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凡博弈

    齊國在今山東省的北部,是一個東方大國。齊襄公死後,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

    齊桓公勵精圖治,銳意進取,任用管仲,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管仲出於“富國強兵”的目的,整頓舊制,對各項制度積極進行改革和創新。

    在政治方面維持“國”“野”分治的制度,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

    全國中設立二十一鄉,工鄉三,商鄉三,士鄉十五。在“野”設定五屬。

    各級官吏治理都要嚴格按照士、農、工、商分割槽定居制,不得遷徙、雜處。每五家為一軌,軌設軌長。

    每十軌為一里,裡設裡司。每四里為一連,連設連長。

    每十連為一鄉,鄉設良人。再為臣設三卿,工設三族,商設三鄉,澤設三虞,山設三衡,加強管理。

    對於野,以三十家為一邑,邑設邑司。十邑為一卒,卒設卒帥。十卒為一鄉,鄉設鄉帥。

    三鄉為一縣,縣設縣帥。十縣為一屬,屬設大夫。

    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屬大夫分別治理。並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權範圍,屬大夫管形獄,縣帥管劃分田界,鄉帥管一般政事,要求他們兢兢業業,不許荒廢政事,否則就將被處以刑罰。

    每年正月,五屬大夫要向桓公彙報述職,桓公根據政績來進行獎懲。在軍事方面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

    規定士鄉的居民必須服兵役。每家出一人為士卒,每軌為一伍,伍由軌長率領。

    每裡五十人為一小戎,小戎由裡司率領。每連兩百人為卒,卒由連長率領。

    每鄉兩千人為一旅,旅由良人率領。

    五鄉一萬人為一軍,十五鄉共三軍,桓公、國子、高子各率一軍。農閒時訓練,有戰事時出征,這樣既提高了士兵戰鬥力,也不必支付養兵的費用。

    另外,為解決武器不足的問題,規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贖罪。

    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贖罪;犯輕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屬贖罪;銅用來鑄兵器,鐵用來鑄農具;訴訟成功則要交一束箭。

    從此,齊國的兵器也漸漸充足起來。在經濟方面,除了繼續推行奴隸制的生產方式以外,對於“鄙野”出現的大量私田採取了“相地而衰徵”的稅收方式,即按照土地的貧瘠程度徵稅。

    另外,山林河澤也由政府統一管理,鼓勵貿易以促進生產。

    提高人口的生育水平,從而增加齊國的總體人口數量。

    對商業,特別是鹽商加以重稅,以補足稅收的差異。實行糧食“準平”政策,避免富人搶奪窮人的糧食,進一步控制貧富的差距。

    管仲的改革很快取得了成效,收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齊國國力日盛。恰逢北方山戎和狄族勢力南侵,齊桓公伺機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

    “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的共同領袖的地位,聯合各諸侯國,共同抵禦戎、狄等部族對中原的侵擾。

    “尊王”在當時是一面“正義”旗幟,在此旗號下,齊國打敗山戎,保護燕國;擊退楚國,保護中原,在諸侯國中威望大增。

    齊國借“尊王”之名,行爭霸之實。

    齊桓公能夠率先稱霸的原因在於齊國負山面海,是東方的一個大國,有豐富的魚、鹽和礦藏,為其爭霸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

    其次,齊國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提倡節儉,發展生產,改革軍制,這是齊桓公稱霸成功的根本原因。

    第三,齊國採取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對外活動。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蘭考)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也派了代表參加,表示認可,齊桓公正式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 2 # 西秦懶仙

    春秋初期齊桓公如何稱霸?春秋初期齊國在齊襄公時,國政混亂。公子糾和小白(齊恆公)在各自門客,管仲和鮑叔的陪伴下分別逃往他國避難(見文章篇)。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公孫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不久之後,齊國內亂平定。在公子糾和小白爭位之戰中,鮑叔輔佐的小白勝出,被立為國君,是為桓公。齊桓公稱霸講的是齊桓公在位期間,聽從鮑叔建議,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等制度。透過減少稅收,增加人口的生育水平。從而提高齊國的總體人口數量。對商業特別是鹽商加以重稅,以補足稅收的差異。並實行了糧食,“準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搶奪窮人的糧食,進一步限制貧富的差距。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人的生產利潤。並在齊國各處設立“女閭”,將戰犯或罪犯的寡婦充於其間,並抽以稅收。這樣的做法導致了許多秦人、晉人慕名而來,使得齊國的人口基數大增,同時也極速的充實了齊國的國庫。透過一系列制度的改革,齊國逐漸變得強盛起來。齊桓公遂於公元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提出並高摯“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展開對外活動,北擊山戎,南伐楚國。齊桓公在經歷了改革之後,齊國國力大為增強,齊桓公開始走上稱霸的道路。並逐漸成為了春秋時期的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這就是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你認為對嗎?

  • 3 # 超哥說成語

    齊桓公是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名小白,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後即位為齊桓公。

    齊桓公稱霸最重要的是任用了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開始走上稱霸的道路。

    齊桓公先是與鄰國修好,歸還了魯衛燕等國的土地,在一些小國家中樹立了威信。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這是齊桓公第一次當盟主。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展開對外活動,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齊桓公在位40多年,召開了26次諸侯會盟,用兵28次,在周室衰微的情況下,起到了盟主的作用,起到了推動當時整個社會的發展的作用,特別是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河南蘭考)會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使他的霸主地位更加穩固,使他的威望和影響都達到了頂峰。

  • 4 # 平沙趣說歷史

    齊桓公,姜姓,呂氏 ,名小白,齊僖公第三子。在齊桓公之前,他的哥哥齊襄公就接了父親的班,按照父死子繼的一般規律,他是沒有機會即位的,但是機會還是來了。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襄公的堂弟公孫無知發動政變,殺了齊襄公後自立為君,公子小白和另一個哥哥公子糾為了小命考慮逃亡出齊國。其中,公子小白去了莒國,公子糾去了魯國。

    次年,齊國再次爆發政變,公孫無知被殺,朝臣決定擁立一個新的國君,而人選就是齊僖公的兒子,也就是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二選一,但這兩人都在國外,一時間齊國無君。

    得知訊息後,公子小白拼命往國內趕,魯國也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順便結冰給管仲去截殺公子小白。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帶鉤,公子小白順勢裝死,管仲誤以為真,就派人報告,公子糾就放心地慢慢走,齊魯的那點路竟走了六天。

    不過,當他回到齊國國都的時候回國,等待他的已經不是國君之位,而是新的國君——齊桓公,這是一位帶領齊國走上巔峰的國君。

    齊桓公自己的能力並不是一流的,但他聽取勸諫,在鮑叔牙的建議下,他即位不久就從魯國弄回了曾經射過他一箭的管仲,還任命管仲為相,將國政交付給他。

    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開始了改革。在齊國君臣的勵精圖治下,齊國朝政得到整頓,許多資源也得到開發,廣開鹽鐵、限制富商大戶,調節貧富差距,並且鼓勵生育,一系列措施下來,齊國實力大增,軍隊實力增強。

    實力強了,便向外面看。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國通知宋、陳、蔡、邾、魯、衛、曹、鄭、遂等國在北杏會盟,是為"北杏會盟"。這是第一次由諸侯主持的天下會盟,可見齊桓公的威望已經不低,但是還不夠,像魯、衛、曹、鄭、遂等國都沒參與會盟,對此齊桓公的迴應是殺雞儆猴,會盟一結束,就揮兵吞滅遂國。

    當時夷狄與華夏相互交錯,爭鬥頻繁,甚至異地還處於優勢,齊桓公在管仲的建議下,打起“尊王攘夷”的旗號,誰敢不尊周王,打!誰被戎狄打了,救!在這個旗號下,隨著時間推移,齊桓公的威望日益增強。

    蘿蔔加大棒,再加上扯大旗,齊桓公在接下來的近四十年間,先後召開了二十幾次諸侯會盟。在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的葵丘會盟中,齊桓公更是受到了周天子的重賞,齊桓公靠著周天子這杆大旗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齊國達到頂峰。

  • 5 # 宸海之思

    齊桓公繼位之後,以管仲為相,厲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國力迅速提升,隨即開始大力向外擴張,威名遍及諸國。公元679年,齊桓公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在甄地會盟,後打出‘尊王攘夷’旗號,成為諸侯盟主,也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王。

  • 6 # 讀史坊

    齊桓公稱霸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進行改革,改革國內,使國家強大。第二部分是對外,打仗,以顯示自己的威力。其中,在對外中,他曾經遭遇了一次劫持,這次劫持不但沒有對他有所損害,反而加速了他稱霸的步伐。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在國內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齊國迅速強大起來。隨著國力的強大,一場接一場的戰爭出現了。

    在對魯國的戰爭中,齊國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魯國割地求和。這就有了一次齊魯兩國的會盟。

    結盟那一天,齊桓公和魯莊公在結盟臺上正式會晤。魯國的大將曹沫身上藏一把匕首走上會盟臺。在靠近齊桓公後,他拿出匕首,架在齊桓公脖子上。

    忽然出現的變故讓所有人大吃一驚,齊桓公更是如此。他呵斥曹沫,你想幹什麼?

    曹沫冷笑。幹什麼?我知道齊強魯弱,但你們欺負人也欺負地太過分了吧。你還是想想接下來該怎麼做吧。

    接下來怎麼做?刀架在脖子上了,還能怎樣?齊桓公答應歸還魯國的土地。

    曹沫收起匕首,走下結盟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做自己該做的事。他的目的達到了。

    不過,齊桓公很快後悔了。他問管仲,是不是可以收回說過的話。管仲搖頭。不可以,人不能言而無信。

    齊桓公想想很有道理,就按自己說的歸還了魯國的土地。沒想到,這樣一來,他在諸侯國中的名聲大振,人們都覺得他是一個講信義的人,都來歸附他,這讓他稱霸的腳步更快了。

  • 7 # 津城沐雨

    第一,齊桓公能夠首先稱霸,最主要的原因是任用管仲為相。

    齊桓公不計前嫌,大膽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對齊國進行了大膽改革,齊國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都得到極大的提升,成為稱霸諸侯的基礎條件。

    第二,尊王攘夷。

    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得到諸侯的支援,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一方面提高了齊國的政治影響力,另一方面開拓了領土,齊國消滅東夷後,國土面積更加廣闊,實力上升,成為春秋首霸。

    第三,齊國是重要的諸侯國之一,位置比較好。

    齊國是周朝的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封國,作為西周王朝重要貢獻者,封國位置比較好,齊國的根基比較強大,管仲的改革和治理,國力進一步提升,成為春秋首霸。

  • 8 # 苦茶庵

    春秋時期是一個諸侯混戰、大國爭霸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周天子名義上仍為天下之共主,實際上只不過是大國擺弄的傀儡工具,大國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率先稱霸的便是齊國的國君齊桓公。

    齊桓公(?一前643年),姜姓,名小白。他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的三兒子,其母為衛華人。齊國在僖公之後陷人內亂,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當時小白正在莒國避難,得知齊國無國君的情況後,急忙返國。這時在魯國避難的小白之兄公子糾也想返國搶奪國君地位。輔佐公子糾的是管仲,他為了保證公子糾順利即位,帶兵堵截住莒國通往齊國的道路。當小白經過這裡時,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咬舌吐血假裝跌倒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六日方才抵達。而這時小白已兼趕回齊國,搶在公子糾的前面登上了國君的寶座,史稱齊桓公。

    桓公即位後,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並在他的輔佐下,推行改革。在軍事上,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在經濟方面,制定了減少稅收、增加人口的政策,以提高齊國的勞動力數量;對商業特別是鹽商則加以重稅,以補足稅收的差異;並實行了糧食“平準”的政策,避免富人搶奪窮人的糧食,進一步限制貧富的差距。這些改革措施的實施,使齊國逐漸強盛起來,成為數一數二的東方大國。

    齊國國力強盛後,齊桓公想當霸主的野心也越來越強烈。於是管仲便提出一個“尊王攘夷”的策略,就是仍然尊崇周天子為天下共主,聯合中原各路諸侯,共同抵禦蠻、戎等部族對中原的侵襲。以後誰有難處,大夥兒就幫誰;誰不講理,大家一起討伐他。從而在諸侯中建立威信,使他們自願服從齊國的號令。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齊國先是與鄰國修好,歸還以前侵佔魯國的棠、潛兩邑,讓魯國作為其南面的屏障;歸還以前侵佔衛國的臺、原、姑、漆裡四邑,讓衛國成為西面的屏障;歸還以前侵佔燕國的柴夫、吠狗兩邑,讓燕國成為北面的屏障。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桓公在北杏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遂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當上盟主的諸侯。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義,率數國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另外,齊桓公還攻滅了譚、遂、鄣等小國。此後,齊桓公還多次召開諸侯大會,由自己充當盟主,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數次:

    由於在北杏召開的盟會上,遂國、魯國、鄭國都沒有赴會,桓公以此為藉口出兵滅亡了弱小的遂國。又先後擊敗了魯、鄭兩國迫使他們求和。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又約各國在鄄會盟,這一次各諸侯國基本上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出兵救燕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罷兵。燕莊公送齊公到齊境。桓公說:我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他把燕君所到的原為齊國的土地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定期向周天子納貢。諸侯聽說此事後,都衷心擁護齊國。

    公元前659年,齊桓公的妹妹哀姜,她是魯閔公的母親,卻與魯國公子慶父淫亂。慶父弒閔公,哀姜想立慶父為國君,而魯人立僖公。於是桓公召回哀姜,將其殺死。這件事為其在諸侯中樹立威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58年,衛惠公被狄人所殺,衛向齊求救。齊桓公出兵打敗了狄人,並立衛文公為國君,還為衛國修築楚丘城,把衛國臣民遷到那裡。

    身居南方蠻荒之地的楚國,與中原諸侯素無來往。楚國在南方逐漸強盛起來後,其國君竟公然藐視周王室,自稱“楚王”。於是在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會同宋、魯、衛、鄭、陳、曹、許7國軍隊,共同討伐楚國。楚成王聞訊,立即調集了人馬準備抵抗,並派使者去責問齊桓公:“楚在南,齊在北,兩國素無來往,可謂風馬牛不相及,為什麼要來侵犯我們呢?”管仲反駁道:“雖然我們兩國相距遙遠,但我們都是周天子所封的諸侯。當初武王分封時,曾授權齊太公,如若諸侯有不服從天子者,齊國有權征討。你們楚國為何多年沒向天子進貢?”使者說:“這幾年我們沒有向天子進貢,是我們的不對,以後一定恢復進貢。”使者走後,齊桓公不太相信楚國會這麼輕易服輸,便和眾諸侯們連夜拔營,進軍到召陵。楚成王不解其意,又派使者前去探問。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齊桓公請使者一起乘車檢閱中原的聯軍,顯示出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在中原諸侯的壓力下,楚國被迫認錯,答應向天子進貢。由於楚國是大國,要打敗它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在目的初步達到後,齊桓公見好就收,和楚國訂立盟約後,班師回國。此次召陵之盟,阻止了楚國向中原的擴張,保護了中原地區的安全。

    齊桓公尊王的行動主要表現在幫助周襄王即位上。周惠王晚年寵愛王子帶,意欲廢掉王子鄭的繼承權,但未正式決定就去世了。王子帶與其母聯合鄭國、楚國打算依靠武強行即位。王子鄭私下會見桓公,請求桓公召集諸侯支援自己。於是桓公與八國諸侯會盟以給惠王弔喪為名,在洛邑附近炫耀武力,表示對王子鄭的支援。由於雙方實力相差太大,從而使王子鄭順利繼位,是為周襄王。周襄王為了表示感謝,特派使臣將太廟的祭肉作為厚禮送給齊桓公。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趁機在宋國葵丘會合諸侯,招待天子使臣,並又一次訂立了盟約,盟約規定:各國要和平相處;要修水利防水患,不要損人利己;鄰國有災荒來買糧食不得禁止,不得搞壁壘政策等等。這是齊桓公第九次,也是最後一次會盟諸侯,所以歷史上把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也稱作“九合諸侯”。

    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原地區的形勢比較危急。一是南方的楚國興起,滅申、息、鄧等國,降服蔡國,侵凌鄭國,鋒芒直指中原二是北方的山戎,也稱北戎,不斷地向中原進犯。山戎當時主要分佈在今河北北部一帶,尚處於原始遊牧階段,也兼營初級的農業。其在春秋時期不斷向南侵擾,帶有很大的破壞性。燕國、衛國等都受到過它的侵擾。因此,齊桓公的這些行動並非僅僅是一種稱霸行為,而且具有保衛華夏傳統文化,維護中原社會秩序的積極意義。順便說一下,在齊桓公率領大軍,深入到今河北昌黎一帶,大敗山戎後,在歸途中,齊軍迷路,管仲命將老馬放在隊伍前面,大隊人馬緊緊跟隨,順利地走上了正確的歸途。“老馬識途”就此成為中國的一句成語。

    救燕回國的第三年,“狄人伐邢”。邢國在今河北邢臺縣境。次年,齊桓公聯合宋、曹等國出兵救邢,把狄趕走。然邢國的國都已被狄人破壞,於是齊桓公便把邢國遷到夷儀(今山東聊城西)。邢華人樂於遷往新都,就像回家一樣,所以又有了“邢遷如歸”的說法。

    齊桓公晚年生活荒淫,多內寵,又信任小人。由於年老昏聵被豎刁、易牙等佞臣假稱桓公的命令,將桓公禁閉在寢殿裡,只留一個小洞,桓公飲食,從洞裡送入,並很快連飯也不送了,導致桓公在飢渴中悲慘死去。桓公死後,他的兒子們忙於爭奪國君之位直到數十日後,才在老臣的建議下發喪,其時,桓公之屍已腐爛不堪。齊國的霸業也隨之衰落了。

  • 9 # 漢周讀書

    周圍都是人才~

    01

    周武王滅掉殷商後,聽說殷商有一位長者,便去拜見,向他請教殷商亡國的原因,長者說好吧,不過我現在不告訴你,等到明天日當正午的時候,我們見了面再說。

    第二天,武王和周公旦一早就去赴約,長者卻沒來。

    武王不明白長者為何失約,周公旦說:“我明白了,這位長者是位君子啊,不願拿他國君的過失告誡大王。

    他在約定的時間不來,表示說話不守信用,這就是殷商滅亡的原因啊,他已經告訴大王您了。”

    02

    有一天,齊桓公不解地問管仲:“我和你研究攻打莒國的事,只有我們兩人曉得,還沒有公開,為毛整個國都的人都曉得了?”

    管仲說,國都一定有聰明人,齊桓公想了想說,寡人看到白天服勞役的人中,有一個拿著扁擔在看,名叫東離牙,會不會是他呢?

    不久,東離牙到了,管仲便問他:“把攻打莒國訊息說出去的人,是不是你?”

    東離牙說沒錯,是我。

    管仲說,日了怪了,沒人告訴你要攻打莒國啊,你是咋個曉得的?

    東離牙說,這很簡單啦,前幾天我看到你和大王站在高臺上,只見他精神飽滿舉止興奮,說明準備打仗,從他說話時的嘴型來看,他當時正在說莒國,而他的手指,正指著莒國的方向,當時我就想,如今諸侯不服咱 們齊國的,就只有莒國了,於是我斷定,大王想打莒國了。

    03

    齊桓公大會諸侯,衛國最後一個到,他便和管仲商量,想收拾衛國。

    退朝後回到後宮,衛姬請他原諒衛君的過失,齊桓公說,無緣無故的,你替衛君求什麼情?

    衛姬說,臣妾見大王您進來時,走路的樣子趾高氣昂,表示大王又要討伐他國了,又見您看臣妾的神色不大自在,便猜想您想討伐的,一定是衛國了,所以請求您寬恕衛君。

    第二天上朝,齊桓公見了管仲,立即用拱手禮把他引進來,管仲問他:“大王是不是放棄了攻打衛國的計劃?”

    齊桓公吃了一驚:“仲父是怎麼知道的?”

    管仲說:“君對臣行拱手禮,這可不常見,您見到我又有點慚愧的樣子,我便知道你不想打衛國了。”

    04

    回國途中,臧子不但不高興,反而愁容滿面,車伕對他說:“荊國答應幫我們,您應該高興啊,為什麼反而發愁?”

    臧子說,我們宋國弱小,齊國很強大,為了救弱小的宋國,而與強大的齊國反目成仇,作為君王,應該掂量掂量是不是划算,可是荊王的表現卻讓人疑惑,一點也不正常,因為他太高興了,我想他只是想堅定我們抵 抗齊國的決心,並不真心想幫我們,因為一旦我們與齊國打起來,雙方都要受損失,荊王那麼高興,是因為這很符合荊國的利益。

    臧子回到宋國後,齊國已經攻下宋國無五城池,如他所料,荊國的救兵,一直沒來。

    05

    晉國卿大夫智伯想襲擊衛國,就假意將太子顏驅逐出境,讓他逃亡衛國。

    衛國大夫南文子說:“這事好日怪,太子顏是智伯的兒子,而且很愛他,他沒犯嚴重罪行,怎麼會無緣無故逃亡呢?這裡面必有蹊蹺。然而,既然逃到咱們這裡,不接受也不好。”

    南文子便派人去接他,吩咐派去的人說:“如果他們的兵車超過五輛,就別讓他們進來。”

    智伯聽說後,取消了攻打衛國的計劃。

    06

    南文子說:“晉國無緣無故送您禮物,這正常嗎?再說,這麼貴重的禮物,應該是小國送給大國的,如今卻反了,這更不正常,大王應該有所準備才行。”

    衛君就把南文子的話,告訴了邊境的將領,命令他們嚴加防守。

    智伯果然暗中起兵,軍隊到達衛國邊境,見衛國有了準備,就退了軍,說:“衛國一定有賢人,知道了我們的計劃,這仗打不得了。”

    07

    三國時,佔據遼東的公孫淵想對魏國玩欺詐,但他知道魏國不是傻逼,如果不與吳國絕交,魏國怎麼可能相信?

    怎樣才能讓魏國相信呢?

    把吳國使者騙來殺了,它就會相信了,這樣我就能有喘息之機,積聚力量,條件成熟時就可稱王。

    於是他對吳國稱臣,並且挑了一些好馬,獻給吳國。

    孫權高興慘了,決定派張彌、許晏等人,帶一萬士兵去為公孫淵賜爵封位。

    大臣們也覺得是一件大好事,紛紛慶賀,唯獨丞相顧雍發出不和諧音符,竟然表示“哀悼”,說:“你們這些人太過分了,竟然上下互相欺瞞,如此一件可悲可嘆之事,你們竟然表示慶賀,簡直太不像話了!”

    孫權懵逼了,老顧你說啥呢?

    你也太煞風景了吧?

    還哀悼,哀悼啥呢,又沒死人,有人臣服咱們,這是好事啊,你搗什麼亂!

    顧雍說,臣下哀悼的,正是張彌、許晏等人,他們回不來了——請陛下您想想,您雖然很了不起,可是咱們與魏國相比,畢竟相差幾條街,公孫淵不向魏國稱臣,卻向咱們吳國稱臣,何況魏國是他的鄰居,咱們又遠 力量又弱小,他吃多了嗎?

    孫權說,那你說說,公孫淵為毛要這樣?

    顧雍說,很顯然,公孫淵想自立為王,又怕魏國打他的屁股,想向魏國稱臣嘛,又因為已經向吳國稱臣,而擔心魏國認為他搖擺不定,於是他就想了這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先向吳國稱臣,吳國必定會派使者回報,並給予冊封,既能得到咱們賞賜給他的金元寶器等貴重物資,又能趁機扣留咱們的使者,向魏國表達誠意,而魏國呢,一定會認為他與咱們吳國斷交,從而把他當“自己人”,而放棄討伐他的念頭,公孫淵藉此休兵養民的目的就達到了,然後就可以稱雄遼東。

    孫權卻不聽,依然派張彌、許晏等人,攜帶金玉珍寶去見公孫淵,立他為燕王。

    公孫淵得了這些東西后,果然殺了吳國使者,並將首級獻給了魏明帝,魏明帝拜他為大司馬,封樂浪公,讓他繼續持節任遼東太守,統領諸郡。

    公孫淵背叛吳國的過程,與之前顧雍所料絲毫不差。

    所以說自己是個弱雞,天上掉下來的肯定是陷阱!

  • 10 # 濟南時報

    春秋初期,鐵農具和牛耕開始取代石制農具,人們紛紛在自然衝擊而成的井田(公田)之外開墾荒地(私田)自耕,周王分封給諸侯的井田被拋荒,王室衰微。一些諸侯國順勢改革而實力大增,他們打著“尊王”的旗幟號令天下,僭用原為周王壟斷的分封權,甚至武力吞併小國,分封制就這樣在諸侯爭霸的動盪中瓦解了。

    公元前685 年,歷經磨難的齊桓公登上齊國君位。他勵精圖治,終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霸業,首功當推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成功進行了改革。

    內政方面,他整頓秩序,進行管理機構改革,建立軍政合一制度。人才的選拔方面,他以任人唯賢的原則實行“ 三選”制,即鄉選、部門選、國君選。經濟方面,實行“相地而衰徵”的稅收政策,承認了土地私有制;實行國家統一貨幣制;大力發展工商業。這些改革,給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為齊桓公首霸春秋提供了精神和物質力量。

    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採取剛柔相濟的外交策略,因勢利導,既擴充了疆域, 又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周邊關係。比如,齊桓公以當初他出國避難時遭國小勢弱的西鄰譚國國君的拒絕為藉口,興兵滅譚。後來,又舉兵伐魯, 佔領魯國的遂邑。但齊魯君王會盟於柯時,齊桓公又在魯國勇士曹沫的威逼下,答應歸還魯之遂邑。這樣,既安寧了齊魯邊境,又取得了各國諸侯的信任,為諸侯結盟奠定了基礎。

    周王室的衰微,也給被華夏諸國稱為蠻夷戎狄的邊境少數民族以發展壯大的機會。這些以遊牧為生,具有野蠻性和掠奪性的少數民族,對已經進入農耕階段的華夏諸族是一個強大的威脅。而有“共主”之名的周王,已是“落日黃昏”。中原諸侯國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霸主國出現,保護他們不受戎狄的侵掠。於是,齊桓公打起“尊王攘夷”的大旗。當時北方山戎伐燕, 燕國告急,齊桓公伐山戎以救燕國。接著中原地區的衛國和邢國被狄人所滅,齊桓公幫助衛國遺民在楚丘(今河南滑縣) 築城,為邢國在夷儀(今山東聊城縣西十二里)築城,儲存了這兩個被狄所滅的諸侯國,使“邢遷如歸, 衛國忘亡”。齊桓公曾率齊、魯、曹、衛、鄭、許、陳等八國軍隊攻楚,與楚國簽訂“召陵之盟”,逼楚國“絲貢於周而返。”

    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在葵丘會盟,笑傲諸侯,成為中原華夏諸國的保護者而贏得廣泛的支援與擁護,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 11 # 秦野雁

    由於周王朝還在,各個諸侯在周朝的禮制和宗法制的體制下,還不敢徹底的胡來。只能以秀肌肉的方式去展現自己的雄厚實力,達到稱霸的目的。諸侯中首先強大起來的是齊國。齊桓公能成為齊國國君和春秋霸主,都離不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一代名相管仲。

    管仲的名詞解釋就不用多說了。在東漢末年,諸葛亮曾經自比管仲的就是此人。諸葛亮是誰?奠定三足鼎立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代名相。能成為諸葛亮的偶像,隨便用什麼想想,都是不簡單的人。

    齊桓公稱霸,還要從公子小白說起。當年,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兄弟兩個因為齊國君主位置空缺,都在與時間賽跑,誰先回到齊,誰就是君主的情況下。公子糾最有優勢,因為他所在的魯國離齊國最近,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國稍遠一些,就這樣,公子糾對公小白還不放心,又派管仲半路攔截公子小白。管仲半路堵住公子小白以後,毫不客氣,拔箭便射,公子小白當場倒於馬下,管仲見小白已死,拔腿就跑。其實,這一箭正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帶鉤上,公子小白是透過裝死才躲過一劫。管仲回到公子糾處說,小白已被我射死。公子糾就覺得既然小白已死,我們就沒有必要拼命趕路了,結果兩天的路走了六天才到齊國。到齊國後才發現公子小白已經登基,公子糾遂被公子小白處死。公子小白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繼位後,因為那一箭之仇,本來要殺管仲的,最後由鮑叔牙保薦,管仲才倖免於難,並且得到齊桓公的重用,封管仲為齊國的丞相。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農業、商業、軍事和政治各方各面都發現的很好。尤其他的“尊王攘夷”讓齊國地位日盛。既利用了周天子的名字號令諸侯,又藉助其他諸侯共同對付狄夷。齊國成了實際上的霸主,齊國暫時扮演了世界警察的角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女生還愁嫁出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