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學塘

    為什麼大佬們都不投資校園市場的APP開發?

    隨著高校不斷的擴招,大學生也越來越受到資本的注意,近幾年來涉足校園市場的企業有很多,幾乎覆蓋了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零食商城,列印,二手市場等,但是很奇怪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校園領域做得很成功的企業。這為大佬們投資校園市場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校園市場APP的研發,研發就得請技術團隊開發和維護,這得花一大筆錢,app·開發之後,就要去推廣,據有關資料的統計,現在獲客的成本達到了百元以上。

    即使把自己的APP推廣了出去,也不一定變現,最典型的就要屬超級課程表,超級課程表獲得流量,我想至今沒有一個校園能做到,但是呢,直到現在都困於流量變現裡面。

    企業的第一義是賺錢,而且是持續的賺錢,投注校園app,耗資很多,且不具有很清晰的方向,誰願意虧本去偷校園市場的app開發呢?

  • 2 # E路商城

    我們看APP的盈利點,終其根本是流量,有流量的APP才能轉化效益,帶動周邊,從而產生商業模型乃至轉化為商業模式。

    大佬們看不到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又怎麼會投資呢?

    影響流量的要素簡單的說有三個,APP的受眾面積,APP的服務內容,APP的使用者粘性。

    首先,校園APP的受眾面積,無非是校園的學生和學生所需要的一些周邊服務,學生的生活需求衣食住行,讀書談戀愛,大部分的 APP市場產品已經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美團淘寶58小黃車等等之類的面向大眾的app,那麼問題來了,校園app只能在學校之間流通 ,然而各學校之間有服務共性嗎?

    APP的服務內容,我們打個比方A學校學生若干下載了APP可以直接點選繳學費交網費交電費,且不說學校和教育廳願不願意將這個權利交給APP第三方來做,各學校在服務體系,服務方式的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譬如A大學的學生用的是一卡通,B 大學的學生用的還是學校的磁條卡。資料上就不能互通。APP終究是解決需求的,然而不同校園的學生,其需求範圍不一樣,需求方 式不一樣,解決需求的途徑也不一樣。如何能做到統一化,這是幾乎不可能的。當然一個情況列外,某一非常大的學校為自己的學 生研發了一款APP,已經有了例項。要做所有校園的APP那是很難的。

    APP的使用者粘性,大學生和行業分類不一樣,APP永遠是一個雙向介面,但是這一點在校園APP上的凸顯程度就很弱,一是使用者端的學 生,學生時期養成的使用習慣,作為學生的需要會在3-6年內消失,那麼APP的使用者就會流失。二是服務端的學校和商家,學校基於 教育廳的管理體系下的政治化程度,無法和APP完美對接,對於正常的學校來說,一個官網足矣,那我為什麼要參加這個app呢,二 是商家,你真覺得哪個商家是從學生身上掙大錢,有大利潤的?學生永遠是和低消費掛鉤的,你受眾面積小,服務內容單一,使用者 不穩定,又如何做到薄利多銷?更別說商業模式,大佬們又怎麼會看上這個小餅呢?網際網路是open的,產品永遠都是面向大眾的,只有服務應對需求,沒有APP面對學院。當你給自己設限的時候,路就已經斷了一半了 。

  • 3 # 大師唐Master

    講校園市場的很多,做校園市場的也很多,對校園市場憧憬的人也很多,但真正經歷下來的,都忍不住發出一聲感慨“校園市場不靠譜”。

    為什麼不靠譜?歸根結底就是商業模式不靠譜。

    往近了說,校園市場炒得最火的算是2013-15年上半年。比較有代表性的算是超級課程表和趣分期,給校園外的世界展現的“無限的生機和廣闊的想象”,當時的校園市場有幾大代表:

    學習交友類:超級課程表、課程格子等;

    兼職實習類:兼職貓,校聯幫,實習僧等;

    生活配送類:59store、宅米、八天線上、小麥公社等(餓了麼早已轉型全社會);

    校園金融類:趣分期、名校貸等;

    活動資訊類:小醬油、生活圈、校導網、掌上校園等;

    教育培訓類:91學車等。

    (大學生周邊遊和活動也是一大塊,但想不起來例子了)

    然後就是各大名企的校園部了,如智聯校園、小米校園、聯想校園等。另外校園傳媒這裡先不提。

    但是,上面提到的名噪一時的校園產品,基本上都已經掛了,或者要掛了。

    這還沒提再往幾年前的濃縮一代人青春記憶的人人網!

    吃一墊長一智,所以雖然現在仍有人鼓吹校園千億市場,但隨著15年下半年資本寒冬的劇變,近兩年校園融資的訊息已經越來越少了。

    商業模式的不靠譜總結如下:

    1、可複製性差:學校封閉性的好處在於,你要是能打通校園,那就擁有極高的市場壟斷;但是你能打通清華,不代表能打通復旦;比如部分學校保護政策不允許美團餓了麼進入,你依靠該學校關係,壟斷了該學校的外賣,但很難一統天下;

    2、難盈利:學生消費水平整體偏低,沒有穩定的流量,且流量的後期變現幾乎為零。舉個例子就像你把莊稼培育好了,但收割的卻是別人;

    4、市場渠道難建立:校園渠道基本上1-2年換一波,沒有穩定的渠道,就難有穩定的發展。

    創業成功三大要點:

    商業模式+戰略和過程控制+邊界和核心競爭力。

    這三點,放到校園市場,哪一點都備受挑戰。遵循資源最有效化和最大回報率的原則,就能理解經歷過閉門羹的資本,尤其是洞察一切的大佬,為何對校園投資的興趣越來越淡了。

  • 4 # 物恆軟體

    首先 校園基本都被運營商壟斷 第二 在中國 教育有九年義務教育 高等中學 和高校教育 。高校校園已然成為紅海 不做討論 。高等中學 唯一的目的是高考 而相對的 以高考為目的的補習和課程 等很早前就出現了。而且課業壓力重。九年義務教育 學校和運營商已經深入結合 參照校訊通 其他很難切入 課外來說都打破頭了 沒啥好玩的

  • 5 # 金桔財富

    怎麼沒有,做的最出色的校園app—人人網,就是依賴高校資源起家的,在美國上市了。主要高校這一塊不好做,過去的學生消費能力差,投入產出比不合適。這幾年最賺錢的應該是校園貸吧,也是罵聲一片。

    現在好像高校的學生消費能力都挺強的,慢慢高校資源應該會挖掘出來的。

  • 6 # 阿呆呆了

    校園創業最主要的問題是

    一、學生往往搞不動。一般大學生沒有足夠的視野和能力發現並把握住商機。Facebook之類的在美國校園市場也是難得一見。

    二、社會人士也往往搞不動。因為遠離校園,並不能很好把握學生的需求和環境,缺乏現場感。他們雖然有能力和視野,卻基本對校園市場無感,就算有也往往是自己YY的,並不是學生要的。至於校內網,是需求複製Facebook,靠能力和資源砸的,並不是真的懂學生需求。

    三、既然學生和社會人士都很難發起靠譜的有想象力的專案,投資人又怎麼投的進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到底經歷多少才算得上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