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看了很多文章,也寫了一些,越是繼續,越感覺像魯迅先生說的,為了文章而文章,無病呻吟! 像《道德經》《論語》《周易》……千年不衰!對此,你怎麼看?
11
回覆列表
  • 1 # 掃心人

    耐心,現在的人沒有耐心去研究學文。

    而是用更多的時間去看熱鬧,掙快錢,拉關係。

    三年不出一首新歌的歌手,可以用三年的時間去掙錢。

    五年沒拍過戲的演員,願意用明星的身份去帶貨。

    十年都不會看一本書的人,願意用幾個小時看毫無營養的短影片。

    二十年都不知道網際網路的老人們,都知道現在孩子玩的是手機遊戲。

    人們再也沒有耐心等到秋後的成果,開始瘋狂的尋找還沒成熟的野果。

    最先吃到野果的人,成為了網路裡的大紅人,讓那些沒有耐心的人們開始瘋狂的去尋找所謂的成功。

    所以再也看不到青出於藍的年輕人,再也找不到窮人家裡的金鳳凰,再也看不見一首詩詞裡的文字蘊意,再也找不到能寫哲學的有才之人。

    因為大家需要看到的只有一個字:爽。

  • 2 # 梳雨滴荷

    古人千字之文便是經典,如今的我們為什麼不能這般?此問題問的好。我試試來回答一下,我的見解不一定正確。

    1,沒有耐心。我認為,現在的人沒有古人的耐心,沒有專一做學問的思想,雖然現在人學的比古人學的多,但是多而雜,什麼都會點,什麼都不精,更沒有心思坐下來專門研究每一項,尤其是寫文章的,都是應景文章寫的多,圖的是多、快,而不是精。

    2,金錢第一。現在的文人,寫書,做文章多是為了掙錢,有少部分人是憑興趣愛好。沒有人寫作是教育後人,也沒有人肯花費心血去像古人那麼鑽研學問,寫出言簡意賅的醒世之作。像千字文、百家姓、道德經、弟子規,等文章。雖然字不多,但字字珠璣。流芳百世。能起到醒世育人的功效。

    3,沒有古人思想。古人受的教育都是儒、釋、道思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有種負任在肩的氣質。現在的人,只掃自己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古人的思想。所以也不會做出古人那樣的學問。

    4,時代的侷限,社會在飛速發展,人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前進,古代是封建社會,家族富裕的可以讀一輩子書,不做別的。現在可以嗎?現在是憑勞動吃飯。每個人都有工作要做。就算是職業作家,也沒有閒工夫做耗時費力又不掙錢的行當。

    總之,現代人做不出古代人那種千字經典的文章實屬正常。

  • 3 # 河山入夢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我們可能都注意到了這麼一個現象,當我們走進科技展覽館時,一定會感覺到人類社會在科技發展方面,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從我們的祖先剛學會直立行走到今天人類能夠征服太空,登上月球,這個天翻地覆的發展和變化彷彿就發生在彈指一揮間。但與此同時,當我們走進歷史博物館,又會發現,人類在人文科學藝術,比如文字、文學、美術、音樂以及手工製作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和步伐就遠不如科技發展那樣的明顯,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蛻化。每當捧讀千百年前古人先賢那些深刻而生動的著述時,這種感覺尤為明顯。今天有學歷、學位文憑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多,著書立說的人也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書店裡各種書籍琳琅滿目,但是我們很難找到像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諸子百家那樣的經典。這是為什麼?

    我認為從客觀上講,科技高速發展,資訊爆炸如巨浪大潮迎面撲來,社會發展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隨著交通運輸和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飛機高鐵網際網路使我們的生活空間不斷擴充套件而時間節奏大大加快,這絕不是古代靠步行靠騎馬能夠同日而語的。人們的視野也因此更加開闊,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就像最近,萬里之外的美國發生大規模騷亂,我們坐在電視旁收看實時轉播,就彷彿身臨其境。但是也正因為我們的空間大了,節奏快了,眼界開闊了,就總是在不斷渴求和應對新的事物,而對於過去的東西無暇光顧,對現在的東西缺乏深入的探索與思考。古人在研究思考問題的時候,通常有兩個特點,第一他要親歷親為,李時珍寫《本草綱目》,遍嘗百草。徐霞客三十年足行萬里,才寫就了《徐霞客遊記》。第二他所寫的作品要經過時間的打磨,甚至畢其一生就幹一件事情,就寫一本書。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5000言,《孫子兵法》十三篇6076字,這每一個字都是經過了他們大半生的思考,經受了實踐的嚴格檢驗。他們沒有著作等身,但是他們留給後人的,卻是字字珠璣價值無算的偉大經典。如果僅憑道聽途說,東摘西抄,複製貼上,下筆千言,高談闊論,十天半月就出一本書,裡面還別字病句滿天飛,哪裡有可能出什麼經典!由此也不難看出,我們和古人最大的差距就在於缺乏成就事業的定力。

    另外,古代由於書寫工具的侷限,無論在竹簡、糙紙還是布帛上寫字,都要求儘量言簡意賅,否則難以攜帶。這也使得寫東西的人字斟句酌,惜墨如金。

    最後,還有一點需要提及:中國傳統文字正面臨著網路技術越來越嚴重的挑戰。當文字需要用諧音字或者拼音字母替代,否則就無法顯現時,你文章的意思能不讓讀者費勁吃力地去“猜”,就已經很不錯了,你還能奢談出經典?對此,我只能勸君“稍安勿躁”,想開些就好!

  • 4 # 漫條思理

    題主這個問題,讓我首先想到了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的區別。一、古代的文言文,以單音節詞為主。而現代漢語則是以雙音節詞為主。

    詳細地說來,就是,古代文言文中的很多詞,都是一個字就能表示。例如:道可道,非常道。這一句話中,“非”和“常”就不是現代漢語中的“非常”,我們在解讀時,必須將“非”解釋為“不是”,將“常”解釋為“尋常”。

    這也就是我們現在在翻譯文言文時,我們通常都是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片語詞,得到現代漢語的意思。

    而反觀現代漢語,我們大多數的詞語,都是雙音節詞語。也就是我們習慣了用多個字共同表達一個意思。比如“手機”,我們用其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能完整表達這個物體。

    所以,單純的從這個原因來說,古代的文言文顯得更為精煉。

    二、古代的文言文和現代文言文相比,現代漢語詞彙會更多。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很多詞語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的。現代漢語的詞彙量跟古人相比,明顯是多很多的。這樣一來,我們在寫作時,需要使用的詞彙會更多,因此,現代寫作動輒成千上萬。

    而且隨著全球文化的交融,我們還有很多外來詞彙的引入,這也使得我們的漢語詞彙更加豐富,比如:沙發、幹部這些詞語,都是從國外引入而來的。

    三、文言文和現代文字數統計的標準也發生了變化。

    最原始的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文言文都是經過後人加工,加上標點後的文章,韓愈在《師說》中也說過: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這句話裡的“句讀”就是指斷句。古人讀書,先學斷句。

    也就是說,一篇文章的字數,就真的是它的純字數。而現代漢語的文章是包含很多標點的,而標點在文字編輯過程中,也是算入到字數的,這樣一來,也無形當中增加了現代文章的字數。

    四、相比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的虛詞增加了很多。

    現代漢語中,我們的虛詞數量也增加了不少。而在文言文中,我們接觸到的虛詞是有限的。我們有個成語叫“之乎者也”,都是由文言虛片語成的一個詞。我們在讀書生涯中也有這種體驗,文言文的虛詞無非就是那麼幾個。比如:之、其、乎、也、者等等。而現代漢語虛詞不僅數量增多,而且虛詞也是雙音節詞。文言文中的虛詞很多都是單音節詞,但是也有一些雙音節的詞。

    我僅從語法的角度,來分析題主的問題,僅為其中一個原因。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夜釣釣過最奇葩的東西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