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眼看世

    決定照片油潤度的是什麼?是相機,鏡頭還是後期處理?我想還是鏡頭蓋鍍膜更重要些吧!

    德產鏡頭的畫質世界公認,其中相當重要的就是油潤度。這東西無法用指標衡量,只有主觀感覺。數字的強大在於指標的分析和計算。但是人的感觀目前機器還達不到。

    德華人對鍍膜的研究和使用是個秘密,這並不是想模仿就可以達到的。而這正好是照片引人注目的特性。不管是膠片時代還是數碼時代,特色不變。

    除了德系那兩大牌子,日系最油潤的傢什卻來自曾經的單反王者,賓得。賓得的綠色連德機都做不到,原因還是賓得從東德收購東蔡時順手搞回來的。各位玩家現在對賓得瞧不上眼,但賓家仍有少數死忠,只為了那一抹濃豔留守他家。鏡頭鍍膜在燈光下那幽幽的綠光才是他們的心頭大愛。玩兒過的人才會懂!

    儘管現在的CmOs不如CCD感測器對色彩表現那麼淋漓,但隨著數碼技術的提高,這都會解決。後期技術同理,同樣會無限發展。但油潤這種形容只會接近,而永不會達到。鍍膜的技術也在發展,但遠不及數碼技術的速度。賓得的鍍膜從SmC到現在,中間也有部分鏡頭用了新技術。但觀感反不如老鏡頭,據稱含鉛玻璃也起了很大作用。只是現在禁止使用了。手裡的老頭中有支FA*300 2.8,那綠色,迷死人。後來的星鏡DA60一250也非常濃豔。換了新技術的星鏡DA55就差了不少。公主頭也以早期含鉛者更優。

    所以,顏色的問題不在感測器,還是鏡頭的光學玻璃和鍍膜起決定作用。

  • 2 # 陽光136699081

    膠片相機的鏡頭好壞很重要與現在數碼用的鏡頭引數相當缺少的是電子資訊觸點少了很多,膠片沖洗也是照片成功的關健,正規的沖洗店非常好,同一個底片在不同店沖洗效果大不一樣。成本高底出片效果也相差很大。

  • 3 # 老衛的攝影與文字

    具備16bit及以上色深的RAW格式數碼照片經簡單處理完全能達到高階膠片的效果。目前絕大多數數碼相機的RAW格式照片只能輸出14bit色深,導致色彩‘斷層’較大,視覺表現‘發乾,不油潤’。另外,鏡頭的素質也是決定照片色彩風格的重要因素。

  • 4 # 午夜陽光3226

    不知你怎麼得出的這個結論,膠片時代,照片由相紙洗印而出,它是一種印刷品,而現在數碼相機的照片,主要是在顯示器,手機上看,其感觀效果跟印刷品完全是兩個概念,不具可比性,你看過去的彩色照片比較舒服,那只是個習慣問題,跟鏡頭也沒關係,過去的彩照6寸居多,很少有人放大1尺以上去看,說實在的巴掌大的一張照片,真的看不出多大的色彩變化,而現在叫個顯示器都在21寸以上,看照片的效果比過去強百倍,所以,說過去照片好看只能是一種懷舊的心裡作用。

  • 5 # 龍族ELL

    就像至今還有人喜歡聽黑膠片聽膽機一樣 總覺得老的有味道 原因就是帶雜音帶音染帶缺陷的聲音其實更符合我們日常的生活環境 而監聽級別的裝置提供的過於純淨過於直白的聲音就不討好了

    同樣道理 老鏡頭的成像大都存在色彩誇張對比過強偏色暈光等缺陷 這反而更接近我們生活中人眼所能看到的並經過頭腦加工的影像 而如實還原記錄的原始照片卻沒人欣賞

    另外 少數沒有真才實學的器材黨靠老裝置來炒作器材炒作自己也不少見

  • 6 # 老羅影像匯

    您所說的油潤度的片,在傳統相機時代的確是有這樣一個說法,這樣的片一般出現在德中國產的相機和鏡頭上,比如哈蘇系列相機,祿來相機系列,萊卡系列相機。

    我以前一直使用哈蘇的503W相機,同時一起使用的還有一臺瑪米亞中畫幅相機,本人的體驗,哈蘇的片出來明顯比瑪米亞的色彩濃郁,層次豐富。

    這裡主要是色彩的層次豐富,可以理解為色彩還原真實。特別是暗部層次厚實但是不會死黑,黑位的層次豐富而且分明。灰位層次依然厚實。高光位只要不過曝,結構依然清晰。

    現在的數碼相機,若前期拍攝曝光不過,在導片的時候,保持高光位不過,暗位拉出層次,基本上是可以還原出所謂的油潤畫質來。

  • 7 # 經典祿萊

    膠片與數碼的最大區別,前者是由囟化銀無規則“顆粒”組成的模擬片,後者是由陣矩排列組成的數字片;前者明暗、色彩是模擬自然過度,後則則是有間隔的數字過度。這就確定了膠片油潤而數碼生硬的特徵。正如模音樂與數字音樂間的差異一樣。

  • 8 # 水泊雨軒

    我不懂膠片與數碼成像後的本質區別,我只想問,但就畫素和色彩而言,那種照片更好,更清晰,一張膠片和數碼相機放大到清晰度依舊標準的尺度需要數碼相機多少畫素才能完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部冠軍的頒獎典禮上,隊友忙著慶祝喝彩,為何只有詹姆斯坐在地上悶悶不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