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老外二三事

    中國有很多的古文化和習俗,在時間的流逝中漸漸被大家所遺忘。這些文化習俗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本來應該被好好儲存和流傳。特別是很多民族節日,民族節日的形成帶有很濃厚的民族情感和現實意義,節日的消亡也側面體現了民族情感的淡化。上巳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現在知道的人越來越少了,這是為什麼?上巳節是不是消亡了呢?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又稱女兒節。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三月三上巳節是一個跟水有關的古老節日。春天風和日麗、萬物復甦,除了文人們的曲水流觴外,還有婦女們的臨河浮卵、沐足驅邪等活動。人們選在這個日子去舊迎新,寓在祈求希望和新生,而在少數民族中,三月三更與生命繁衍聯絡在一起,成為男女相會表達愛慕的節日。中華傳統節日繼承到今天,因為農耕文化的消亡,有些漸漸被人們淡忘,有的被其他節日掩蓋合併,上巳節也不例外。即將到來的清明節就包含了古老的寒食節和上巳節風俗。

      雖然上巳節在逐漸被淡忘,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有很多地方會在三月三進行慶祝活動。

      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又稱“烏飯節”,傳說這天為穀米的生日,家家要吃烏米飯。烏飯是用一種叫“烏稔子”

    的野果的汁液,把糯米飯染黑製成。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

      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節,是壯族的重大節日。壯族三月三歌節這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物件以歌對答,此起彼伏徹夜不息。所唱內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一不唱。在歌圩中,還有拋繡球作為定親信約的,所以,它又是戀愛中青年傳達情意的場合。

      三月三是布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古時稱為"地蠶會",適逢冬去春來、春耕播種時節,村裡的男女老少帶著家炒的玉米花,一同到田間地頭踏青,吃玉米花、唱山歌。這也象徵著把田裡的害蟲都吃掉,期盼當年獲得豐收。後來,布依族的"三月三"又演變為布依族的情人節,青年男女同來到山坡上對唱情歌。

  • 2 # 貴陽太極養生館

    在《論語》中,孔子的弟子曾子曾描述了一場特殊的春遊沐浴,這一天就是上巳節,又叫“情人節”“女兒節”。

    這個節日誕生於先秦,興盛於漢代,繁盛於唐朝,曾在長達800年的時間裡被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慶祝。那麼古人在這樣的日子中慶祝或紀念什麼呢?

    “上巳”二字由干支紀年法而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叫做上巳。

    “上巳”最初是“禊禮”,據《周禮·春官·女巫》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後漢書·禮儀上》也有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

    漢代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祀典·禊》中對上巳節的由來、意義作過闡述,大意是:這種習俗活動遠在殷周時就已形成,朝廷還專門設定女巫之職進行主持。因為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見見Sunny,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透過自潔而消除致病因素的儀式,又祈求福祉降臨。

    用蘭草洗滌身體、去除災氣,也是辭舊迎新的節奏。兩漢時祓禊甚至成為國家大典,《西京雜記》:“三月上巳,張樂於流水。”兩漢皇室祓禊分別在灞水和洛水進行。但到晉代,祓禊被簡化為洗手腳了,同時還有了新的風俗曲水流觴。

    春遊交友

    上巳節在古代的第二大核心內容,就是男女交友。

    《詩經·鄭風·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詩經中這首《溱洧》,就描述了春天冰冸消融,男女秉持蘭草去河邊洗濯,然後相互打鬧戲謔,並贈之以芍藥作為定情之物的情景。

    在漢代,男女於上巳節河邊相會遊玩,已經成為了廣泛的民俗習慣。因此可以這樣說,如果要比照西方的情人節,中國古代的上巳節才是真正名副其實的中國式情人節。

    正是在這前兩條內容的核心基礎上,在唐代上巳節才加上了春遊踏青、臨水宴飲的內容。

    曲水流觴

    魏晉以後,由於當時社會中崇尚自然、縱情山水的風尚越來越濃,世家大族與文人集社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使得社會習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人們而言,上巳節“祓除”的意義大大減弱,而迎春賞遊之意越發濃郁,上巳節成了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們集會的日子。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在這個時期,上巳節的習俗變成了曲水流觴: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於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停在誰面前便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作不出來詩的,便罰酒三杯。魏明帝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東晉海西公也在建康鐘山立流杯曲水。

    當時王羲之與謝安、王彬等42位名士在會稽山陰之蘭亭祓禊集會,並且將聚會的詩詞彙為《蘭亭集》,王羲之與孫綽分別作序,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此誕生。

    臨水宴飲

    到了唐朝,上巳成為當時隆重的節日之一。在官府的推動下,上巳節從原來侷限於文人雅士階層的狹窄的春遊活動,變成了全民性質的狂歡活動。當時的皇帝經常在上巳節這一天組織政府行為的郊遊和飲宴,因為地址通常選在長安附近的曲江池皇家園林一帶,因此就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曲江宴”的源頭。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

    萬乘親齋祭,千官喜豫遊。奉迎從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樹連容衛,山河對冕旒。畫旗搖浦漵,春服滿汀洲。

    仙籞龍媒下,神皋鳳蹕留。從今億萬歲,天寶紀春秋。

    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卷二》中寫道:“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說的正是彼時上巳當日,長安城內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飲、郊遊的景象。

    有了皇帝帶頭遊玩,上巳節的娛樂活動內容更加多了:踏青、盪鞦韆、蹴鞠、拔河、放風箏、射箭、彩舟競渡等等活動,都被納入到了上巳節的民俗節慶中來了。原本一個宗教意味很重的節日,在唐朝變成了全民狂歡的娛樂性節日。

    看起來上巳節已經全民普及了,但上巳節消亡的原因也正在於此。上巳節的重點活動是一祭祀、二交友,唐朝的全民娛樂,讓第一個活動消失,而到了宋代,則是讓第二個活動的基礎徹底動搖。

    宋朝後期,由於理學的盛行,男女大防,因此除了上元節(元宵節)等幾個少數節日外,男女出遊受到了約束,官方不再鼓勵舉辦類似儀式,三月上巳節逐漸衰微,但是一些習俗仍在民間流傳,只不過不再是大規模的全國性的習俗了。

    清朝的統治者們雖然對漢文化很是傾慕,但是除了對少數極大傳統節日外,管制極嚴,反而是邊遠區域得以保留漢文化習俗。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一些少數民族積極吸取並於自己的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比如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土族在三月三詩傳統節日雞蛋會,他們在寺廟裡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還有一個讓上巳節消失的原因,就是過節需要時間、精力、財力。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三個節日相隔非常近,可清明節始終保持著祭祀這個功能,而上巳節已經丟掉了祭祀的傳統,所以久而久之,大家就把時間和精力給那個最不能忽略的節日了。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從這些傳承至今的世俗民風節日裡,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的“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同時,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其深厚的含義。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新年祭祖);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除夕的故事);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屈原),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裡,才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雖然上巳節最重要的宗教意味已經不在,但是這項傳統節日活動仍舊散發著魅力:

    很多小學會舉辦上巳活動,學生們穿著古樸典雅的漢服、圍繞盛有清水的陶盆翩翩起舞,展示女兒節的傳統儀式,讓學生們透過這個儀式來學習傳統文化;很多大學校園裡,很多年輕人會在三月三這天,身著漢服等傳統服飾,在臨水之地用柳枝沾水拍打身體以行袱除,來辭舊迎新,或是趁著春和景明,相約去迎春遊玩;江南地區會有大批書法家彙集於蘭亭,參加流觴曲水書法雅集活動,進行切磋交流等等。

    《蘭亭集序》還有這樣一句話: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王羲之所在的東晉風雨飄搖,只是那一年的上巳節日子安穩,值得“一樂”。

    上巳節的魅力,不就在於學習古人洗去一冬累積的病害,清除心裡積存的陳年舊事,讓身心輕盈,讓生活迎著春光生機勃勃,終有可樂之處嗎?

  • 3 # 袁道長起名改名

    上巳節的簡介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

    漢民族傳統節日,

    該節日在漢代以前

    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

    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

    傳統的上巳節

    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

    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上巳節又稱女兒節。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

    漢代定為節日。

  • 4 # 淡定的女子

    提起上巳節不少人可能覺得比較陌生,其實上巳節是中國一個傳統的節日,最初是為了紀念黃帝軒轅誕生的節日,後又稱為三月三和古代的情人節的說法。古時候的人們認為“上巳節”陰氣比較重,容易引起人們生病,因而會在三月上巳節這一天,約上親朋好友去河邊舉行祓禊和辟邪的祭祀活動,祓禊主要透過沐浴祓去疾病、災禍和祁佑吉福。上巳節還有祭祀祖先的習俗,也被人們稱為小清明。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這是古詩《詩經·鄭風·溱洧》中曾記載到的溱洧河畔青年男女於民間上巳節,出遊相會的場景。上巳節所處的節氣正是草長鶯飛,百花齊放的季節,人們外出祓禊,青年男女有機會相約於花前柳後,因而上巳節又被稱為情人節。

    上巳節起源於遠古時代,盛行於先秦至唐代,到唐代後期上巳節就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主要是上巳節所處的節氣有相似的節日如:清明節、寒食節,隨著節日的簡化,上巳節逐漸被人們所忽略。

    現如今雖然上巳節已經不如古時候那般盛行,但仍有不少地方仍舊比較重視,雖然紀念的儀式多種多樣,並不和古時候一般,但其仍被視為傳統的節日。如畲族民眾將三月三別稱為“烏飯節”,壯族三月三的歌婆節,布依族的情人節。

     中國每個節日都體現了中國獨有的文化和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人們逐漸遺忘。這些節日無一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我們應該對他們加以保護和宣傳。很多多民族的傳統民族節日更應該加以保護,它體現了該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歷史。

  • 5 # 醉美紅樓

    要說上巳節為什麼被人淡忘這個問題,就要先來看看這個節日的歷史。

    所謂“上巳”就是三月第一個巳日。上巳節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漢初。《周禮.春官.女巫》中有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 魏晉以後,改為農曆三月初三,故又稱“三月三”。

    魏晉之後,由於當時社會崇尚自然,於是迎春賞遊成了主要的活動。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臨水宴飲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即禊飲。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了。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這篇文章就記錄這樣一次風雅集會。 文章先描寫了聚集之處的風光景色,又發表了一些人生感嘆,最後點明所記錄之文都為“後之覽者”,能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概。

    到了唐代,在官府的推動下,上巳節從原來侷限於文人雅士階層的狹窄的春遊活動,變成了全民性質的狂歡活動。當時的皇帝經常在上巳節這一天組織政府行為的郊遊和飲宴,有了皇帝帶頭在上巳節玩耍,當時唐朝各個階層都紛紛把上巳節的娛樂活動加強,在當時,諸如踏青、盪鞦韆、蹴鞠、拔河、放風箏、射箭、彩舟競渡等等活動,都被納入到了上巳節的民俗節慶中來了。 可惜,自宋代開始,隨著封建社會對中國女性的禁錮逐漸加強,宋元之後的古代女性們,已經很難像唐代女性那樣可以在上巳節這一天隨便出遊了,她們處於深閨之中,甚至連出家門都很困難了,更不要說成群結隊跟男性在郊外遊玩踏青了。這個節日裡的踏青活動,就漸漸的歸併到清明節之中去了。從此,這個曾經民眾們喜聞樂見的節日,就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了。

    好在,三月三,上巳節,在古代詩人的筆下,仍然留下了不少的豐盛景象和心中感嘆,也能讓現代人瞭解這個曾經豐富多彩的節日往日繁華的樣子。

  • 6 # 大貓99

    中國有很多的古文化和習俗,在時間的流逝中漸漸被大家所遺忘。這些文化習俗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本來應該被好好儲存和流傳。特別是很多民族節日,民族節日的形成帶有很濃厚的民族情感和現實意義,節日的消亡也側面體現了民族情感的淡化。上巳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現在知道的人越來越少了,這是為什麼?上巳節是不是消亡了呢?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又稱女兒節。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三月三上巳節是一個跟水有關的古老節日。春天風和日麗、萬物復甦,除了文人們的曲水流觴外,還有婦女們的臨河浮卵、沐足驅邪等活動。人們選在這個日子去舊迎新,寓在祈求希望和新生,而在少數民族中,三月三更與生命繁衍聯絡在一起,成為男女相會表達愛慕的節日。中華傳統節日繼承到今天,因為農耕文化的消亡,有些漸漸被人們淡忘,有的被其他節日掩蓋合併,上巳節也不例外。即將到來的清明節就包含了古老的寒食節和上巳節風俗。

      雖然上巳節在逐漸被淡忘,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有很多地方會在三月三進行慶祝活動。

      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又稱“烏飯節”,傳說這天為穀米的生日,家家要吃烏米飯。烏飯是用一種叫“烏稔子”

    的野果的汁液,把糯米飯染黑製成。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

      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節,是壯族的重大節日。壯族三月三歌節這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物件以歌對答,此起彼伏徹夜不息。所唱內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一不唱。在歌圩中,還有拋繡球作為定親信約的,所以,它又是戀愛中青年傳達情意的場合。

      三月三是布依族隆重的傳統節日。古時稱為"地蠶會",適逢冬去春來、春耕播種時節,村裡的男女老少帶著家炒的玉米花,一同到田間地頭踏青,吃玉米花、唱山歌。這也象徵著把田裡的害蟲都吃掉,期盼當年獲得豐收。後來,布依族的"三月三"又演變為布依族的情人節,青年男女同來到山坡上對唱情歌。

      小結:從大的趨勢來看,上巳節確實在逐漸消亡。本來在古代是非常隆重的節日,現在只有少數的一些民族會專門慶祝。上巳節的傳統活動和習俗也在逐漸消失,這對中華傳統文化來說真是一大損失。

  • 7 # 木頭魚兒123

    我的結婚紀念日也定在了3月三上巳節,這個節氣在古代是很出名的,例如曾點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講的就是上巳節。不過現在人們忙起來每個頭,不光上巳節沒有了,如果不是變成法定節假日,春節估計都沒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