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皓辰大大
-
2 # 寶哥在深
分年齡階段和不聽話的具體程度,分別採取不同的教育辦法。
總以說服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助。
如果7歲以前,需要說服教育為主。據教育專家研究:3歲以前,同一個錯誤只需要對他/她說三遍,他/她就記住了。如果超過三次,就需要立個規矩,“失一,失二,失不過三”,這也是古語,先給寶寶講好,同樣錯誤犯第四次是會受到懲罰的,什麼懲罰也需要先給他/她講好,犯了他/她也會心甘情願受罰,並且終生會記住教訓。
按照這種模式教育的寶寶,一般都是聽話的。
7-12歲的兒童,同樣的規矩,需要給他/講七編。懲罰的方法如上。
12-18歲的青少年,不聽話的習慣矯正需要12天。
18歲以上需要21天。
教育的成本隨著年齡增大而變得更高!
所以教育需趁早!
《三字經》是啟蒙教育,一懂事就要背誦《三字經》,並引導寶寶的行為。
-
3 # 瓶子裡的小泥鰍
孩子不服從的原因有很多,這可能與平時的教育有關,經常批評教育,越來越多的人要注意孩子的不服從和不服從紀律,可能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更多的學習和思考,這個要跟孩子多講一些道理比較好的,尊重孩子的前提,逐步規範孩子的行為
-
4 # 大林在天津
我認為,孩子的不聽話,實際上是自我思考能力和獨立意識發展的階段。孩子的成長道路上,非常需要家長的陪伴和指引,但是並不要去壓抑孩子的天性。有自主和獨立意識的孩子更加適應社會。孩子也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需要理解孩子,和孩子多溝通,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
-
5 # 茉莉莉影視剪輯
先找原因,為什麼不聽話?肯定是因為有原因的,找到原因之後再慢慢開導孩子,適當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看是不是父母的不對,如果是孩子不對,那就靜下心好好跟孩子說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孩子還是能聽懂的!跟孩子相處要像跟朋友相處一樣,不要把他/她當小孩!
-
6 # 鋒語聲硬筆書法
孩子不聽話,常常讓家長非常頭疼。以後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改變和孩子的交流方式,讓孩子更“聽話”。
1.學會跟孩子說話,少用“不字”
孩子跟別人不同,他既是你的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只不過這個“人”不成熟而已。很多父母都會站在家長的位置上去跟孩子溝通,比如平時總是習慣跟孩子說:“少吃零食!”“不許看手機!”“不許出門!”等等。
換位想一想,我們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特別討厭父母的這些“不”字呢。其實同樣的事情,我們也可以換個方法,比如不讓孩子看電視,我們可以說:寶寶,電視需要休息了,來和媽媽一起玩玩具吧。
還有收玩具,很多父母會說:趕緊把玩具收起來。如果換成:我們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呢,是不是好很多呢!還有寶寶洗澡玩水不出來,很多父母會指責孩子不聽話或者命令孩子趕緊出來,如果換成:你快點洗完,媽媽等你一起讀繪本呢?
2、理解孩子,學會用孩子的認知能力看待問題
比如孩子有一個手工沒做好哭了,很多父母會說:不就一個手工嗎,有什麼哭的,不會接著做唄。其實這樣做是不對的,人都是有感情的,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理解孩子,然後想辦法讓孩子安靜下來。孩子只有感覺自己被理解了,才會聽媽媽的。當然媽媽也可以讓孩子哭一會,這也是孩子釋放壓力的好辦法,對培養孩子的情商也有好處。
3、不要給孩子打上不好的身份標籤
孩子寫作業,有一個題不會,父母就說孩子太笨了。你覺得這樣說有道理嗎?父母自己小時候寫作業就什麼題都會嗎?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就事論事,幫孩子解決當前的問題,給孩子講明白,這樣孩子才會尊重你,聽你的。
4、讓孩子參與家庭生活
很多媽媽在做家務的時候,看到孩子過來,總是把孩子趕到一邊,怕孩子搗亂。等到孩子大了之後什麼也不做,又怪孩子不聽話,一點責任心也沒有。
其實研究表明,從小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好的。所以如果你洗碗的時候,雖然孩子不會洗碗,但你可以讓孩子幫你拿一些碗筷。這樣孩子學會了做家務,提升了動手能力,還不會搗亂了,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5、家長要身體力行,說一不二
很多父母特別是老人,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一直在旁邊說:你不聽話,我就如何如何。而很多時候他們都是在那裡說,而沒有采取行動,結果孩子越聽越皮,越大越不聽話。
所以父母們在這一點上一定要說一不二,當孩子犯錯誤了,就必須要付出代價。比如孩子不吃東西浪費食物,你第一次可以警告,第二次就可以拿走,讓他餓半天,下次他一定就不敢了。
另外不讓孩子做的事情,自己也要率先垂範。比如早睡早起、不看手機、不罵髒話。
所以說,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並不只是孩子的問題,父母們也有責任。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一些行為,給孩子一個公正的評價。
當然,不是孩子啥都聽你的,他就是乖孩子。在某些問題上,也要給孩子自主決定的機會,鍛鍊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
7 # 柔情似水WHJ
父母應該以朋友的身份多和孩子交流,傾聽孩子心底的想法,試著換位思考;其次不要逼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更不要以命令的口吻和他溝通;最後不要對孩子使用說教式。這幾種方法都可以緩解叛逆期間和孩子產生的隔閡。反之,則會讓你們的距離越來越遠。叛逆期對孩子的一生來說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稍有不當就有可能會把孩子推入萬丈深淵。多給孩子一些空間、時間和耐心,讓他們擁有屬於自己的小世界,這樣也可以讓孩子儘快的恢復正常生活!
-
8 # 小浪花在青島
1,孩子不聽話,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從不聽話讓他變得聽話,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要改變孩子,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讓自己的某些行為會對孩子言傳身教,起到好的榜樣作用;讓自己對孩子的“不聽話”有足夠的耐心去說教。
2,從大環境來說,當孩子在犯渾,不聽話時,家長準備教育孩子了,其他人,一定不要參與,無論是當和事佬還是幫著教育,沒有必要,此刻,只留下父母,因為,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3,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提倡暴力。講道理,舉例子,會從本質上改變孩子的認知,單純暴力,只會讓孩子一時懼怕,並不知道錯在哪裡,讓他從源頭上認識錯誤,改變錯誤!
-
9 # 小巷深處幽
我覺得孩子不聽話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意識,包括孩子在內。我們從小也沒有一直聽父母的話對不對?
憑什麼因為我是孩子的父母,就要求孩子必須聽我的話呢?父母也沒有辦法保證自己永遠都是對的。
所以,我覺得關於如何看待孩子聽從父母的話,要分情況區別對待。
首先,關於孩子的人身安全問題,這個是底線問題。不可以玩兒火,不可以跟陌生人走,不可以吃陌生人給的東西等等。在事關孩子安全方面,絕對要求孩子必須聽家長的話,而且要不厭其煩地跟孩子強調這件事。
其次,其它情況,我認為應該以終為始,去思考父母應該採取的對策。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目前社會中,我們對於“好孩子”的評價標準是什麼呢?一般就應該是孩子馴服、聽話,表現合乎成人的期待吧。
但是當長大成人後,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又有什麼樣的期待呢?獨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願意,並且有能力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自己的責任。
所以,可以看到,“好孩子”和“成年人”的期待在父母心目中本身就是相悖的呀。我們怎麼可能要求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聽父母的話,成年後就能自發自動地具備了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素質呢?
記得之前有一天晚上,在和我兒子玩兒的過程中,他無意中狠狠地撞了我一下,當即我的左臉就腫了起來。雖然是無意的,但是疼痛仍然讓我非常地生氣。我當時就想狠狠地訓斥他一頓。
但想起之前教過他的,如果生氣了,可以緊緊地抱一下他,或者自己去自己的冷靜區冷靜一下。我跟他說,媽媽現在很生氣。過來讓媽媽抱一抱。緊緊抱完了之後,還是不解氣。然後我說,我現在需要去我的冷靜區冷靜一下。冷靜好了以後,我會再過來跟你玩兒。
結果,在陽臺的墊子上沒呆兩分鐘,他就顛兒顛兒地跑過來,媽媽,對不起。我不是故意撞疼你的。
之前我也有過經歷,一味地要求孩子給我道歉,併為他固執地沒有說對不起而大發雷霆。反而是雞飛狗跳,一地雞毛。
其實,孩子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很多時候,都是有清晰的認知的。
希望家長能夠時時提醒自己,我究竟希望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如果可以剋制自己的情緒,正確地引導,同時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去成長,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還我們一個驚喜。
-
10 # 西北偏北540
其實這個問題,許多人偏右,一味對孩子言聽計從,導致嬌生慣養,所以家長些微的刺激,動輒尋死覓活,許多人偏左,對孩子始終用拳頭,棍棒說話,最終導致孩子膽小,自卑,懦弱,都是極端的做法所以我認為適中才是好的方法
-
11 # 米田米米
家長會說話孩子就聽話!要講究方式方法。
一,生活中跟孩子的相處
生活中多跟孩子說,咱們一起做什麼什麼吧,要好說好商量。
要分清楚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你的所有物。
我想讓孩子學做家務,比如整理孩子的房間。我故意把她常用的書本放在高的書櫃裡,然後問她,唉這樣看起來是不是很彆扭,好像不太合適的樣子,你覺得怎樣整理用起來比較舒服呢?她真的會認真思考一下,然後自己動手去整理了。以後這件事兒她都不會假手他人,因為她只接受自己的整理方式。
是不是很聽話地去做了?
二,學習上跟孩子的相處
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大傷腦筋,這孩子怎麼回事兒?一樣的上課怎麼就是學不會?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不好好學習?真不讓人省心呢!
那,你有想過自己在他們這個年齡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嗎?
我曾經回想過我上學的時候比我家孩子調皮多了,不上晚自習帶著一群孩子在山上捉迷藏;老師去開會了,帶著幾個人爬到草垛上玩牌;暑假作業不寫漏寫……犯的錯太多了。這樣一比較反而覺得現在的孩子好可憐,哪裡有我那麼美好的童年?
光是輔導班就把孩子累慘了,你那時候上這麼多輔導班嗎?那為什麼對孩子還各種挑剔呢?
別苛求寬容點兒。
比如孩子的口算,要在10分鐘內做20道題,可能孩子在15分鐘才做完,你可以說今天表現比昨天進步多了,昨天用了17分鐘今天才用了11分鐘,這樣下去可能以後只用9分鐘就可以做完了。
事實會告訴你,這種積極的暗示真的會讓孩子變得你想像不到的優秀!
而且,你這樣說話孩子會感受到被肯定的樂趣,從而增加自信心。
讓孩子聽話的前提是家長怎麼說話。
多用代入法去跟孩子相處,想想自己當年的樣子就不會太苛責孩子。
多用正面的鼓勵的積極的暗示去說話,孩子只會更聽話。
-
12 # 媽媽V幫
不聽話的孩子幾乎無處不在,所以家長的怒火也此起彼伏。有一次和朋友喝咖啡,鄰桌就坐了一對父子,兒子估摸著應該上小學四五年級的樣子,當時剛放學,在寫作業,爸爸時不時地給他指導一下。接下來我就聽到了他們這段對話:“你講的不對。”“不可能!”“你說的跟老師不一樣!”“那就是老師錯了!我給你說,你就這樣寫,肯定不會錯的。”“我昨天就按你的寫的,今天老師都打回來了,讓改呢。”“你這孩子咋就聽不進去話呢?那肯定是你老師有問題,我這怎麼可能有錯呢?你就這樣交上去,老師再說你錯,你就說我讓你這麼做的,叫老師給我打電話。”這時候兒子已經開始啜泣,爸爸更煩躁了:“哭什麼哭?就一道題的事,至於嗎?不行我現在就給老師打電話……”兒子一邊哭著一邊說:“爸爸,你別打電話,別打……” 給老師的電話最終沒打,但父子倆的爭吵持續了很久,最終不知道是怎麼解決的。 這個孩子看起來很犟,可爸爸難道不固執已見嗎?當家長怪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發生了什麼呢?在我看來,當時的孩子不是想跟爸爸對著幹,可對他來說,一邊是爸爸、一邊是老師,兩個人意見相反,他該聽誰呢?聽老師的眼下過不了爸爸的關,聽爸爸的明天又要被老師批評,左右為難!這位爸爸當時可能會覺得:我的解題思路肯定是對的,可這個小兔崽子居然敢質疑我,我這當爸的尊嚴何在?這再長大點還不上天了?今天非得把他搞定不可。在那一刻,兩個人想的根本都不是同一件事,兒子是一肚子委屈、不知所措,爸爸則感到自己被否定,難免失落、生氣,雙方都沒辦法冷靜思考,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吧。 所以,孩子不聽話,表面上看,是你讓他向東他就偏向西,其實是因為雙方都卡在情緒裡,根本都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所以要想讓孩子聽話,就要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怎麼處理情緒?最重要的還是傾聽。如果那位爸爸聽聽兒子的擔心,或許他能冷靜下來,要麼會發現果然是自己錯了,要麼聽兒子說說老師的思路,找出了問題,這樣一來,兒子也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被情緒困擾,而專心於怎麼解決眼下的問題。當然,最大的收穫是:兒子也會因為爸爸能認真聽自己的話而感到被尊重,也會因為爸爸處理的能力,更加崇拜爸爸,以後遇到問題也許還會主動徵求爸爸的意見。這樣的關係下,爸爸還怕兒子不聽話嗎? 當然,每個孩子不聽話的情境是不一樣的,但不管你的孩子是因為什麼不聽你的,我想破解他的辦法首當其衝的應該是:多傾聽!他的話你都聽進去了,他的情緒都釋放掉了,你和孩子的關係變好了,聽話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回覆列表
我認為應該耐心的去開導孩子,在這個社會打是沒什麼用的。要去理解孩子去尋找孩子嚮往的興趣抓住孩子的心,從而將孩子引上正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