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棲哈丶

    中國自古就有“窮文富武”的說法。古代的詩人們是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無論順境逆境、無論入仕或者遭貶,他們總是心有所憂,心有所念。念天下蒼生,念江山社稷,真是“進亦憂退亦憂”。

    君不聞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君不聞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洞庭湖“岳陽樓”范仲淹振臂一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黃州江邊,蘇軾的“大江東去”更是令人蕩氣迴腸,感慨無限!

    詩人的心是一顆善良的心。這個世界可以風雲變幻,但永遠不能或缺的就是善良。如果面對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還是依然歌舞昇平,這樣的人除了冷血,還能算什麼?

    藉著今天答題的機會,我想大聲疾呼,那些平日拿著國家奉祿的各種各樣的明星大家們,面對眼前全民抗擊“新冠病毒”的緊要關頭,你們在憂什麼?你們的創作激情哪裡去了?

    水深火熱中的武漢,我只看見了科學家的身影,累到躺下的文藝圈裡的名人,我只為韓紅感動落淚!就在剛才,我聽到了她為醫護人員創作的歌曲《白衣天使》我陪她流淚,我因她感動!

    文藝家們請你們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

  • 2 # 全峰山

    因為這兩個漢字,對錶達事物的程度既簡煉又到位。古代寫詩的人,詩句用字都是經過精煉而選用,所以大都喜歡選中″愁″、"窮″等。

    窮一一對錶達人或事物的程度有″極盡、徹底、絕斷、末端"等之意。而且對所表達事物的寓意徹底、無餘地。

    愁一一對錶達人物情緒程度有″憂慮、鬱悶、憔燥″等之意。而且表達人物愁緒時,顯得極為帖切易懂。

    李白在《將進酒》中的最後一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這一個愁字表達了李白″一生的抱負和無窮無盡的煩腦″。

    李清照在《聲聲慢》中的最後一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一愁字怎麼能概括盡我四十多年的、無窮無盡的、淒涼悲苦的愁緒啊…

  • 3 # 今月寫吧

    詩詞愛好者都知道,中國古典詩詞的表現形式,不外乎以下三種:

    頌歌吶喊(一般指憤懣性質)愁怨

    從現在的角度看,“愁”與“窮”相連,密不可分。而在古代詩詞人的筆下,卻未必如此。

    所以嚴格地來講,題主的問題分為兩部分來回答較為合適。

    中國古代文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品質:憂患意識。

    政權反覆易手,朝代更迭頻繁。老百姓在苦難生活裡萌生的意識,必定是憂患意識。即便生逢太平盛世,詩人於鼓瑟吹笙的歡樂聲中,依然不乏憂傷的聲音。

    孔子說:詩可以怨”。由此開始,“愁怨”,成為中國古代詩詞最基本的腔調。

    春天有春愁:世事茫茫難自料,愁春黯黯難成眠(韋應物);冬天有冬愁:三年悶悶在餘杭,曾與梅花醉幾場(白居易)。

    見月愁: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晏殊);見花愁: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

    仕途多舛愁:平子詩中,廋生賦裡,滿目江山無限愁(陳人傑);當了宰相也愁:一場愁夢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晏殊)。

    凡此種種,正應了范仲淹那句話:“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也?”

    古代文人真的有這麼多愁嗎?也不見得。韓愈在他的《荊譚唱和詩序》中這樣說道: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眇。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說,喜劇充其量不過是個笑話,而悲劇往往能抵達心靈深處。

    有“窮苦”經歷的還好說,沒有這種經歷的怎麼辦?“詩人多事惹閒愁,閉門自造愁如許”(范成大),不得已只好“為文而造情也”(劉勰)。

    上面主要回答了古代詩詞中多“愁”的問題,但歷朝歷代,窮困潦倒的詩人不計其數,因窮髮愁,因窮而哭的詩作也是層出不窮。

    孟效的《移居詩》寫道:借車載傢俱,傢俱少於車。由此詩可以想見,他家徒四壁,貧瘠清苦的生活狀態。

    賈島也有首自況詩寫道: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窮愁淒涼的形象,怎能不讓人徒生悲憫之情。

    當然,名氣最大、境界最高的哭窮詩,非杜甫的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莫屬。孟賈之流,為個人哭窮,當時的杜甫雖然也窮得棲身茅屋,但他在茅屋被風颳倒之後,由己及人,進而為天下窮人疾呼: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由此詩不難看出,杜甫的氣度之大,境界之高,真真切切是無愧於他“詩聖”名號的。

  • 4 # 大才21

    一、首先,古代生產力低下,物質供應不足。

    古時候,由於科技的落後,生產力相對低下,物質生產是求大於供,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民眾(包括一部分詩詞人)處於人類社會食物鏈的底端,經常受物質不足之苦。比如:缺食少穿、受人鄙夷、常年勞作不休等。

    1、端坐廟堂,終身得意,盡享權力帶來的種種好處。

    這類人一般由於時間繁忙,很少有詩詞留下來,即使留,也是盡示繁華。比如:唐太宗、武則天、慈禧等

    2、仕途失意,終身潦倒,同情民眾,有一定的政治理想。

    古往今來,有很多詩人仕途不順,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幾乎就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員,他們同情人民,渴望公平正義,其作品多為鞭撻社會的不公。比如:晉朝陶淵明、唐朝孟浩然、李賀等。

    綜上,從歷史上看,仕途不順的詩(詞)人留下的作品,佔了絕大多數,由於他們地位卑微,多遭白眼,盡嘗世態炎涼。因此,其作品很自然地充滿了“愁、苦”之態。

  • 5 # 紅塵彌勒

    離愁別緒,窮困潦倒,向來是古人藉以抒懷的一種文化常態。

    並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事兒。

    當然了,是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七情六慾,只要是個正常人,那就永遠也逃不過這樣的命結。

    也無論你是凡夫俗子,亦或是優入聖域,哪怕他是神仙眷侶,一樣也有自己的愁情別緒。

    而文學,恰恰就是能夠委婉甚而直接表達個人情志的最佳途徑,也只有透過文字的斑駁離奇組合,才能越發神奇的表現出一個人的當下真是生存狀態。

    確實,古人幾乎將“愁”與“窮”寫到了極致,無論是千古名篇,還是泛泛的乏味之作,都有這樣的情緒或情節隱含在裡頭,且連篇累牘 層出不窮,一樣的情緒,卻寫出了不同的個體感受,實在是各出機杼,各有偏重,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就像辛棄疾在一首詞裡寫到的那樣: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6 # 龐煌久

    在古詩詞中確實含大量的“愁”字和“窮”字。包含愁字的如“借酒消愁愁更愁”,“與爾同銷萬古愁” ,“此情無計可消愁”,“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等無數詩句 。含窮字的如“吾獨窮困乎此時也”,“時窮乃節見,“窮愁千萬端““欲窮千里目”等眾多詩句。可以說,這是一種極其普遍的文學現象。竊以為,此現象原因如下:

    一是和詩詞這種文學載體有關。古人云,文以載道,詩以言志。相比古時文章多用來陳述事實辯理釋道而言,文字凝鍊的詩詞更側重於直接表達情感,表達作者的抱負志向,喜怒哀樂。憂愁是所有人的一種常態情感。因而,在詩詞中就會存在大量的“愁”字。

    其二,詩詞作者多是文人雅士,他們大都聰慧敏感,飽讀詩書,抱負遠大,心懷天下。他們較常人更具憂患意識。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們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他們“位卑不敢忘國憂”。“煙波江上使人愁”的鄉愁,“卻將萬字平戎策,換作東家種樹書 ”的壯志難酬,“我寄愁心與明月”友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情愁,甚至“”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穿”,落花也能引起他們的憂愁。進亦憂,退亦憂。憂愁伴隨絕大多數詩人的一生。因此,愁字必然大量出現在他們的詩詞作品中。

    其三,窮字古義相當豐富。首先指困頓不得志而言。文人雅士多具風骨氣節,“安能折腰摧眉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們不會輕易匍匐於權勢財富之下,因而大多數人也就遠離了權利和財富,命運多舛,人生困頓。如“固將愁苦而終窮”,“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時窮乃節見”等詩句。再有窮字古義還有窮盡、探究,完結等其他豐富含義。這些意思在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接天蓮葉無窮碧”,“人生代代無窮已”,“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等很多詩句中得以體現。當然,貧窮的意思也有,這樣的詩句如“貧窮老瘦家賣屐”,“枉是儒冠遇太平,窮人那許共功名”等。因此窮字豐富的古義是它在詩詞中得以大量應用的原因。

  • 7 # 凡心似鐵

    那是因為真的窮啊!好多詩人都是一貧如洗,靠好友接濟度日,唐伯虎有名吧!天天都是靠紅顏靠好友度日,你說他作品值錢,嗯,沒錯,等他死了之後是真值錢,活的時候一般般換頓酒錢

  • 8 # 平生未有名

    這是正常的,只要是人間有的,就得允許人家寫呀。更何況那時候還沒有各種真理去指導寫詩填詞(有一些奉旨之作,正能量很足,李白都寫過),所以作品常有負能量,要理解。

    日子苦的文人,作品裡窮氣多一些,哀怨也多。日子好過的文人,作品裡窮氣較少,但是哀愁也不少。因為吃不飽,愁,吃飽了,還愁,是人之常情。就好比,我錦衣玉食,但是找不到合適的媳婦,我很不開心。怎麼,不允許嗎?

    宋朝時,經濟文化環境比較好,尤其小市民,日子富,文人們吃飽喝足逛逛妓院,給妓女寫歌詞,何等的高雅。拿今天眼光看,是負能量,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風氣,要批判。但是他們那時候不懂,就是吃喝玩樂,寫詩填詞唱小曲,開開心心。即使南宋時,蒙古兵厲害吧,橫掃歐洲,但是打一個小小南宋,費了老大的勁,還不是因為小百姓日子好過,明裡暗裡的抵抗嗎?要是隻靠著朝廷,早完蛋了。

    那時候據說有文字獄,但普遍來說,不嚴重,因言獲罪死的人少,寫愁寫窮,更死不了人。但是到了明朝清朝,這文字獄可就嚴重了,不小心愁的不對,或者窮的過分,影響了清朝聖主的形象,恐怕就得丟腦袋。別說跨省,發配邊疆,就是殺九族,也是皇恩浩蕩。

    現在人學習寫古詩,就是消遣,挺好的。同樣寫窮,可以寫萬惡舊社會吃不飽,人比黃花瘦。對比起來,現在五千年未有之盛世,每天都是花市燈如晝,哪有什麼人比黃花瘦!一不小心,滿滿的正能量!

  • 9 # 青稞日暖

    關於您的問題:“古代詩(詞)人的筆下充滿了“愁”與“窮”,你怎麼看這個問題?”小暖的回答如下:

    古代詩(詞)人筆下的“愁”大多數是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思緒,而他們的“窮”是真的窮。接下來我就以一首詩分析“愁”和“窮”。

    苦守茅屋戰秋風

    一首詩將“愁”和“窮”同時匯聚在了一起,這首詩大家也都熟悉,那就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們都知道,“詩聖”杜甫有著窮苦淒涼的晚年生活,但是他卻有著兼濟天下的胸懷和抱負。

    非現實的幻想建立在他許身社稷,飢溺為懷的思想基礎上,和杜甫現在的境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起了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在詩詞當中,並不是每一個詩人都會寫“窮”的境況,而“愁”則多一點,愁在哪裡呢?有的是思鄉的愁,有的是懷才不遇的愁,還有的是佳人無期的愁,這種心理上的不愉悅都可以用愁來表示。

    當然也會有人提及“窮文富武”的說法,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但是存在侷限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看書識字是需要花錢的,起初的時候有一定條件才可以看書,而相對而言,練武是不是更加節省一點呢?

    但這種說法是抽象性的,寓意著文人在窮苦的環境下,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現實,從而寫出優秀的作品。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無上三重茅。”這位老詩人在開篇就描述了當時的環境,既寫出自己無奈的“愁”也寫出了自己的“窮”。

    現實和想象做對比“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原本就窮成這樣了,還被一群小孩子搶了飄走的茅草,這能不生氣?蓋房頂的東西被他們抱走了,晚上下雨了怎麼辦?

    可是這些孩子是真的欺負杜甫年老麼?並不是,因為他們也是被生活所迫。於是杜甫對於“窮”的聯想便開始了。他們一定也是沒有辦法才會出來拾茅草,天下還有多少這樣的人?然後就開始他的“愁”。

    一種極端無奈的感情在讀者心中蘊散,也為結尾的千萬廣廈埋下伏筆。

    在詩詞當中,我們從小就學習借物喻人,很多詩詞家藉助外界的環境描述出社會的現實,當然這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關係,他們不敢直說,所以只能悄悄的隱喻出來。

    在這個過程中,想象會和現實做對比,形成一種強烈的諷刺和對比的感覺,引發共鳴。

    窮苦難以掩飾不得兼濟天下的“愁”“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情意真切加以樸素的文字讓這首詩成為了傳奇之作,杜甫一生的命運人們都很熟悉,他不光窮苦,還很難。這跟他所處的社會背景有關係,但更多的是寬廣的胸懷和不得志造就的“愁”。

    而這種“愁”,在古時經常發生。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興高采烈的進京,可最終“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相對於“窮”,大多數詩人還是怕“愁”。

    以上就是小暖對古代詩詞人“愁”和“窮”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稻打苞期怎樣管理能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