏真正爆發六鎮起義時,他反而心灰意冷、消極享樂去了他在北魏爆發六鎮起義時期,白白錯失了收復中原的時機。
六鎮起義過後,等到北方已經趨於穩定(北魏滅亡,東魏、西魏並立)、高歡家族和宇文泰家族分別佔據了一方的時候,梁武帝卻又想坐山觀虎鬥,結果什麼都沒撈到,還把命也搭進去了。
史書記載,梁武帝晚年迷信佛教已經到了神志不清的地步,他在北魏爆發六鎮起義時沒有趁機大舉北伐,而等到北方趨於穩定後,卻貪圖東魏叛將侯景的軍隊和土地,想不勞而獲,結果反被侯景叛軍包圍在臺城,活活餓死,死相悽慘。
那麼,梁武帝為什麼不在北魏內亂時北伐呢?
第一是因為梁武帝年紀大了,沒有年輕時候的壯志,沉溺於佛教。
第二是因為北魏雖然混亂,但是軍事實力一直凌駕於梁朝之上。
南北朝中期,原先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五胡十六國戰亂的北魏王朝(拓跋鮮卑人)瓦解。在北魏瓦解之前,經歷了殘酷的六鎮起義。
北魏孝明帝在位時,北方六鎮的鮮卑貴族發動叛亂,波及北魏全國。
北方六鎮是北魏王朝防禦柔然進攻的前沿陣地,也是鮮卑騎兵聚集最多的地方。由於北魏王朝推行漢化、遷都洛陽,導致六鎮地區的鮮卑貴族大權旁落、怨聲載道,最終趁朝廷衰弱時發動了武力造反。
北魏是遊牧民族拓跋鮮卑人建立的王朝,一直以精於騎射、士卒精銳而聞名,曾壓得南方的劉宋、蕭齊這兩個王朝喘不過氣來,並大破宋文帝劉義隆的元嘉北伐,造成江淮地區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等到南方的梁朝建立時,北魏王朝已經處於強弩之末。
502年,梁武帝蕭衍篡奪了齊朝的江山,建立起了南朝第三個王朝,史稱南梁或者蕭梁。蕭衍這位皇帝在年輕時,也曾與北魏進行多次戰爭,均被鮮卑人所擊敗。
他也想恢復當年劉宋的河南之地,但屢次北伐均以慘敗收場。時間一久,也喪失了進取心。
北魏爆發六鎮起義時,梁武帝蕭衍已經60歲了,早已沒有了用武力恢復中原的壯志。他沉溺於自己喜愛的佛教事業,把一門心思都花在了佛門之中,在南方廣造佛寺,還縱容宗室子弟為非作歹。
梁武帝只是象徵性地派大將陳慶之護送一位北魏皇室子弟北上,所帶的部隊只有7000人,完全不是北伐該有的規模。梁武帝的目的很明顯,他不想介入北方局勢之爭,只想擾亂北魏的皇室繼承,然後在南方享清福。
-
3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北魏和南梁的戰爭,其實幾乎沒有中斷過。就在六鎮起義始發的次年,即524年,南梁就發動了對睢陵、壽陽、淮陽(都在安徽)一線的攻擊,而北魏也派出酈道元等人帶兵援救。隨後,南梁又在四川發起西線攻勢,但是一戰就有蕭世澄等十一個將吏被俘,被斬首的兵卒以萬計算。到525年,梁朝好不容易攻下徐州,卻又發生了前線大將、梁武帝蕭衍次子(其實是養子,真實身份是前朝東昏侯蕭寶卷遺腹子)蕭綜率軍叛亂投敵的事件。荊州的蠻人發動叛亂,引梁軍北上,居然也被打敗。
(南梁名將陳慶之)但南梁不是沒有韓信、岳飛一樣的名將,526年帶兵攻克壽陽的陳慶之,就是那個時代的名將。他曾僅帶領兩百名騎兵,攻破北魏前鋒,夜襲攻克四個魏軍營壘,最終逼迫魏軍守將出來投降。528年,他又奉命護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顥北還。從銍縣(今宿州西南),一口氣打到梁國(今河南商丘縣南),擊敗擁兵7萬、築壘9座相拒的魏將丘大千。又在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大敗魏將元暉業2萬人。再引兵西進,連拔滎陽、虎牢二城,護送元顥進入洛陽。
要知道,陳慶之手下只有數千之眾,卻一口氣拿下北魏32座城池,這個戰績,不要說在南北朝史上,就是在整部中國史上,都是罕見的。
而在此前一年即527年,南梁後裔蕭寶寅在關中自稱齊帝,也就是說當時中國的西部在蕭寶寅手裡,中部在陳慶之手裡,只有北部在北魏殘餘勢力手裡,而就在北部,六鎮起義軍正鬧得火熱。這樣的情勢之下,你說對於南方的南梁王朝,是不是一個絕好的一統江山好機會。
(亂成一團的北魏,蕭衍出奇的淡定)然而你看看這一年梁武帝蕭衍在什麼?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他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
除此之外,他還幹了什麼?
幾乎可以說:什麼也沒幹。
可以這麼說,蕭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面對對手出現前所未有的大亂局(北魏四分五裂、國將不國),本方又有一員勘比韓信岳飛的大將(陳慶之),卻絲毫不動心的南朝皇帝。
要知道,同樣的情勢之下,譬如後來的金即將滅亡之際,南宋迫不及待地出手;元末中原混局,朱元璋從容不迫地出手,雖然結局不同,但畢竟他們都是該出手時就出手。而這位面對亂局紋絲不動的蕭衍呢?
沒多久,他就收留了南下的侯景,繼而侯景叛亂。最終,南梁的開國皇帝蕭衍被活活餓死在臺城,死時86歲。
可以這麼說,蕭衍就是蠢死的,他不惡、也沒啥暴行,就是蠢——沒有別的字可以形容這樣一個皇帝。他最終的諡號是“武帝”,實在是極大的嘲諷。
-
4 # 驃騎只看洛陽城
公元502年,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帝蕭衍建國稱帝。此時的梁武帝正當年富力強,像多數開國之君一樣很想有所作為。
首先提倡節儉,反對淫侈。其次,整頓吏治,廣開言路。再次,不拘一格,選賢任能。第四,修訂律令,獎勵農桑。
經過樑武帝蕭衍一系列政令,南梁建國三年,國力已有恢復。而此時北朝北魏政權政治腐敗,又發生北方邊鎮起義。蕭衍認為北伐時機已成熟,公元505年,梁武帝命六弟臨川王楊州刺史蕭宏為三軍之帥,對魏用兵,大舉北伐。
梁軍北伐之初,取得一定效果,蕭宏勸說原齊將陳伯之投降,梁江州史王茂趁魏兵未集先侵荊州;梁太子右衛率張惠紹也率軍侵魏徐州,攻佔宿豫城;梁北徐州刺史昌義之,也拔取北魏梁城;豫州刺史韋睿佔合肥。
但不久,魏軍主力南下,魏平南將軍楊大眼,統軍有方,人稱"楊無敵",雄猛異常。大敗梁江州史王茂;張惠紹也丟掉了宿豫城。蕭宏之軍也未能取勝,蕭宏不知兵法,懦弱自私,本有精良的武器、精銳的兵士,但蕭宏在進駐洛口(今安微懷遠西南70裡洛陽入淮之口)攻克梁城後,不敢向北推進,等魏兵南來,蕭宏急想退兵,後因部將力勸才止。一天晚上,暴風雨突起,蕭宏以魏軍來戰,競逃回京師。將土無帥,一鬨而散。這一支軍隊也不戰而潰。
此次蕭梁北伐,大敗而返,使梁政權元氣大傷。雖然北魏末年,政治腐敗,六鎮暴動,但國力和軍事實力的對比要超過南梁,不是梁武帝錯過北伐統一中原,而是綜合實力南北平分秋色。後來梁武蕭衍重用和放縱士族,肆意搜刮。推崇佛教,廣建寺院,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因其愚蠢的"智謀"激化了降將候景,終於釀成“候景之亂",迴天無力。
-
5 # 亭安讀書
六鎮起義爆發後,北魏內部戰亂,南朝梁武帝並沒有錯過這番打擊北方的機會組織過北伐,但卻因幾次決策失誤,錯過了北伐中原統一天下的機會。原因有幾個:
一、梁武帝過度重用無能皇族,導致北伐無功梁武帝稱帝之後,公元505年便組織過北伐,當時南北方都是名將眾多,南梁韋睿、呂僧珍等名將都是北魏所忌憚的人物。但是這次北伐梁武帝卻選擇讓自己六弟蕭宏當統帥,不過蕭宏太過無用,在洛口兵敗,後因為暴雨受到驚嚇逃跑,導致南梁大軍潰散。最終這次南梁二十萬大軍的北伐,以失敗告終。
四年,武帝詔宏都督諸軍侵魏……九月,洛口軍潰,宏棄眾走。其夜暴風雨,軍驚,宏與數騎逃亡。諸將求宏不得,眾散而歸。南梁當時名將輩出,蕭衍卻任用無能的皇族蕭宏領兵,蕭宏的領軍失誤,是導致這次北伐失敗的重要原因。並且,梁武帝蕭衍對於皇族過度重用的缺點,一直在六鎮起義之後的北伐中,依舊存在。公元524年,六鎮起義爆發後,梁武帝再次決定北伐,趁北魏內亂建功,不過樑武帝這次選擇的北伐統帥依舊是皇族,任用自己的兒子蕭綜為北伐統帥。
蕭綜這人才能如何不說,但本心卻真的不在南梁這邊,他本是南齊皇妃吳淑媛所生。當初蕭衍攻入建康,佔有了吳淑媛時,吳淑媛就已經懷了蕭綜,卻隱瞞了真相。所以蕭綜長大得知自己身世後,對蕭衍並無真心。
在六鎮起義之後的北伐中,蕭綜暗中聯絡在北魏的叔父蕭寶夤。在南梁攻下彭城之後,蕭綜與蕭寶夤相見,並且連夜逃往北魏。南梁的主帥投降北魏,讓南梁軍隊士氣大落,開始潰散,最終這次北伐又一次失敗。
這兩次北伐過程,都是主要由於主帥的原因,導致北伐失敗。蕭宏的原因是實在沒有什麼統兵才能,而蕭綜更加過分,直接投降了北魏,讓南梁軍隊潰散。而過度重用自家皇族子弟的梁武帝,也白白錯失了北伐建功的這兩次機會。
二、白袍陳慶之北伐建奇功,梁武帝沒能把握機會鞏固北伐戰果南梁北伐失敗之後,公元528年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屠殺洛陽鮮卑貴族和豪族,導致北魏中樞癱瘓,汝南王元悅、臨淮王元彧、北海王元顥投降南梁。北海王元顥請求梁武帝冊封自己為北魏皇帝,梁武帝同意後,讓白袍將軍陳慶之率領七千兵將,護送元顥回到北魏。
陳慶之的這次北上,本來並非正式北伐,單看陳慶之只率領七千軍隊就能看出,當時梁武帝派陳慶之護送元顥北上,目的並非真正想要北伐建功。不過陳慶之北上,恰逢北魏主力元天穆和爾朱榮正在平定山東邢杲之亂,對陳慶之的七千兵力並不放在心上,這給了陳慶之機會。陳慶之率軍快速出擊,先後奪下北魏銍城、滎城和睢陽,之後元顥便在睢陽稱帝,直到現在,陳慶之的北上才引起了北魏朝廷的重視。
不過,北魏朝廷並無強兵,接著陳慶之攻破考城,活捉北魏宗親元暉業。陳慶之接著攻破中原重鎮滎陽,在元天穆率軍來攻時,陳慶之出城作戰打破元天穆,後又攻破虎牢關,最終打進洛陽。元顥靠著陳慶之幾千軍隊,一路打到洛陽都城,可見足見當時陳慶之這次北伐之戰果非凡。
可是,陳慶之打到洛陽後,深知自己無後繼之兵,無法守住打下的戰果,之前所攻下的城池也逐漸被北魏元天穆等勢力重新奪回。因此陳慶之便想要梁武帝派兵來援,不過此時身在洛陽的元顥,擔心南梁派兵鞏固戰果之後,自己會成為南梁的傀儡皇帝,便欺騙梁武帝說,北方安定,無須派遣援軍。
這裡就是陳慶之北伐失敗的關鍵,梁武帝接到元顥的信後,竟然相信元顥的話,沒有派遣援軍。這導致了後面陳慶之之前率軍打下的北伐成果,都逐漸喪失。陳慶之看南梁並未派遣援軍,自知抵抗無用,最後逃回了南梁。而看梁武帝的做法,其實應當是梁武帝並未意識到陳慶之靠著幾千軍隊,就能創造那麼大的戰果,並無北伐的準備,也因此而喪失了這次北伐建功的機會。
三、爾朱榮等主力強盛,導致陳慶之北伐最終失敗陳慶之雖然靠著幾千軍隊,攻下大小城市三十二座,有了“千軍萬馬避白袍”的赫赫戰績,但畢竟是孤軍深入,再加之並無南梁後援,面對已經平定了山東邢杲之亂返回的爾朱榮和元天穆大軍,也只能無功而返。
而且,洛陽的元顥串聯元彧等人,想要背叛南梁,陳慶之與元顥的關係陷入緊張,但陳慶之依舊沒有采納馬佛念殺掉元顥佔據洛陽的建議。在洛陽內部內訌之時,爾朱榮大軍逼近洛陽。陳慶之沒辦法,拋棄洛陽的元顥,率軍北渡黃河,在中郎城與爾朱榮大戰三天。最終爾朱榮使用楊侃木筏之計,派軍繞過陳慶之,襲擊元顥部,洛陽失守,最終元顥被殺。
看到元顥被殺後,陳慶之眼看此次北伐也沒了意義,便率軍東逃打算返回南梁,爾朱榮親自率軍追擊。陳慶之的軍隊在蒿高渡河時,遇到山洪暴發損失殆盡,陳慶之自己倖免於難,最後陳慶之偽裝成僧人逃回南梁。這次北伐最終也以陳慶之獨自回到南梁結束。
從陳慶之在洛陽開始敗退的結果去看,陳慶之原本能夠建功頗多,除了與自身的領兵才能有關之外,還與當時北魏輕視陳慶之七千白袍軍,和北魏的主力爾朱榮等無心對抗有著很大關係。陳慶之雖然能夠依仗領兵和白袍軍的作戰能力,對爾朱榮軍隊造成不少打擊,但面對孤立無援的狀態,和爾朱榮等北魏兵力上的壓制,最終失敗也是可想而知的。
結語六鎮起義之後,北魏內部混亂,的確給了南梁可趁之機。但是梁武帝並未把握住時機,派遣大軍北伐的過程中任用無能和有異心的皇族,導致北伐無果;而當並未寄予厚望的陳慶之,趁北魏主力忽視而建奇功時,梁武帝並未把握住時機,趁機擴大陳慶之戰果,最終讓北伐時機白白流失,最終導致白袍陳慶之失敗而回。最終,梁武帝錯過北伐中原統一天下的絕好機會。
回覆列表
昏聵無能。北魏孝文帝時期,為了實行漢化改革,舉國東遷洛陽,北方六鎮的地位受到嚴重削弱,六鎮將士普遍不滿,在一次災荒時六鎮集體叛亂,史稱“六鎮起義”。雖然最後北魏和柔然聯合鎮壓了此次叛亂,但仍有殘餘勢力被河北的軍閥葛榮所吞併,繼續威脅著北魏政權。
梁武帝蕭衍趁著北方大亂之際,連克北魏幾十座城池。後來由於北魏統治階級的權力鬥爭,北魏大軍閥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入京弒殺靈太后擁立孝莊帝元子攸為帝,爾朱榮獨攬大權。北魏宗室元顥因為爭權失敗,於是投降了梁武帝,欲借梁武帝之手登上帝位,而梁武帝也藉此北伐,令大將陳慶之護衛元顥回國稱帝。
在北方混亂之際,陳慶之憑藉傑出的軍事才能連番大捷,攻克了北魏大片土地,元顥也因為陳慶之的幫助成功入主洛陽。當元顥成功登基稱帝之後,就準備擺脫梁朝的控制,與陳慶之貌合神離,並建議梁武帝不要派兵援救,而陳慶之也因為深入魏境而逐漸陷入被動,向梁朝請援時又被元顥阻止,最後終於被爾朱榮所敗,元顥身死,在魏境的梁軍也全軍覆沒,陳慶之僅以身免,攻克的城池又再次被魏軍奪回,北伐徹底失敗。
所以,梁武帝本來有統一天下的機會,但是因為梁武帝的昏聵,聽信元顥之言,令梁軍按兵不動,沒有能夠在陳慶之取得良好戰績之時派兵援助,導致陳慶之孤軍深入而大敗,白白錯過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