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nny說教育

    作為一個青少兒教育六年經驗的教育諮詢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孩子與成人之間的溝通障礙如下:

    1,“我都是為了你好”型

    有多少家長說過這句話,嘴上說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根本沒問過孩子想要的是什麼,實際上都是父母在操控孩子的生活,把孩子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這樣的父母控制慾望很強,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伸,讓孩子去實現一些自己沒實現的目標

    2,“上下極關係”型

    孩子和父母之間從來沒有平等可言,從來都是孩子做錯什麼事情,父母不是打就是罵,不可能成為好朋友,也沒有和諧的家庭關係,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一定是叛逆的代表

    3,“忽視孩子感受”型

    1,下午兩三點鐘,孩子跟媽媽說餓了,但是媽媽卻說,才吃過午飯,你怎麼會餓呢,不要瞎說!孩子畫了一幅畫,興高采烈的拿來給家長看,家長卻說你畫的是什麼呀,或者說你可以畫的更好,從來沒有在當下誇獎和肯定孩子

    總結:孩子和成人之間關係是否和諧決定著家庭溝通是否有障礙,父母可以多讀一些優秀的家庭教育書籍,比如《正面管教》,《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等等,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 2 # 肯定式教養

    成人與孩子的溝通障礙有哪些?

    我認為成人與孩子的最大溝通障礙在於成人總是用成人的思維換位思考孩子。

    什麼意思呢?

    就是成人認為孩子就是縮小化的成人,他們的大腦只是在在知識經驗上有所不足,其餘的跟成人是一樣的。但是這種認知是完全錯誤的,孩子的大腦思維方式跟成人是截然不同的。

    說到這裡,我推薦父母們去讀一下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他把人的認知發展分為了4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獨特特點,詳細的論述了兒童的思維方式跟成人有哪些不同。

    限於篇幅,我這裡就不多說了,我只簡單的舉個例子。

    前運算階段前(大概6歲左右)的孩子是缺乏守恆概念的,為此皮亞傑還設計過一個守恆實驗。

    他把兩個大小一樣的量杯都裝滿水,然後把其中的一杯倒入另一個又細又長的量杯中,然後問孩子:現在這兩個量杯中哪個水多?或者說一樣多?

    前運算階段的孩子普遍無法正確的回答這個問題。

    這種認知思維方式的差別帶來了巨大的溝通障礙

    這種認知思維方式的差別,決定理解能力的不同。就好比我們跟老外交流,我們說漢語,老外說英語,相互的語言不能理解,當然就產生了巨大的溝通障礙了。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

    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很多時候他覺得自己已經說的很清楚很明白了,但是孩子還是不懂,於是父母就忍不住的生氣發火,以至於孩子對作業產生了抗拒情緒。

    孩子是真的聽不懂父母用成人語言給他做出的解釋,假如父母可以把自己調整到孩子角度,用兒童的思維方式來解釋,那麼孩子就可以聽懂了,

  • 3 # 庭爸談育兒

    孩子與成人之間溝通的障礙還是有非常多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的這些:

    1、媽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家長:我打你罵你還不是為你好,總之都是對的!

    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總喜歡說,打你罵你都是因為愛你,實際上真的是因為愛你才打你罵你嗎?不一定。

    打罵孩子不一定是愛他的表現,但卻一定是情緒化的表現。

    打罵中我們常常在怒火攻心之下,做出用力過猛、唾沫過多、腦紅耳赤等等過度的表現。等情緒過後,才帶有內疚和一些歉意跟孩子說,媽媽想控制好自己,但你也別老犯同樣毛病啊!

    得,說到底繞一圈回來,還都是孩子的錯。

    不得不說,這就是咱們家長的心態。

    2、總是和孩子講道理

    家長:要懂事!講的道理聽了就要理解。

    孩子:媽媽又開始唸經了!

    中國式家長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和孩子講道理,而講道理的情況,可能從很小就開始了,兩歲也講三歲也講四歲也講,而且這種講道理是唐僧唸經似的講道理。

    最後看到的結果是什麼呢?

    孩子左耳進右耳出,現在跟你說好,過一會去玩的時候就都忘掉了,這就是我們不知道孩子聽不懂,拼命給他灌輸所導致的一種結果。

    那麼,還能講道理嗎?最好的講道理方式是什麼呢?

    講道理當然可以,最好的方式是兩種,一個是父母去行動起來,比如要尊敬老人,我們帶頭叫爺爺奶奶,第2個則是講故事,透過親子共讀一起讀書,把道理融合在故事裡面,讓孩子去吸收。

    有這麼多書,利用孩子的心理,孩子喜歡看喜歡聽,埋在裡面的道理就吸收了,這就像咱們吃藥,外面一定要裹一層糖衣,是一樣的道理。

    3、告訴孩子不要驕傲自滿

    家長:看,翹尾巴啦!這樣下去不行,要打擊,免得以後不聽話。

    孩子:(委屈)為什麼考100分還不能高興了?

    很多父母不願意誇孩子,覺得孩子不能誇,誇了之後會驕傲自滿,以後會變得不聽話。事實上的確如此嗎?如果父母看到孩子考100分,告訴他說不要驕傲,你這是必須做到的,一旦考了99分立刻不斷的批評,那麼對於孩子來說他的壓力會特別大,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不自信很敏感。

    很多家長有雙標情節:考得好,那是你應該的;考得不好,這麼簡單的錯你怎麼還會犯!

    總是揪著錯誤不放,孩子會從內疚、傷心、害怕到反感、抑制和無所謂。

    另外重要一點,總被打擊的孩子,會自卑、內向和敏感,童年時期缺乏肯定的孩子,長大後會因為有人對他無意的稱讚而感恩戴德,甚至養成討好型人格。

    所以,不要吝嗇你的讚美,那是有能量的,對孩子來說,可是“補品”。

    當然,咱們可不能隨便說,真棒、真聰明、真乖,這種的沒啥營養,而應該和具體的事情結合起來,進行描述。

    比如,我們可以這麼說:“寶貝,你這次考了99分,媽媽看得也很開心,你告訴我你也非常認真檢查了,這樣做很對。當然了,丟的這一分是因為字沒寫對,你說你是會的,就是當時有些緊張了,那咱們想想看,怎麼防止以後再有這樣的情況呢?”

    或者直接說,“寶貝,表現不錯,這次99分,比你上次考得好,特別是拼音常會寫錯,這次居然都寫對了,很不錯嘛!加油,相信下次一樣能有好成績!”

    表揚孩子之後,再提出希望,這樣的說法,是孩子所樂意,願意聽到的,聰明的父母們,咱們是不是可以換個更好的溝通方法呢?

    4、每次都要你來開燈才行,媽媽開燈就不行,怎麼這麼不可理喻

    家長:怎麼這麼倔?

    孩子:沒辦法啊(嗚嗚)

    一個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他的年齡有可能是兩歲三歲或者四歲,你會發現他有一段時間會有強烈的次序需求。比如回家走路的時候一定要他跑在前面,進到家裡面開門一定要他來開,電梯按鍵一定要他按,鞋一定要自己擺,如果大人代勞,孩子的反應就是哭鬧,非要求重新再來一次不可。

    大人不能理解,覺得孩子這是無理取鬧,但實際上呢,這只是孩子秩序敏感期影響之下的行為,這個時候孩子會變得就像一個完美主義者和強迫症患者一樣,什麼事情都要按照他想的秩序來。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很簡單,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滿足孩子的要求,這不是溺愛,而是認識到這種行為背後,是一種秩序敏感期這樣的成長規律來推動。

    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這種行為就會消失。

    為什麼存在這些溝通障礙呢,往往是因為,我們總是無意識間,就把孩子當成一個小大人來看待,我們掛在嘴上的話,常常是“這孩子真懂事”,懂事的背後,就是這孩子懂我,像個大人一樣。

    真不知道這是對孩子的誇讚,還是一種捧殺?

    對此,你怎麼看?

  • 4 # 陪寶寶寫日記

    孩子和成人的溝通障礙都有哪些呢?

    其實呢還真有挺多的,說起溝通交流這些都是需要技巧的,有時孩子和成人之間的溝通是既缺乏技巧,又存在觀念和思維的不同。

    為什麼這麼說呢?

    1.生長的環境不同,觀念也不同。

    2.孩子的腦發育還都完善,很多事情在成人這裡是平常小事,一轉念就過的事,在孩子那裡就是拐不過彎來。

    3.家長喜歡干涉孩子,這容易讓孩子封閉內心,不願意和家長說。

    4.家長喜歡控制孩子,凡事喜歡為孩子做主,這容易讓孩子以沉默對待和家長的溝通,得不到好的溝通。

    5.家長喜歡利用權威,一溝通不順暢就情緒上頭,以“我是你媽(爸)”來批評孩子,什麼都是孩子的錯的態度,這會讓孩子逃避溝通。

    6.把孩子當成縮小版的成人,凡事都要求孩子理解家長,不允許孩子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這容易讓孩子畏懼溝通,從而逃避現實。

    每年都有很多因為溝通不暢,而造成的鬧劇或者極端,讓人不得不重視這個溝通的問題。特別是親子關係,夫妻關係這些的親密關係間的溝通。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面對親密的親子關係,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態度和增強溝通技巧。一、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大人的依附,也不是縮小版成人,只是這個孩子自己。

    接受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並接受他的不成熟思想,瞭解孩子每個階段的思維能力,用適合那個年齡階段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一歲的孩子不可能聽得懂道理,兩歲的孩子不硬碰硬,三歲的孩子不要求他理解成人,四歲的孩子可以少量的道理來指導等等。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不同,也有他的生長特點,這時家長要掌握好,就能跟孩子相處得很好。

    二、改變我們和孩子說話的語氣和態度,以平和的姿態來面對孩子。

    沒有誰喜歡命令的口語,包括成人自己。微風細雨似的語氣,孩子會很樂一、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大人的依附,也不是縮小版成人,只是這個孩子自己。

    接受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並接受他的不成熟思想,瞭解孩子每個階段的思維能力,用適合那個年齡階段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一歲的孩子不可能聽得懂道理,兩歲的孩子不硬碰硬,三歲的孩子不要求他理解成人,四歲的孩子可以少量的道理來指導等等。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不同,也有他的生長特點,這時家長要掌握好,就能跟孩子相處得很好。

    意和你聊天說話,並且把心事說出來。

    三、放下我們的權威,尊重孩子。

    “我是你媽(爸),你做得不對就罵你打你,為你好。”這樣的語句少用,你的權威會嚇到孩子,孩子為了避免被罵,會逃避和你的交流,甚至不讓你走進他的生活。

    和孩子溝通時放下身段,向和平輩人一樣,孩子更願意什麼都和你說,遇事也會和你商量,找你幫忙。

    四、讓孩子表達自己,不先入為主。

    遇事我們喜歡先入為主,如孩子說今天和同學打架了,那麼我們馬上就會批評孩子打架是不對的,為什麼這樣做。都沒等孩子說完就下結論,這是很多人的毛病。其實有可能是孩子校被欺負,然後反擊呢。 不先入為主,讓孩子說完,表達完自己,我們在發表意見,並分析情況。這樣孩子更能接受,你的理解和體諒讓孩子更信任你。

    五、多理解信任孩子,並鼓勵他們。 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能處理好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在孩子和你商量時,儘量給孩子的是意見或者建議,二而不是結論,給孩子自己解決一些事情,這也能鍛鍊他們的能力。

    六、多看些溝通類的書籍,掌握更多的溝通技巧。 書中自有黃金屋,有什麼不瞭解的或者是疑問,最好去書中找答案,那裡有很多前人和名人們的總結,很值得學習。

    如溝通類的書《非暴力溝通》,《溝通的技巧》,《與青春期和解》這些書都還不錯,還有很多好書你可以上網查查。

    親子溝通的話題一直是值得議論的話題,這個親子的關係也是靠自己慢慢摸索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很多的技巧也是因人而異,不可全套搬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超好用的軟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