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看愛思考

    我認為還是一樣還是要發生的。道理很簡單,絕對的權力沒有固定的繼承者。實力差不多的人都盯著呢!都想作為袁世凱的繼承者。道理很簡單,權利太大了。北洋軍政府的高層官員,都想繼承袁世凱留下來的權力。但是,誰的威望又都不夠,最後還是得打起來。

  • 2 # 煙郭說歷史

    軍閥混戰跟袁世凱稱帝的關係不大。

    清朝滅亡後,中國進入民國時代,雖然名義上都服從於北洋政府,但是各省都有自己的軍事實力,實際上也是軍閥林立,並不是聽從北洋政府指揮的。

    當時中國的軍閥主要有北方的北洋軍閥,裝備最好,訓練最好,接受過軍事教育的戰將最多,北洋軍閥以保定軍校為軍官培養機構,培養了很多軍事人才,北洋軍由北洋政府直接領導,實際上就是袁世凱直接領導的,北洋軍的實力在當時是全國最強,所以能維持北洋政府的地位。

    北洋軍佔據當時中國北方絕大部分地方,包括東北、華北、西北,這時候,南方各省軍閥也是很多,比較有名的是雲南滇軍,是清朝末年組建的邊防部隊,得到清政府的扶持,並建立了雲南陸軍講武堂,作為人才培養基地,滇軍在當時可以說是除北洋軍之外第二強大的軍閥。

    其他還有四川的川軍,貴州的黔軍,廣東的粵軍,廣西的桂軍等等,軍閥與軍閥之間為了爭奪地盤,爭奪利益,一定會發生混戰,比如滇軍為了控制貴州,與黔軍、川軍發生過混戰,軍閥內部之間的爭權也會導致軍閥內部混戰,比如滇軍內部就發生過幾次內部權力爭奪的戰爭,最終龍雲勝出。川軍內部為了爭奪權力也爆發了二劉爭奪戰,最終劉湘勝出。

    革命軍為了統一全國,早晚也會發起類似於北伐這樣的統一戰爭,所以袁世凱稱不稱帝跟軍閥混戰並沒有很大關係,稱帝最多是激化了軍閥混戰的爆發,它只是一個導火索,而且也只是引發了南方部分軍閥和革命軍聯合討伐而已,即使袁世凱沒有稱帝,各省軍閥之間也在發生戰爭。

  • 3 # 氣吞萬里如猴

    日本明治維新後,實行了西式民主制度,但保留了天皇。中國辛亥革命後,也實行了西式民主制度,但廢除了皇帝。其實,天皇也好,皇帝也罷,不過是精神凝聚的一個符號而已,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但有沒有這個符號,就能決定這個國家的狀況。有這個符號,民族就

    團結一心;沒有這個符號,民族就一盤散沙。一盤散沙的民族,必然導致軍閥混戰。其實,袁世凱稱帝也是想充當這個符號的角色,因為洪憲皇帝不是封建專制皇帝而是君主立憲皇帝!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袁世凱當了大總統以後,因為稱帝,遭到了全華人民的強烈反抗。袁世凱沒辦法,在當了83天皇帝后,被迫取消了帝制,重新恢復了總統制。

    但是,由於這一鬧,讓袁世凱的身體遭到了重創。袁世凱糖尿病加重,很快就一命嗚呼了。

    袁世凱一死,使得中國當時群龍無首,袁世凱的那些部下,誰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威信,因此互相爭執不斷。而這種爭執,也造成了北洋軍閥互相混戰的局面。高層的這種軍閥混戰,也帶起了底層的軍閥混戰。連四川這樣一個地方,也是一直打鬥不休。從這裡可以看出,袁世凱的稱帝,影響確實是非常大的。

    (袁世凱舊照)

    那麼,如果袁世凱不稱帝,是不是就不可能造成後來軍閥割據這種糟糕的局面了呢?

    實際上,這種說法,顯然嚴重誇大了袁世凱的作用。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就算袁世凱不稱帝,他嚴重的糖尿病也不能讓他活更長的時間。還有,袁世凱不稱帝,他也不可能在總統位置上坐太長的時間。因為總統是要競選的。袁世凱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就是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再參加競選,總統寶座肯定是保不住的。保不住,他必然會下臺。他下臺以後,畢竟當時已經不是帝制時代了,因此他肯定不可能當太上皇。這樣一來,他手中就沒有權力了。袁世凱沒有了權力,他還能發揮什麼作用呢?

    也就是說,袁世凱稱帝與不稱帝,死與不死,結果都是一樣的,都會造成最後軍閥混戰的局面。

    (袁世凱稱帝)

    從某種意義上說,軍閥混戰的局面,其實是袁世凱直接造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袁世凱走上中國當時的歷史舞臺,本身就是實現軍閥割據的結果。

    袁世凱在晚清時期崛起,不是依靠他先進的政治理念,而且他本身也沒有救國救民的理想。他崛起的每一步,都是依靠權術,依靠耍兩面派,培養了自己的勢力,讓自己發達起來的。

    我們可以舉三個例子來證明他爐火純青的兩面派權術。

    一是戊戌變法的時候,他一面支援維新派,一面又支援頑固派。正因為支援維新派,因此譚嗣同才會相信他,覺得他是一個可以依靠的強大力量。但是轉身他又把這件事告訴了頑固派首領榮祿,讓慈禧太后最終扼殺了戊戌變法。

    二是庚子事變的時候,當慈禧太后釋出命令,讓各地支援義和團,與洋人決戰的時候,袁世凱加入到了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盛懷宣為代表“東南互保”陣營中,表示不執行慈禧太后的命令,不願意和洋人作戰。但是等八國聯軍入侵,慈禧逃往西安的時候,他立刻衝到慈禧的面前,護衛慈禧。如此兩面三刀,讓他既獲得了各地督撫們的認可,又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喜愛。

    (慈禧太后)

    三是辛亥革命爆發以後,袁世凱一方面把自己打扮成同情革命者的樣子,一方面又把自己打扮成保護清政府的模樣。也正是他的這種態度,革命者才和袁世凱談判,表示只要他讓清帝退位,就擁戴他當總統。而袁世凱又極力討好清朝皇室,給了他們十分優厚的每年四百萬大洋的條件,讓他們退位。這個錢明顯將是政府和華人的沉重負擔。但是在袁世凱看來,管它是不是負擔,袁世凱自身的利益達到了。

    總之,袁世凱就是用這些機心和手腕,讓他獲得了各方的支援,讓他的權力越來越大。尤其是清政府放放心心地讓他訓練新軍。而這些新軍,也成為他後來登上最高位的重要保障。

    正因為袁世凱是透過這種方式登上最高的政治舞臺的,因此,袁世凱的所有那些部下,都跟著袁世凱學,獲得了袁世凱給他們建立的這種“文化”。也就是說,耍兩面派手段,一心謀求個人的利益。包括後來曹錕賄選的騙局,與袁世凱做法也幾乎是如出一轍。後來的黎元洪、段祺瑞、馮國璋等人,都是透過這樣的方式,成為一代“混世魔王”的。

    就算袁世凱不當皇帝,就算袁世凱不死,那些軍閥們也想成為一個獨裁者。而成為一個獨裁者,也就是一種皇權意識的殘留,從而就會造成軍閥割據的局面。

    (參考資料:《清史稿》《北洋軍閥史》等)

  • 5 # 立鶴書苑

    你問的其實是,袁世凱如果沒去世,會不會沒有軍閥混戰,其實,北洋系軍閥是清末帝國主義在華格局而來,是當時的大行勢,即使袁,在這種格局面前,也是渺小的,即使沒有袁稱帝,北洋系大規模借款就是當時時代的現實,看到有說北洋時因為一戰,白銀上漲,國庫是盈利的,實際上,這樣的前提是,沒算軍閥借款,長期國內戰爭掏空一切,賺錢的只有外華人和買辦軍閥,不要被袁的業績誤導,袁的業績是建立在清時鎮壓農民起義,民國打革命黨之上的

  • 6 # 史不知味

    一個字,會。

    袁世凱稱帝與否並非導致軍閥混戰這一亂象的決定性因素,只是加速這一亂象發生的決定性因素。

    換而言之,不論袁世凱稱帝與否,軍閥混戰這一亂象註定會發生。

    但是袁世凱稱帝,加速了這一亂象的發生。

    1908年11月光緒帝和慈溪先後崩逝,載灃由此以攝政王之身而執掌朝政,然後罷免了袁世凱的官職。

    何也?

    載灃深知兵權之重要,絕不可託於他人之手。

    況且袁世凱一手打造了北洋軍,對北洋軍擁有無人能及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這讓載灃無法安心。

    而到了1911年底,已經解職回鄉垂釣了3年之久的袁世凱卻還能再一次起復為官,並且官至人臣之極。

    何也?

    原因就在於他雖然已經解職3年之久,可是由於北洋軍是他一手打造,所以始終遙遙控制著北洋軍。

    袁世凱一經出山,便成為了全天下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倘若說當時之局勢是一方天平秤的話,那麼清朝和革命黨便是砝碼並且各站一端。

    如此一來,局勢也就係於袁世凱一人之身。

    袁氏若站在清朝這一端,那麼天平秤必然會向清朝一端傾斜。

    袁氏若站在革命黨這一端,天平秤則向革命黨一端傾斜。

    這也就是說袁氏向著誰,誰便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原因何在?在於袁氏手中掌控著當時最為精銳的北洋軍。

    革命黨之所以一心想著拉攏袁氏,並且做出“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這一承諾,原因仍然還是在此。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局勢已經到了“非袁不可”的地步,也同樣是因為他手中的北洋軍能夠決定局勢之走向。

    1912年清帝遜位了之後,袁氏能夠不顧革命黨眾人的反對而執意在北京宣誓就職,也一樣是一樣如此。

    何也?

    北洋軍一時無兩,無人能及而已。

    在北洋軍面前,所有人都只能選擇向袁氏妥協。

    所以,袁氏之所以能夠獲得“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之所能夠在清帝遜位後坐上大總統之位,原因就在於他手中的北洋軍。

    袁世凱也是憑藉手中的北洋軍,力壓群雄,使得所有有野心之人統統向他低頭。

    不管是真心誠服也好,又或者是暫時低頭也罷,總之袁世凱憑藉手中的北洋軍已經幾乎完成了大業。

    他之所以能夠獲得這份權力,就是有北洋軍作為支援。

    這也就是說袁氏一旦失去了對北洋軍的控制的話,他就會失去這份權力。

    袁世凱當了大總統之後,他對北洋軍的控制實際上已經越來越弱,已經由直接控制變成了間接控制。

    間接控制的結果,就是失去控制。

    袁氏任命段祺瑞為陸軍總長,段祺瑞之下又有各省督軍。

    這些督軍又有幾個不是野心之輩?

    不過,袁世凱畢竟是一手打造了北洋軍的人,在北洋軍中擁有無人能及的威望,所以他們才不敢造次。

    又或者說,是沒有理由造次。

    他們想要擺脫袁氏的控制,也得需要一個契機。

    而這個契機,卻又可以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袁世凱壽終正寢。

    第二種,袁世凱做錯了事而遭天下共擊。

    倘若袁世凱沒有稱帝,那麼這些督軍就只能等他壽終正寢。

    袁世凱一旦壽終正寢,誰還有袁世凱的威望能夠讓所有人不得不低頭?

    沒有!

    袁世凱在1916年6月6日病逝了之後,段祺瑞也憑藉在北洋軍中僅次於袁氏的威望成了北洋政府的實際掌舵者。

    可是,段祺瑞讓各系軍閥誠服了嗎?並沒有,甚至是皖系之中也有不少反對段祺瑞之人。

    段祺瑞曾擔任過北洋六鎮其中三鎮統制官,又當了幾年陸軍總長,尚且不能讓各系軍閥心悅誠服,又遑論他人?

    所以,袁世凱一死,各系軍閥必然各自為政。

    這個結果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除非袁世凱能夠一直活下去,並且能夠在儘可能短的時間之內趕走列國。

    否則袁氏即便不死,時間長了,他的威望也會不斷下跌,列國也會插手,屆時也仍舊免不了軍閥各自為政的局面。

    而第二種可能就是袁世凱稱帝,這一事件給了幾乎所有人反對袁世凱的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

    哪怕是袁世凱曾經最為信任的段祺瑞,也在這一事件中站到了他的對立面,讓他從此眾叛親離。

    雖然袁世凱最後被迫取消了稱帝,可是經此一事,袁氏對於各系軍閥的控制已經低到了不能再低的地步。

    各系軍閥也透過這一契機,基本上擺脫了袁世凱的影響和控制。

    這也就是說其實在袁世凱稱帝失敗之後,各系軍閥便已經形成了實際上的各自為政的局面,只是還沒有撕破這層面紗而已。

    段祺瑞雖然能夠在袁氏死後,憑藉著僅次於袁氏的威望成為北洋政府實際掌舵者,但這也只是各系軍閥權宜妥協之計而已。

    不論是直系也好,又或是剛有雛形的奉系也罷,可沒少給段祺瑞暗中使絆子。

    所以,袁世凱稱帝或者不稱帝並不能決定會不會導致軍閥混戰,而只是加速了這一亂象的發生而已。

    此二者,不可一以論之。

  • 7 # 韜韜有話說

    如果袁世凱沒有稱亮, 中國可能提前進入發展中,也會少受列強侵略,華人民也不會在水深火熱中生活一百年之久。

    前一陣,剛剛看了袁世凱和黎元洪的一篇文章,詳細瞭解了袁世凱的發跡與沒落。在清朝未期,腐朽的清政府已是強孥之未,根本無法應對內憂外患,這為袁世凱成功崛起提供了條件。但袁世凱本人自也一代梟雄,具備了掌握國家最高權力並處置各種事務的能力,其一方面遊刃有餘的應對清廷,另一方面積極響應新生力量,表現出了很強的政治能力。但作為一箇舊軍閥,袁世凱骨子裡的皇帝夢是他對權力的最大追求,沒能真正看到中國革命的必然和革命的前景,這個時侯的袁世凱註定走不出自已狹隘的思想,不得不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如果袁世凱不復闢,當時大總統是他的,國家很快就能實現一統。這時侯,只需要發展經濟,強大軍事,多多起用人才,讓國家走上一條逐步強盛的道路,當時的列強欺凌就會少很多,而日寇的侵略也不會持續那麼久,國家遭受的損失就會小很多。

  • 8 # O-_-160390658

    首先統一了中國是沒有錯了,統一了貨幣防止黃金流失,兵工廠的完善,中國那麼多軍隊每個人能裝備武器是非常了不起的,統一有力防止入侵,東北張作霖當時有三軍,陸空海,還有可以造世界上的大口徑炮!日本人也承認有袁世凱和張作霖在位是不敢冒然入侵中國的,只有中國內亂內戰才有機會入侵!他們有錯有功,功大以錯!所以說在他們手中,中國的地圖是多大版圖到了民國新中國版圖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有他們中國才能進現代軍隊化!

  • 9 # 鳶飛九天2018

    無論袁世凱是否稱帝,北洋時期軍閥混戰的局面不會有絲毫的改善。因為,軍閥混戰,歸根結底是因為利益和目標的不同,袁世凱稱帝只是進一步激化了矛盾,使他成為各方勢力、軍閥“集火”的靶子,加劇了軍閥混戰。但軍閥混戰,絕不僅僅只是由於袁世凱稱帝引起。

    事實上,在袁世凱稱帝之前,軍閥混戰就從未停止,尤其是南方地區,西南地區的唐繼堯、統治廣西的陸榮廷、四川的大小軍閥等等,圍繞權力和利益,幾乎無時不戰,無日不戰。全國性的戰爭,在袁世凱稱帝之前,也已經有了孫中山在1913年領導的“二次革命”。

    清朝滅亡後,中國之所以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於,全國各個勢力中,沒有哪一方勢力擁有統一全國的優勢和能力,這給了大軍閥們“希望”,也給了小軍閥們渾水摸魚的機會,他們打出了各種各樣的旗幟,中國也因此完全陷入了混亂。

    北洋時期,較大的勢力,有佔據北方地區的袁世凱北洋軍閥,佔據西南地區的唐繼堯,佔據兩廣的陸榮廷,西北諸馬,以及原來革命黨勢力,如江西都督李烈鈞等人。除了這些大的勢力,在這些大勢力之間,也充斥著無數小的軍閥。如尚未崛起的馮玉祥、在山西悶聲發大財的閻錫山等等。

    哪怕是佔據的中央大義和相對優勢的北洋軍閥,內部也依然分裂成數個勢力,僅嫡系就分為直系、皖系,同時還有旁系的奉系張作霖等等。再加上“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勃焉”的無數地方軍閥,無數利益和目標不同的勢力,猶如一團亂麻,混雜在一起。

    如此龐雜的派系,如此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當時的北洋政府又沒有足夠的中央權威、軍事實力和強勢人物鎮壓,再加上列強從中渾水摸魚,別有用心的扶持各方勢力,中國的局勢徹底陷入混亂,軍閥的局面也根本無法避免。

  • 10 # 卍逍遙派卐

    很難說,一個王朝更替之間總會有些動盪,袁世凱本來可以成為歷史的正面人物,可以他沒有歷史遠光倒行逆施稱帝,落得個竊國大盜的罵名。

  • 11 # 珞珈山的貓

    題注:我們不能把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閥混戰歸結到袁世凱稱帝一事上,就像不能把二戰抗日戰爭的勝利歸到美國的原子彈身上一樣。有些事情的發展總是有著其本身的客觀規律,總是有著其發展的歷史必然性。

    二十世紀初的北洋政府時期,在北洋政府首任大總統袁世凱去世以後,各方勢力躍躍欲試,均欲問鼎中原,窺探國家神器,隨後北洋政府陷入了群龍無首,互相攻擊的軍閥混戰年代。

    如果袁世凱在自己晚年不稱帝是否可以避免北洋軍閥混戰呢?

    答案是:顯然不能!

    袁世凱(1859年—1916年),漢族,河南項城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號容庵、洗心亭主人,因為祖籍是河南項城人事,世人也稱其為“袁項城”。

    袁世凱真正的發跡是在北韓半島時期,回國後前往天津小站訓練新兵,因而袁世凱作為天津小站練兵的最高長官,不拘一格選拔軍事人才,一時間天津小站成為清朝末年最現代化的軍事力量。正是由於袁世凱的努力,培養了後期的北洋政府主要的骨幹力量,這些人基本都構成了北洋政府後袁世凱時期主要的軍閥力量。主要的將領有:

    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馮玉祥、孫傳芳、段祺瑞、張作霖、徐樹錚、張懷芝、倪嗣沖、段芝貴、吳光新、曲同豐、陳樹藩、張廣建、陸洪濤、楊善德、盧永祥、何豐林、李厚基、王佔元、陸建章、孟恩遠、李純、陳光遠、齊燮元、王承斌、蕭耀南、方本仁、周蔭人、孟昭月、陳調元等人。

    上面的這些人是袁世凱一首提拔起來的,所以袁世凱在位時,這些人忠心於大總統袁世凱,不敢有所二心,但是這些人之間誰都不服誰,因而隨著袁世凱的去世,這些人開始了爭權奪利的明爭暗鬥。這跟袁世凱稱不稱帝並沒有直接關係。

    當然即使袁世凱真的坐穩了皇位,並且將皇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袁克定,也不可能減少後期北洋政府各股勢力的矛盾。反而會加重軍閥的混戰,這就是歷史的必然——不為堯興,不為桀亡。

  • 12 # 我是越關

    先說結論,袁世凱稱帝只是一個導火索,即便他不稱帝,軍閥混戰遲早會發生。而軍閥混戰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統治力量薄弱,被迫允許地方政府自己籌備資金建立團練,以及後期清政府的制衡政策。

    地方團練的出現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八旗兵和綠營兵以擾民有術、禦敵無方的作風,使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半壁江山,能夠和清政府分庭抗禮。面對如此危機的形勢,咸豐想到了以漢人制約漢人的辦法,開始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等人,允許漢族地主舉辦團練,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

    隨著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這些漢族地主的武裝隊伍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在地方上的軍權、政權一手抓,漸成割據之勢。清政府迫於無奈,只能靠著制衡各方勢力的方法苟延殘喘。

    慈禧看在眼裡,恨在心裡,嘗試了很多辦法把權力收回中央,但終歸是無濟於事。最終在庚子國難之後,清政府找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即允許各省督撫建立新軍,將大的割據勢力分化。

    建立新軍

    1903清政府讓各省設立督練公所,劃分全國為三十六鎮(軍區),最終在清政府滅亡前建立了26鎮新軍,接近17萬人。

    這支新軍建立時,目的是為了鞏固清政府的統治,以及削弱地方上過於強大的漢族地主割據勢力。但是在建立新軍時,地方大員依靠著自己的權力積極的培植勢力,如張之洞、端方等人招收了蔡鍔、閻錫山等人,他們敢於對抗皇權且有膽有識,不服從於任何人。加上革命黨人也在向新軍中輸送革命分子,所以這支新軍建立之初已經是不穩定因素,成為了未來割據勢力的開始。

    清政府滅亡時各地的督撫大部分擁有了獨立的政權和軍權,等到武昌起義後,各地督撫心懷鬼胎,紛紛開始觀望。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後,以最精銳的北洋六鎮威懾住了其餘的新軍,達到了表面上的統一。

    但袁世凱的統治實際上也是非常不穩定的,整個局勢暗流湧動,南方革命派積極挑釁袁的統治,滿清遺老暗中觀察形勢,各地實權督撫紛紛等待對自己有利的形勢出現。只要有一個由頭就可以讓表面統一的形勢分裂,恰好這時袁世凱稱帝,二次革命爆發,各省看到北洋政府統治薄弱,最終紛紛割據,形成了軍閥混戰。

  • 13 # 趙志軍001

    袁世凱這個封建軍閥,他是從封建王朝這個高官,演變而來的一個共和國的大總統,其思想仍然停留在封建社會,滿腦子封建意識,當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拋頭顱灑熱血推翻封建王朝統治的時候,他袁世凱卻在朝廷裡做著高官,瘋狂的鎮壓著革命黨。

    當他竊取辛亥革命的成果以後,不可能不稱帝,如果像題主所說,是他不稱帝又是怎麼樣的?由於滿清王朝在受到太平天國運動,和以後的農民起義運動,以及帝國主義對華戰爭的打擊以後,其餘同志已日落西山,一些漢族的地主階級藉此取得了政府高官,掌握了實權,並組成了自己的軍隊,已經出現了地方軍閥的割據現象。

    當清王朝宣佈倒臺後,這些個軍閥立即的開始爭宣佈獨立,成了名副其實的地方軍閥,他們推舉出了袁世凱,當了大總統,也就是當時的北洋政府,但他們面和心不和,為了利益反目,那是早晚的事,當袁世凱宣佈稱帝以”後,也就是這些軍閥反目的開始,一場爭奪領導權的鬥爭已經進入白熾化。

    這場鬥爭愈演愈烈,當袁世凱稱帝后,其他軍方立即找到了 爭權奪位的藉口,各種軍閥勢力在北京三進三出,今天你打跑了我明天我又打跑了你。

    當袁世凱死後,領導權的爭奪,已經讓北洋政府的成員們 兵戎相見,更大規模的軍閥混戰,便在中華大地上演,生靈塗炭,百姓遭殃,民不聊生,國家動亂不堪。

    只有消除軍閥,統一政權才是中國唯一出路。

  • 14 # 歷史緯度

    我的看法是,袁世凱稱不稱帝跟軍閥混不混戰有一定關係,但沒有必然關係。中國近代史上的軍閥混戰與否,看的是西方列強的利益有沒有得到維護。如果中國穩定能夠維護列強利益,那麼列強就會制止軍閥的混戰;如果戰爭才能維護列強的利益,那麼列強就會鼓動軍閥進行混戰。也就是說中國軍閥混戰有否,要看西方列強的利益的得失與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的行為是受列強操控的。民族的不獨立使得中國利益大量喪失,所以中國要想重新成為世界性強國,就必須獲得國家的獨立。

    首先,袁世凱的稱帝跟軍閥混戰有什麼一定關係呢?

    第一,北洋軍閥的控制者是袁世凱,只要袁世凱還活著,那麼就不會發生軍閥混戰。從天津小站練兵開始,袁世凱就逐漸控制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軍隊——北洋軍。也是因為袁世凱控制了北洋軍,所以在辛亥革命發生以後,袁世凱才能掌握清政府的實權,所以袁世凱才會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軍隊是袁世凱獲得一切的基礎,所以袁世凱是不會允許軍隊內部進行混戰的。其他的軍閥也沒有能力攻擊袁世凱。可以說,中國近代史上大部分的軍閥都是從北洋軍分化出去的。袁世凱不死,北洋軍是不會分化的。從這一方面說,軍閥混戰跟袁世凱是有一定聯絡的。

    第二,袁世凱稱帝並建立中華帝國,違背了當時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世界潮流。引發了國內人民的不滿。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在辛亥革命後,建立了中華民國,仿照美國建立了總統共和制,並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中國在消滅專制的基礎上逐漸向著民主的方向演化,是符合人民意願和世界潮流的。但是袁世凱的成績的做法,就違背了人民的意願。為了完成反封建的任務,在革命黨的領導下人民開始反對袁世凱。孫中山發動的護國運動實際上就是反對袁世凱,實際上也就是軍閥之間混戰的開始。在當時孫中山並沒有自己的軍隊,他是依靠軍閥來反對軍閥。護國運動的時候,孫中山依靠的就是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軍閥。

    具體情況我們可以從護國運動時期蔡鍔等起義領袖給華僑發出的兩通電報看出端倪,兩電如下:“華僑同胞公鑑:前電計蒙鑑察。繼堯等既經宣佈反抗帝制,擁護共和,袁氏頑強,空言無效,不能不以實力解決。現已編制護國第一、二兩軍,次第出發,分道湘、蜀,直搗幽燕,破釜沉舟,誓達目的。惟是餉需浩繁,羅掘無計。夙仰我海外諸父老昆弟,眷懷祖國,高義薄雲,謹率滇黔全體士民南望頂禮,啟賜援助。或解囊以充軍實,或選械以濟急需。如蒙惠許,即乞隨時徑匯滇政府照收。或彙集港、滬知照,派員領取。異日共和重建,民國維新,則貴埠義聲,爍古今震中外矣。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同叩。印。”

    第三,袁世凱稱帝不僅降低了自己的威信,還使北洋軍閥內部的矛盾激化。在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以後,他的下屬在政治上也是有野心的。當時袁世凱有三個得力手下,號稱北洋三傑。分別是:段祺瑞、馮國章和王士珍。這三個人也是想當大總統的,但是袁世凱稱帝,就意味著又變成了家天下。袁世凱死後,皇帝的位子只能傳給他的子孫。這就斷絕了段祺瑞動人的政治前途,這種情況怎麼能夠不激化矛盾?所以袁世凱稱帝以後,以北洋三傑為代表的軍隊的代表人物都給袁世凱發電報反對他恢復帝制。再加上護國運動中,北洋軍隊的戰敗也打擊了袁世凱的微信。

    第四,袁世凱的去世使北洋軍隊失去了控制,然後北洋軍隊內部發生了嚴重的分裂。北洋軍閥的總首領是袁世凱,袁世凱死後以北洋三傑為首的領導人物並沒有袁世凱那麼高的威信。無論是段祺瑞、馮國章還是王世珍,都不能全盤控制北洋軍隊。都想當老大,但都互相不服氣,使北洋軍隊分裂了。因為群龍無首而分裂的北洋軍閥之間發生了矛盾,自然也會發生頻繁的混戰。

    第五,袁世凱稱帝嚴重損害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激化了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資產級的力量不斷增強。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要求民主,反對專制;在思想上要求民主科學,反對儒家思想。偏偏袁世凱又稱帝,又鼓吹尊孔復古。這與資產階級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因此資產階級也開始組建自己的軍事力量與北洋軍閥對抗。對抗越激烈,軍閥混戰就越嚴重。

    所以說,中國軍閥的混戰是跟袁世凱成績有一定關係的。

    其次,袁世凱稱帝跟軍閥混戰是沒有必然關係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袁世凱為代表的大地主接濟的利益,與孫中山代表的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是相沖突的。這種衝突必然會導致混戰,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之所以說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是因為地主階級代表人物——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袁世凱會不會從內心深處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絕對不會!不僅不會維護反而會損害資產階級的利益。其中最大的損害就是,袁世凱於1915年恢復帝制,建立了中華帝國。利益的衝突是最致命的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衝突,因此軍閥混戰也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北洋軍閥內部的爭權奪利使中國陷入混亂之中。新的北洋政府由黎元洪任總統,馮國璋任副總統,段其瑞任總理。本來權力格局已定,相安無事。但是總統與總理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認識不一樣。總統劉元恆想掌握實權,總理段祺瑞認為實權應該由他掌握。鬥爭越來越激烈,出現了府院之爭。段祺瑞對黎元洪是蔑視的,其手下徐樹錚曾經說過:“總統但在後頁年月上蓋印,何必管他任命什麼人?何必管前面的是何事情?”氣的黎元洪說:“我一定要跟‘歪鼻子’(段祺瑞)較量一番!”高層爭鬥如此激烈,怎麼能不發生混戰?!

    第三,社會的轉型導致了社會的混亂,最終以軍閥混戰的形式來解決。從總體上來說,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中國也順應了世界發展的潮流。經濟上,中國正從自然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轉變;思想上,中國正從封建的禁錮的儒家思想向科學的資本主義民主自由思想轉變;政治上,中國正從專制的封建制度向民主的資本主義制度轉變。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必然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利益協調和矛盾鬥爭。軍閥混戰實際上就是中國在進行利益的協調和矛盾的鬥爭。

    第四,列強利益的得失才是軍閥混戰的最重要原因。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尤其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後中國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半封社會。在中國的土地上,外華人的權利比華人的權利還大,外國列強的利益比華人民的利益更加重要。例如日本為了自己的利益,支援段祺瑞對德國開戰;英國和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支援吳佩孚反對段祺瑞等等。外國列強是中國軍閥混戰的操控者。

    第五,軍閥混戰是西方列強對中國實施以華制華政策的結果。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以後,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想要瓜分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華人民掀起了強烈的救亡圖存的反抗鬥爭。資產階級進行了戊戌變法,農民階級領導了開始於山東的義和團運動。尤其是義和團運動使帝國主義列強認識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單獨統治中國,因此,他們就逐漸打消了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用以華制華的策略代替瓜分中國的策略。所謂的以華制華就是透過控制中國的政府來控制中國的人民,是對中國的一種間接控制。後來的段祺瑞為首的奉系軍閥由日本人控制,直係軍閥更傾向於英國和美國等等。可以說西方列強哪支援哪一方軍閥哪一方軍閥就會在混戰中獲得勝利。

    所以說,軍閥的混戰,跟袁世凱成績沒有必然聯絡,但是跟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消長有必然聯絡。

    最後,軍閥混戰給中國帶來了嚴重後果與災難。

    第一,軍閥的混戰使社會秩序動盪不安,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國家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本來中國的國際環境就不好,受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國內又出現了軍閥之間的混戰,長時間的戰爭狀態是不能使中國快速發展的。前期的直奉戰爭、直皖戰爭,後來的中原大戰等等都加劇了中國社會的不穩定。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過程中,建立了大量的工廠。這些工廠在戰爭中大都受到了破壞。整天的處於損失之中,還怎麼發展經濟?

    第二,軍閥混戰使人民的生活危險之中,處於崩潰的邊緣。軍閥持續的混戰,使經濟得不到發展;經濟得不到發展,人民就沒有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怎麼生活呢?更何況在當時軍閥之間為了進行戰爭,向貧困的人民收取了大量的稅收。養雞收稅,養鴨收稅,殺豬宰羊要收稅,嫁娶要收稅,人頭稅甚至能收到當天年齡的30年以後。這樣黑暗的軍閥政府,並不以人民的利益為施政方針。後來中國發生的1919年的五四運動,不僅僅是反對帝國主義,還是因為北洋軍閥統治實在太黑暗。他們只是在爭取自己的個人利益。軍閥把個人利益置於國家的利益以及人民的利益之上。私心如此嚴重,國家怎麼發展?!

    第三,軍閥混戰實際上導致了中國的長期分裂。雖然在清政府滅亡之後,中國有統一的中央政府,即北洋軍閥政府。但實際上在袁世凱去世以後,北洋軍閥就已經分裂了,政府也就分裂了。對地方的控制力基本上失去了。每個軍閥都佔有一定的地盤。奉系軍閥張作霖佔領了東三省,直係軍閥吳佩孚佔領了湖北、江蘇等省份,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佔據了山東、浙江、陝西等省份……中國處於實際上的長期分裂狀態。分裂的中國只能任憑帝國的國家掠奪,尤其是日本藉由中國的內亂,發動了對中國的全面侵華戰爭。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對中國的區域性戰爭,佔領了中國的東三省。中國經過了14年的艱苦抗戰,才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所以說軍閥混戰對中國的危害是全面的且嚴重的,是不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的。混戰是對人民的極大犯罪!

    想要真正的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就必須首先實現國家的獨立,必須維護國家的穩定,必須獲得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是透過鬥爭獲得的。

  • 15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回眸近代百年史,知近代中國落後之根源。

    袁世凱是開明官員,他也接受一些西方新事物,但是他僅僅是一位有著傳統文化內涵的封建官員。

    他奉行的依然是中國傳統儒家的“經世濟國”的思想,他所接受的西方新事物都是可以為他所用的。

    雖然西方的主義與思潮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在不斷的流行,但作為西方政治理念中最本質的關於權力的質疑與約束,從來沒有被當時的華人,尤其是當時的政治家和政客們真正接受。

    這句話是對當時的所有官員包括袁世凱的最好闡釋。

    袁世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加強權力,那時候的所有官員除了一些國外留學回國的留學生,都只能接受“權力”的觀念,而接受不了“權利”的觀念。

    袁世凱和立憲派等封建傳統官員不是為了建立制衡權力的政治格局而奮鬥,而是進行未得利益者向既得利益者、少得利益者向多得利益者的權謀鬥爭,骨子裡崇尚的依然是“彼可取而代之”的權力鬥爭的理念。

    甚至一些革命黨人也崇尚這一理念。

    所以辛亥革命之後革命黨迅速瓦解,革命領袖要不遠走他國,要不暗殺致死。

    而中華民國的所謂“憲法”,所謂“議會”,所謂“內閣”,最終都化為泡影。

    因為當時的人民根本無法接受也無法理解所謂的“憲法”,所謂的“議會”,所謂的“內閣”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這才是革命黨最失敗的地方,自己宣揚的東西從來沒有被人民理解過,接受過。

    這是袁世凱想登基稱帝的根本原因,因為他認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這也是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根本原因,因為軍閥們都想“取而代之”。

    所以無論袁世凱死不死,軍閥混戰必然發生,只不過袁世凱死的晚點,手下的軍閥們也不敢輕舉妄動,但是從袁世凱稱帝后各地軍閥反應來看,袁世凱已經有點鎮壓不住手下的那些大頭兵了。

    北洋軍的本質從來沒變過,所以袁世凱死的早點,死的晚點,北洋軍依然會演化為北洋軍閥,只不過早與晚的原因。

  • 16 # 祗樹

    只要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不發生改變,軍閥混戰是遲早的事情,袁世凱稱帝不過是軍閥之間撕破臉皮的導火索。

    民國軍閥割據的開端,則是義和團運動。

    1900年,因為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攻擊洋人,導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本來,八國聯軍想要把義和團和清政府一併滅掉。可是當他們進入中國之後,看到義和團的抵抗意志之後,忽然發現,任何一個西方列強,都無法單獨控制中國,只有在中國扶持各自的代理人,才能將利益最大化。

    隨後,八國聯軍同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在中國劃分的勢力範圍,也以條約的形勢得到清政府的保護。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如下:

    俄國將長城以北劃作勢力範圍,並強租旅順、大連等港口。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俄國因戰敗將其在中國東北的利益轉讓給日本。

    英國將長江流域劃(戰艦所到的地方)作勢力範圍,強租新界、威海等港口。

    法國將廣東、廣西、雲貴等地劃作勢力範圍,強租廣州灣。

    德國將山東半島劃作勢力範圍,強租膠州灣。

    日本將福建劃作勢力範圍,並強割澎湖列島、臺灣島。

    等等。

    列強雖然在打中國的時候,有著一致的利益,其本身卻存在各自的矛盾。比如說日俄、德法、英德之間的矛盾,都會令其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有所變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全都被捲入戰爭,而且誰也不知道這個仗要打到什麼時候。那邊兒在打仗,自然也就無法顧及中國,加之日本遠離歐洲,使得日本在一戰期間瘋狂在中國擴張勢力。

    這些變動,根本就不以各路軍閥的意志為轉移。

    甚至,即便同一個軍閥內部也受不同國家控制,比如北洋軍閥內部: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在政治上日;以馮國璋為首的直係軍閥,政治上親英美;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在政治上親日。

    南方各省,政治上親日、親美、親英大同小異,卻都各自為政。

    袁世凱稱帝之前,各路軍閥在名義上還有個“共和”的字樣當遮羞布,袁世凱作為資格最老、實力最強的軍閥,甭管有什麼矛盾,也都會給個面子。袁世凱稱帝之後,這張遮羞布立刻被撤下,軍閥之間為了自己背後的“主子”,紛紛倒戈。

    不過,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軍閥之間的矛盾也是客觀存在,即便袁世凱沒有稱帝,總有一天,這些複雜的矛盾也會達到那個閾值。

    第一次世界大戰早晚會結束,西方列強不會坐視日本將觸手伸向全中國。當他們重新瓜分中國這塊兒“蛋糕”時,軍閥混戰不可避免。

  • 17 # HuiNanHistory

    無論袁世凱是否稱帝,都會發生軍閥混戰的現象。

    袁世凱的稱帝,只是給了各方軍閥互相爭鬥的藉口和開端,但他的稱帝並不是軍閥混戰的本質原因。

    軍閥混戰的本質,在於晚清以來地方自治的趨勢。

    晚清時期,國家的力量日趨衰弱,對地方的控制大不如前。

    與此同時,地方出現了自治的趨勢,很多省份都擁有武裝勢力,有獨立的財政權。

    甚至於1900年的東南互保中,地方還體現出了越過中央政府的外交權。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與其稱地方勢力為軍閥,倒不如說他們已經具備了部份國家特徵。

    在各路軍閥中,有一些軍閥頗具眼光,其治理的方式也別具一格包括:

    在轄區內建立集權化的官僚體系;

    形成更進一步的基層縣級議會體系;

    完善省內的財政、金融體系;

    建設公路、鐵路等各種基礎設施;

    在公共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等問題上擴大投資。

    這些操作,使得軍閥政權,已經具有地方民族國家的特徵。

    那麼,軍閥之間的混戰,其實是在所難免的。

    這是由於民國還保持著名義上的統一,如果想要擴大地盤,就必須和其他軍閥展開爭鬥。

  • 18 # 納蘭談史

    總的來說,袁世凱稱帝與否都會引發軍閥混戰,這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由當時國家形勢所決定的,而袁世凱的突然稱帝恰恰又推進了軍閥混戰的歷史程序。辛亥革命後,南方各省紛紛響應革命派的號召,一夜之間南方十五個省先後宣佈脫離清政府的統治宣佈獨立,給了清政府垮臺前的致命一擊。而獨立的那些南方省份,雖然名義上是受孫文革命派的節制,但彼此之間卻是各懷鬼胎,成為了最早的南方割據勢力,於是形成了清政權與革命派南北對峙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決定和袁世凱秘密和談以促成和平統一,並以國家元首的優渥條件來換取袁世凱說服清帝遜位,最終袁世凱欣然接受,清政府統治階級在權臣袁世凱的軍事威脅下結束了統治,袁世凱替代清政府成為了北方政權的實際掌權人,同時也是名義上的民國國家元首,但袁世凱的勢力範圍實際僅有北方半壁江山,這也為後來軍閥混戰埋下了伏筆。在北方的北洋集團之中,雖然袁世凱的威望很高,但是北洋集團之中卻是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內部分化極其嚴重,幸賴有袁世凱來挑大樑,不至於北方分裂。但在袁世凱稱帝之後,北洋集團與革命派一道給袁世凱施壓,最終袁世凱抑鬱而亡,袁世凱死後,北洋集團因此分家一分為三,直系、皖系、奉系各自為政相互攻伐,瓜分了大半個北方。

    在北方地區動盪不安之餘,南方軍閥也是蠢蠢欲動,都希望在亂世爭得一份地盤,西南地區的唐繼堯、兩廣的陸榮廷,江西都督李烈鈞等人都不斷髮動戰爭,希望自己能夠統一地區。

    除了這些大的勢力,也中國邊緣地區也充斥著無數小的軍閥,如尚未崛起的西北馮玉祥、雄據徐州要塞的張勳、在山西悶聲發大財的閻錫山,民國時期的軍閥可謂遍地都是。全國範圍內的戰爭也不僅侷限在了南北之間,更多的還是在內部爆發,民國的軍閥混戰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就在於想當家的人太多了,但是想當家是得具備實力的,必須要進行大範圍兼併戰爭來篩選出最終的強者,這是不可避免的時代趨勢,和袁世凱稱帝與否沒有決定性的關係,只是把兼併戰爭的日程提前了一點而已。

  • 19 # 一壺濁酒喜相逢

    縱觀袁世凱稱帝前的所做所為,客觀地評價:幾近完美,用和平的方式滅了大清朝,當時的袁大總統無論各個方面已無人能與之比肩,包括孫中山先生。如果袁不稱帝,把精力都用在共和發展方面,招撫各方軍閥勢力,創立和逐步完善政治協商制度。順我者昌,逆我者用武力消滅之。(袁手握重兵,部下個個忠心耿耿。)據傳張作霖見袁時雙腿發抖,不敢仰視,可見威望之盛,如不稱帝,則不會出現各省自治軍閥混戰之局面。

  • 20 # 志存高遠244390093

    袁世凱即便不稱帝,當時的中國也是一盤散沙,各軍閥之間貌合神離,都想佔山為王,互相吞併,天下大亂是在所難免。當時的革命黨人,未能徹底推翻舊的體制,革命黨沒一支屬於自已的真正武裝,其利用的是從清朝脫離的偽革命者的武裝,而袁世凱就是偽革命者的代表,是他竅取了革命黨勝利的果實,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所建立的民國政府名存實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人類不再有性別之分,韓劇應該怎麼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