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麻麻

    家長提問:執拗的孩子用什麼方法溝通比較有效?我家孩子六歲,可能是我對孩子耐心不夠,孩子軟硬不吃時,只能放任不管或者用鞭子解決。小時候媽媽對我管教很嚴厲,當時很希望有個溫柔善解人意的媽媽,現在我不自覺地會用嚴厲的方法對女兒,事後經常覺得愧疚。嚮往西方寬鬆的教育方式,又跳不出自身受過的嚴厲教育方式,讓我無所適從,希望老師能教我一些方法,給我更明晰的教育方式。

    這位媽媽您好!從您的問題描述中,能夠感受到您現在的矛盾與焦慮。一方面您對執拗、任性的女兒束手無策,教育方式趨於兩個極端,放任或暴力解決;另一方面,您嚮往西方寬鬆的教育方式,想做個溫柔、善解人意的媽媽,但又不自覺地使用母親管教自己的嚴厲方式來對待女兒,很矛盾、內疚。我從中提取了幾個關鍵詞:執拗、溝通經常陷入僵局、西式寬鬆教育、自身受過的嚴厲教育方式。圍繞這幾個關鍵詞,從如下三個方面來提供一些資訊供您參考,包括:

    一、孩子任性、執拗、哭鬧的原因

    二、孩子執拗哭鬧時,家長同孩子溝通的方法

    三、家庭規則的制定

    一、一個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哭鬧,必定是他內心某個訴求沒有被滿足,某種感受沒有被父母理解和關注。小孩任性執拗、哭鬧的原因很多,例舉幾個主要原因如下:

    執拗、秩序敏感期

    兒童在1歲半到3、4歲之間,屬建構秩序感的時期,育兒專家孫瑞雪把這個時期叫做“執拗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兒童會內心已經有了一定的秩序感,並期待世界必須按照這種秩序感執行,儘管有時候看起來是“不可理喻”的胡鬧。一旦他們被拒絕,就會煩躁不安,奮力反抗,大哭大鬧,難以平息。一言以蔽之,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喜歡胡鬧而且比任何時候都任性”。

    溺愛導致行為界限模糊

    很多孩子是由老人、保姆或者是溺愛的父母帶大的,他們對小孩的需求,甚至是無理的需求毫不節制地加以滿足,使孩子不清楚自己行為的界限在哪裡,不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一旦孩子的父母、老師著手管教要求他時,他的習慣被打破,種種不適應導致撒潑、任性、哭鬧。

    家長缺乏耐心

    有些家長自己本身性格就有些急躁、嚴苛,加之不瞭解兒童心理發展規律,認為孩子哭鬧是對父母權威的挑釁、是不懂事、是給自己添麻煩的表現而加以訓斥。家長的不穩定情緒和不耐煩使得孩子的感受不被理解和關注,變得無助、委屈而哭鬧。

    二、那麼在孩子發脾氣、犯倔的時候,家長如何同孩子溝通呢?

    家長的情緒最重要

    我們經常擔心輕易滿足、縱容,會讓孩子養成更加任性的壞習慣,因此焦慮、易怒。 所以此刻最重要的是成人的情緒,平和的心態能夠緩和事態的發展。如果實在忍不住,可以對孩子說:“對不起,寶貝,我現在心情有點不好,我想自己進房間待一會兒。5分鐘之後我會出來,我的心情會好很多,那時我再和你談話。”(措辭以孩子年齡能接受和理解的範圍而定)

    要了解和及時迴應孩子的感受

    比如我四歲的兒子在拼樂高玩具,有個零件找不到了,就開始哼唧。我幫他找了會兒,也沒找到,就對他說“別拼樂高了,咱們玩別的玩具去”他就哭起來,把樂高扔了一地,說“就要拼完,就要拼完”。

    因我剛好看了《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於是我決定先傾聽,看他能不能說出原因來當他說“就要拼完”,我知道了他發脾氣的原因是想拼完樂高。於是我用簡單的詞語迴應他的感受,“哦,原來你要拼完樂高啊!”他說:“是啊。”接著我要說出他的感受,“找不到零件很生氣,是麼?生氣可以打靠墊,而不是扔東西”。感受可以接納,但某些行為要限制。最後一步我們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的願望,比如說“真希望我能變出一個零件給你按上!”來製造輕鬆幽默的氣氛。但我當時是和他一起把另一個零散的樂高玩具上的零件拆下來補了這個,也算是解決了問題。

    所以在孩子執拗、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注意同他互動的這幾個步驟:傾聽------用簡單的詞語迴應他們的感受-------說出他們的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能解決掉的問題儘量幫他解決)

    這些步驟要在實踐中不斷運用,以達到不加思考就能本能地進行反應。這也是人和人之間溝通的有效方法。

    回顧複習當時事件

    我們家有個習慣,晚上給兒子講完故事,在他回自己床睡覺之前,會摟著他一會兒,這段時間被我稱為“溫馨夜話”。我一般會用這個時間跟他聊天,問問他幼兒園的生活、講講我小時候的事、談談我學校裡學生的有趣故事,他十分愛聽。如果他白天發了脾氣,我會在這會兒他心情好的時候跟他回憶一下白天的事,對他說“如果你當時沒有扔東西,而是說‘我不想玩別的玩具,只想拼樂高。’我會更明白你的感受。”

    注意事項:

    1、不是原則的問題,就隨孩子的意好了。例如小孩不想穿襪子,就可以不必須穿,等他心情好些,再給他穿就容易些。

    2、有時候,孩子完全被負面情緒控制,什麼也聽不進去,只是哭鬧,家長可以給他一個枕頭讓他去砸以洩情緒,或者給他紙筆,讓孩子把情緒畫出來。

    3、如果孩子說 “討厭媽媽”、“壞媽媽”,這些是不允許的,家長可以說“我不喜歡我剛才聽到的話,如果你對什麼事情生氣了,可以用別方式告訴我。也許我能幫你。”

    三、家庭規則的制定

    網友說 “嚮往西方寬鬆的教育方式,又跳不出自身受過的嚴厲教育方式”。其實西方教育也並不想我們想象的那麼寬鬆,但在很多事情上西方人並不像中國父母那樣事無鉅細地管教、阻止,以致使自己疲憊不堪、情緒急躁。我們要分清哪些事情是孩子必須做的,哪些是他們不能做的,和孩子一起制定出規則或家規,再根據這些規則規範孩子的行為。

    例如:

    關於規則的制定,筆者有幾個小建議

    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規則的制定不是滿足成人的權威感,而是讓父母和孩子雙方都能接受的,達到雙贏目的的。(例如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父母能接受30分鐘,但孩子要看1個小時,那就可以折中,找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時間。)另外,孩子自己參與規則的制定,他也更願意配合、遵守規則。

    有一定的獎懲措施

    對好行為的獎勵,個人認為精神獎勵最好,例如:口頭感謝、感謝信、大大的擁抱、親吻、或者睡前故事多講一個。

    關於懲罰,可以是罰做家務,或減少孩子喜歡做的事情的次數,如睡前故事的數量、去博物館、公園的次數。

    希望以上建議有對您所有幫助!

  • 2 # 南腔北調人

    我覺得對孩子教育做到最佳的境界就是:寬猛相濟,恩威並施。

    孩子作業寫的慢或是其他的問題,需要了解孩子作業慢的問題癥結是什麼?在此前提下先不急於考量盯緊孩子或是增加其它的課外作業。

    孩子作業慢大致以下3種情形,家長需要了解清楚:

    1、不會做。可能是上課的知識點未全部掌握。

    2、不專心。邊寫作業邊玩,或是寫作業的環境影響到他。

    3、孩子本身特質就是做事較慢的,但是紮實的。

    如果是第3種,這個特質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只要孩子掌握知識紮實,再慢慢訓練提升孩子的速度。

    但如果是第1、或是第2種那可能就需要家長費些心事來糾正孩子啦。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無論是因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會做,還是寫作業不專心,邊寫邊玩,這都牽涉到對孩子一生都會產生很大影響的一種能力:專注力。

    家長需要從孩子專注力的問題上,著手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純粹是盯緊、增加其他課外作業就能解決的。這裡有幾個提升專注力的方法:

    1、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分階段完成學習任務,改定時為定量。孩子專心完成,經予一定的獎勵。

    2、不干擾孩子做好他喜歡做的事情。孩子沉浸於他的興趣同時,就是在無意中培養自己的注意力。

    3、儘量減少對孩子嘮叨和訓斥的次數,讓孩子感覺到他是時間的主人。

    4、給孩子營造一個有利於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學習環境。書桌上,只能放有書本等相應的學習用品,不可擺放玩具、食品等。

  • 3 # xin新

    家庭教育遠比學校教育更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孩子初期的學習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家庭教育!而孩子剛進入校園的時候,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對以後的學習成長是特別重要的,所以家長們在孩子讀幼兒園開始,就要慢慢培養他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了,按時完成作業,每天固定閱讀時間,孩子不識字之前由父母固定時間給他讀故事,慢慢養成習慣就好。作業問題一直是家長最頭疼的問題,但是如果父母在最開始就培養好了孩子完成作業的習慣,後面的學習基本就比較輕鬆了,規定什麼時間做作業,多長時間要完成學校的作業,其實很有必要,家長前期花多點時間盯緊孩子完成作業,後期他就會自己按照要求來完成了。習慣的培養和性格的養成,是家庭教育最關鍵的環節,一定不能放鬆,父母要嚴格要求!

  • 4 # 九皮皮

    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了,如果是小學低年級,寫作業慢,那一定要提高孩子的寫作業速度。如果寫作業的速度不提高,隨著年級的升高,作業量只會越來越多,那麼寫作業會佔用大量的時間,對孩子和家長都會是一種折磨。

    至於補課外的作業,你補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想透過大量的練習提高孩子寫作業的速度還是想鞏固下孩子的課程內容。

    如果是想提高孩子的寫字速度,那就沒必要。孩子寫作業速度慢,一是因為對所學內容理解不透,在寫的過程一邊想一邊寫,速度肯定不會快。二是缺乏運動,肢體動作和精細動作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導致孩子協調性不是很好,寫字也會慢,尤其是剛開始寫字的孩子。這兩種情況建議,加大閱讀量和增加運動量。

    低年級的孩子個人認為根本不需要增加什麼課外作業,同上,多閱讀多運動就好。

  • 5 # 愛心輔導媽媽

    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嚴格一些?還是寬鬆一些?本人覺得,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寬嚴相濟才是愛。

    面對孩子的學習應該嚴格一點兒,有的孩子沒有一點好的習慣,寫作業時,一邊看電視一邊寫,有的孩子一邊玩一邊寫,這樣磨磨蹭蹭地寫作業,習慣太不好了,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不嚴格不行,所以在這方面,不能妥協。

    如果不是原則性的問題,該放鬆就放鬆點吧,家長也不要什麼事兒都管,這樣,會束縛孩子的手腳,束縛孩子的思想,這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寬嚴相濟。

  • 6 # 糯米麻麻Coco

    不知道孩子是處於什麼階段?多大的孩子?如果是幼兒園階段,或者是小學一二年級左右的孩子,我覺得是沒有必要盯著孩子做作業,多給孩自一些探索玩耍的時間,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知識,然後給孩子培養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可以了,至於課外作業,我覺得先把課內的作業都真正消化了,就沒有必要做課外作業了,有那麼多時間還不如帶孩子去玩呢。

  • 7 # 熙誠環保

    教育孩子不能全嚴,也不能全寬鬆,寬嚴皆要有度。該嚴的時候要嚴,比如涉及品行、做人的根本原則、人生觀等要從嚴的方面要求;該寬的時候要寬,比如個人正常的、正當的業餘愛好以及做不防礙他人和影響公共利益的事,就可以鬆寬。

    教育孩子不能走極端,要誘導,要有耐心,做錯了事情要批評,但是也要講道理,讓孩子知道他為什麼錯了,有什麼後果,不要一味的只是說這樣不行,必須這樣。孩子容易對家長產生隔閡,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膽小怕事兒的反應。

  • 8 # 七月十

    對於現在孩子的教育,要用科學的方式,因人而宜,因事對待。也不能一味地寬鬆或者完全嚴格,該松則松,該嚴一定要嚴格。

    古人有訓,子不教父之過。古代提倡棍棒教子,所以古人都非常知書達理,女孩子一般都是溫順淑女,男孩子都是溫文爾雅。但是,那時候的人,交通不方便,訊息閉塞,所有的認知都來自於家庭。所以古人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方可知天下。但是,現在的孩子們,一個手機,就可以瞭解全世界。

    家庭教育應該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大人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的任何習慣,都是大人給養成的。所以,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各種習慣,這樣等到長大以後,孩子將會是一個各方面都優秀的人才。這個過程即漫長又短暫,包括生活,學習,待人接物等。

    家長只有能做到堅持,耐心,不放棄,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定能夠成功。

  • 9 # 愛吃糖果的小公主

    對於孩子的教育,嚴慈相濟,張弛有度是最好的。該嚴格的時候就嚴格該寬鬆的時候就寬鬆。像題主說的孩子寫作業很慢的這件事,是孩子真的很認真,就是本身寫字就慢,還是說比較喜歡磨蹭,故意拖延。若果是前者的話,想辦法幫助孩子吧寫字的速度提上來,沒有必要對孩子過於嚴厲。但是如果是後者,就有必要對孩子看的緊一點。

  • 10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以前我們教育講究寬嚴相濟,但是現代教育體系下,這成了一種落後的教育方式。

    現代教育更倡導的是激發孩子的學習內生動力,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這才是更科學,更高效在學習模式。

    對孩子嚴格要求,孩子在這種嚴格要求下進行的學習,相對還是消極和被動的,所以其學習效率並沒有想象的這麼高,無非是耗費了更多的時間去學習,以時間換取空間。

    對孩子實行寬鬆的教育,希望孩子自我覺醒,這又是一種錯誤的教育觀念。讓孩子能自我覺醒的機率其實是非常低的,可能需要相應的條件去啟用才有可能,而這種機率相對都是極低的。要把教育寄託在這種小機率事件上,也是一種消極的教育態度。

    只有積極的去激發孩子的學習內生動力,這才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教育模式。而孩子的學習內生動力,一旦被驅動起來,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孩子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以學渣轉化為學霸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被激發了學習的內生驅動力的結果。學習內生驅動力一旦被激發,孩子就可以創造各種可能和奇蹟。

    孩子的學習內生動力,一旦被驅動起來,就可以有效的引導孩子去做自我管理。透過科學的自我管理,孩子自己就可以把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而不需要我們家長操多大的心。這才是正確的,科學的教育路徑。

  • 11 # 學小信

    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其實怎麼教育孩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有的也只是一些型別而已,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不可複製的個體,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每個孩子的教育應該都是不一樣的。

    1.根據家長自身的性格而定,有的時候我們都在考慮孩子怎麼教育,卻忽略了我們才是教育孩子的主題,方式方法都是由家長去實施的,那麼家長的性格就影響力不同法案的實施結果,如果說您是一個性格隨和的人,讓您用嚴苛的方法教育孩子是比較困難的。

    2.教育孩子的方法也要考慮孩子的性格,針對性的採用方式,如果說孩子的性格特別內向,那麼就不能用一些嚴苛的方法,很容易對孩子的心裡造成傷害,寬鬆的說教也有弊端,建議家長從孩子的性格習慣等方面分析入手,透過孩子的興趣點,和孩子的溝通方式等方面入手,正確的引導性教育。

    3.同時也建議多采用一些陪伴式的教育方式,融入到孩子的世界,陪同孩子共同進步。

  • 12 # 美術老師張素貞

    個人認為:

    首先,言傳身教是教育的本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用自己也達不到的目標來要求孩子,結果 往往都是事與願違的。用一個比喻來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苛責影印件的毛病,不如去原件找原因。孩子的言行往往有著父母深深的烙印。

    家教好不好說的是父母。

    其次,教育是相互的,是孩子和家長的相互成就。是一體兩面的事情。我們家長從教育的過程中得到的不比孩子少。也得感恩孩子對我們心靈成長的‘照見’,照見自己的習性。

  • 13 # 莫莫花鬥鬥

    你好,就我個人而言,感覺鬆了不行,緊了也不行。但無論如何教育的出發點該是愛。我們是孩子的家長,帶有愛的教育,就是有規矩的愛,有底線的愛。

    太鬆了的教育就成了溺愛,孩子隨心所欲,他們那麼小,很多的地方確實需要我們把關。所以需要我們立規矩,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堅決不能做。我從網上看到教授的話說的特別的好,我們做父母的從早期撫養與孩子建立起信任感和安全感,透過愛讓他成長,這個過程中給他設立規矩,他是容易接受的。

  • 14 # 杜芸龍

    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一張白紙,家庭是孩子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跟父母有直接的關係,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榜樣教育和影響教育!

    家庭教育中,關愛與管教作為天平的兩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平衡是關鍵。如何把握關愛和管理的度,在合適的時機採用合適的方式教育孩子,是父母需要慎重思考的內容。

  • 15 # 五哥雲淡風輕

    孩子今年剛上高一,還是市重點高中。與其說怎麼管孩子,不如說怎麼帶孩子。孩子不是你管出來的,是你自己教出來的。我孩子初一時學習很差,倒數那種。晚上趁我們睡覺偷拿手機玩一整夜,第二天第一節課就睡覺,把任課的女老師氣哭。一個不懂感恩,自私的孩子不管是松還是嚴相信效果都不會很大。一個懂得父母辛苦,會知道體諒別人的孩子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說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要想下我們都教給孩子些什麼?我們的孩子知道感恩嗎?如果孩子不懂,那我們做父母的先學會吧,因為我們自己都不懂,孩子又如何去教會他們。

  • 16 # 南山劉向雄

    教育孩子,我的觀點是:原則性問題不能松;非原則性問題不能嚴。

    對於孩子,什麼才是原則性問題?我認為有三個:安全、人品、學習。

    安全是第一位的。小到家裡用電,大到過馬路,都需要養成良好習慣,嚴格要求,不能姑息,知道危險性才能健康成長。

    人品是第二位的。有禮貌、待人誠懇、不說髒話、不欺騙,這些人品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特別是家長的榜樣作用,遇到孩子撒謊,必罰。

    學習只是第三位的。包括作業的完成、考試的成績都需要嚴格要求,雖然最後不一定達到要求,但讓孩子把學習放在心裡,家長以後會省心很多。

    非原則性的問題,可以寬鬆地對待,如和同學去玩,交代好回來的時間即可;如完成作業看看電視,提醒不能看太久即可,不能嚴格限制。

    這樣寬嚴相濟,孩子自會判斷重要性在哪,同時也能有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和時間,有自己的童年。

    祝您愉快!

  • 17 # 阿湧叔叔

    該寬鬆時寬鬆,該嚴苛時嚴苛。對於孩子一味的說教,同樣也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我們不是聖人,更不是全能人,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高度去交流。相信孩子,孩子就能讓你相信;看大孩子,孩子就能讓你驚歎;放開孩子,孩子就能飛得更高!

  • 18 # 積木育兒

    其實在教育孩子方面,應該是嚴慈相濟的。即,該放手的時候放手,該留白的時候留白,掌握分寸很重要。

    舉個例子,有一類父母,因為太愛孩子,太心疼孩子,不願意讓孩子動一個手指頭,不論是收拾玩具、洗衣服、飯前拿碗或是出門準備,全部大包大攬。這樣的教養方式,只會讓孩子逐漸喪失生存能力,變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且還會因為習慣這樣的方式,步入社會後不會與人交往、相處。

    還有一類父母,行為上面的父母類似,而態度上正好相反,非常強勢,不會在意孩子的想法、訴求,將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意處理好,細節到連孩子每天穿什麼衣服、上哪個學校都要由他們做決定。這樣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感到窒息,因為他沒有任何選擇的權利,更不會感到快樂。

    以上的父母都是在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選擇的時候沒有放手,在該引導和教育的時候沒有引導或是過度干涉。孩子是有自己的思考的,他們透過動作、思考來感知周圍的世界,一點點感知自己的力量。在這個成長過程中,家長要做的是適合的引導和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如果父母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想法,或是完全無條件滿足和包辦,這樣會讓孩子逐漸喪失自己思考、學習的能力,變得習得性無助。

  • 19 # 果茉莉

    我發現,對孩子冷靜的嚴格,並不會降低你在孩子心中的好感度,日後她還會感謝欽佩家長。但是光是打罵的情緒發洩就不屬於這個範疇了,這會導致糟糕的親子關係,進而孩子會更加叛逆。

    週末陪孩子上彈琴課,孩子彈得囫圇吞棗,有好幾處錯誤,我說:“閨女,咱得唱譜才能彈對。”孩子很不喜歡我指出她的錯誤,越發緊緊閉著嘴,用行動來表示堅決不唱。

    再三提示下無效,為了讓自己平復下心情,我出了教室上廁所。

    回來時,看到鄰居孩子樂樂的媽媽坐在沙發上,刷著手機。

    我朝樂樂的教室望了一眼,空無一人。“下課了,樂樂媽?”

    “對呀,被老師單獨留下來唱譜呢。”樂樂媽無奈地說。

    一聽唱譜,我來了勁頭:“優優也不唱譜啊,很多都彈不對。”

    樂樂媽深有感觸地說著:“以前樂樂剛學時,她就不愛唱譜,我也沒有過多要求,想著不唱就不唱吧,現在曲子學得越來越難了,問題就暴露出來了。一起和她學的睿睿,他就一直唱,現在就能跟得上。”

    睿睿,我腦海中閃過了睿睿媽留給我的印象,對孩子要求嚴格的一個母親。

    是啊,在孩子初學階段對孩子要求不嚴格,這不是在幫他,而是在為以後埋陷阱啊,這是在害孩子啊。

    很多時候,我們都混淆了嚴格和對孩子發火的概念。嚴格是一種態度,而對孩子發火是一種情緒的宣洩。

    嚴格,是你要傳遞給孩子做事必須認真、精確的態度;而朝孩子發火只是表明家長很生氣,家長在抒發自己的不滿,對孩子習慣的養成收效甚微。

    即使孩子因家長的一通火氣有所改變,也是以親子關係被破壞為代價的。

    而嚴格則不然,它是一種冷靜,是一種旁觀,是一種無聲地督促,更是一種堅持。很多時候,家長髮完火後,都是焦躁地喊著:“我管不了了。”對孩子的要求就這樣敗下陣來。

    其實,冷靜更能讓家長堅持,無謂的發火只會讓人失去理性,受挫與放棄。

    聰明的你,看出來了,嚴格需要冷靜,需要智慧,需要迂迴引導,更需要堅持。

    在孩子習慣的養成階段,確實要嚴格。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好的習慣都是一點一滴慢慢養成的。習慣決定思維方式,思維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很多事情,看似微小,卻可以以小見大,管中窺豹。不以善小而不為,同樣不以微小而漠視,一個好的習慣需要日積月累地養成,一個不好的習慣則需要更多倍的精力和時間去矯正。

    何不在一開始就樹立良好的習慣呢?要知道,當初越是對壞習慣的放任不管,後期陷阱的坑就挖得有多大。欠下的債,總是要還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安家》裡,你最討厭的女性角色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