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壺愛遊戲
-
2 # 陳殿江
俗語說:莊稼不收年年種。沒聽說聽蟲子叫就不種地的。地震之事屬於自然災害。我們知道既可。天天提著膽子過日子也是自尋煩惱。也沒必要。都說小震鬧,大震到。真的是鬧的厲害,你也只能是加強防範意思,採取點措施罷了。誰也不是呆鳥,這是常識。只要不自己嚇唬自己就好。自己的事自己有個準主意,別誰說什麼事都信。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亂,煽陰風點鬼火,你自己的腦袋要長在自己的脖子上。遇事三思而後行,都是自己過自己的日子。有個好心情,才能遇事不慌。才能福星高照萬事呈祥。這是我的理解。謝謝。
-
3 # 林慶生267
地震之事,首先看看有關專家對近期地震活躍區頻率分析評估報告,也要看自身所處環境地質區域恆古以來發生的地質構造演變分析,是否與地震近時期活躍區連線靠譜近?綜合地下露出異常生物見聞錄和天上奇雲妙景,從中評估細微異感是否存在趨勢急緩不一可能?
-
4 # L嬌166
我覺得不會呀,是物體都會有運動的跡象,地球也不例外,所以我覺得不會有大的地震,但是現在的小地震很頻繁,我們也不能覺得無所謂,或許是在提醒我們要更好的去保護去愛護它,現在保護環境是全球人民的使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只有我們愛護環境,保護自然生態,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幸福,這個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
5 # 使用者大明飛鳥
大地震須加強防範,氣候巳完改變,冷時冷得凍死!熱了高溫不斷破記錄,地殼熱漲冷縮比以住更劇烈,地殼板塊活動強烈,希作好思想準備!學點防護知識。
-
6 # 科學阿凡達
俗語說:莊稼不收年年種。沒聽說聽蟲子叫就不種地的。地震之事屬於自然災害。我們知道既可。天天提著膽子過日子也是自尋煩惱。也沒必要。都說小震鬧,大震到。真的是鬧的厲害,你也只能是加強防範意思,採取點措施罷了。誰也不是呆鳥,這是常識。只要不自己嚇唬自己就好。自己的事自己有個準主意,別誰說什麼事都信。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亂,煽陰風點鬼火,你自己的腦袋要長在自己的脖子上。遇事三思而後行,都是自己過自己的日子。有個好心情,才能遇事不慌。才能福星高照萬事呈祥。這是我個人的理解。
-
7 # 國學導航
災難頻發增多這是事實,肯定有原因,也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人類生活方式錯了。過多工業化城鎮化違背自然,破壞自然。只有迴歸中國傳統田園農耕生活才是唯一出路!
-
8 # 金童希瑞
地震是金屬態氫離子聚合反應形成的爆炸。
由於今年土星與木星聯合衝月,受巨行星引力影響,地球磁場活動必然加強,產生更多的金屬態氫離子,形成較強的地震。
-
9 # 最美河東
提問者的顧慮正是我們這個地方正在面臨的問題。從2月26日開始到2月28日,連續三天地震了四次。雖然說都是特別小的地震,甚至可以說能感覺到的人很少。但是這一次又一次的地震對於人民群眾來說,是個不小的恐慌。他們擔心會不會有更大的地震到來。
山西省地震局對此次地震進行了詳細解讀:
這四次地震發震時,由於疫情影響,城鄉居民普遍居住相對集中,加之發震時間在晚上,多數人處於靜態,感覺比較明顯,而且這四次地震震源較淺,因此震感較強。
包括運城盆地在內的山西地區,每年發生M1.0級以上地震約180次,目前該區域4次1.0級以上地震的發生屬於正常地震活動的起伏。
而且我們這裡屬於地震帶,很早就聽說要有地震。
山西運城處於山西境內的地震帶是汾渭地震帶。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中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
山西省地處黃河中游,自古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是中國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由一系列斷陷盆地構成的山西斷陷帶,也是強烈地震活動的區域。從遠古至今,有史料記載的山西境內及邊界附近發生過5級以上的較強烈地震一百二十餘次,其中8級以上地震1次,7—7.9級5次,6—6.9級14次,5—5.9級百餘次。山西境內的斷陷帶總體呈北北東走向的S形,屬鄂爾多斯斷塊東緣與南緣斷裂帶,夾峙於鄂爾多斯斷塊東部呂梁山隆起與太行山斷塊隆起之間,面積約35522平方公里。斷陷帶由兩部分組成:山西斷陷帶南起侯馬、北到河北懷來一帶,有懷來、蔚縣、大同、靈丘、忻定、太原、臨汾等斷陷盆地,絕大部分在山西境內;運城盆地,平陸、芮城所在的靈寶盆地,是渭河斷陷帶的東北部和東部。
-
10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由於現在的資訊科技發達,傳播速度也比較快,大家對於地震的關注程度很高,也能夠第一時間獲取發生地震的詳細情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感覺近年來世界地震活動比較頻繁的一個原因。而從實際資料上看,全球地震並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從美國地質勘探局以及中國地震臺網公開的資料看,全球地震目前所處的狀態,近10多年來基本呈現平穩波動的狀態,說其平穩,主要是4.5級以上震感明顯的地震數量始終處於6500次/年左右的水平。說其波動,主要是數量在年際之間出現稍許的上升或者下降,但是最高不超過10000,最低不低於4000。特別是從2012年到現在,基本上在7000次/年以下的區間波動。因此,從總體上看,目前世界上的地震,並沒有較往年有更加頻繁的趨勢。
地震的產生機理十分複雜,目前主流觀點就是地球表面各大板塊在移動過程中,由於相互碰撞和擠壓,在板塊與板塊相接之處、或者板塊內部不同斷裂區間的交接之處,岩石的應力越積越多,當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便會從最薄弱的區域進行壓力的釋放,從而引起地殼的劇烈運動。因此,世界上的大型地震帶,主要集中在板塊邊緣的位置,這裡同時也是火山集中分佈且多發的區域。
由於地震在產生機理上的複雜性,從應力孕育到積聚、積聚的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還很難全面準確地掌握,同時加上對地殼深處的探測能力有限,不能精準地對地球內部發展演化進行模擬和觀測,因此對於地震的評估和預測能力水平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目前世界各國做的還是中長期預測為主,也就是對地震帶的發展演化、大致的空間分佈和時間規律做出定量的估測,對於鎖定時間、鎖定區域、鎖定強度的短期精準預測,現有技術水平還遠遠達不到。
因此,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得出兩個結論,一個是目前全球地震並沒有更加頻繁的趨勢,第二是我們不能夠準確判斷未來在哪裡、在什麼時間會發生大地震,只能界定一個區域,那就是板塊與板塊相接、即全球的地震帶上發生的機率更高。
-
11 # 愛恨交加情仇世家
誘發地震的原因很多,也有各種解釋,但無論哪種解釋,都離開不了一個:能量的釋放和質量的重新調整.其實,在歷史上,地球重來都沒有平靜過,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在不斷的地質構造的運動中.大的,有板塊漂移,造山運動;小的,有斷裂帶,火山活動,目前的喜馬拉雅山,就是構造運動的產物,而這些構造活動,都會表現為地震.大的地震,往往伴隨大的構造運動,比如,這兩年的大地震,基本上都發生在板塊的邊緣.但這兩年的地震,確實太頻繁了,具體原因是由於,目前的地震,不僅僅是構造運動,而且在其上還疊加了氣候變化的影響,特別是人類排放二氧化碳對構造運動的影響,導致地震頻發.具體的說就是,人類在最近100年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溫快速升高,南極、格陵蘭和各個大陸的冰川快速融化,融化的冰雪水流入大海,導致地殼的質量在海陸之間重新分配,而這種地殼上的質量重新分配會破壞原有的地殼和地幔的重力平衡,為了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地幔會重新調整它的質量分配,而這種調整,必然會伴隨板塊的垂直或者水平運動(當然,應該主要是垂直運動),這種板塊的運動,必然會引起大的地震.這就是最近全球地震頻發的原因.用通俗一點的話說,事情可以理解為這樣的:在以前,地殼是由兩種板塊組成的,一種是大陸板塊,一種是海洋板塊,海洋板塊的上方是海水,大陸板塊的上方有大陸冰川(南極)和山地冰川地球上雖然有好幾大板塊,但各個板塊的質量和其下的地幔流浮力是基本平衡的,但由於目前人類大量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溫升高,而我們知道,氣溫升高的情況下,大陸板塊上的冰川是會融化的,融化了的雪水會流入海里,這樣,大陸板塊上的承受的質量就會減少,而海洋板塊上承受的質量會增加,當這種過程達到一點程度的時候,受重力平衡的影響,由於海洋板塊上的質量增加了,海洋板塊就會下沉,做垂直向下的運動,而陸地板塊上的質量減少了,陸地板塊就會上升,做垂直上升的運動.而海洋板塊的上升和大陸板塊的下沉,也必然會伴隨著地幔流的調整,地幔流會由海洋板塊下面流向大陸板塊的下面,這樣又會引起海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之間的水平運動.這種大陸和海洋板塊同時的垂直和水平運動,必將引起地震.知道了最近為啥地震這般頻發的原因,我們就可以對地震的未來趨勢進行預測了.由於此次的導致地震頻發的構造運動的原因是由於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冰川融化引起的,和以往地質歷史上的構造運動的誘發因素並不相同,所以,也就有了與以往地質歷史時期所發生的地震不同的特點:1.頻發性,由於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是人類大量排放引起,而這種排放的速度遠遠超過任何地質歷史時期地球二氧化碳的增速,這也導致地球構造運動的快速性,而這種快速構造運動在地震上的表現就是頻發;2.連續性,由於此輪構造運動是由於全球氣溫的升高導致冰川融化引起,而目前全球氣溫還在升高的過程中,冰川的融化也在持續過程中,短時間內不會停止,這也導致地震的發生在短時期內不會停止,地震會一直連續發生,直到全球升溫停止,或者全球冰川全球融化完畢,海洋和陸地板塊達到新的質量平衡;3.全球性,由於目前地震的誘發因素是由於全球氣溫升高,而這種氣溫升高具有全球性,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間的質量調整也具有全球性,所以,此輪地震的發生也具有全球性的特徵;4.越來越劇烈性,由於此輪地震的發生是由於全球氣溫變暖引起,而未來的全球氣溫會繼續升高,升高速率也會越來越快,所以全球以後的地震發生也會越來越劇烈,在可預見的未來地質時期內不會平靜下來;5.板塊邊緣,特別是海洋和大陸板塊的邊緣,和山地冰川特別發育的山地將會是此輪地震的多發區.由於此輪地震是由於冰川融化導致板塊質量調整引起的,所以在板塊的邊緣是多發區,而在山地冰川發育的地區,也會是次高發區.比如青藏高原的邊緣(汶川),各大板塊的交接處(印尼),海陸板塊邊緣(海地,智利).綜上所說,此輪地震不會在短期內停止,只會越來越強烈和頻繁,在此前發生地震的地方還會繼續發生.對世界上來說,智利,舊金山,墨西哥,加拿大,北歐,印度,印尼,日本,中國等都是地震高發區,對中國來說,臺灣,青藏高原邊緣,崑崙山、天山邊緣等都是地震高發區.而相對平靜的地方也有,比如澳洲,非洲,阿拉伯半島等,由於其上沒有冰川,板塊比較穩定,質量平衡比較弱,地震發生應該比較小.在中國,中原地區,新疆準格爾盆地內部內蒙湖北湖南安徽徐州以及中國東部(除了山東半島)地區等板塊比較穩定,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和震級較小.
-
12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地震活動的暫時增加或減少是地震率正常波動的一部分。世界範圍內的上升或下降都不是大地震即將來臨的積極跡象。 近年來地震的數量越來越多,不是因為地震越來越多,而是因為地震儀器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它們能夠記錄更多輕微的地震。
國家地震資訊中心現在每年大約有20000次地震,或者每天大約55次。由於通訊的改善和對自然災害的興趣增加,公眾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地瞭解地震。 根據長期記錄(大約從1900年開始),預計任何一年都會發生16次大地震,其中包括15次7級地震和一次8.0級以上地震。在過去的44年裡,從1973年到2017年,記錄顯示,僅在1976年、1990年、1995年、1999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超過了大地震的長期平均次數11次。 總數最多的一年是2010年,有24次7.0級以上的地震。在其他年份,根據長期平均值,總數遠低於預期的每年16次,1989年只發生了6次,而1988年只發生了7次大地震。
10級以上的地震不會發生。地震的強度與其發生的斷層長度有關。也就是說,斷層越長,地震就越大。斷層是構成地殼的岩石中的一個裂縫,兩邊的岩石沿著它互相移動。已知沒有足夠長的斷層能夠引發10級地震,如果它發生了,它將會延伸到地球的大部分地區。 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發生的9.5級地震,在一個將近1600公里長的斷層上。
任何國家機構和科學家都沒有預測過大地震。我們不知道怎麼做,也不期望在可預見的將來知道怎麼做。科學家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內計算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地震預測必須具備3個要素:1、日期和時間,2、位置,3、等級大小。 是的,有些人說他能預測地震,但他們不是基於科學證據,地震是科學過程的一部分。例如,地震與雲、身體疼痛無關。 沒有定義預測所需的全部3個元素。 他們的預測非常籠統,以至於總會有一場與之相符的地震發生。例如,在未來30天內,某個地方將會發生地震。 如果發生的地震與他們的預測相差甚遠,他們聲稱成功,儘管1-3級的預測與發生的相差甚遠,因此預測失敗。 大多數這樣的前兆經常在沒有地震發生的情況下出現,所以真正的預測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有科學依據,可以用機率的術語來做預測。
幾十年前,根據小地震和不尋常的動物活動進行了地震預報。許多人選擇睡在屋外,因此當大地震確實發生並造成大範圍破壞時,他們得以倖免。然而,通常沒有大地震跟隨這種型別的地震活動,不幸的是,許多地震之前沒有任何前兆事件。 提高建築物的安全性,而不是試圖完成短期預測,把精力集中在長期減輕地震危害上。
-
13 # 衷心祖國
地殼變遷,那是因為地球是一個活體,就像是人吃飯掉飯粒,本來路上很平坦也要有摔跟頭的一樣,是大自然的表現,就像是三葉蟲時代,海洋變成高山陸地的意思是一個道理。事物都是在不斷地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不是靜止不變的。
-
14 # 有朝一日2132
進入2020年國內外頻繁出現地震,不完全統計:僅國內5級以上的地震就有6次,5級以下的地震約有13次,頻數之多聞所未聞。小震多而大震來,無數次的小震終會帶來滅頂的大震,人類在大自然面前蒼白無力,做好準備,自求多福吧。
-
15 # 使用者6905872345697
地球被人內圓形挖變長形,在自己的軌道上行走,造成越軌,氣候產生變化,在行走的過程產生凸凹不平產生地殼震動。遲早一天地球滅了人內。
-
16 # 李明久888
老叟沒有知識,但是感覺宇宙在改革,地球也再變動改革,會不會出現更大地震,老叟觀察不會岀現九級以上地震,但小地震會出現,地震局注意觀測,
回覆列表
每年的災害,地質性,天氣性,都會有,只不過大家沒有過分的關注過,特別時期人們就敏感一些,所以儘量做好自己工作,善待他人善待生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被危言聳聽者利用,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從小事做起,從每個人做起,愛護我們當下所有,美好生活,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