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塵埃讀歷史
-
2 # 使用者94944431970
韓信的謀反之心確實有的。雖然這有損我心中大戰神的形象,但是不得不說韓信晚節不保。劉邦是韓信的伯樂,是他發掘了韓信的才能,讓韓信從一個小混混變成了大將軍。所以掙天下的時候韓信是感激劉邦的,韓信最風光的時候是打下了齊國,想讓劉邦封他做齊王,劉邦也痛快答應了。這個時候有點三國鼎立的意思了,劉邦和項羽大戰焦灼,韓信幫誰誰贏,這時韓信的一個手下說讓韓信坐山觀虎鬥,待交戰雙方兩敗俱傷,然後出兵成就霸業,而韓信卻說不肯負漢王,出兵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這段時期,韓信沒有反心。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這話一點都不假,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就開始冷落韓信了。多次降他的爵位,最後居然和樊噲平起平坐了,這個時候韓信有苦難言,劉邦不念舊日情誼,他作為臣子的也預感到好日子不會長久了。這個時候,有個韓信的粉絲將去一個要地任職,走之前對韓信說,我在外地籌集兵馬錢糧,您在朝廷運籌帷幄,時機合適了,就裡應外合,推翻漢朝,建立新朝。韓信同意了,讓他大膽去做。這個時候,韓信反心已定。
本來計劃很完美,劉邦也沒有察覺,但是劉邦的老婆呂雉察覺了,假傳聖旨騙韓信進宮,然後殺了他。可惜一代梟雄竟死於婦人之手,可悲可嘆。
-
3 # 在水一方122097561
謝邀,以我瞭解的資料和故事來看,韓信應該沒有反心吧,至多就是個官迷,不是所有有才能本領的人都想當皇帝,只要自己的抱負能得以實現,只要自己能得到應有的職位就心滿意足了。韓信要反,在統領大兵氣勢正盛時就反了,當然反也不一定能成功,他領的可都是劉邦的兵。韓信功高,但官職卻越來越小,劉邦對他越來越不放心,王侯將相他都當便了,如果不是官迷的話就學張良一歸隱了之,他不知道進退,不知道兔死狗烹。當然對現實不滿,發些牢騷是肯定有的,說些偏激的話,這讓劉邦聽見更不舒服了,就決定除了他,不然劉邦睡不著覺。個人之見,不一定對。
-
4 # 煙雲吐秀
認為韓信沒有謀反之心的人,大多是以韓信沒有聽蒯通之言,在打下齊國後,沒有與劉邦,項羽三國而立,而是選擇不忘劉邦的築臺之恩,站在劉邦的隊伍中,為劉邦統一中國,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了頭功。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論據。
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我們應該首先要搞清一個概念,才能比較客觀的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情況下叫做謀反。當年韓信跟隨劉邦打天下時,天下還是群雄紛爭,項羽是西楚霸王,統領諸侯。在天下還不是劉邦的情況下,韓信如果聽了蒯通之言,與劉邦、項羽三國分立的話,這種情況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叫另立山頭,如果他站到項羽的隊伍中,這叫跳槽,無論哪種情況,都與謀反沒有關係。
原因很簡單,天下不是你劉邦的,每個人都可以拉隊幹一番事業或另選老闆跟隨。這種情況,在當時到處都是,許多人都是這樣,你劉邦也是這樣。陳平就因為轉得隊太多,跳槽太多,被劉邦手下人有許多詬病。
但到了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就不一樣了。如果此時韓信再想再說要另立山頭,再自己出來單幹或者找一些人組團隊來幹,此時,就必定是謀反了,有謀反之心了。因為,不可能不以劉邦為敵,此時的天下是劉邦的,你另立山頭,就是與大漢王朝為敵,推翻大漢王朝,佔有大漢朝的土地和百姓,這就是謀反無疑。這個概念搞清楚了,對於判斷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之心和謀反就簡單多了。
所以說,韓信有沒有謀反之心或者有沒有謀反的實際行動,要看他在劉邦立國以後的動態,如果有另立山頭的想法和動作,這就屬於謀反的性質了。
我們對韓信的瞭解,逃不脫司馬遷的史記,這是我們認識韓信最重要也是最全權威的資訊來源。劉邦幾次奪兵,從封齊王轉封楚王,再到淮陰侯,還用計擒了韓信放到都城加以監視。是正常人都會另有想法的。如果沒有想法,哪就太二了。只是有些可為,有些不可為,韓信這種見過大世面有大能耐的人一定是懂得隱忍的人,所以,也只是在封國中玩玩耍耍,也沒有搞出大動靜來。但劉邦對於韓信這樣人中之虎,總覺得是一個危險,於是會見風使舵的人馬上就會有人上書,韓信想謀反,於是,劉邦說看哦,不是我要修理你是有人說你謀反。於是順勢拿下了韓信。
在這種情況下,韓信確實把謀反之心,轉化成了謀反的動作。 太公司馬遷寫的與陳稀的對話和安排,用現在的話這叫“實錘”。
寫到這我又要說句題外話,我對韓信所有的好印象,總被韓信死前一句“悔不聽蒯通之言”弄得五味雜陳,大丈夫立馬人間,成敗都是真豪傑,悔與不悔到臨頭了,有用嗎?唉,一世英名,到臨頭有點婆婆媽媽的了。
-
5 # 笑嘗歷史百態
韓信有沒有謀反之心,其實並不重要,只要韓信還是異性諸王,只要韓信還相信“分封制”,那麼他就站在了劉邦的對立面,不管他有沒有謀反之心,總有一日被“謀反”或者“被謀反”。
“郡縣制”與分封制是天下的一對冤家,郡縣制在當時來說,是相當超前的思想,其實完全不被99%的人接受的。
我們可以看下秦實行郡縣制的情況:
李斯說,當年周王所封子弟、同姓王甚多,結果怎麼樣呢?“相攻擊如仇讎”。如今天下歸一,豈能重蹈覆轍?秦始皇深表贊同。
整個國家,只有一個人覺得要實行郡縣制,而其他人都認為應該實行分封制度,這是多麼可怕。
所以項羽的起兵,打的旗號就是“恢復六國”,所以他取得了天下人的支援,所以他覆滅了秦,其實郡縣制並不是親滅亡的因素,秦的滅亡主要在於“失在於政,不在於制”。
劉邦似乎懵懵懂懂知道這一點,但是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他知道,他需要天下一統,四海之內只需要一個王,而分封制的諸王,與後世的“王爺”、“藩王”完全不同,這些異姓諸王,有軍隊,有將相,有使節,有徵收稅負的權力,也有釋出政策的權力,他們與劉邦一樣,也是一國君主。
在劉邦看來四海之內只有一個皇帝,而不是一個天子,而對於韓信等人看來,實行分封制是沿襲老祖宗的制度,並沒有錯。所以無論韓信等人有沒有謀反之心,在成為諸王之際,就站在了劉邦的對立面,而自己卻不知道錯在哪裡,一直都是認為劉邦殘暴。
-
6 # 泰山7001
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之心,最明白的人就是他自己,可惜我們無法採訪到他的真實感受,只知道他最後是被冠以謀反的罪名殺害的。
上面是韓信的畫像,個人感覺沒有畫出韓信的神韻。
在我看來,韓信人生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到韓信被封為楚王,直至被劉邦逮捕,這是韓信打拼一生,披荊斬棘,戎馬倥傯,最終達到人生巔峰的時期。
這個階段的韓信,並無反意。他對劉邦更多的是尊敬和忌憚。這從他對項王派來的使臣和自己的部下蒯通的對話就可看出。韓信早年經歷坎坷,投軍後也並未得到重用,是劉邦提攜了他,給了他大展宏圖實現抱負的機會和職權。做為一個毫無根基、沒有一點身份背景的韓信老說,劉老闆絕對是自己的命中貴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韓信自然會捨命相助,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第一軍功。
再以後,隨著梁王彭越的慘死,韓信感到了莫名的恐懼,以至於劉邦要來他的封地狩獵都能讓他胡思亂想,惴惴不安,最後逼殺了鍾離昧妄圖取悅於劉邦,哪知道劉邦連自己一塊都給抓走了。這時候韓信如果相反,他還會殺鍾離昧嗎?他乾脆像英布一樣領兵造反得了,先不論成敗,能保得住自己一時再說。可韓信沒有這麼選擇,他還是想安安穩穩的做個楚王,終了一生的。
韓信人生的第二個階段就是做了淮陰侯,直至走進長樂宮的那段時光。我相信此時的韓信憤憤不平懷恨在心,已經有了反意。
做為一個戰功卓著,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卻屢被猜忌,最終由一個封疆裂土的諸侯王淪落到京城裡被監視居住的淮陰侯,韓信此時的心中可想而知充滿了悔恨和憤怒。以至於老部下陳欷向自己辭行的時候,韓信說出了心裡話:你到了外地,儘管造反就行。到時候我在京城做內應,咱倆裡應外合奪取天下。
可惜此事最終也未能逃過呂后的耳目,韓信被告發了。在長樂宮裡,韓信想起早年蒯通對自己說的話,後悔不已。
他後悔什麼?不就是後悔在他當齊王的時候為什麼不另立山頭,擺脫劉邦的控制,哪怕是在做楚王的時候起兵造反,也比他今天逆來順受最終慘死的下場要好上一萬倍。
-
7 # 史之旅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人心是善變的。幾乎沒有人可以一直維持自己的本心,當外界環境變化時,人心也會隨之改變。
所以,韓信可以有謀反之心,也可以沒有謀反之心。一切都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韓信圖片)
可以說,當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時,韓信從一介平民一步登天,這時他對劉邦是感激的,肯定是不會有謀反之心的。
再到後來,韓信為劉邦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 濰水殺龍且,垓下破項羽,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韓信的貢獻甚至超過了他的主公劉邦,外界環境發生了變化,但是這是韓信還是沒有謀反之心的。史記記載韓信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韓信被封為楚王,不久後又被降為淮陰侯,這時的他肯定是不滿的,史書記載:“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這時的韓信本心已經有了動搖了,樊將軍噲是屠夫出身,韓信當年不也有著胯下之辱般的出身嗎。他看不起樊將軍噲,等於是對自己曾經的否定。本心雖動搖,但他還是沒有謀反之心的,只是想發發牢騷罷了。
真正讓韓信有謀反之心的恰是白登之圍。白登之圍劉邦大敗,不得不向匈奴俯首稱臣,使得其聲望受到了嚴重影響,自古都有對外戰爭的失利而導致國內形勢不穩的,原因自然是統治者聲望下降使野心家跳了出來。劉邦打不過匈奴,韓信又比劉邦帶兵強,國內自然會有讓韓信領兵的聲音。(白登之圍圖片)
但是劉邦白登之圍沒有帶上韓信,後來還把他囚禁在了長安,這使得韓信不滿情緒日益滋生。再加上對自己帶兵能力的絕對自信,終於隨著劉邦日益老去,他挑動和勾結陳豨謀反了。(史書卻有記載韓信謀反)
可以說,韓信是隨著心性的變化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
8 # 小小嬴政
韓信有沒有謀反之心?可以說起初沒有,但之後,他肯定有謀反之心!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在權術方面知識為零,他不清楚這個道理,所以統一天下後,招來殺身之禍。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讓韓信一戰成名,踩著秦國大將章邯的肩膀開始所向披靡。他絕對是楚漢之爭中叱吒風雲的人物,漢軍得到天下,韓信絕對居功至偉。
他助劉邦平定漢中地區;分兵往北擴張擒獲魏王奪取代地;擊敗趙國;向東進佔領齊地;向南挺進,駭下滅項羽。
其實早在韓信平齊敗楚殺廣田等將時,項羽就曾派人遊說韓信,勸他背叛劉邦,用三分天下來做誘餌,那時候的韓信可以說並沒有謀反之心。因為出身卑微,曾受胯下之辱,後在項羽那裡不得志,在劉邦那裡得到了解衣推食的恩惠,殊不知“帝王多寡恩,君臣多負屈”。
劉邦平定天下後,韓信功高蓋主,更是狂妄自大,不屑與周勃灌嬰同等地位,更羞與樊噲為伍,這種現象很讓劉邦生厭。
不得不提的是韓信的謀士蒯徹,他曾建議讓韓信自立門戶,可是他沒有采納,但同時也沒有將蒯徹交給劉邦,這就證明韓信定有謀反之心,因為劉邦也會透過其它途徑聽到訊息!
韓信居功以傲,再加謀士煽動,密謀造反,最終慘死菜刀之下。
-
9 # 史書上冬眠的蛇
要說韓信有沒有謀反之心,我估計最想知道答案的應該是劉邦,其次就是呂雉,至於我們,還真是有點閒操心。不過,韓信有沒有反,永遠是個很好的話題,讓我來閒扯兩句。
首先史記上寫的很清楚,他的一個家丁受到了他的不公正待遇,於是跑到呂雉那裡打小報告,說韓信反了,呂雉一抓急,就派了蕭何去誑韓信入宮,結果。。。這麼看,他不僅有謀反之心,還有謀反之實,著實該殺,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所謂卑不證尊,這事從一開始就沒邏輯。
那為啥還這麼寫,還寫的聲色並茂的?因為這是關乎皇權的事!比方說,男女之間,只要對方有不忠的蛛絲馬跡,你就肯定會認為對方出問題了,這種男女之事,很敏感,而這關乎皇權的事,比男女之事要敏感100倍以上,只多不少,所以你必須佩服。那些在政治上忍的特別真的人,像司馬懿之流。韓信這事,不在乎有沒有,而在乎能不能,只要他能,那就是肯定反了,對不對?所以,我認真的告訴你,他確實有謀反之心,也確實反了!明白了吧。
-
10 # Pan878
韓信有沒有謀反之心?你說有就有,你說沒就沒
我一直都以為,韓信是被冤死的,是劉邦、呂后誅殺異姓諸侯王,不願看見富有軍事才能的韓信給接班人威脅,才設計殺了他。後來我看了《史記》,司馬遷明確記載了韓信謀反的計劃,卻也讓我有了一些懷疑,司馬遷可信嗎?
韓信,熟悉歷史的朋友,甚至愛看電視的朋友都知道,韓信是劉邦奪取天下的大功臣,早在楚漢爭霸之際就已經被封為齊王,擁有廣袤的土地和軍隊,當時的韓信,是舉重輕重的力量,可以說,劉邦和項羽,誰得到他的支援誰就能笑到最後。所以劉邦和項羽都派人爭取韓信,這時的韓信深感劉邦的知遇之恩,拒絕項羽和謀士蒯通的建議,繼續站在了劉邦身邊。
項羽失敗,劉邦立即收回了韓信齊王的封號,重新封為楚王。韓信安安穩穩做著楚王,卻因為收留了舊時的好友,項羽帳下大將鍾離眛,而被劉邦所懷疑,韓信趕緊殺了鍾離眛,把人頭獻給劉邦以示清白。劉邦的疑心可沒這麼容易消除,採用陳平之際,假借巡遊雲夢澤的機會,把韓信綁進了長安。令人很奇怪,如果韓信心有不軌,又怎會輕易送上門去。
韓信被劉邦貶為淮陰侯,留在了長安,可以說是在劉邦的眼皮底下,重重防範。可以說,這時的韓信,要權沒權,要錢沒錢,要兵沒兵,《史記》記載他卻趁陳豨外派的時候,聯絡陳豨準備造反。不久,陳豨果然叛亂,劉邦親自率軍前去平叛,韓信借病不去,留在長安準備偽造旨意釋放囚犯攻打皇宮,可惜被人舉報敗露,被呂后蕭何騙進宮殺了。
這就讓我很奇怪了,手握重兵的時候不反,在人眼皮底下無兵無權的時候要反?而且憑藉韓信的才能,造個反竟然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實在難以令人信服!或許,《史記》也不能盡信吧。
-
11 # 北涼李義山
韓訊號稱兵仙,是漢初三傑之一,幫助劉邦打下天下,成功建立漢朝。
韓信自熟讀兵書,深諳兵法,其打仗最厲害的是攻心,經常兵不血刃攻城掠地,對人的心理把握的十分到位。話說在幫劉邦打下江山之後,國家一片繁榮,國內也穩定。劉邦自然要削建國功臣們,首當其衝的就是韓信了,而且當年劉邦和項羽死戰的時候,如果韓信幫助項羽的話,那麼劉邦必定一敗塗地。這時劉邦想想是很後怕的,這麼大的權利掌握在一個外人手裡,他肯定是不放心的,所以必須想辦法削韓信的兵權,劉邦就以國泰民安,無需戰爭為由,削了韓信的兵權,並且給了他一個無權無勢的楚王,之後韓信又被人舉報有謀反之心,隨後被貶為淮陰侯,至於這個人是誰安排的,我想大家都知道,劉邦是不可能容忍韓信這樣的人存在,這對於他打下的江山是不穩定因素。之後雖然說,呂后夥同蕭何將韓信騙至宮中,殺掉他,但是在宮中發生的事,要說劉邦沒有點頭,他們敢麼?
在我看來,韓信的死,就是劉邦一步步策劃的,不要再說什麼韓信有沒有謀反之心,因為他還來不及有謀反的心,就已經被當局者盯上了,他必須要死。
回覆列表
筆者認為,殺害功臣,是兩千年來封建王朝中屢見不鮮的故技。韓信的死,的確是千古奇冤。理由如下:
一、韓信從無叛漢之意。在楚漢相爭的緊要關頭,韓信擁有舉足輕重的兵力,項王曉以利害,以三分天下為約,韓信沒有反; 蒯通從看相入手,以“貴不可言 ”相誘,以“時乎時,不再來 ”相激, 韓信沒有反,反而說:漢王對我仁厚“,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始終不肯叛漢,怎麼可能在天下平定、禠奪兵權之後,僅憑著一夥家丁和囚奴起而造反呢?
二、漢王久有制信、殺信之心。早在漢王二年,韓信下魏破代之後,漢王突然接管了他的精兵;次年,韓信破趙,漢王自稱漢使, 清晨馳入軍營,奪取他的印符,更換他的將領,又一次突然地接管 了他的部隊;破項羽後,劉邦再一次地突然襲擊,解除了他的兵權, 並且易地安置,把他從齊王遷為楚王。這就是說,韓信始終是劉邦的一塊心病,韓信一天不死,劉邦是一天不得安寧的。
三、韓信謀反,純屬子虛烏有。陳豨是漢王的寵臣,韓信同陳豨素無交往,怎麼可能在他出鎮之前,突然地約他謀反呢?謀反的告發者,只是韓信門下一個有罪待殺的“舍人”的弟弟,這樣重大的謀反機密,怎麼會讓一個疏遠的“下層”人物知道呢?如果真有所謂謀反,就應該昭示群臣,公開審理,為什麼誘捕之後,又將他立斬於長安宮之鐘室,匆匆忙忙地採取這種類似暗殺的手段,滅掉這一個可辯的活口呢?
四、翦滅異己,是漢王預定的國策。查漢朝初年因汗馬功勞所封的七名異姓王的結局,就知道了。梁王彭越、趙王張敖,同楚王韓信一樣毫無反狀,卻以“謀反”的名義被殺。韓王信、淮南王黥布、燕王盧綰,由於劉邦的猜忌和逼迫,不得不走上反叛道路,最終被消滅。只有勢力最小的長沙王吳芮,由於封國偏遠、謹小慎微而得以殘存。看來殺掉一切能征慣戰、功高震主之輩,以安定劉家天下,是高祖預定的國策。
要殺人,藉口總是有的,因此,韓信的悲劇,也就是千古以來開國功臣的悲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