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談天下

    所謂盛世景象,除卻統治寬鬆吏治清明,輕徭薄賦百姓安居。

    更須是:四海疆域一統,文化尚武自信。

    有前兩者而無此後兩者,正所謂富而不強者也。

    兩宋近三百年間,失雲燕十六州,遼金依次北來,如入自家庭院;西夏百年侵擾,幾番勝敗進退。趙宋天下得之馬上,極忌武將掌權。杯酒釋兵權,斷漢人尚武之魂,從此屢為人欺。文官治天下,得歌舞昇平之世,舉國鋒芒全無。

    苟且偷生尚且不易,何敢奢談盛世景象?

  • 2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從《清明上河圖》一畫,充分反映了趙氏宋朝的經濟繁榮。如此空前的經濟繁榮,為什麼沒有造就大宋的政治強盛,軍事強盛呢?沒有出現一個盛世呢?讓許多史學家研究去研究來,無法理說。縱觀宋的歷史文化貢獻,不難看出宋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期,也為不能展示出一個盛世時期埋下了伏筆!

    一是強敵北據豈有偏安。在透過武治的宋太祖、宋太宗時代後,宋人從皇帝到民眾缺乏居安思危意識,認為遼不敢大犯於宋。

    二是出現了理想化的皇帝,理想化的大臣,理想化的文人。皇帝練“瘦金體享”,大臣填“宋詞”,文人畫“山水,好一派昇平。

    三是雖有好丞相,但無好皇帝,難成大勢。遼兵壓境有"寇準壓陣";國事趨弱有“王安石變法”。一朝君子一朝臣,下朝皇帝立馬更張改弦,加上宋朝皇帝大都命短,更替頻繁,使很多已經向好的東西“半途而廢”,是即傷國體,又傷民心。

    四是“澶淵之盟”大宋上下沒有痛定思痛,反而撒銀求安,結果是傷國運,耗民財,讓敵方更加視無忌禪。從此大宋國運每況日下。先退居杭州偏安,後直接亡國,哪裡又能創造盛世呢!

  • 3 # 大秦鐵鷹劍士

    宋朝在歷史上的記載是有幾個盛世的,只是宋朝對外戰爭武功太差,更千年大恥靖康之恥的記載,因此華人從內心裡不能接受宋朝有過盛世。

    盛世,指歷史上社會發展中一些特定的階段,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昌盛的時期。有如下特徵:

    (1)內政方面: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思想活躍,文化昌盛;

    (2)外交方面: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影響力大等等。

    宋朝在內政方面確實做得很好:經濟所有朝代中的第一名,這個大家都認可;科技方面則有活字印刷術、床子駑、火炮等黑科技問世;思想文化更是昌盛,宋詞的藝術價值至少有三層樓那麼高,而八大家中宋朝佔了六個;程朱理學更是興起,一時文化之繁榮,令所有文人都向望。

    軍事方面則是武功平平,雖然對外戰爭勝多敗少,但是卻實沒有什麼影響力。且不說兩宋兩百多年一直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是西夏、大理這樣傳統的勢力範圍也控制不住。與遼國還能打成平手,給點錢了事;與金國則是一敗塗地,不僅都城被攻破,皇帝被擄走,更是向金國稱臣納貢,實在是九大統一王朝中的唯一一例!

    也正因如此,在宋朝重文輕武的影響下,華人血性漸無,由狼變成了綿羊。儘管經濟實力強,但是跟其它八大一統王朝相比,百姓還是不認為宋朝有盛世。

    以下是歷史記載的大宋盛世,大家看看即可:

    宋王朝(960年--1127年)

    建隆之治(宋太祖--趙匡胤)

    鹹平之治(宋真宗--趙恆)

    仁宗盛治(宋仁宗--趙禎)

    乾淳之治(宋孝宗--趙昚)

  • 4 # 為國釣魚

    謝小蜜垂青及好友抬愛

    曾在九月三十日答過類似問題“宋朝到底算不算得上是一個盛世”,再答一次作為補充

    宋朝經濟並不強,GDP由佔當時全世界80/100飆升到90/100以上還是今年上半年的事。“為錢三百,折輸綢絹皆一匹;若為錢十,則折輸綿一兩;為錢二,則折輸草一圍”~《宋史.食貨志》

    太宗至道三年,宋朝財政收入合計為7057萬貫石匹兩束圍,其中每圍僅值兩文鐵錢的草就佔3000萬圍。

    再擠擠水分

    宋石只有明石的三分之二,穀物收入折換成明石為2000萬石左右;窮死的明朝在永樂12年的稅糧收入為32574248石。

    宋朝至道年間一貫錢775文,後來少到4、5百文,朝廷收入的465萬貫錢中也包括不值錢的鐵錢。

    作為三百多年的王朝,宋朝也有治世,例如

    太祖“建隆之治”,真宗“鹹平之治”,仁宗“慶曆、嘉祐”盛治,南宋孝宗“乾淳之治”

    一般認為滿足以下標準方可稱為盛世

    1.沒有邊患,至少沒有丟失領土

    2.吏治清明,至少沒有明目張膽的大面積貪腐

    3.民眾富足,至少沒有大量底層民眾流離失所

    4.府庫充盈,至少能基本維持收支平衡

    按以上標準,簡單分析一下

    太祖建隆年間(960~962年),趙匡胤剛“受禪”,繼而平定李筠、李重進,還沒來得及開始北宋260萬平方公里廣闊疆域的統一事業,當然不能算盛世,說“治世”都已經很給(無)力(恥)了。

    鹹平二年(999年),遼聖宗率軍攻保州、威虜軍,不克,轉兵進襲寧邊軍、祁州、趙州等地,遊騎遠襲至邢州、焰州。

    鹹平三年正月,敗宋軍於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渡河,掠淄州、齊州而歸。

    鹹平四年,遼軍攻長城口,被擊敗,喪師二萬。

    鹹平五年,遼軍攻靜戎軍及保州,獲勝而返。

    鹹平六年,遼軍攻望都,俘宋將王繼忠,殲其所部

    緊跟著就是景德元年的澶淵之盟,宋朝用每年十萬兩銀和二十萬匹絹獲得燕雲十六州中涿、瀛、莫三州治權

    真宗朝財政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餘。

    鬧出些動靜的有四川益州王均、廣西宜州盧成均,皆旋起旋滅

    綜合來看,鹹平年間稱治世勉強合格,離盛世還遠

    “仁宗盛治”之名完全是史家看在仁宗朝一眾名臣的面子硬塞給的。

    文學家雲集的時期不給個“盛世”就算了,如果連一個“盛治”的名分都不給,這不是打天下讀書人的臉麼?

    1.“三冗”問題凸顯,財政壓力大,朝廷入不敷出

    2.革新乏力,“慶曆新政”無果而終

    3.對西夏作戰“鎮戎三敗”,對契丹人訛詐“慶曆增幣”

    4.廣西有儂智高的“大南國”,兩淮有王倫、貝州有王則、商州張海、光化軍有邵興……仁宗朝見於史書的“盜賊事件”有四十八起

    5.“三冗”及“歲幣”最終是要由百姓承擔,於是田賦翻番,加強“鹽鐵酒茶”專營,雜稅繁複,詐騙性質的“折變”、強買性質的“和糴”登場,發行最後導致兩宋財政崩潰的紙幣交子

    6.配合重稅而來的必然是重刑,隋文帝廢除的凌遲酷刑在仁宗朝被以震懾巫蠱之名恢復,並在南宋《慶元條法事例》中重新納入條目。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仁宗朝與“盛”都不搭

    至於南宋

    我不認為一個偏安割據王朝有探討“盛”的必要

    孝宗是兩宋少有的進取之君

    然而,此時的南宋人才凋敝,人心渙散,國家實力與孝宗的志向不匹配。

    隆興和議vs乾淳之治,自然“盛”不起來

    上一個答案已經挖根,作為普遍現象,這篇就不談宋朝吏治了。

  • 5 # 佐羅160434105

    謝邀!宋朝三百年發展歷程,用一句話表達:就是富而不強。要知道宋太祖趙匡胤系武將出身,透過陳橋兵變,皇袍加身而上位,深諳帝位來之不易,也很擔心有一天哪位兵權在握的人,又會效仿他而奪取皇位,所以就有後來的"杯酒釋兵權"的典故。採用授權文人掌管國家軍隊,讓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的武將靠邊站,而且這種方略一直貫穿大宋朝始終,弱將手下何來強兵?從而導致整個軍隊的戰鬥力贏弱。縱觀整個大宋朝,北有西夏和遼金政權,時常南侵,形成鼎足割劇勢力,宋朝始終沒有完成大一統,哪來盛世可言?!

  • 6 # 一號風手

    宋朝從來就沒有統一過中國,何來的盛世?漢唐才有所謂的盛世。

    是不是華人眼裡的盛世,先看地圖上有沒有西域。沒有西域這個地方他們都不好意思開口吹牛逼。

    自古以來中國的東部很少出現威脅到中國的地方,當東部問題解決的時候,中國的帝王們眼光就會西移,西域是必下之地,因為這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線,也是商路。帝王們的眼光為什麼不南移?東南亞當然就是窮鬼,未開化地。一點文明曙光都沒有的地方,鬼才感興趣呢。

    歷代帝王最失敗的地方就是對東北不感興趣。東北也屬於野蠻之地,不感興趣是正常的。當時人口都集中在中原,連開發江南地區都比較晚,要不是幾次大亂,可能江南現在都屬於不毛之地呢。就連我們49年建國後,中國西南地區還有原始部落。

    宋朝經濟是發達,但因為中國不統一,戰爭連綿,從建國開始就一直打,打到亡國為止,都沒有休息過,你還想有什麼盛世。

    宋朝最失敗的地方刑不上大夫,由於刑不上大夫就讓這些老大人們,放心大膽的玩,要多無恥都可以,反正只要不造反怎麼玩可以。什麼手段都用,王安石之前還好,但王安石壞了鬥爭規矩之後大家就變的沒有底線了。

    可以說宋朝是被這些老大人們玩壞的,尼瑪的,整整玩了幾百年,也全是中國政治歷史最大鬧劇。

    宋朝最大的奇葩就是刑不上大夫,文官可以致武官死地,武官無法致文官死地,連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

    有這樣奇葩的規定怎麼可能有盛世,一群透過科舉上來靠唱響東華門吃飯的孫子,要是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就知道他們無恥到什麼地步。不過也沒辦法的,那時候他們迷戀“聖學”,喜歡“誅心”,先“忠君再愛國”。沒辦法,趙家江山是從人家柴搶來的。所以一切以忠君為主。不過古代一般都如此。只不過除了宋王朝之外,其他王朝在忠君愛國的先國順序選擇上,沒有那麼“迫切”。

    如果把忠君愛國,換為愛國忠君的話,中國歷史應該沒有那麼多災難。宋朝皇帝也是這樣的奇葩,只要你忠於我,隨便你搞。

    宋朝沒有盛世也跟宋朝皇帝沒有魄力有關,宋朝這麼多皇帝中也沒有多少個敢做敢當的,唯獨王安石變法這一次硬了一下,其他的表現都太無能,一天天就陪著大臣們“玩”。反正有吃有喝,嘻嘻哈哈又一輩子,可能是這個家族的基因決定的,趙匡胤搶人家的江山都偷偷摸摸,搶都搶了,還畏畏縮縮的,還給柴氏免死金牌,弄的一套又一套的,不過說的也是,一個不是理直氣壯得來的江山,萎縮也很正常。可以這麼說吧,趙氏一家缺乏王族應該有的基因,那就是殺戮,一個沒有殺戮基因的帝王之家,終究是不完美的。中國歷史上哪個盛世不是殺出的?沒有染夠敵人足夠的血何來的盛世?要不然怎麼封刀,不封刀何來的盛世?

    我隨便聊聊而已,大家別當真就是了。

  • 7 # 遺產君

    提及歷史時期的繁榮盛世,耳濡目染的就是唐朝的開元盛世或者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但是涉及到經濟繁榮的宋朝沒有出現所謂的盛世,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社會上關於宋朝的盛世情況也是模稜兩可。

    其實,真正的盛世不僅僅是指統治寬鬆、吏治清明、輕徭薄賦、百姓安居樂業;更需要四海疆域統一、文化自信猶存。盛世也是指歷史社會上發展中一些特定的階段,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昌盛的時期,更表明一個國家內政外交均有建樹的狀況。

    首先,內政方面,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思想活躍,文化昌盛;其次,外交方面,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影響力深遠。然而關於宋朝如此強悍的經濟實力,卻沒有盛世的現象也有不同的見解。

    一種說法宋朝時期並非沒有盛世,據有關文獻記載:北宋神宗年間,城市人口占據總人口5.2%;人均收入同1980年持平,都成汴京第三次改城牆,就是說已經是三次大幅度擴建,文化教育領域興盛,宋朝在文化知識教育方面對後世確實產生一些重大影響;軍事實力相當雄厚致使北遼完全無力南進,領土面積相比宋朝初期增加很多,綜合國力無雙,堪稱盛世。

    另一種說法宋朝沒有滿足盛世的要求,並不符合盛世。景德元年時期,宋朝用每年十萬兩白銀和二十萬皮絹活的燕雲十六州中部分州治權;財政收支也是基本平衡,略有結餘;軍事戰略上,鹹平四年,遼軍攻打長城口,被擊敗,喪師兩萬,鹹平五年,以及鹹平六年在大戰方面節節敗退;對西夏作戰“鎮戎三敗”,對契丹人訛詐“慶曆增幣”;賦稅制度的嚴苛……以上的綜合因素,一定程度上說宋朝的統治較為一般,若想媲美唐朝時期的盛世還是有一點距離。

    或許對於一個時代的經濟狀況是否可以被戴上“盛世”的帽子,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北宋時期或許稱得上盛世,但是在其他時間也有不足;鹹平年間的幾次戰爭也默許了北宋的“盛世”;即使宋朝經濟勢力強盛,沒有被戴上“盛世”的高帽,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後代了一些彌留珍貴的“遺產”。

  • 8 # 王榮聯1

    唐朝有貞觀盛世和開元盛世,清朝有康乾盛世,而宋朝經濟繁榮、科技發達、生活富裕,卻沒人稱為盛世,是有其深層次歷史原因的。宋朝經濟有多強?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二大發明出現在宋朝,一是印刷,二是火藥。據史料記載,當年宋朝首都開封的人口已達百萬之多,而巴黎倫敦的人口僅在五萬十萬之間,紐約舊金山還是未開發的不毛之地。據考證,宋朝經濟的繁榮也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過去華人還是一日二餐,到了宋朝因為有了夜生活消譴,夜晚增加一餐,所以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一直沿續至今。那麼,如此繁榮的宋朝為何不被後人稱為盛世呢。如果瞭解並讀懂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多少應該明白其緣由了。看橋的兩岸,街的兩旁,城牆塌陷,城垛沒有,城防缺失,望火樓虛設,商賈囤糧,酒樓氾濫,妓女招客,文武官員搶道。繁榮的背後亂象叢生,歌舞昇平中危機四伏。可見,一個沒有強大國防的王朝,如何稱得上盛世?

  • 9 # 吳枝峰1

    所謂“盛世”者,皆溫飽之世,而非富足之世!

    因宋朝領土只佔現有中國國土的三分之一,若過度宣楊宋朝,就會完成思想混亂甚至地域分裂,這是為什麼教育部門極度壓抑宋朝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隋朝亦如是,晉朝亦如是!

  • 10 # 弓目

    個人以為,主要是不夠強大,尤其是不斷割地賠款,壞了道行。經濟繁榮,不過充其量是肥豬一口,任人宰割!所以不能稱為盛世!

  • 11 # 張博力

    大宋的經濟雖然非常發達,但是高度發達的經濟並不能掩蓋它的疲弱,他的政治和軍事甚至都比不上明和清。

    首先說它的政治體制,宋代的官僚體制,非常的冗雜,我們知道的,有非常多的貪官汙吏,還有政治家,他們不僅把持朝政,在地方上也為非作歹,為所欲為,他們很多人的地位遠遠的高於武將,這些貪腐的文官分子,把持了朝政之後,所以武將的地位下降,那麼在軍事上的排程和軍事上能夠得到的好處,自然是比不上朝廷和朝政的,這也是地方軍事疲弱的一個原因。

    其次,從軍事上來講,自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不少的武將開始對宋朝的軍事體制產生了懷疑,而整體北宋是一個重文輕武的國家,文人的地位遠遠高於武將,宋代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也導致了將領對軍隊的控制不足,無法形成有效的軍事力量。而北方的遊牧民族也一再的試探宋代,很多時候都是簽訂合約,貢獻碎筆,而不會真正的以武力進行討伐,這樣又練不了兵,又沒法取得勝仗,軍隊計程車氣必然下降。

    但是宋代的經濟之發達,便是歷史上的巔峰,所以靠強大的經濟實力,宋朝還能夠支撐非常長的時間,例如經常給遼金送歲幣,以經濟的誘惑穩住敵方,但是軍事的疲軟和內政的黑暗和腐朽,無法支撐起整個大宋,所以在發達的經濟,在野蠻的遼金的軍事壓力下,也根本都算不到什麼,以至於北宋滅亡,南宋滅亡。

  • 12 # A陽閒庭信步

    宋朝(960年—1279年) 分為兩個階段:北宋(960~1127) 和南宋(1127~1279)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

    說起宋朝,大家都知道宋朝經濟繁榮強盛,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

    這樣說比較籠統,那就上一些具體點的資料吧。宋朝人口達到2千萬戶,1億多人,耕地達到7.2億畝,GDP佔全球60%,人均GDP為2280美元。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最高達到1.6億貫文,即便南宋丟失半壁江山,國庫財政收入竟也高達1億貫文,這樣的稅收後世難以企及。熙寧年間開封米價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公升約100市斤米。按現在市場普通米價2.50元/市斤估算,400文=250元RMB購買力,即1文錢0.625元(宋時一貫錢為770文),一貫錢481.25元。按熙寧十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文計,其時國庫收入約為340.24億RMB。宋朝經濟之繁榮強盛,可見一斑!

    那麼,如此經濟強盛的宋朝怎麼會沒有盛世呢?其實是有的,北宋盛世,約970—1100,從基本平定南方開始,到宋徽宗繼位結束,連續約130年,主要君主有: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主要涉及鹹平之治、仁宗之治、熙寧變法。即太宗死後,真宗趙恆即位,宋朝開始進入盛世。

  • 13 # 手面相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各有千秋,風騷不同。宋朝歷經319年,與其它朝代相比較,執政時間不會差多少,但為什麼當代每次提及宋朝給大家的的感覺都是各種屈辱史呢?筆者認為主要還是宋朝重文輕武導致的。

    宋朝經濟非常發達,在當時,其經濟實力在世界也是獨佔鰲頭,無法與其同而論之。大家都知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唯獨宋朝當時出現了靖康之恥,國君被金所虜,其當時的政治意義影響非常惡劣,相當於現在我們所謂的對一個國家首腦的斬首行動。北宋滅亡,南宋建立,後南宋在崖山海戰中被元所滅,二度傾覆,現在也流傳著崖山之後無中國之說,可以說,宋朝當時外患程度非常嚴峻,雖經濟發達,但無法繼續,軍事不強,任人宰割,國破家亡,何談盛世!

    宋朝給我們當代的啟示,筆者認為,軍事發展是第一要務,只有軍事強大,才能守我一方國土,這樣國內各方面的發展才有持續發展條件,軍事發展必須跟進,軍事力量必須強大。

  • 14 # 紹華志紅

    宋朝之弱在於軍事,宋朝是一個由漢人建立的、時間較長的統一王朝,但與他之前的唐朝相比,它在軍事上實在是弱不經風。的確,宋朝曾經向遊牧民族政權稱臣納貢,且兩度亡國。

    三百多年曆史中基本無更多軍事強硬之說。趙匡胤稱帝后面對的是一個爛攤子,靠兩代皇帝的努力才完成了中原地區的基本統一。但後來子孫卻不能發揚光大,強軍隊之力量。而且長期同時面對三個強敵。兩宋時期一直強敵圍繞,它們有契丹人建立的遼、女真人建立的金、党項人建立的西夏以及蒙古政權,這幾個遊牧民族都有徵服其他蠻族並且有向中原地區進攻的能力及企圖。儘管宋朝有著這幾個強敵環伺,但這也並不是它在軍事上相對較弱的充分理由,畢竟宋朝是個重文抑武、守內虛外為了防止割據勢力再次產生,宋朝在軍事制度上也扼殺了武將的軍事才能。

    無強力軍隊的保護,何談其經濟的持續發展呢?更不會岀現歷史上如漢唐時期的盛世局面了。

  • 15 # 寒鯤

    宋朝的經濟“發達”,其實只是一種浮華的表象,遠非一種健康的經濟執行狀況,除了經濟執行本身的畸形以外,宋朝經濟還在制度上無法獲得良性政治制度的保障,這就決定了宋朝經濟只是一個天生的瘸子,在內患外敵不是很強大的情況下尚且還能勉力維持,一旦內患外敵強大起來,兩宋便先後如同一個紙老虎,在金元兩朝的鐵騎下一戳就破(當然,南宋相對於北宋有所革新,所以抵抗元軍的時間也便更長了一些)。

    【位於河南省鞏義市的宋仁宗永昭陵神道西側石像】

    宋朝經濟的畸形狀態

    土地兼併一向是漢代社會以來,直到清代社會,縱貫古代歷史兩千餘年的根本經濟問題,是歷朝統治者不得不屢屢嘗試抑制的社會問題,因為一旦土地兼併惡化,就會造成直接承擔國家賦稅的自耕農階層的減少,相對的,掌握大量託庇人口的大地主大莊園主就會增加,以至於出現“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王朝末世景象,進而激增流民、流寇的“內患”隊伍。

    而且,宋朝的市井得到重大發展,直接使得各大城市能夠吸納更多的外來人口,然而這種吸納卻是不充分的,不僅無法妥善安置流入城內的大量閒雜人口,而且還加劇了農業人口的流失,這對於一個尚且處於農業社會的文明而言是致命的。

    宋朝制度保障的弊病百出

    宋朝皇帝為了避免唐末五代的地方軍頭割據,用“疊床架屋”、“強幹弱枝”的方式設計了全套國家體制,這就使得宋朝制度完完全全是以皇帝與中央集權為唯一導向的,根本不能有效地把所謂的經濟實力,投送到國防事業與治安事業上,這就使得大量財富都揮霍到了官僚的個人享受與冗政的空轉消耗上,根本無法出現足以稱得上盛世的“國富強兵”局面。

    【位於河南省鞏義市的宋神宗永裕陵神道東側神像】

    綜上,宋朝經濟本身的畸形與制度保障的弊病,相互疊合,就使得宋朝的經濟只能是浮在表面的一時浮華,而無法改變其在國防軍事上的積弱、在官僚政治上的積弊、在國家財力上的積貧局面,當然遠遠無法達到“盛世”了。

  • 16 # 二十四橋478

    主要是,宋朝的官僚體制太過冗雜,冗官,冗兵,冗費,貪官汙吏不勝枚數,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把持權政,政令無法上行下效;軍事上來說,重武輕文,文人地位遠遠高與武將,皇帝軍政大權在握,武將只能聽從調令。而北宋時期尚未成功統一全國,後代並無太大作為;在對待北方遊牧民族方面太過小心翼翼,很多時候都是簽訂合約,一退再退,任憑對手一再強大,自己這方又不努力,所以在高度發達的經濟下,政治軍師都不是特別清明,只顧發展經濟,倒忘了軍師實力,故而空有經濟實力,而未發揮軍事政治,以至於沒法達到真正的全盛。

  • 17 # 楊軍2971

    “杯酒釋兵權"後造成首都禁軍數十萬無所事事,邊疆卻無精兵駐紮,更談不上開疆拓土,後世無政治頭腦的宋朝帝王無太祖之長,安逸享受終受金、蒙兩次滅國,嘆呼!

  • 18 # 使用者2652170997295

    首先中央集權的加強,皇帝權力的越來越大,文官掌權,律令較唐朝更為繁雜嚴厲,軍隊聚集所有強壯男丁,權力牢牢的被中央所控制。其次程朱理學的出現,民眾更深化儒家禮數思想,君臣父子的規矩深入人心,思想被桎梏,宋朝出現經濟空前繁榮的局面,也與政策支援有很大的關係。

  • 19 # 華亭一小兵

    從史書上我們可以發現,宋朝的商業是非常發達的,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以來最富有的朝代。其商業甚至比,其前朝的,唐朝還要發達。從宋代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宋朝首都開封,當時商業繁華的景象。汴河兩岸行人絡繹不絕,蜀中地區甚至出現了交子,這種紙質貨幣的早期形態,海上絲綢之路也是異常的繁華。 但為什麼就是這樣一樣一個繁華的朝代,在歷史上給我們的印象,卻是積貧積弱,飽受欺負,更別提什麼盛世了。

    這就要從宋朝開國說起,趙匡胤軍人出身,宋朝又剛經過五代十國五國的戰亂動亂。在幾百年間先後五代十國,大大小小的朝廷建立起來,但都有壽命短暫難以延續,這其中有君主無能,但更多的是軍事政變。趙匡胤自己也是透過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繼位的。所以在宋朝開國以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手下大將的兵權。又透過文官管武將,來限制唐末以來軍人過於集權的社會隱患。又為了限制文官集權,透過同一個官職,設定2到3個的做法,限制地方官員的集權。又為了防止地方叛亂,加強中央禁軍的規模。這些在宋處,都起到了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但到了宋朝中後期,這些政策已經不能,起到當初的作用,更是大大限制了軍隊的戰鬥力。繁榮的社會可以,提供優良的兵器,但文弱計程車兵卻不能抵禦外敵的入侵。

  • 20 # 小福星1234

    宋朝是歷史上經濟特別發達的時期之一,但宋朝的政治制度,如重文輕武,貪汙腐敗,奸臣宦官當道,導致國家軍隊力量太弱,而當時有很多兵力強大的少數民族鄰國常年交戰,沒有強軍強兵,難以戰勝,在國與國之間處於下風。另一方面,宋朝的財富主要集中在大地主大商戶的手中,沒有藏富於民。所以宋朝沒有行成盛世。這對我們今天我很多的借鑑意義。經濟再發達,只有強軍富民,國家才能長盛不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總是失眠,感覺壓力好大,有多少人跟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