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曹鏡明

    筆者以為,海子顧城的悲劇也是大多數藝術家的悲劇:

    徜徉在精神世界中,在現實世界找不到歸宿;

    分析如下:

    詩與詩人之間的關係

    從歷史和考古學來分析:詩是最早以文字為形式的藝術種類,尤其是在初民時代,詩更像是一種形式,將人類遇到值得留傳的人物事蹟或是學問經驗,以詩的形式寫下來,其中帶有藝術性質的文字,如原始歌謠,隨著人類文明的演變,最終發展成詩歌;

    上述觀點是,目前全世界學界共同認可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詩的具體演變、創作上,由於地域文化的影響,產生了一定分歧;

    首先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

    《詩丶大序》(亦稱《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其中,朱熹在《詩序》中也有進行補充:人生來就有情感,有情感便需要表達,有表達就有詩歌,最恰當的語言節奏和內在節奏,是最自然的下意識行為;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

    簡而言之,詩是人情感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

    其次是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文化:

    古希臘人將詩定義為“模仿的藝術”,其中“模仿”的物件可以是心理活動,也可以是自然現象,類似於“雕塑”“繪畫”類的“再現”藝術,最主要的功用也是“再現”外界事物的印象;後經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以“心理學”的角度進行重新分析:

    事物本身縱然也許看起來令人產生不快,用最寫實的方法將它們再現於藝術,確實是我們高興的看到……

    簡而言之,詩的起源主要在於人類模仿的本能和求知所生的快樂;

    綜述:不管是東方的詩,還是西方的詩,都是詩人對客觀世界的應激思維活動,即詩是詩人意識世界不得不依託於客觀世界的產物;這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悲劇——來源於客觀世界,不得不再現客觀世界;這種傷害對於“敏感性”詩人來說本身就是莫大的侮辱;意識世界裡的王和現實世界中的無法適從,其落差之大足以摧毀任何一個人的心智。

    為何大部分詩人都相安無事

    首先是諧趣精神的娛樂

    詩在起源之處也只是“文字遊戲”而已,如若追溯到初民時代,和相聲、繞口令、字謎之類的相差不多;如早期的俳優基本上都是詩人,如東方墅等人;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諧趣是一種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動,以文字的態度,把人事和物態的醜惡怪異當做一種有趣的意象去分析,從而達到一種雅俗共賞的目的;

    故而大部分詩人(真正意味上的詩人)都是一個充滿“諧趣”的人;正如朱光潛在《詩論》裡斷言到“無趣的人與詩無緣”。這個“諧趣”:

    一方面:讓詩人能更清晰的看待這個世界,使其充滿童真;

    一方面:還可以寬慰詩人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不再較真;

    其次是大部分詩人並未達到“詩”的境界

    通常來講:詩人和作品是兩碼事:

    一方面是:真的詩人縱然寫不出詩作來,也能將生活“詩意”化;

    一方面是:大多數的詩人只是將“詩”看作是一種創作的方式,縱便寫出名詩名句,其人也遠未達到“詩”的境界;

    綜述:大多數的詩人來說,並未達到“詩”的境界,只是將其看做創作方式的一種,故而悲劇不顯;對於真正的詩人來說,其意識世界與現實生活中一定會存在著巨大落差,但鑑於詩人本身的諧趣天分,大多數人能夠適應(陶淵明等田園學派),或者說是遠達不到悲劇的層次(李白等遊仙學派),可也有部分不能適應的(如孩子、顧城等),必然會落得一個悲劇的下場。

  • 2 # 羽化成仙子呀

    太自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敏感脆弱,又單純浪漫。

    聰明又偏執,想的太多,內心世界過於龐大,而現實世界又過於貧瘠,不足以支撐。所以他們的世界搖搖欲墜,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讓他們整個世界崩塌,崩塌又無法自我修復,無限更痛苦,只能在死亡裡尋找解脫。

    他們都有愛的人,也愛他們,或者愛過他們,但是他們想要的是永遠不變的愛,世界上哪有什麼是不變的,不變的唯有變化本身。

    所謂不瘋魔不成活,文人,尤其是詩人內心極度敏感,他們會傷春悲秋,也會“漫卷詩書喜欲狂”情緒大起大落,尤其像海子,顧城們成長在東西方文化碰撞期,兩種文化在身體裡交融,既有東方的內斂,又有西方奔放,矛盾中的矛盾,沒有答案,只有摸索,在黎明前的摸索,似乎有光,但又看不到希望,最終敗於自己的心魔。

    還有一點就是家人對他們保護的太好,離現實太遠,只活在自己內心世界。幻想的世界太美好,更襯托現實的殘酷,反差太大,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的更多,又不願向現實低頭,只能是偏離現實越來越遠,無法釋然,唯有逃避。

  • 3 # 轉運中的幸福

    謝敬!

    海子和顧城是走進了詩幻設下的迷宮,越陷越深!不能自愈,他們都是走進了夢幻的世界,換句話說,就是給自己設了一個局,迷失了自己,逸淫了自己,困住了自己,時而天馬行空,時而地獄無門!

    但他們總感到在虛擬的世界裡總是強者,能用幾首詩征服了世界 ,那還有我做不到的嗎?當有個節段性的時候不是我想象的那麼美好,突如其來的失意,必會讓他們選擇一鳴驚人的結束生命,正如他們的詩一樣,活著跟死沒什麼區別,這也許就是海子顧城所追求的目的的!

    所以說,海子顧城他們的結局並非偶然,當一個人給自己設定的迷離的生活狀態,你就有可能繼續走下去,海子和顧城是詩人,把持不好,容易失控,不然他們也寫不出那些抽象的文字,來聚集所詩,海子顧城他們沒有覺得是死,而是與他們的詩同歸於盡了!!

  • 4 # 金秀雲

    海子的詩是年輕人寫的詩,充滿了孤獨感,感到不是樂觀的人,也可能對現實要求太高,顧成的觀點也是鬱悶,是想的太高,還是什麼,沒有必要去自殺,主要是心裡要求的太高,總是覺得他們身上缺點什麼 儘管他們的詩寫的很現實,可是讓我看不到歡樂。

  • 5 # 狼主1970

    世事洞明,方稱學問;人情練達,可著文章。

    詩言志展襟懷抱負,開胸次容社稷江山。風雲際會則逞其志,時乖運蹇則潛其形。詩道哲理人生,宜行方正;文章當著風骨,更忌偏佞。文可行義,從來惜字如金;詩便言情,先明自然之理。居廟堂不以為喜,處耕讀不以為憂。撫史問心,短歌又起;窮通富貴,長恨何極。貶謫遊歷,佳文不朽;振劍挑燈,鐵血丹心。此皆洞明世事,人情練達之士也。

    偈語讖言,懷私有隙;精神馳逸,置公無地。

    詩無哲理為基,語境似是而非,以臆想而釋臆想,拋棄韻律,張極端個人主義,胸有餘隙,便納私憤;疾俗成病,早忘公心。面朝大海,胸襟未闊;春暖花開,臥軌難達。

    或隱而猶欲,左擁右抱;生而彌艱,上下為難。至若厭看人間詞話,詩境人為,何故空汙三尺水;試問追捧何宜?死得窩囊,怎比武穆滿江紅。

    此謂之偈語讖言,胸有餘隙皆納私憤者也!人生修短,當擇豁達之章;來日方長,何由自尋死路!入方正至公之道,詩揚宏論;開邪辟自私之門,詞近偏激。人好生而惡死,唯智者自掇之!

  • 6 # 趙大闊

    在今天,3月26日,回答這個問題,不知道應該感到欣慰還是悲哀,今天是海子的死忌。

    海子、顧城、戈麥,還有很多優秀的詩人在當打之年,永遠的訣別了人間。

    而探討這群人自戕的動因,應該是社會學家的議題,這裡只淺談一下我對他們自殺動機的揣度:

    1、過度強調自我感知

    詩人大多是執拗的,沒有偏激倔強的性格很難堅定地走上詩歌創作這條道路。他們迷信內心的認知和感悟,忽視了很多常人的內心訴求。詩歌於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宗教,是對自身“靈覺”的求索。

    2、才情的過度噴薄

    詩人的生命力、創作力,很多的時候是被透支使用的,每個人的精力和才華都不是浩瀚的汪洋,一彎溪流、一泓秋水已是分外難得,過分的自我壓榨,只能帶來全線的枯竭。而竭澤而漁後的落寞是詩人不能承受之重。

    3、過於敏感的性格缺陷

    詩人要有一顆敏感的內心,這是基礎素養。而持續的創作會讓本就不豁達的心胸更加逼仄,形成愈演愈烈的惡性迴圈。須臾瑣事,在世人眼中也有天大,過分的悲觀氣質,使他們對這人間、對這世界不再抱有好感和希望。

    4、時代的巨大變遷

    他們大多數出生在上個世紀的中期或中後期,青春歲月遭遇改革大潮,各種思想、觀念、價值結構發生劇烈碰撞,他們很難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變革,手足無措的選擇了厭棄。

  • 7 # 亦有所思

    只會寫詩,自謂一塵不染,

    不堪成事,誰知六慾難全。

    王靜安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過“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擁有赤子之心,可以寫出美好的詩歌,因為他們可以看到美好。然而諷刺也在於此,看到美好,卻沒有能力捍衛美好,更沒有能力守護美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好從指間滑落。

    拋開詩而論,隨便拿出一個詩人都讓人覺得萬種討厭,讓人噁心,讓人難受,讓人生氣,那感覺就像踩了一陀屎一般。

    只要不寫詩,詩人沒有任何可取之處。敏感如黛玉,矯情如華妃,多疑如曹操,虛偽如趙高,好色如西門,呆痴如浩然,衝動如荊訶,濫情如樂天,薄情如元稹,迂腐如杜甫,清高如李白,拋開詩,他們是人間最惹人討厭的那些人!

    明明就是一朵剛被撒完尿的花兒,唯有在詩人眼裡變得春愁秋悲,相思成疾。明明就是一顆長在糞土上的草兒,唯有在詩人眼裡變得楚楚離離,淹淹脈脈。

    詩人只看到了花兒草兒,卻看不到尿和屎。選擇性的失盲並不等於屎和尿的不存在。

    看不到便以為不存在,等屎和尿都噴來的時候,眼睜睜地看著美好在自己眼前摔個稀巴爛,碎落一地。生氣,憤怒,彷徨,偏偏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所有的信仰,所有的信念,所有的信心在那刻轟然癱塌。生命失去了意義,失去了價值,失去了靈魂。

    與其生,不如死!

    所以,真正的詩人不適合愛情,詩歌中的愛情僅僅是因為得不到,一旦得到,必然會棄之如履。真正的詩人也不適合婚姻,他受不了平凡,受不了瑣碎,受不了擦地洗碗搬門窗水電煤氣罐。

    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同樣也是骯髒的!

    他們的可悲之處就在於只看到了美好,並且想擁有這種美好,結果卻不知道,當他們忽略醜惡和骯髒的時候,便已經失去了守護美好的能力!

    生無何歡,死亦何懼?

    所以鐵軌,所以斧子!

    藉口罷了!

  • 8 # 明貞

    過於自我並矯情了,以為地球應圍著他們轉!生存延續利益就是人類的全部意義,正能良知愛情親情友誼亦是利益之範疇!所以,許多人囿於自我而失常!屈原文天祥三毛海子顧城等人即困於此,莊子在盜蹠篇裡以孔子為批判物件即闡釋這種精神潔僻!生存第一位,利益第二位!過於追求完美而傷害自己是病!

    生存權及正當利益,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權利即道德!

  • 9 # 黃土情愫

    海子顧城的悲劇,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中國詩歌的悲劇。海子臥軌,顧城自戕,北島流亡,曾經輝煌一時的朦朧詩,漸漸地也就落下了帷幕。新詩,也漸漸地失去了讀者,新詩發展的方向,更在一片朦朧之中顯得愈發地朦朧了。

    造成他們悲劇的癥結,有個人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因素。

    當金錢踐踏了信仰,左右了一切,首當其衝的就是文化。而詩歌,在每一次時代的變遷之始,總是起著號角般的作用,搖旗吶喊,與時俱進。

    一,造成海子悲劇的原因。

    海子來自於農村,始終未脫農家孩子單純質樸的一面。他又剛剛步入社會,本是血氣方剛,大有作為的時候,卻看破紅塵,依然絕然地走向了他心中的天堂,那與神同在的伊甸園。

    海子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他天賦的才華和詩人的氣質,決定了他的心靈世界像一片純淨的藍天,“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一樣,朝氣蓬勃。

    海子把所有的一切想得很美很美,像神居住的地方一樣,只有藍天、麥子、鮮花、星星和單純的四姐妹;像詩一樣地沒有欺詐,沒有貪腐,更不會利慾薰心。但現實只有夢,只有他童年夢中那遙遠的追尋。

    海子一無所有,他的理想,沒有安放之處;他的夢,沒有棲息之地;他那間面朝大海的房子,也是海市蜃樓般的夢中之物。海子心中的夢破滅了,他只帶著一本《聖經》和另外三本書,梭羅的《瓦爾登湖》,海雅達爾的《孤筏重洋》和《唐拉德小說選》,走向了他心中的伊甸園。

    二,造成顧城悲劇的原因。

    1993年10月8日,詩人顧城在紐西蘭的一個小島上,殺妻後自縊身亡。素有童話詩人之稱的顧城,就這樣結束了他年輕的生命。

    顧城的詩是純淨的,他的心靈世界和他的詩一樣,像一片童話世界裡純藍明淨的天空;他的心靈世界,美麗得像一座童話世界裡古樸的城堡,他的城堡只能容納一個人,一個美麗而單純的姑娘。可當他美麗寧靜的城堡被另一個女人打破的時候,他的夢也就漸漸地破滅了。

    “詩如其人”,當他的愛情也被打上時代的烙印,他的心靈世界和情感世界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最終釀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結局。

    顧城自戕,是美麗純淨的童話世界和打著時代烙印的愛情生活的衝突,是理想主義愛情觀和現實生活衝突的結果。

    顧城和海子們,經歷了兩種不同的生活,心理落差是巨大的。當他們所苦苦追求的生活,與他們所渴望的生活不盡相同。“彩虹,在噴泉中游動,溫柔地顧盼行人,我一眨眼——就變成了一團蛇影”。

    所以,他們的悲劇是個人的因素,也深深地打著時代的烙印。

  • 10 # 月牙痕1

    謂之詩人自殺與自殺的常人無異,自殺是種勇氣,也可說是種文化,有為官一方治理不當而謝罪自殺,有生意破產爛帳纏身的自殺,有婚戀意外而走極端的自殺,有為顧全大局而捨身小我的自殺,多少種自殺,一定是遇到了自已不能自拔的困境,唯有一死,了卻千頭萬緒。唯有一死,方可向世界自贖。唯有一死,施救同仁志士。唯有一死,擺脫世間多少困惑。

    他們的悲劇與眾多自殺者的悲劇稍有差異,在精神追求高於常人之態下,他們脆弱,在浪漫人生中,看不到生氣與希望,他們追求總是四處碰壁,不被人理解和接納,他們想往生活如花一般豔麗,想往人生如同無彊的Mustang,他們太多的追求被現實一一摧殘,剩下就是絕望。

    自殺是人類文化極為黑暗的一頁,它漠視生命的本來,生命一旦出現,就是人生的必然,駕馭自已的生命,不懼何種挑戰,成敗有時不在生死,一個不屈不撓的過程,才是生命的警示,才是生命的價值。

  • 11 # TSTVMRFTTNDBTSR

    死不過顧城,活不過海孩子與顧城是當代中國最負盛名的兩位詩人,一個15歲考上北京大學,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留下了大量優秀的詩篇,一個在開始18歲,一個在八歲開始寫詩,被稱為童話詩人,他們的才華,他們是人人羨慕的天才仁愛,這幾天才卻帶給了人們一樣毀滅性的結局

  • 12 # 東方白542

    在文學藝術領域裡,超高的天才對事物的認識特別敏感,他們一旦進入某種創作境界,則痴迷到近於瘋狂。他們的想象力太豐富,而且總把人世間的一切看得太美好,超現實的理想主義充斥著他們的頭腦,當理想和現實發生激烈衝突時,他們就會陷入一種極度的迷茫和絕望中。在他們的精神世界裡,特別是對愛情,在他們看來應該是純真的、唯一而排他的,來不得半點虛假,更不應當背叛,一旦他們的愛情遭受重創,則會經受不住打擊而精神崩潰,進而走向極端。詩人顧城滅妻後的自殺,就是其理想主義的愛情觀和現實矛盾衝突的結果。詩人海子在自殺前,整夜的睡不著覺,大腦常產生幻象幻聽,事實上已經處於精神崩潰邊緣,他之所以會這樣,與他幾次愛情的失敗不無聯絡,這在他的一些詩歌裡便有所體現。

    關於顧城和海子的愛情故事,不想在此敘述。總而言之,海子顧城們的悲劇原因從根本上說,就是理想與現實矛盾激烈衝突的結果,當然不僅僅限於愛情。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和世界上的一切認識太敏感、太較真,甚至到了“鑽牛角尖”的地步,或許這就是“天才”們的特質,世界上關於“天才”們的自殺,大都如此。

  • 13 # 林下何曾見一人

    屈原抱石投江,具有家國情懷,非為個人目的,故千百年來之精神震撼力,一直激勵後進,成為仁人志士之楷模。

    海子以死祭詩魂,是一種精神解放路上的壯烈犧牲,只有藝術價值,沒有預期的社會價值。海子自身對時代的解讀略有偏頗,故其,以身殉詩,浪漫因子多於悲壯。這種浪漫,帶有一種天真的氣息,令人惋惜。不能讓後來學詩人效仿,反而要提醒後來學詩人珍惜生命。詩歌就是詩歌,重點在歌,不是在哭,不是悲觀厭世,不是打著理想主義者的旗幟,而翻身去表達絕望。藝術象牙塔很美,加上無辜的犧牲,則顯得略有畸形而已。

    顧城又不一樣,其死參雜了愛情和友誼,及其才子佳人的執拗和倔犟,其實也缺失了兩性相處的包容心。其並非如海子的藝術獻身,故更具悲劇意味,可悲感更多些,而可惋惜之情少於海子。

    天真浪漫,有利創作詩歌作品,但是,不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所以,詩人詞客及其各方面藝術家,都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犯糊塗。幼稚氣質,隱藏在藝術成熟背後,結果騙過了自己,便會在情緒化淺層次上受盡折磨,嚐盡辛苦。這樣,除了詩篇及其藝術奉獻,其餘並無光彩。本來藝術遠離風險,卻不其然被搞得風聲鶴唳,讓人想來瑟瑟發抖,其實就是對藝術的一種傷害,這是他們所始料未及之處。生活是多稜角的,不是圓滑的,人不圓滑,就是以稜角,來對抗稜角;於是,從兩情相愛,轉為兩情相害,一念之間,天堂地獄立判。

    未能明心見性,了生脫死,反而自動陷入生死輪迴之途。可見,為藝術上的光芒,不代表智慧。智慧之光,才是詩人心靈的導航。愛情之光,容易導向各種岔路,令當事者陷入迷茫。雖然,獲得了藝術的一份附著的價值,但是迷惑者一念自私,只想自己,不想後果,就鑽進了牛角尖,死衚衕。

    可見,脫離大地,脫離人民暨工農兵,脫離勞動,誤判時代,這樣的純粹詩人,生命力很快就轉為脆弱不堪,經不起風吹雨打。

    以後,理想的狀態,應該提倡,在奮鬥中創作,在創作中奮鬥,充滿正能量,給力中國夢,才是詩歌藝術的勇士,結合聖賢智慧,才是詩歌藝術的智慧擔當者。情感之中,多加入生命智慧,藝術裡,要加強責任心和使命感,才能謳歌時代,讚美英雄。那樣,就來不及想自己,也就不會心胸狹隘走向牛角旮旯,成為生活的逃兵了。

    有社會理想,才會有力量。詩人詞客,一定要要有戰略眼光和廣闊胸懷,不要為藝術而藝術,把對藝術的單純獻身,變成為祖國和人民的奮鬥,那樣,產生的詩作,會更加有骨氣,有金剛不壞性,才能與生命一樣即完美,亦不朽……以此肺腑之言來懷念他們:曾經的偶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從唐代文人中選一個堪稱完美的人,你選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