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民國年間那些事
-
2 # 大悔憶智周
從《湖心亭看雪》可以學到兩個字:
一,靜。
此文寫出的靜悄悄的境界,令人神往,尤其今天,誰不覺得太鬧?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白雪茫茫的湖上,萬籟俱寂。
作者筆下,作者和其他兩三個人的活動,不但沒有破壞這寂靜,反而加倍襯托出湖上的寂靜。那麼大一片靜悄悄的空間,兩三個人的活動真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陪襯,益發顯出寂靜的無邊與強大!
所謂以動寫靜,妙不可言。
二,簡。
所謂大道至簡,寫文章的功夫,也在一個簡字。
首先,作者應該是一個素心人,對這世界不可想要的太多。好的作家,都是簡化了世俗樂趣的作家。這樣,他(她)才有可能對文學的世界,對精神領域格外敏感,他(她)所看到的領會到的,才會格外豐富。因為豐富,才有取捨剪裁的可能。
其二,體會愈深愈獨特,則愈能抓住要點,所謂要言不煩。
其三,文字的功力,精煉,最不易辦到。鋪張、絢爛最終會歸於洗練、平淡。
其四,文字入於空靈,極少數作家方有此追求和造詣。
《湖心亭看雪》已入佳境,連標點符號在內不到二百字,小品一篇,敘事、寫景、抒情,已然將讀者帶入一個靜極了的世界。
-
3 # 面壁十年圖破壁1
為什麼要說倍受推崇呢?就為了襯托小編的俗與更俗嗎?陽春白雪就一定是雅嗎?說些不為人知的文人和不被人熟捻的作品就是與眾不同、滿腹經綸、就是那高逼格人設嗎?難道說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就代表著品味底下?孩子們,你們知道嗎,孔乙己掌握了茴香豆的茴的四種寫法,好流弊啊!田英章的書法作品裡也有好多異體字,真的好流弊嗎?呸,就是一幫煞筆
-
4 # 貳讀
竟然還有這個問題!
又一次戳到了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記得那是2007年的第一場雪,來的比往常早了一些。
早晨上課,語文課,老師壓著鈴聲走進了教室。
“同學們,下雪了,我們賞雪吧!”語文老師是個性情中人,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今天他很興奮。
“噢耶!”同學們高聲歡呼,“老師,我們出去賞吧,還可以打雪仗。”同學們有點得寸進尺。
“這麼熱情?!好,出去學習!”老師點點頭答應了,“但是,等等,先把這篇文章看完。”
於是,老師拿著一摞紙,挨個的發了起來。
都很好奇這是什麼,我也一樣。拿到手之後,迅速瀏覽了一下題目:《古典的雪》。
“這是一篇寫雪的散文,你們先欣賞下!”發完後,老師回到講臺,對大家說。
我這人,比較喜歡讀文章,語文課本、課外讀本、輔導書的閱讀理解、語文報上的文章等等,都很喜歡。拿到這篇文章之後,我迅速平靜了一下,慢慢開始閱讀。
似乎有一種感覺,這篇文章,只適合慢慢品,絕對不能牛嚼牡丹。找準感覺,沉浸下來。
第一句就把我吸引了:
雪一直在飄落,這是飄搖了幾個世紀的雪,在他們的生命中和我的內心裡。頗有幾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之感。沒錯,這雪,一直在飄搖在我的內心裡。
作為一個北方人,我是很喜歡雪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情景,很熟悉,很吸引。雪,是一個個的精靈,它們總會給你創造驚喜。你看,它們緊抱樹枝,擠擠攘攘,把樹都染白了,一個調皮的孩子晃了一下樹,這些小精靈們,就非常配合的迅速飛落,奔著孩子而去。它們同樣也是多愁善感的,要不怎麼把山都弄白頭了,“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它們讀懂了山的等待。
雪忽然讓人感到溫暖。不然,張岱怎麼會在雪夜去湖心亭看雪呢?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原來張岱是如此至情至性至純的人。雪,與他達成了共鳴,這飄搖了幾個世紀的雪,找到了靈魂。他賦予了雪這份純真。恰如東晉的王子猷大雪之夜駕舟前往陰山拜訪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門前,卻又折身返回,人問何故?日: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見不見戴逵又何妨?
無獨有偶,垂釣,中國古典文學中頗具道家情調的一種休閒方式,被柳宗元的《江雪》推向了極至。於千年萬年的無數個冬季之中,他獨自的擁有了這個冬日。寒江寂寞,落雪無言。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樣,活成了自己。
行以當行乃千古真正之風流,為所欲為乃人間大氣之文章。這才是我們最夢中想要的生活。喧囂熱鬧的世界,只有雪,才會給予我們一份天然的寧靜。讓我們得以靜下心來,認認真真窺視下自己。
而張岱,柳宗元,王子猷將它推向了極致。
文章讀完,已是淚流滿面。同桌大為驚訝,“你哪裡不舒服麼?”
然而,我卻無法表達,懂得自然懂。我願獨享這份性情。
-
5 # 半卷
張岱著名的晚明文人,他的著作甚多《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嬛文集》等,最為大家稱道的是張岱的小品文,小品文尤其以《陶庵夢憶》最佳。本文《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陶庵夢憶》。
小品文開始了“離經叛道”,傳統文學有一個思想貫穿今古,孔子對於文學藝術的影響很多,其中一個思想很有名:“興觀群怨”而“怨”代表的是文學的政治社會功能,文章與儒家經典不斷糾纏,到了韓愈更是提出了“文以載道”,文學一直和政治教化,具體功效聯絡在一起,當然了“文以載道”思想在五四運動以後就被批判了,所以,那時候周作人、林語堂等開始創作“小品文”。
而寫小品文的張岱跟曹雪芹有點像,也是前半生富貴繁華,紈絝子弟的習氣沾染了一身。如果說,他和曹雪芹家最大的區別的話,就是張岱是世家,曹家是暴發戶。紈絝子弟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捨,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瑯嬛文集-自為墓誌銘》
《湖心亭看雪》從文筆角度看,我個人最欣賞的就是他的白描水平。“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他把畫面拉到了遠處,視角彷彿不是張岱在看這個畫面,而是一個在遠處的人在看張岱,張岱在看雪景,而他和他的小舟似乎也成了別人眼中的風景。(想沒想到一首現代詩)用隨意的幾筆勾勒出一個幽靜美麗的世界,把天,雲,山,水這當作參照物,一切都變小了。另外,我們都說水天一色,再加上雪覆蓋著山,一切都是白茫茫的,好一個冰雪世界。
其次,作者對自己語言不多,但是寥寥幾筆勾勒出自己的性格。湖上客人,舟子的話都襯托出作者性格。
-
6 # 江雪寒
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卷三(《粵雅堂從書》本)。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堪稱古今描寫西湖"最漂亮的文章"。作者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繼"公安""竟陵"兩派之後,以清淡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於境,意趣深遠,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較高的"殿軍"。
文章以精煉的筆墨,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
文章透過寫湖心亭賞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悅與分別時的惋惜,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託人生渺茫的慨嘆。
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透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寫出了雪後西湖之景清新雅緻的特點,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後,小舟獨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對酌,臨別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為痴,殊不知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尤其令人驚歎的是作者對數量詞的錘鍊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竟將天長永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還採用了白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賞雪的驚喜,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無雕琢之感,給人以愉悅的感受。“痴”字(以漁者的身份)表達出作者不隨流俗,遺世獨立的閒情雅緻,也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美好的情趣。而“痴”字一詞主要體現在作者痴迷於雪景, 超脫世俗的雅緻還有遇上知音的愉悅,卻又僅為客居此地,而帶有的淡淡憂傷。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尤其令人驚歎的是作者對數量詞的錘鍊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竟將天長永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還採用了白描的手法,讓人感到宇宙的遼闊和人的渺小,形成鮮明對比,給人一種悠遠脫俗的印象,表達了作者賞雪的驚喜,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無雕琢之感,給人以愉悅的感受。“痴”字(以漁者的身份)表達出作者不隨流俗,遺世孤立的閒情雅緻,也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備地寫出了賞雪人的情態,將賞雪人融入了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狀描繪的生動逼真。
-
7 # 灑家很淡定
"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小童子的這句點評便顯露了張岱極愛繁華的性格。他少為紈絝,未嘗世事艱辛,養成一顆赤誠熾熱之心,故,所寫文章小品乃赤子之心所做,讓人讀之便覺人世美好。
所謂人性深處,便是極其嚮往美好之物的。故,《湖心亭看雪》備受推崇自然是無可非議。畢竟,張岱運用的白描手法可是鮮有後人超過的。
而張岱這個人,即便是再後來國破家亡,清兵入主之際,亦保持了一顆赤子初心,是以,他大徹大悟,放覺庸碌半生,皆是一場虛無幻夢。故而,他隱居山水之間,以其風發意氣,獲得人世極為可貴的六字箴言"堪破,放下,自在。"
山河不復,國破家亡之後,他,依然是那個當年,但,他心中有國,胸中有家。他,依舊是年少之際那個懷著赤子之心的風流紈絝。
那個雪夜,依舊是故國的雪夜。他,是他而又不是他。
-
8 # 有書共讀
張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全文不過194字。有書君奉上,與諸君一睹為快,看該文為何倍受推崇的。
①賞雪痴人
《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禎五年,這一年的冬天,西湖連下三天大雪,天地間白茫茫一片,不見人跡,不聞鳥鳴,一片靜寂。而張公子在初更時分,懷揣火爐,披著毛大衣,獨自去湖心亭看雪。
來到湖心亭裡,居然有兩位先到的痴者,小童正煮酒沸騰,痴人相遇,痛飲三大杯而歸。
張公寥寥幾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 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一幅空靈的水墨夜雪圖,躍然紙上,萬籟無聲的寂靜,撲面而來。
194個字,就將西湖的空靈、唯美、冷寂和自己的痴迷,靈動的描述出來。
②有趣的靈魂
都說張岱的文字有空靈美,有書君卻以為,字裡行間,透出的是一個有趣的靈魂。
試想,在這樣一個寂靜的冰天雪地裡,竟有人大半夜的為了賞雪,獨自去到湖心亭看雪,這是一個對生活有著何等的情趣之人,才能如此痴迷於天地之間的美。
張岱生於晚明時期,1597年~1679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
張岱說自己:“少為紈絝子弟, 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
更直言:“學書不成,學劍不成,等等俱不成,任世人呼之為敗子,為廢物……
這是他寫給自己的墓誌銘,是留給後人看的。那個時代,墓誌銘是最虛偽的文體。很多人在寫墓誌銘時,恨不能把史上、祖宗的、自己的榮耀全寫上。而他,告訴別人,我就是這樣一個紈絝子弟。
張岱出身仕宦世家,家世顯赫。卻對進取功名並不太在意,獨痴迷於所有的藝術門類,精於吃喝玩樂。
他喜歡戲曲,精於鑑賞,還喜歡自導,自演,他創作出《喬作衙》一劇,在演出當日,萬人空巷,觀者癲狂。
他喜歡繪畫,與姚允在、曾鯨、陳洪綬等知名畫家交往很深。張岱對明代的大文學家,書畫家徐文長很是崇拜,對他的書畫、詩詞上也下功夫的模仿過。
當你以為,他是一個情趣高雅的文人雅士時,他告訴你,他極愛繁華、愛美婢、愛美食,愛一些無為之事。
他喜歡喝茶,傳聞他有辯水焙茶的絕技,凡是過他口的泉水,都能辨別出水的出處。他喜歡研究各種泡茶方式,在他18歲時,研製出一種“蘭雪茶”,在當時江南茶市聲名鵲起。
他喜歡交友,曾說過:“人無癖不可與之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氣也。”
他的朋友,文人雅士有之,販夫走卒有之,就連和尚、妓女,只要有是有癖有才之人,三教九流,都可以是他的朋友。
他喜歡各種奇葩癖好。迷上鬥雞,他迅速和雞友組成“鬥雞社”,把自己家二叔的古董字畫贏了不少。
他組詩社,組牌局,蹴鞠、登山,就連吃,都可以組成蟹會,當個“風雅吃貨”。每當張岱痴迷上一種玩法時,就拉起一幫人組隊一起玩,不僅玩,還要玩到極致。
他組建的琴社,幾個人一起彈琴,猶如一個人在彈。
他對生活的小竅門,美食也是大有研究,各種生活小竅門信手掂來,他在《夜航船》裡告訴你,“臘梅樹皮浸水磨墨,有光彩。”,“飲酒欲不醉,服硼砂末”,“槐花汙衣,以酸梅洗之”。
就連栗子難剝,他都會教你:“於生芽處咬破氣,一口剝之,皮自脫。”他會告訴你“炙肉,以芝麻花為末,置肉上,則油不流”。
從生活到美食,他在這些看似無聊之事上,玩得認真,玩得開心,每一天都讓自己活得有趣而豐富。
翻閱他寫就的《陶庵憶夢》,戲曲、音樂、園林、書畫、古董、珍玩,還有民間裡巷的各種遊戲,如煙火、燈綵、龍舟、演武、蹴鞠諸戲。無不展示了當時江南的繁華和生活在其間的樂趣。
當你以為他就是這樣一個,只會沉浸在這些無為之事的紈絝子弟時,三十歲的他,突然轉身,癖好上了寫史,開始了《石匱書》的撰寫,並且,在整個後半生,全是為此癖好而活。
④一朝清醒,世間再無紈絝子弟張公子,只有史者張岱。
1644年,張岱47歲時,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北京,逼得崇禎自縊,大明朝亡了。身邊的朋友紛紛殉節。他也想效仿,但《石匱書》未成,他猶豫了。為了寫成這部史書,他選擇了隱居。
這讓他八十一歲時,還在感嘆自己為了《石匱書》而“忠孝兩虧”。避世三十年,他以一人之力作成《石匱書》、《石匱書後集》這一鉅作,記錄下從開國至南明的這段歷史。
作為史者,經歷了明朝滅亡,國破家亡之痛,在《石匱書》中,他仍然能客觀公允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真實狀況。儘管有些言辭激烈,但身處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有這樣的情緒,也是難免的。
而他自己,為了完成《石匱書》,五十歲時還帶著幾頁殘稿,抱著破琴殘硯,帶著孩子,跑到深山裡隱居。過著布衣粗食,有上頓無下頓的粗糙生活。
他自述道:“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從前的鮮衣怒馬,恣意任性的生活畢竟一去不再復來。
但他明白,他為什麼而活著。為了最後的癖好,他甘願過著落魄的下半場人生。
一個活明白的人,他對萬物永遠心懷好奇,在好奇中浸淫出癖好;在癖好中活出了真趣,活出了自己。
所以近四百年來,湖心亭看雪成了不朽,亦或許,是人們嚮往張岱能在亂世裡,一身殊癖,活出的這份真性和自我,促成了這篇晚明小品文的倍受推崇罷了。
-
9 # 鐵錘文史
文學作品是個有趣的東西,它跟體量無關,跟多少無關,是絕對的重質量輕數量的角鬥場。乾隆這廝號稱作詩數萬首,現在成為笑話。劉邦隨口說了三句話的《大風歌》,千古絕唱動人心。真正是動人春色不在多。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也是明證之一。短短不到200字的小文,看完之後千滋百味湧上心頭,知道好,可是真要你一口道破好在何處,恐怕還真是一件為難的事情。
為難的事情跟有趣,好事多磨嘛。
鐵錘喜歡文學,這裡就亂敲幾錘。
首先,作者張岱寫出了不一樣的西湖,令人耳目一新。我相信西湖在大家的心目中都是色彩繽紛,花紅柳綠的模樣。西湖十景,無需親眼所見,只要看看名字,就是一幅無限好的江南春光圖。蘇堤春曉,柳浪聞鶯,麴院風荷,花港觀魚,閉上眼睛就是一幅幅江南的丹青山水。
可是張岱不一樣,張岱寫大雪之後的西湖。比西湖十景裡面的斷橋殘雪更加的寒冷,更加的寂寞。
喜歡下雪之湖的不止張岱一個,汪珂玉說:
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領山水之趣者,塵世有幾人哉?為什麼晴天的西湖不美好呢?因為遊客如織,因為大多數人這個時候都是嘻嘻哈哈,推推搡搡,只是在走馬觀花,更注意身邊各色人等,並非真心遊歷山水。用張岱自己在《明聖二湖》的話來說,這個時候的西湖,就像曲中名妓,聲色俱麗,但是倚門賣笑,人人得而豔羨,人人得而輕慢。
張岱說出如此這般的話語時,心情應該是難受的吧。
其次,張岱藉著雪湖,將自己從塵世中抽離。大雪之後的西湖完全不一樣,它是寂寞的,人跡罕至。它是安靜的,萬籟無聲。此時的西湖,猶如遺世獨立的世外高人,和此時的張岱,相映成趣。
張岱是明朝遺老,一個賈寶玉一樣的人物。他家庭優越,少年時期就是神童才子,可是他無意功名,用放蕩不羈的方式度過了人生的最好時光。等到改朝換代之後,忽然從錦衣玉食跌入溫飽線之下,其中的難堪痛苦,唯有本人得知。張岱能在那樣的環境之下活到80多歲,簡直可以說是生命的奇蹟。
所以他寫了大量回憶青春時光的小品散文,雖雲憶舊,何嘗不是恨新?湖心亭看雪,就是這種看似零度寫作,實際情緒暗湧的佳作。
這篇短文,首先好在文字洗練。不可增刪一個字,煉字功夫爐火純青。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就憑這幾個量詞,就可以讓人拍斷大腿。從電影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一個高空俯拍的大全景。人,舟,亭子,在上帝視角之下,如此的渺小,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又不能忽略不計,因為人沒有消失,他只是和大自然融為了一體而已。
也許,這就是張岱想要的境界吧。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中國文人,愛這一口。
最妙的是,張岱這篇文章,不僅僅是渲染寂寞與孤獨,因為,在這寂寞冷清的世界裡,居然還有同道之人,金陵客。蒼茫雪地之下,幾個同道之人圍在火爐邊,相對飲酒,即便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此時也如人生知己一般心意相通。
這樣的人生體驗,多麼的奇妙啊。
舟子喃喃自語,說相公和客人都是痴。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總結:《湖心亭看雪》,文字絕佳,精神獨立,是一篇深刻折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奇聞。數百年來吟詠不絕,合情合理。萬年以後,如果人類還存在,鐵錘相信依然會有人喜歡。全文轉載如下,不妨讀上一遍,清香滿口。《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回覆列表
人們心目中的文人窮困潦倒者比較多,但張岱卻不然,他生在明清交替之際,出身於官宦之家,一生未仕,衣食無憂。張岱曾在文章中如此描述自己:“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 ,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張岱真是個有錢有閒的性情中人,他好的這口有誰不好?
但張岱與一般的世家子弟、風流名士不同,他素有文名,一生涉獵詩文、小品、雜劇、傳奇,留下作品無數,其《陶庵夢憶》,如今已成為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戲曲文學理論必備參考書,就連短短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也備受後人推崇,被譽為“描寫西湖最漂亮的文章”。
《湖心亭看雪》文字不長,只有短短的194字,現引全文如下,與同好共享: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小品文中的的代表之作,從中可以看出張岱的性情,在一個大雪三日、鳥聲俱絕的深夜,張岱居然穿上皮衣,帶著爐火,獨自前往湖心亭賞雪。更出人意料的是,亭中竟然早來了兩人,鋪氈對坐,燒酒爐正沸。三人對酌,盡興而歸,划船的船伕見狀禁不住感嘆:“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最大的特點是文字簡練,僅百餘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巧妙運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等數量詞,表達出天長永遠的闊大境界和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令人拍案。張岱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一氣呵成,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感慨。最後借舟子之口,以一個“痴”字總結全文,表達了自己不從塵俗、遺世獨立的高雅情操。
張岱一生歷盡繁華,也閱盡蒼涼,中年以前讀書享樂,後來江山易手,王朝更迭,他立志修史,帶著明史手稿,在困苦中輾轉江南各地。張岱的文才和操守引起了人們的共鳴,而《湖心亭看雪》則表明了他的心跡,這也是後人對其極為推崇 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樣一個率性、才情、真實的男人,有誰會不喜歡?難怪作家章詒和在文章中說:“若生在明清,就只嫁張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