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劍擊深藍
-
2 # 青霞人文
儒家主張,仁者愛人,人皆有惻隱之心,孝,慈等等,儒家的學說非常注重倫理道德。
雖然仁者愛人,但儒家主張“親親尊尊”,這就是差異性。“親親尊尊”,意思就是親近該親近的人,尊敬該尊敬的人。那這個最親近的人差不多就是你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這說明,愛有區別差等。不是不對別人好,但需得先愛自家的人。這些其實就涉及到宗法血緣的關係,也與等級制度有關。
在《論語•子路》裡,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意思就是說,如果爸爸偷了一隻羊,兒子要為父親隱瞞,不應該去檢舉。孔子認為,親情是首先的,所謂親親;要為尊者諱,所謂尊尊,所以在儒家看來,主張仁者愛人,但愛是由近及遠的。宋代朱熹認為,這是天理人情之至也。
中國封建倫理中,嫡長子一門為尊,比如,繼承王位應該是嫡長子,自然是被尊敬尊崇的。而同族兄弟出了五服,就基本已經不再有親緣關係了,親親的效應在遞減。
當然,後期的儒家也在改變了,“大義滅親”,“忠孝不能兩全”,“父為子隱”也在改變了。在現代社會,如果“父為子隱”,已經是違反法律,構成犯罪了。
墨子學派主張愛無差別,一視同仁愛所有人。墨家是儒家第一個反對者。墨家的兼愛思想,出發點是為了天下和平,人人有高尚的道德,但社會現實決定了“兼愛”自然也是行不通的,當時的國君和人民不能相愛,不同的人群階層“兼愛”也很難。墨家的“非攻”和“兼愛”,最終失敗了。
儒家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也是曲高和寡,但儒家的思想還是切合世道人心的。
-
3 # 月眠雲中
表達不準確。儒家沒有說愛有等差。儒家的思想是: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先做好自己,有能力助人再助人,沒能力沒機會就做好自己。先治理好自己家庭,然後有機會有能力則利天下。墨家的博愛思想也很好,但很多小人物做不到。你想博愛,沒那個能力機會,不也是還得做好自己。
-
4 # 假裝外行看門道
恰恰相反,儒家主張的愛才是無等差的,墨家主張兼愛卻產生了有等差的愛。
但為什麼儒家主張的無差等的愛卻給人一個有差等的愛的印象,而墨家明明是有差等的愛,人們確認為墨家是無差等的愛呢?
這是因為孔子把愛當成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不以結果為導向,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想讓學生透過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學會謹慎行事而不失信於人,廣泛的愛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人和事物,而如何去謹慎行事,懂得事物發展的規律,做事有分寸,有輕重緩急,有先後主次,這就是仁,有仁,你就知道有所節制。把這些做好了,你以後學什麼都可以,做那個行當都沒問題。這就產生一種現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領域,對待不同的事情上所表現出來的愛形式是不一樣的。所以,孔子從來不給愛和仁義禮德下定義,只“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讓你從實踐中去領會愛和仁義禮德的真正的含義。
墨子以利為導向。把兼愛當做一種治亂的手段。墨子主張的兼愛,並不是無差等的愛,兼,是雙手持禾並舉,相當於現在所說的平等,既然是平等的愛,怎麼能說無差等的愛呢?墨子所說的平等的愛,就好比你買東西,我給你多少錢,你給我多少錢的東西,你不給我錢,我就不給你東西。這叫兼愛。這個道理當然是講的通的。但問題是你的愛,真的就能獲得合理的回報,一定就能直接回報在你自己身上嗎?你拿錢就一定能買到你物有所值的東西嗎?答案是不一定,那你還買不買,你還愛不愛呢?
所以,雖說墨子主張的是平等的愛,落地的一定是有等差的愛。
那麼誰主張的愛更合理呢?
歐美人講究“叢林法則”,很多華人深信不疑,那麼我要問了,實現“叢林法則”的首要條件是什麼?毫無疑問,首先是要有叢林,沙漠裡能有兔子奔跑,麋鹿跳躍嗎?你是願意生活在叢林裡,還是生活在沙漠裡呢?
他們的區別就在於,儒家主張的愛是要興起一片叢林,無論你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都能在叢林中逮到你想要的東西。而墨家主張的愛,是如何平均分享那些兔子和麋鹿,夠不夠分,能分多久,那是另外一回事,別打架就行。
你說,誰主張的愛更合理?
,
-
5 # 老於52080
在當今世界,愛無等級,也無檔次,貧賤、富貴都是平等的,所謂的門當戶對已經成為歷史,千金小姐、甚至萬金貴門,追求、嫁給打工者、平民百姓的太多。
-
6 # 小樓聽雨FM
在一個單位,你是領導,一個支援你的工作一個和你對著幹
你還能愛的無等差麼
肯定有親疏遠近
但是你也愛的是平等的
就是誰愛我我愛誰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
7 # 天若有情天亦怒
儒家的主張更為合理。愛是有差別的。父母之愛夫妻之愛朋友之愛都是不一樣的。愛自己和愛別人能一樣嗎?
愛不僅有差別還必須有界限。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要“親君子遠小人”,如果是非不分一味地兼愛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就會重演。勞榮枝因為愛上了一個流氓惡霸從一個教師淪為了殺人女狂魔就是兼愛亂愛的血的教訓。
愛還要有尺度。情愛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生有許多事情要去做,如果整天卿卿我我沉溺於情愛之中必將一事無成,最終也會失去所愛。正如紅樓夢中賈寶玉墜入情愛迷津不能自拔,見一個愛一個結果一個都沒留下落得出家為僧。
愛還要有境界。愛有大愛和小愛。夫妻情人之愛,個人情海之愛都是小愛。愛祖國愛事業愛工作愛崗位這些都是大愛。大小兼顧小愛服從大愛。大愛無疆。這樣的人生才能更加輝煌更加精彩!
-
8 # 使用者51235258185
我的理解很簡單,儒家傳揚君君臣臣,人分三六九等,骨子裡把統治階級做為人上人。而勞動者是他們的奴隸,是生來為他們服務的工具,服從統治者是天然的理由,這種思想想是腐朽反動的,是切底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而家思想比儒家要先進與人性。
-
9 # 鴻哥iouyh福小鋪
有階級,有框架結構,一切都必須秩序井然,儒家思想著眼於治世。
平等無差異,呵呵,從這點而論,生而平等,天下皆兄弟姐妹等等,更似建立在信仰基礎而非務實態度,墨家思想著眼於心靈。
然而,治世的務實與心靈的信仰至今依然並存,並非水火不容。
所以存在即合理。
到底哪一家更強?
有人就有江湖,但不能缺乏秩序和道德,故此很難有答案。
唯一值得擁有的便是二者理想平衡點。
-
10 # 遠山霧1
這讓我想起了東郭先生和狼的寓言故事。狼要被射殺,逃跑途中遇到東郭先生,向先生求救。先生用裝書的袋子裝狼,裝不下去,先生還親做示範怎樣彎曲才能裝下。裝進去了,費力把狼肩舉驢背繼續前行,趙箭子追兵到,東郭先生巧言支走追兵。過一陣子,狼覺追兵已遠,要東郭先生放其出來。狼出來後,伸個懶腰。對先生說,先生你既救我,感激不盡。但我現在餓了,你既救我,那就救到底吧。別讓我餓死!於是呲牙向先生撲去!先生愕然。於驢前後東躲西藏。後幸遇一農人,先生上前陳述救狼之前後。農人假裝不信,這麼小的口袋怎能裝此一大狼。騙狼重新鑽進口袋。農人示意先生。打死它!東郭先生說:不害狼乎!意即別打死它呀!後來是農人把狼打死了棄之道邊。
老夫讀此,悟道愛有區別,墨家之兼愛,混淆其界限,不分敵我。最後必將害已。眾親看後,是否與老夫亦有同感!
-
11 # 傻老頭
這個問題有點大,才疏學淺不敢多言,就己之淺見不知謬誤與否。我覺得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首先可以看見儒家文化的務實之處,因為他看到了現實世界存在差異,甚至存在對立,要想平衡好社會關係求大同存小異不激化矛盾但也不淆善惡。儒家的等級觀念較為明顯,這與他崇尚教育重視人才的思想有關,雖然是“有教無類”而教之後卻分出了“貴賤”
墨家思想的“兼愛”自然有他存在的原因。因為墨家的思想基礎是以相互交往的關係而提煉出來的,以他的需求而言是完全合理的。而完全的、不分彼此,無差別的博愛在任何一個社會環境裡都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個思想體系都與其處在的社會環境的需求有關,都具有存在合理性。
-
12 # 奇人9999
兩婦女都說:孩子是她的,扯拉著上法庭斷案。法官斷給左邊的,右邊的不放,斷給右邊的,左邊也不放。法官只好說:誰搶到是誰的!兩婦女左右開弓,扯得孩子啼哭不止,這時,左邊婦女放開了雙手,哭得死去話來。法官一看,明白了,把孩子斷給了左邊的婦女。由此,儒與墨,為愛……深線不同、一個主張愛有度、有區別、有選擇性、有差別性、愛而止步;一個主張……大愛無疆、完全有愛、愛無止境。孺愛特點:愛其所愛,無愛無須在愛!墨愛特點:愛我所愛,有愛有愛在愛!
-
13 # 飛飛貓說話
儒家的仁愛思想就是愛有等差觀點。愛有等差適用於熟人社會,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典型的農業文明社會,也是典型的熟人社會,所以,華人接受孔子的愛有等差思想。
墨家的兼愛思想就是愛無等差的觀點。這種思想適合於陌生人社會,這是一個大愛思想,但是在傳統中國社會,大家在等級制的條件下,無法做到。但是,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大城市屬於陌生人的社會,人員流動性大,來自天南地北,辦事要求不能分親蔬有別,需要一事同仁,需要墨家的兼愛思想。
-
14 # 淡淡一掬水
儒家思想的等級觀念不可以用數學上的等差數列來比喻,這完全是性質不同的兩個範疇,不可混為一談。把等級觀念用數學上的等差來代替,就是混淆是非、偷換概念。是抹殺封建社會存在有階級的事實。
等差數列中的後一個等差數,對前一個等差數沒有統治權和管理權,僅僅是個差數,沒有高低貴賤的分別。而瑞家思想的等級觀念上一個等級對下一級等級,有絕對的管理權、統治權和壓迫權。
等差數列僅僅表示一個數值序列概念,而儒家思想的等級觀念有經濟政治地位上的尊卑之分,有“親親尊尊”的法統意義。等級的區別就是人格上的區別,絕不是等差數關係。
墨家思想的“博愛”觀念有平等待人的含義。
這個話題要分清儒家思想的“愛有等差”的“親親尊尊”對社會作用是有利還是有害。認為有利的人是從社會管理者的角度“親親尊尊”可靠。認為是人際關係擴充套件的必然規律。認為有害是因為它必然會導致用人上的“任人唯親”,不能實行“任人唯賢”。不能發現真正有才華的人,或者被埋沒,一是會造成社會人才的損失。二是更加強化人身的依附關係。
有人錯誤地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觀念是社會的分工。這是嚴重歪曲“分工”一詞的概念內涵。社會分工是“有人種田,有人放牧,有人經商,有人蓋房、有人搞社會管理“的概念。他們都以貨幣形式交換自己的勞動產品。“社會分工”相對於“產品交換”而產生,不是為等級制度而產生的。人人需要勞動產品的交換,透過分工創造而使社會更加豐富多彩而發生的。當然是“平等待人”的墨家思想的“博愛”主張比儒家思想的“等差人際關係”更合理。
-
15 # 白雲歸處3
儒家所提倡的等差愛,比方:朋友之愛、父子之愛、夫妻之愛,自然是各不相同。墨家主張的兼愛無等差,比如:中華民族的民族大愛、無產階級團結一致的大愛、同事同仁間相互協助的大愛……自然能匯聚成強大的力量!所以說:我們的儒家思想、墨家學說是相輔相成、相互相容的,並不矛盾。
-
16 # 明鏡無塵
愛恨情仇哪個沒有等差呢
難道對所有的小孩都要能一視同仁的愛,不可能吧,這起碼違反了人的天性!
既然做不到,又何必提倡?
只能說墨家是在當時那種特殊情況下提出的主張罷了
-
17 # 平安幸福快樂人生460
我認為墨家更能體現“大愛無疆”這個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大愛應不分種族,不分貧富,不分國家。我們創造性地提提出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就表現出了:負責任,敢擔當,有大愛之心的大國風範。
-
18 # 來取笑
墨家是脫離了血緣社會的人的集合,但在春秋戰國時代,血緣親族天然就具有共同利益基礎,而墨家因找不到方向去破除血緣社會下同心圓式的社會結構,所以轉而去尋求超人間的力量來證明自身“兼愛”合理性,從而為“天志”、“明鬼”的理論披上了更能被人接受的外衣。墨家既然不具備血緣力量,那麼尋求新的共同紐帶就成了必然,“兼愛”就是一個很好的紐帶,如果要理解這種紐帶,可以類比後世的“歃血為盟”,這種紐帶更類似於義氣之類的情感,從兼愛到相利,維繫起了一個穩定而理想的聯盟(社會組織)。也就是說,“兼相愛”的根本目的在於“交相利”。兼愛互利就要實現:國與國和平相處,強大的人不欺負弱小的人,富貴的人不欺負貧窮的人,人多不欺負人少,總之,墨家希望社會是公平和充滿正義的,而兼愛是實現這種願景的必要手段。
儒家認為,愛人要從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去愛別人。所謂“知者自知,仁者自愛;“親親,仁也、仁之實,事親是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泛愛眾,而親仁,節用而愛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概言之,儒家的“仁愛”,仁愛思想是按照“愛有差等”的原則,即先親愛自己親人,再層層由內向外、由近及遠、有等差地擴充套件到他人。相反“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認為,有禮的愛,才是仁愛,才是基於人性的愛,即由一個圓心向外擴散的愛才合乎情理。也就是說,仁愛雖有親疏遠近之別,但是他最終的願景是 希望實現最大範圍的愛一一天下大同。
以上所述中,仁愛是孟子提出的,是儒家思想,自古以來,華人深受仁者愛人思想影響,併為歷代統治階所倡導;兼愛是墨家思想。春秋戰國時期墨家思想在貧民中頗有影響力,被底層勞苦大眾所接受。然而,至於仁愛和兼愛哪個主張更合理?實在很難確認一個固定的答案。從仁愛和兼愛的論點來看,各有各的道理,誠所謂殊途同歸,目的是相同的,都是造福於民,但縱觀歷史,仁愛和兼愛各有各的缺陷,如:“仁而不武,無能達也。”即只講仁愛而缺乏勇武,是不能實現仁愛的;“尊尊親親,魯從此弱矣!”即遵從祖先禮制不知變通、任人唯親,將是魯國衰強的開端;
-
19 # 1234的木魚
我認為儒家更合理,因為他與我們社會發展更接近。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其它諸子百家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鉅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關注現世戰亂;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開始向科學研究領域靠攏。
比較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思想的異同
相同點:
1、本質相同: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本質都是愛人。
2、基礎相同:儒家"仁愛"與墨家"兼愛",“仁愛”歸根到底是對父母的感恩於報答,“兼愛”則是視人如己。
不通點:
1、等差不同:兩者固然都是施由親始,但實施程度大不相同。“仁愛”強調愛有等差,但是“兼愛”強調愛無等差,一視同仁,人人平等。
2、角度不同:“仁愛”的“任”更多的是作為道德的本源,表現了“仁”的獨特魅力,而“兼愛”有功利性,說想要別人善待自己,就要先善待別人。
3、代表階級不同:“仁愛”更多的是出於對自己的約束,強調從政治角度去實施,而“兼愛”是對整個社會的一種暢想,人人平等。
-
20 # 河東來
在古代,儒家(文儒)主張愛有等差是一種“民本主義”,墨家(武儒)主張愛無等差是符合現代思維的“民主主義”。
本質來說,儒家及墨家都是屬於“儒術”,就像道家及法家都屬於“道術”一樣,在東方的信仰中,“儒術”屬於“民”怎麼“當兒子”的規則及方法,只不過儒家是“長子”,墨家是“幼子”(民間所說的“么兒”),“道術”是“人”怎麼“當父母”的學問,只不過道家是教育怎麼“當媽”的柔和理論,法家是教育怎麼“當爹”的權威觀點。
所以中原的統治者一直頭疼於蚩尤九黎部落戰敗者後裔的反叛,這也好理解,誰願意琢瞎自己的眼睛成為“獨眼龍”呢?商王朝正是因為面對東夷和西岐的兩線反叛,疲於奔命,最終亡了國。
周王朝後來雖然名義上取得了勝利,可面臨與商王朝同等的境遇,同時面對殷商後裔和東夷後裔的反抗,稍有不慎,也有亡國之虞。
所以周王朝的傑出統治者,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制禮造樂”創造了“儒教”事業,將原來奴隸身份的“民”系統選拔產生成為有自由民身份的新國“人”,以達到鞏固統治,根除東夷後裔的反抗。
這種由奴隸身份的“民”轉化身份而形成的新國“人”,就被稱之為“儒”,就是“因為需要而選拔產生的人”。
其選拔的方式,就被稱之為“德”,在上古,“德”是一種登山活動,能夠爬上一定高度的“民眾”,說明其身體素質好,思想水平佳,就可以將其身份記載於“榮譽板”上,免除表明其奴隸身份的琢瞎一隻眼的刑罰,從而達到“德高望重”的目的。
而“儒”當中一批身體素質特別好的人,則被稱之為“俠”,繁體字就是“俠”,就是“頭上戴帽(隱藏身份)彰顯武力之人”的意思,所以文士的“儒”一般智力出眾,被稱之為儒家,而武士的“儒”,被稱之為“俠”,一般武力出眾,被稱之為墨家。
儒家從誕生之初一直服務於百姓貴族的道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帝王,道家是儒家的至聖先師,作為文儒的儒家感受更為直觀,其進入國家政治生活的前提就是存在有愛的等差,所以形成了“民本正義”思想。
而墨家屬於武儒,他們一般無法直接感受道家及帝王的恩澤,他們對有等差的愛直觀上有反對的傾向,因為他們不甘於服從自己社會地位上的最低層地位,不甘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所以形成了“民主思想”。
到了漢武帝時期,儒家無論文儒還是武儒,透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自己的奴隸身份徹底翻身做主,尤其是起自微末的大量“武儒”如出身騎奴的衛青,私生子身份的霍去病,樂工職能的李廣利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大量“文儒”以董仲舒、桑弘羊為代表登上了歷史舞臺,第一次真正實現了中國式的“民主”,即奴隸及其後裔徹底翻身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時無論“文儒”還是“武儒”,都已經信奉愛無等差,實現孔子孜孜不倦追求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境界了。
所以儒家與墨家理論相左的最後結果是墨家的愛無等差勝出,但卻是由儒家作為理念予以推廣執行。
回覆列表
當然是需要有三六九品。人之初性本惡,如果是性善的話,那麼大可不必教孩子品德了,因為性善嘛,維持本性就好。可自然法則是弱肉強食,本性當然是符合自然法則的。初性為惡,那麼就需要區分化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