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暖花開0802

    首先讓孩子自由發展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立規矩也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給他一個合理的限制。讓孩子自由的發展主要是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空間,遵循孩子的個性及興趣。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立規矩是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而不是大人的方便。所以規矩不必太多,一旦立下就要執行。

  • 2 # 童書媽媽三川玲

    一邊從2歲開始可以先建立規矩的概念,比如大家都在吃飯,大家都很安靜這樣,讓孩子知道大眾都在遵守一些紀律,他也要遵守。

    3歲開始建立具體的規矩,比如飯前洗手、按時睡覺等等。一次不要太多,孩子記不住,3-5個就可以了。

    安全規則是要在3歲前建立的,比如上車要坐安全座椅,在停車場要和爸爸媽媽保持距離,不能亂跑、不能動電源等,這些關於人身安全的規矩越早建立越好。

    3歲以後開始建立行為社會化的規矩,比如公共場合不能追跑、跟小朋友要和平相處、拿東西前要詢問主人等。

  • 3 # jingjing2013

     兒童專家認為“立規矩是父母必須做的一項重要工作”比如在寶寶幾個月後媽媽要把危險品從他身旁移開,你需要幫他來弄清哪些是“可以的”哪些“不可以”,並教會他如何遵守規則並應對挫折。給寶寶立規矩要趁早。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會越來越聰明,寶寶的需求逐漸變成要求,如果家長聽之任之,寶寶的要求幾乎是隨心所欲,完全是無組織無紀律可言。

  • 4 # 蔻蔻愛生活

    給孩子立規矩越早越好。

    先說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依據。​中國的老話說,“三歲看小,六歲看看”,就是說小孩六歲的時候他的個性和行為習慣基本上已經定型了,後面如果還想給他糾正一些問題,效果就不是很理想了。

    一說到傳統思想,很多年輕媽媽就覺得很不屑,認為都是過時的東西,殊不知中國在以前​的幾千年裡,就是看著這些傳統的思想一直引領著歷史的潮流。即使是現在,中國的基礎教育也一直被歐美研究和學習。

    那麼,我們再說一下歐美幼兒教育的思想。​目前國內方興未艾的蒙特梭利幼兒園,其核心思想就是儘早幫幼兒建立一種心理的“秩序”,這種秩序包括對玩具的收納整理,與小夥伴的溝通合作,在家庭中與家長的溝通等等,這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規矩”。蒙特梭利教育創立一百多年來,培養的孩子中取得重大成就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教育方式,而且這些孩子性格心智發展健全,能有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

    那麼,應該怎樣幫孩子建立“規矩”​呢?我認為示範的作用遠遠好於說教。如果你像讓孩子收納玩具,首先你要收納好自己的東西,保持整潔的家庭環境。如果你想孩子彬彬有禮,你跟人說話就應該常常面帶微笑。如果你想孩子喜歡讀書,你就應該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我們所說的“規矩”不是束縛孩子的條條框框,而是讓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幫他建立一種被主流社會欣賞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 5 # 青青寶貝記錄生活

    我覺得3歲立規矩是最好的,好多爸爸媽媽說,會不會太早!我想說一點都不早!因為3歲是一個小孩學習能力,模仿能力是最好的時候,而且馬上都要上幼兒園了!就起床這件事,如果不養成好的習慣,好規矩,大人是天天打,還是天天罵!所以我認為3歲就是立規矩最好的時候!

  • 6 # 愛吃草莓的老仙女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6歲前的孩子正處於發育期,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他,孩子容易為所欲為,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的還是壞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將會變成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對於孩子的人際關係也將有非常大的影響。

    那麼,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立下什麼規矩呢?立下規矩之後又應該怎樣對孩子實施呢?蘭可琪繪本美學生活館整理育兒界的觀點,分享6歲前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1.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孩子有怎樣的行為才算粗野、粗俗呢?比如優優在幼兒園裡跟小朋友搶東西,小朋友不給他他就開始打他,還罵他說:“你要是不給我,我就讓我哥哥把你變成殘疾!”……樂樂這樣的做法,就是粗野、粗俗的行為。

    這一類的孩子喜歡採用暴力的手段,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脅迫,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現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媽媽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確地告訴他:“樂樂以後不能這樣做了,這是粗野的行為,是要挨批評的!”

    然後讓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樣的事情。比如媽媽可以問:“樂樂現在知道錯了,那麼以後要玩小朋友的玩具,應該怎麼做呢?”

    爸爸媽媽心平氣和地引導,在這樣的環境中,聰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尋找到其他的解決辦法,這時候也要適當地給他鼓勵,並給他立下這條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對待自己想要的東西,如何處理已經自己的情緒,如何處理已經發生了的情緒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等他長大後,他也會用這套模式去對待周圍的人,變得更加理性、為他人著想。

    2.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6歲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識才剛剛萌芽,往往很難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

    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他就會毫不猶豫地伸手去拿,覺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像樂樂一樣,總是說:“媽媽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媽媽牽著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別人拿走了,樂樂就會大哭起來……  

    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幫助還記建立自我意識,可以拿著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訴他:“這一件是你的,這一件是爸爸的,這個是媽媽的。”

    幫助他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經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區別的時候,爸爸媽媽也要刻意地多給孩子提問:“這是你的嗎?”讓他獨立地進行判斷,並給他立下規矩。 

    這樣的規矩,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區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這種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他長大後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3.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還不好,自己玩耍的時候總喜歡亂扔玩具,玩厭了就屁顛屁顛地拋開,等著媽媽幫他收拾殘局。這時,不妨就給他立下規矩,每次玩完之後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寫完作業要收拾書桌等等,讓他學會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這樣的規則能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

    4.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在家裡,爸爸媽媽總是“孩子第一”,什麼事情都讓著孩子,飯先給孩子吃,水果先讓孩子挑等等,但是,家長這樣的一味謙讓,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覺得“爸爸媽媽都要讓著我,我是最大的!”,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要克服“小皇帝”“小公主”的壞習慣,要從家長們做起。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並且時時遵守“先來後到”的規則,比如:小區裡跟小朋友一起玩滑滑梯的時候,先來的先玩,後面來的要學會等待……

    這樣慢慢地,幫助孩子形成“先來後到,排隊”的習慣。這樣的規則可以避免他養成自私的毛病,讓他懂得當別人先拿到東西的時候,必須學會等待,並形成一個平等的交往模式。

    5.不可以打擾別人

    當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師表揚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總會很興奮地想要把它告訴爸爸媽媽,無論爸爸媽媽在做什麼事情他們總會毫不猶豫地打斷。這樣容易讓孩子養成不顧一切打擾別人的習慣,長大以後可能會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在集體中生活。

    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壞習慣,爸爸媽媽要在平時生活中有意識地幫他改正,告訴他:“隨便打擾別人是很不禮貌的,你想想,如果寶寶在睡覺,小朋友老是過來跟你說話,寶寶會高興嗎?”

    用心平氣和的引導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他知道被別人打擾是很不開心的事情,然後再給他立下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讓他懂得當別人在忙的時候不應該去打擾他,而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換位思考,也會變得更加善解人意,這樣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6.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家長們疼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還小”處處讓著他,就算孩子犯錯不道歉爸爸媽媽也會一心軟就原諒他了。這樣的處理方法,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媽媽都會原諒我”,孩子沒有了約束,難免會為所欲為,犯更多更嚴重的錯誤。 

    其實,6歲前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已經開始懂事理了,這時候爸爸媽媽要抓住機會,從小就教育他“做了錯事要道歉,這樣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命令孩子對自己說一聲對不起,如果是爸爸媽媽錯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跟孩子一起遵守規矩。 

    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禮貌待人,誠實地面對,並且有勇氣主動承認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學會了反省自己,也開始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了。

    6歲前的孩子,各種意識還處於萌芽階段,是教育孩子遵守規則的最佳時期。這段時間,爸爸媽媽可以減少一點對孩子的溺愛,給他們立下嚴格一點的規矩,並跟著孩子一起認真地遵守,從小就培養孩子遵守規則、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蘭可琪繪本美學生活館繪本閱聽以繪本為引導,發展幼兒的語言、識字、認字能力,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同時,蘭可琪繪本閱聽課程融入了二十四節氣、古詩歌謠等內容,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激發幼兒閱讀興趣的同時,讓孩子能夠在啟蒙年齡有情感、習慣、語言、書寫等認知能力的鍛鍊,幫助幼兒開拓視野,學習知識,大大豐富幼兒的情感,培養幼兒的愛國主義情懷,促進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

    1.基礎啟蒙階段(2-3歲),這一階段主要是透過對繪本的解讀,讓孩子瞭解故事的寓意並加以學習,同時會結合繪本, 讓孩子能夠認讀一些比較簡單的象形文字。

    2.初期認知階段(4-5歲),這一階段在加強對故事寓意理解和學習的同時,加強對漢字的學習。透過塗色、描紅等形式,直接進行漢字教學,進一步強化對漢字的學習。

    3.知識提升階段(6-8歲),這一階段主要是進行傳統文化相關繪本的學習和理解,結合當下比較流行的國學、節氣等民俗文化,進一步延伸到古詩學習、綜合技能提升等方面。在漢字學習方面,則是加強對字、詞、句、文等各個方面的綜合學習,從而提升綜合能力。

  • 7 # 樂妞寶貝

    第一是生命安全的問題,哪些東西是可以碰的,哪些東西是不可以碰的。

    第二讓她知道尊老愛幼,讓她明白老的不容易,讓她等得愛護自己的妹妹。

    第三讓她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吃飯穿衣服都需要自己做。

    第四讓她參與家裡勞動,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掃地,擦桌子等等

    第五去超市的時候,買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如果她想吃零食,那麼只能選擇一樣,兩樣選擇一樣,二選一

  • 8 # 叮噹媽媽育兒

    從2歲多就可以給他立規矩了,適時告訴他什麼是不該做的,就一定不能做,我寶寶比我哥哥家寶寶大一個月,當時我去我哥家,當時我寶寶兩歲四個月,去吃飯的時候我寶寶自己拿著勺子吃飯吃著吃著我沒注意,他就把勺子和小碗扔了,當時的我非常尷尬,雖然是在自己的親人面前,我也忍不住怒火,準備收拾他。當時我看了比他小一個月的侄女正乖乖坐在茶几旁拿著勺子吃飯,更覺得差距太大……我哥後來告訴我,如果他這樣任性的扔掉碗筷,那就應該嚴肅的告訴他這樣是不對,如果需要什麼可以說話告訴大人,如果扔掉碗就代表自己吃飽了不餓,那麼趕到午飯之前是沒有其他東西可吃的……突然覺得這種方式很好,後來我透過這樣的方式嘗試了幾次,很有效果,寶寶不到三歲上的幼兒園,老師反饋在幼兒園吃飯很乖,吃完了還要會告訴老師

  • 9 # 誠言呈語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們都操碎了心。很多家長都非常在意孩子的特長等方面的培養,而 疏忽了最應該交給孩子的“規矩”。您意識到這個問題,說明您的育兒理念非常能夠切中要害。

    給孩子立規矩,其實從他具備自己控制行為的能力時可以就開始了,這個年齡一般是2歲。但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立規矩的方式都不盡相同。

    通常來說,4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會太“懂事”,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這時的教給孩子規矩往往需要父母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比如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孩子儘管聽不懂父母的話語,但對肢體語言會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這可以給孩子的心中種下“規矩”的萌芽。

    在孩子上幼兒園後,幼兒園老師也會教給孩子一些規矩。但家長必須要注意的是,孩子對這些規矩的理解同樣會有偏差。很多孩子會認為幼兒園老師教的一些規矩,只是適用於校園中的,並不能拓展思維,運用到別的方面。這時候需要家長透過例項告訴孩子,有些規矩是具有通用性的。

    在“立規矩”這個方面,最令家長頭疼的應該是8歲以後的孩子。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性格的雛形,也有了自己思考的能力(儘管他們的是非辨別能力並不強)。對於家長教給的規矩會有自己的理解,甚至會有牴觸情緒。

    儘管給8歲以後的孩子立規矩會比較困難,但家長必須儘早讓孩子有“懂規矩”的意識。建議家長們可以參考以下幾點做法。

    一、明確你的態度

    孩子們一直都在努力理解他們的行為會如何影響身邊的人,尤其是父母。這個時候作為父母必須要用明確的態度來告訴他正確的做事方法。如果第一天你同意他在房間裡踢球,第二天又禁止他這麼做,那麼這種混亂的訊號很容易會把他弄糊塗。

    當然,很多家長普遍遇到的問題是,由於孩子太過於可愛,經常會在是非問題上向孩子妥協。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很清楚他的某種行為會軟化你的態度,所以很多孩子學會了撒嬌、耍無賴等“技巧”。這個時候,明確你的態度,不要讓孩子的這種“策略”影響到你,不管他們有多麼聰明和可愛。

    二、不要讓情緒掩蓋真實資訊的表達

    醫學博士威廉·科爾曼(William Coleman)曾經在所著育兒著作中建議:“當孩子被父母的負面情緒淹沒時,他只會看到這種情緒,而不會聽到你在說什麼。”事實上,憤怒的反應只會讓你更加難以控制情緒,並不會對孩子起到什麼作用。所以不要提高你的聲音。當你不得不發出斥責時,要迅速、堅定,嚴厲!

    三、保持簡練的表述

    很多家長在孩子做錯事時,往往會和他講理,並威脅說,如果他不停止胡鬧,就會如何如何。但事實上,過多地與孩子討論,這種方式本身就和變得過於情緒化一樣沒有效果。因為2歲以內的孩子缺乏理解複雜句子的認知能力,即使2-3歲,語言能力相對發達的兒童仍然會因為缺乏足夠集中的注意力來吸收你在說些什麼。

    相反,說一些簡練的、語義明確的短語,重複幾次,並結合語氣變化和麵部表情,效果會好很多。例如,如果你一歲多的孩子拍你的手臂,你可以對他說:“別打媽媽!疼!不打!”一個兩歲的孩子能理解的更多,例如你可以對他說:“不要在沙發上跳!別跳!在沙發上跳很危險,你可能會摔倒。別跳!”

    而當孩子到了3歲,他可以理解簡單的因果關係,所以比如晚上臨近睡覺前可以說:“在看動畫片前,你需要先刷牙。但是你刷牙花的時間越長,我們看動畫片的時間就越少。”

  • 10 # 山東五妹

    我覺得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就應該立規矩,因為孩子什麼都能聽懂了,所以說從小就應該給孩子立規矩,要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規矩範圍,其實孩子小時候就是一張白紙,要想把他繪畫成藍圖,必須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教育方式,千萬別在孩子該學習的年紀給孩子錯誤的教育方式,甚至有的父母給孩子寵的沒邊了,寵的連基本禮貌都沒有了,所以這樣教育孩子是害了孩子,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讓孩子吃好喝好,也不是寵的孩子飛揚跋扈,更不是寵的孩子不知道與人分享和與人相處,給孩子最好的應該是良好的教育,孩子能不能成才可能大人不能保證什麼,但是成人是大人必須幫助孩子做到的事情,因為從小你不不孩子教育好了,將來到社會上會有人幫你教育的,所以說教育孩子要從小抓起。

  • 11 # 嚴化萍

    我認為孩子是在一歲以後,就應該告訴他什麼是好事,什麼是壞事,有的媽媽說了,孩子才一歲他能懂什麼,你就是教她,她也不懂,你要知道現在孩子,雖著咱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孩子越來越聰明,有的孩子一歲以後就特別任性,但是也有孩子特別聽話,多數的孩子都是自己特別嬌氣認性,所以說孩子在一歲的時候,就可以告訴他什麼是錯什麼是對,我的小外孫女就是一個例子,我的女兒和女婿還有她的奶奶爺爺,都管不住她,那時,我的小外孫女才還不到2歲,躺在地上不起來,她的爸爸媽媽也沒有辦法,要是任性起來,就哭起來沒完沒了,我的女兒心疼孩子,也捨不得管她,所以我的小外孫女就是那麼任性,我女兒把我小外孫女任性跟我說了,在過春天的時候,女兒把我的小外孫女給我帶回來了,回來以後還是那麼任性,有一次我女兒因為她做錯事了說她了,她就哭起來沒完沒了,後來女兒怎麼哄都哄不好,越哄越哭,沒辦法我女兒就出去了,就開始管我小外孫女,我告訴她.我說你這個小寶貝你哭起來沒完沒了,上外面給我站著去,那也不聽還是哭任性,我就跟她說,我說小寶貝你還哭,你看看外面幹活叔叔阿姨,為了掙錢買糧食吃,在外面那麼冷的天還得幹活,你看你什麼也不幹,媽媽爸爸天天還得給你買好吃的,你還不聽話,哭起來沒完沒了,還躺在地上不起來,這是好孩子嗎,我說完以後,我的小外孫女就不哭也不鬧了,還跟我說,姥姥我以後聽話,在也不哭不鬧了,也是不躺在地上,從那以後,我的小外孫女可聽話了,現在已經10歲了,學習在她班,都是第一第二名左右,所以我覺的孩子在一歲以後開始引導她,規矩也是根據孩子不同性格的引導,這樣孩子長大以後也特別優秀成才。

  • 12 # 萌然飛雨

    1-3歲開始立規矩,不要認為他還小,我們都是一小一週多以後,他奶奶老說他小憧事就不讓管,結果大點想管也管不了啦很傷腦筋

  • 13 # 二十立青

    三到六歲!

    三歲以前是孩子性格的養成時間!主要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爸爸媽媽的陪伴尤為重要,會讓孩子有安全感,以後做事有底氣,有目標!

    三到六歲的孩子是學習時間!這段時間最適合給孩子立規矩,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一份家規!然後貼在牆上!不僅孩子要遵守,父母也要做好榜樣!

    六到十歲是監督時間!立好規矩就要給孩子監督,讓孩子做到位!如果期間沒有堅持,往往孩子的習慣會半途而廢!而且以後也容易做事不堅持!三天熱度!這些都需要家長的親力親為!

    十歲以後基本上孩子就定型了!馬上進入叛逆期!對家長的管教不再聽!而是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所以十歲以後就應該和孩子進行友好溝通,而不再適合管教了!十歲以後的壞毛病或者好習慣都會跟隨一輩子了!

  • 14 # 花生媽媽huasheng

    孩子1~2歲時就可以開始立規矩了,所說的立規矩並不是像對待成人一樣一板一眼的,應該隨機應變,言傳身教的教育寶寶,讓他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怎樣是對的怎樣是不對的。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從1歲左右的看見家人做什麼就會去學著做,所以給寶寶立規矩要從自身做起。

    像是大人的東西比較有條理,工作完會把東西都收拾乾淨,物歸原位,這一點可以在孩子玩玩具的時候告訴他,讓孩子養成收拾玩具的好習慣,當然有的家長會覺得,1歲多的孩子能收拾什麼呀,不搗亂就好了,其實不然,給寶寶立規矩的過程也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家長要良性誘導孩子養成一些好習慣。對自己的玩具負責任,在孩子玩完玩具後家長要帶領著孩子一起把玩具收拾起來,這樣等寶寶大一些就會覺得,不玩玩具的時候就應該收拾起來。

    家長下班回家之後,會把包包和衣服掛起來,鞋子換好擺正,這些都應該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一歲多的寶寶模仿能力已經很好了,有了好的開始,為以後養成好習慣打下基礎。

    如果想讓孩子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就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圖畫故事書,那麼家長在孩子面前就要減少手機的使用,飯後可以和寶爸一起看看書,這時候寶寶就會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抱起他的小人書看個不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第一任啟蒙老師。很多事情並不是刻板的告訴孩子該怎麼樣不該怎麼樣,而是言傳身教讓孩子去模仿去學習去養成好的習慣。

    孩子再大一點的話,立規矩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要讓孩子從小承擔一些家務活,而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三歲時可以在飯前把碗筷擺好,而不是坐等著吃,要讓孩子知道家庭是孩子和爸爸媽媽共有的,每個人都對家庭有責任。養成自己動手吃飯的習慣,而不是等著讓喂,吃飯不挑食。

    二、做錯事情要道歉

    不要讓孩子養成“倚小賣小”的壞習慣,在家做錯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會原諒他,讓他誤以為別人都是有慣著他的義務,會養成是非不分的壞習慣,所以從小就應該教育孩子做錯事情要道歉,要知錯就改。

    三、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從小要教育孩子要和不認識的人保持距離,陌生人的東西不要吃,陌生人的話不要聽,社會環境很危險,要懂得保護好自己,不要輕易聽信別人的話,教育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四、要遵守和大人的約定

    對自己說出的話要執行,教育孩子要言出必行。比如看電視,小孩子都喜歡看動畫片,有的孩子更是看起來沒完沒了,家長不讓看的話,孩子就以哭鬧相威脅,這時大人就會屈服,孩子是很聰明的,這時候孩子就會覺得找到了家長的軟肋,以後事事以哭鬧相威脅逼家長就範。所以看電視之前家長就應該和孩子約定好看多長時間,時間到了就必須關掉,哭鬧不要理他,時間一長,孩子就知道家長不吃那一套。

    五、不要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很多家庭現在都是6個大人看著一個孩子,各種無理的要求都會滿足孩子,理由就是孩子年齡小,沒關係。其實這樣溺愛孩子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礙”不是愛。等孩子出了家門在外面受到了打擊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因為外邊不是家裡,不會有無限的溺愛和包容,所以這些事情要讓孩子從小了解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身久了,我該怎麼去認識新的女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