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江風雷
-
2 # 鳳舞九天dj
你們都說錯了!劉伯溫是元朝舊臣,是浙江人士,認為的是浙江黨。大多數都是淮西份子跟朱元璋都比較早,劉伯溫跟朱元璋後很多人都排擠劉伯溫。覺得這個人自恃清高都很不喜歡他。你們都以為劉伯溫傻啊!把自己看的這麼清高不好相處?皇帝最討厭拉幫結派的,還有些事情列如劉伯溫是做人難朱元璋問到有關淮西子弟某某時,劉伯溫說了得罪淮西人士不說又得罪朱元璋。看到一些淮西子弟事情做的太出格不說吧到時候朱要怪罪又顯得不忠說了吧所以在裡面很得罪人。自古以來帝王當道只有奸臣才拉幫結派,只能說朱元璋利用到了這點。淮西黨跟所謂浙江黨這麼牽著。因為李善長勞苦功高身居宰相只有劉伯溫能牽著他這是朱元璋治國之道。為什麼淮西將士大臣都恨劉伯溫就因為這些還有劉伯溫才能嫉妒。劉伯溫治國之才比李善長強的多。為什麼朱元璋不讓劉伯溫做宰相,很多都是因為淮西子弟不服,另外劉伯溫也是一個敢於直說很多事情會頂撞朱元璋怕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為什麼後面朱元璋讓劉伯溫做宰相劉拒絕呢?很多事劉伯溫心裡都清楚。李善長是一個做實事而且還喜歡拉幫結派也是一個小人生怕自己位置被劉伯溫搶走處處跟劉伯溫作對。劉伯溫想做宰相他就有能力坐而且比李善長做的還要好,關鍵朱元璋不是等閒之輩。劉伯溫死前曾經勸朱元璋不要給自己每個兒子封王,可朱元璋不聽你們知道後面發生了什麼?劉伯溫的經天緯地之才是李善長能有的嗎????劉伯溫的才華在朱元璋那裡都擱淺了很多。朱元璋這個人疑心太重,殺氣騰騰劉伯溫說話都是很謹慎的。為什麼朱元璋不太喜歡劉伯溫,而且劉伯溫稱病還鄉朱元璋不準?後面死在胡惟庸手裡?其實死在朱元璋手裡,沒有朱元璋允許胡惟庸有這個膽嗎?你們說這是為什麼?而李善長滅了三族呢?他忠在哪裡?他忠是要有權利才能辦實事。講功勞我覺得劉伯溫高。為什麼?後面沒有劉伯溫計策!陳友諒可能收編了他。那他李善長前面做的還有用嗎?
-
3 # 夜談春秋肥星星
關於明初兩大謀臣李善長和朱元璋,無論民間傳說還是正史中,都流傳著他們的故事。民間似乎更加偏愛劉伯溫,小說演義中將他刻畫成一位能掐會算,料事如神的老神仙。然而在正史中對李善長的描述就相對多一些,對他的評價也很高,是明朝開國功臣第一公爵,堪比漢代蕭何。
就兩人能力而言,到底是如何呢?
其實是各有所長,論謀略,劉伯溫在李善長之上;論治國處理政務,李善長要略勝一籌。
其實李善長和劉伯溫二人,他們都是古代文人的代表,但是他們所代表的是兩種文人的思想與路線。劉伯溫所代表的是理想型的知識分子,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立志透過自己改變這個國家,他們做的是“君王師”的角色,效仿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公卿,為國君出謀劃策,但保持自我人格的獨立,不會被功名利祿所羈絆,也不會對皇權趨炎附勢。他們希望得到帝王的敬重,以超然物外的心態去看待官場,隨時可以抽身離去。這樣就會導致雖然他們的謀略很高,也會為君王提供戰略性的意見,但是實際的投入不會很高。代表人物還有:漢代謀士張良!
因此,李善長和劉伯溫代表著古代知識分子的兩種形態,兩者相比,各有所長,各領風騷!
-
4 # 匹馬戍梁州
李善長和劉伯溫對朱元璋來說,好比劉邦的蕭何和張良。
1.從爵位來看
李善長是南韓公,俸祿四千石,
劉伯溫是誠意伯,年俸二百四十石。
2.從籍貫來說
李善長是安徽定遠人,和朱元璋是老鄉,而且還是淮西勳貴的代表人物。
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以前和紅巾軍是死敵,是浙東黨的代表。
3.從跟隨時間來看
朱元璋攻佔滁州時,李善長投奔朱元璋,是主動投奔。
朱元璋攻佔應天的時候,朱元璋招攬劉伯溫,是被動加入。
4.從結局來說
李善長最後被朱元璋滿門抄斬。是直接死於朱元璋之手。
劉伯溫是被胡惟庸下藥毒殺,不過胡惟庸是奉旨探病,是間接死於朱元璋之手。
5.從職位來說
李善長基本一直是文官之首,中書省丞相。
劉伯溫是御史中丞,基本就是言官或者監察責任。
所以說,李善長應該比劉伯溫強,而民間傳說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劉伯溫應該是被誇大了。
-
5 # 凌煙閣主
李善長的職場情商比劉伯溫要高很多,而且官場經驗也非常豐富,而且李善長搞後勤那可是明末無人能比,朱元璋在前線打仗,而李善長穩坐大後方,源源不斷支援糧草。所以李善長一直都是淮泗功臣集團的頭頭,李善長就坐穩了大明開國文臣之首的寶座。
李善長這個人職場情商高啊,朱元璋當年名頭響了,投奔他的人越來越多,而李善長就考察這些人,挑選其中有才能的人,推薦給朱元璋,連劉伯溫宋濂等人都是李善長推薦的。這樣一來,朱元璋就剩了很多時間,不必為人才缺乏而擔憂。所以說李善長能夠分擔領導的憂慮,這樣人在哪裡都吃的香。
《明史·李善長傳》:太祖威名日盛,諸將來歸者,善長察其材,言之太祖。復為太祖布款誠,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齟齬者,委曲為調護。
這個李善長在朱元璋前期的時候還充當過劉伯溫的角色,他就曾經聯絡朱元璋南渡長江,攻打南京,朱元璋聽從了他的建議,結果還真的成功了,南京是朱元璋打下的最早的根據地,也就是朱元璋能夠和天下英雄爭雄的最大本錢。
而朱元璋攻下南京後,還想打鎮江,這個朱元璋味口有點大,他手下的將領就有的不願意了。這個事情朱元璋也知道,於是他想搞欲擒故縱的把戲,逼迫將領們順從他的意思。於是朱元璋假裝生氣突然發火,要軍法處置這些將領,但是李善長就看出來了,這是朱元璋的計策,需要有人打掩護,搞配合,他立馬跑出來,勸說朱元璋為這些將領們求情。於是朱元璋唱紅臉,李善長唱白臉,就輕而易舉的拿下了不聽話的將領。
《明史·李善長傳》:太祖得巢湖水師,善長力贊渡江。既拔採石,趨太平,善長預書榜禁戢士卒。城下,即揭之通衢,肅然無敢犯者。太祖為太平興國翼大元帥,以為帥府都事。從克集慶。將取鎮江,太祖慮諸將不戢下,乃佯怒欲置諸法,善長力救得解。
劉伯溫的職場情商就有點不夠了,總是有一點書生氣。朱元璋是紅巾軍的餘部,在早期還打著小明王韓林兒的旗號,甚至朱元璋還會在中書省專門給韓林兒設御座,有時候帶著許多手下的文武百官都來拜韓林兒。但是這個劉伯溫就不拜,搞特殊。要知道這可是領導安排的事情,劉伯溫不拜就不拜了吧,還說了一句特別傷人的話,這不就是一個放羊娃嗎,拜他有啥用啊。
為啥說這句話傷人呢,因為劉伯溫一方面他是讀書人看不起放羊放牛的,說白了就是看不起大老粗,沒文化唄。一方面朱元璋當年也是放羊放牛的出身,他手下的大將好幾個比如徐達,湯和都跟著他一起放牛放羊。劉伯溫罵了韓林兒也等於揭了領導的短,得罪了朱元璋,還得罪了他手下一群大將。
《明史·劉伯溫傳》初,太祖以韓林兒稱宋後,遙奉之。歲首,中書省設禦座行禮,基獨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
而且李善長的眼光就比劉伯溫要老辣,看人看的準。劉伯溫雖然學問高,本事大,就是眼光不行。這個李善長在朱元璋還在郭子興手下的時候,就看準了朱元璋能成大事,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時候就去投奔朱元璋了,朱元璋一看這個人歲數有點大,又有點文化,就將他留下來了。
《明史·李善長傳》:太祖略地滁陽,善長迎謁。知其為裡中長者,禮之,留掌書記。
而劉伯溫就不一樣了,劉伯溫是真的沒眼光啊,當時紅巾軍發展的如火如荼,大元朝廷早就腐朽沒落,搖搖欲墜,完蛋那是遲早的事。但是劉伯溫就是抱著元朝這棵樹不放,甚至早年間還配合元朝對付過農民起義軍。
後來朱元璋打下浙江,聽說劉伯溫是個人才,親自帶著禮品請他出山相助,結果劉伯溫就是看不上這個朱元璋,覺得朱元璋這個大老粗不靠譜,沒答應朱元璋。最後朱元璋發展的越來越大,這個時候朱元璋的手下寫了一封信給劉伯溫,這個劉伯溫就出來輔佐朱元璋了。朱元璋很高興,優待劉伯溫。
《明史·劉伯溫傳》及太祖下金華,定括蒼,聞基名,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陳時務十八策,太祖大喜,築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
對於朱元璋來說,淮西功臣集團就是好比馬雲創業的“十八羅漢”,李善長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還沒混出個樣,就覺得這個人有前途,能成大事,早期就加入團隊,是原始合夥人。這些人是可以和朱元璋同生共死,榮辱與共的。
而浙西文臣集團就是職業經理人團體,劉伯溫則是職業經理人。劉伯溫在元朝就是地方大官,元朝不行了就投靠朱元璋麾下。無論怎麼改朝換代,職業經理人在哪裡都有飯吃。
當然李善長最厲害的還是在於他會講勵志心靈雞湯,當然這主要是對朱元璋講。朱元璋一個放牛娃以前過慣了苦日子,本身的見識眼界都不高,投奔紅巾軍也是為了吃飽肚子混口飯吃,沒啥大志向,也沒啥大方向。
這個李善長也不過是一個村學究的水平,可是這個人也能說會道,年齡也比較大。朱元璋聽了雞湯,覺得李善長就是人生導師,立馬打了雞血似的,覺得自己也能成為雞湯中的主人公。
這李善長對朱元璋講的心靈雞湯就是劉邦從一個草根布衣成為皇帝的故事。秦朝末年,天下大亂,漢高祖劉邦也就是一個草根,為人豁達大度,知人善任會用人,五年就平秦滅楚當了皇帝。現在元朝也快要土崩瓦解了,天下大亂了改朝換代了。你和劉邦的所處的時代是一樣的,再說了你家就和劉邦的老家不遠,他當年留下的天地龍氣,你應該接受。學習他的所作所為,你就可以一統天下當皇帝了。
朱元璋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一個草根也可以當皇帝,但是李善長的話讓他改變了以前的想法,原來以前還有個叫劉邦的草根也當了皇帝,原來真的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
這就李善長的比劉伯溫強的地方。
-
6 # 腦洞大開的歷史
其實吧,我不覺得李善長比劉伯溫厲害,恰恰相反,劉伯溫其實比李善長厲害。不扯大話講道理,咱上事實上證據上細節。
朱元璋創業時期,在南京創立小公司。湖北的大老闆陳友諒聽說,緊張了,認為應該乘早把朱元璋的小公司兼併掉,扼殺在搖籃中,於是率領大軍沿江東下,要強吃朱元璋。
歷史上,從長江上游順江東下的軍事行動往往勢如破竹,比如晉滅吳,隋滅陳。這一次,無論實力還是地利,朱元璋都處於絕對下風。為此,朱元璋召集會議,商討如何應對陳友諒。沒想到,會上一邊倒,絕大部分人建議投降或逃跑,主張抵抗的人寥寥無幾。
為什麼?
如果到陳友諒那邊兒去,這些人的職位只會升不會降,不過換個老闆而已。但朱元璋不能降,他若降,按照陳友諒的一貫作風,恐怕殺無赦。所以,朱元璋和當年的孫權一樣,只有死扛一條路。
問題是,怎麼才能打敗陳友諒?
劉伯溫出了個點子:城北為實,打伏擊戰;城南為虛,打心理戰。什麼意思呢?陳友諒的優勢是水軍,而城南水系發達,對陳友諒很有利。所以,朱元璋在城南打心理戰的目的,就是不要讓對方從這裡進攻,而是把決戰的地方放在城北——在那兒,陳友諒大軍必須棄船,經過一大片開闊地和幾座山,那是朱元璋伏兵的好地方。
為了讓陳友諒放棄從城南進攻,朱元璋決定給陳友諒放出兩個訊號:第一,你快點來打我(時間);第二,你最好從城南來打我(地點)。
朱元璋和劉伯溫商量後,回頭找李善長商議。李善長一聽急了:大敵當前,咱們應該爭取時間做好應戰準備,怎麼能讓對方快點來進攻呢?再說了,城南利敵不利我,又怎麼能主動暴露給對手……
朱元璋一聽,心裡有數了,看來還是劉伯溫比李善長強。他解釋說:“陳友諒要是遲遲不來,很可能利用時間聯絡東面的張士誠,對我們進行夾擊。西面一個陳友諒咱都吃不消,張士誠再從東面來襲,怎麼應付?所以應該各個擊破,先集中精力對付西面的陳友諒,東面的張士誠就是小菜一碟了。”李善長聽後恍然大悟,連贊老闆高明。
至少從這件事兒看,你說劉伯溫高,還是李善長高?
-
7 # 歷史百家爭鳴
李善長與劉伯溫,都是朱元璋手底下的開國功臣,他們雖說不是作戰的大將,但他們在政治謀略方面對朱元璋有著重要貢獻。後人也喜歡比較他們倆,有人就說李善長比劉伯溫高明,那麼李善長比劉伯溫高明在哪?
李善長要是比謀略是比不過劉伯溫的,劉伯溫的一首《燒餅歌》就直接完爆了李善長。李善長雖說謀略比不過劉伯溫,但他比劉伯溫有個高明的地方。熟讀歷史的人都聽過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是軍隊打仗,糧草沒有供應上來,士兵飯都沒有的吃,怎麼可能會有餘力打仗,所以糧草供應是打仗的重中之重的事。舉個例子,官渡之戰時,為什麼曹操能大敗袁紹,關鍵就在於曹操把烏巢燒了,這可是袁紹的糧草所在地,袁紹軍隊沒有了糧草供應,吃飯都不能解決,士兵怎麼能打好仗。而李善長最厲害的方面就是會管後勤,是朱元璋當之無愧的後勤主任,善長處理各種具體事務。他管後勤時,不會出現糧食短缺問題,為前線將士運輸兵餉、糧餉,從不缺乏。雖然他不像劉伯溫一樣出謀劃策,不過處理內政方面,劉伯溫是比不上他的。李善長可以說是明朝的蕭何,劉伯溫可以說是明朝的張良。
李善長比劉伯溫高明的地方,就是他會弄內政,這對朱元璋威脅不會大,朱元璋不會過於提防他,不像劉伯溫料事如神,是個謀臣,朱元璋反而覺得威脅大。所以明建國以後,李善長被認定為明初文官第一人。
-
8 # 毒刺劍客
李善長是在朱元璋起兵時就一直跟隨的謀臣,除了出謀劃策,還要擔負朱元璋管轄區域除軍事以外的其他所有吏治工作。
劉伯溫是朱元璋成為一方諸侯之後跟隨的謀臣,善於謀略,短於落實。劉伯溫比李善長學識更淵博,思考更深入,在一些治國理政的大方略上,劉伯溫的眼光比李善長遠得多。
如果非要說李善長比劉伯溫強的地方,那就是溜鬚拍馬的本事。劉伯溫是大才子,自命清高是文人的通病,劉伯溫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劉伯溫雖然很有才,也很聰明,但有時候把天子該說的話都說了,把天子的心思琢磨的太透,反而引起朱元璋的不滿。
李善長在戰略眼光方面不如劉伯溫,但這恰好是劉伯溫的長處,朱元璋的剛愎雄猜,註定了他不允許臣子比自己強,不能比自己考慮的更深遠,李善長懂得隱忍,收斂自己的光芒,讓朱元璋覺得自己老邁昏聵,最後得以告老還鄉,如果不是弟弟李善信涉嫌謀反,李善長是可以善終的。
-
9 # 老玩童gan
李善長在朱皇帝眼中,比劉伯溫強太多,原因如下:1、做實事能力,李善長一直相當於宰相,負責明朝糧草軍需供給等,以及在朱皇帝外出打仗,負責大本營留守等重要崗位和實事,劉伯溫就是參謀,動嘴皮而矣;2、為人處世能力,李善長對上對下均能溶入其中,且是朱皇帝忠實擁磊,劉伯溫卻清高,對誰都不熱心;3、背景,李善長在元廷不得志,未高中過,也未當官,而劉伯溫是元廷進士,做過元官,朱皇帝為最低層漢人,對元廷官員內心憤恨;最後劉自作聰明,總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甚至在民間在官內,名聲都超過朱皇帝,朱皇帝天縱奇才,當然不答應,而李善才是朱皇帝粉絲,祟拜朱皇帝,朱皇帝能很好使用啊!綜上,比老闆聰明的人,一般不受老闆抬爰的。
-
10 # 談古論金
要確認這一點,需要顛覆一個相對習以為常的認知,即認為軍事哲學中奇謀重於治戎、將略優於理民之幹(借用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的觀念,也就是說,兵法比軍法重要的觀念。
在這個觀念的統攝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劉邦對張良的評價)的功用被放大,而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劉邦對蕭何的評價)的功用被弱化,而實際上,兩者之間,何者是源何者是流何者是根本何者是衍生,需要辨別清楚。
打仗,首先要有兵在手,才談得上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軍法講得就是如何做到有兵在手。
士兵如何徵集募得?完成徵召之後怎麼按照編制組織起來?有了編制好的部隊,武器和給養怎麼解決?怎麼將其訓練成來之能戰的職業武裝人員?換言之,軍隊從徵召到組建,從管理到後勤保障、技術訓練,都屬於軍法的內容。
這些內容一切運轉正常的時候看似平平無奇,但一旦哪個小細節出現問題,那麼軍事行動就會喪失最基本的條件,將帥的智勇將無用武之地。
我友茅臺兄說過:
一切忽略社會性與背後制度因素對軍事力量所起作用的軍迷都是偽軍迷。其意庶幾近之。要之,李善長的主要職責在軍法領域,而劉伯溫則在兵法領域,李善長就是朱元璋的蕭何,而劉伯溫等幾個人加在一起才是八爺的張良。
套用現代商業機構的結構框架,李善長就是CFO兼CHO,而劉伯溫則是Merger&Acquisition Consultant,都重要,但重要程度不同,朱元璋給兩人的封爵酬庸也有高下之別,這除了以加入朱元璋集團的早晚為代表的資歷深淺(李早劉晚李深劉淺)和李善長是濠泗核心集團成員而劉伯溫不是之外,和上述的重要程度也有關聯。
劉伯溫的知名度還有因為民間傳說放大的一面,此處不贅。只想說,李善長比劉伯溫強雖然可能和我們的固有觀念相悖,但自有其道理。
-
11 # 覃仕勇說史
答:提這個問題的人不要誤導別人嘛,李善長哪裡比劉伯溫強了?!
我認為,論能力,劉伯溫可以甩開李善長半條大街。
有人會跟我爭,李善長怎麼不比劉伯溫強了?李善長可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冊封的明朝開國第一文臣!
的確,朱元璋於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授李善長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封南韓公。當時獲封公的,也只有六個人而已,即:李善長、徐達、常遇春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其中李善長位第一,制詞比之蕭何。而劉伯溫只封了一個伯,誠意伯而已。
但是,比強論弱,說的是能力,不能單純以官位高低來量度能力吧?
要知道,世間身居高官,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謀基事,空佔著職位不做事,白吃飯的貪官、庸官多得是;同時,懷才不遇,沉淪在鄉野間的大聖大賢也不計其數。
還有人繼續爭,明太祖朱元璋頒發給李善長的制詞,那是將他與漢之蕭何相提並論的喲。
是的,明太祖朱元璋在頒發給李善長的制詞裡,是把他比喻成蕭何,但也不要忘了,朱元璋也親自說過劉伯溫為“吾之子房”,即把劉伯溫說成是自己的張良。
不妨想一下,蕭何和張良,到底誰的能力更強一些呢?
不用糾結了,我告訴您吧,如果劉邦把蕭何負責的那擋子事交給張良做,張良做的一定不會比蕭何差;但是,注意這個“但是”,但是,張良的奇謀異策,蕭何那是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的!
同樣,如果把李善長做的後勤事務交給劉伯溫做,劉伯溫一定做得更好;但劉伯溫做的事兒,李善長就根本做不來。
只不過,劉邦對蕭何的信任,遠勝於張良——誰教蕭何是劉邦的老鄉兼兒時玩伴呢?
同樣,李善長也算是朱元璋的同鄉,而且是農民出身,從龍較早;對比一下,劉伯溫是浙江人士,是從元朝陣營過來的,早年還在處州和朱元璋幹過仗,從感情上來說,誰親誰疏,一目瞭然。
回到能力比較上來吧。
劉伯溫自小有“神童”之譽,十二歲就考中了秀才。不過,由於元朝有規定,考生必須到二十五歲才可以參加鄉試,劉伯溫讀書讀到十六七歲,已經具備了考取舉人的才力,但苦於不能參加考試,只好遊訪尋找《六甲天書》、《奇門遁甲》等書研究,到了二十二歲,不願再等,虛報了歲數,參加鄉試,一舉考取了舉人,改年,參加會試,又考中了進士。
可以說,劉伯溫是元朝最年輕的舉人、最年輕的進士。
李善長雖然也讀過一些書,但拼死也考不上一個小小的秀才。
劉伯溫和李善長相比,誰有才學?
這簡直是和尚頭上的蝨子,明擺著。
再舉一個例子。
龍鳳六年(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親率大軍東下攻取應天,同時約張士誠出兵策應。
訊息傳來,朱元璋集團裡的大小官員慌亂作一團,其中也包括了李善長。
劉伯溫卻鎮定自若,勸朱元璋設伏邀擊,並獻上康茂才詐降誘敵之妙計。
朱元璋心領神會,連連稱妙。
可憐老實巴交的李善長莫名其妙,一個勁地追問朱元璋:“現在大家都害怕陳友諒殺來,劉伯溫怎麼還要派人去詐降引誘他來?”(原話是:“方以寇來為憂,何為更誘致之?”)
詐降誘敵的目的,就是規避開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會兵,提前結束與陳友諒之間的決戰,再騰出手來擊破張士誠,就這麼簡單的戰略思想,李善長卻大惑不解,可知是長了一個榆林腦袋。
朱元璋哭笑不得,只好耐心向其解釋:“使二虜相合,吾何以支?先破此虜,則東寇膽落矣。”
還有,龍鳳十二年七月,朱元璋準備發全力殲滅張士誠了,門外漢李善長又賣弄起軍事知識來,一副老謀深算的模樣,勸阻朱元璋說:“張士誠雖然遭遇小挫,但實力還在,我們還是不要輕舉妄動。”(原話是:“勢雖屢屈而兵力未衰,士沃民富,又多儲積,恐難猝拔,宜俟隙而動。”)
朱元璋忍無可忍,啐罵道:“彼敗形已露,何待觀隙?!”
看看,開國第一文臣李善長的能力,就在這個水平線上。
那些說李善長能力比劉伯溫強的人,拉倒吧。
-
1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在謀略上是超過李善長的,而且劉伯溫給朱元璋所出的計謀,都是戰略性的,涉及大政方針的。劉伯溫對於朱元璋的作用,相當於張良對於劉邦的作用。可為什麼,朱元璋最後封李善長為公爵第一人,劉伯溫卻只得到伯爵的待遇呢?
(劉伯溫劇照)
我覺得這件事,主要原因在於劉伯溫對朱元璋事業的投入度,沒有李善長的大。
無論是劉伯溫還是李善長,都是古代的知識分子。不過,他們所代表的,是兩種型別的知識分子。
劉伯溫所代表的,是立志做“帝王師”角色的知識分子。這樣的知識分子,有一肚皮的學問。在天下大亂的時候,他們對天下大勢看得清清楚楚,也知道當下的諸侯中,哪些人是能夠成大氣候的真命天子,哪些人只不過是混世魔王。
不過,不管是混世魔王,還是真命天子,他們都不會和他們靠得太近。當混世魔王來請他們的時候,他們固然不會跟著他走。就算真命天子,他們投入度也不會很高。他們可以給真命天子出主意,講大政方針,但不會被真命天子所奴役。他們只接受“帝王師”的角色,要的是帝王對他們的敬重。他們也不會過多地接受真命天子給他的賞賜,他們的心態是超然物外的,更多願意過一種遠離紅塵的生活。
(朱元璋畫像)
在這方面,張良為後世的這一類知識分子做出了傑出的榜樣。張良在和劉邦共事的時候,保持了自己內心的獨立。他不要劉邦封給他太多土地,只接受留地一個地方。他也不接受劉邦的官位,把自己超然物外。
劉伯溫顯然立志要做一個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從元朝辭職回家後,一直過隱居的生活。最後被朱元璋請去,才給朱元璋出了那些好計謀。劉伯溫在幫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也像張良一樣辭官回鄉,想過隱居的日子。
正因為劉伯溫對朱元璋的事業,投入度不高,因此,他所起的作用,就沒有李善長大。所獲得的封賞,也沒有李善長多。
李善長對朱元璋的事業是真情投入。
(李善長劇照)
李善長在朱元璋事業的投入上,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出謀劃策。李善長的出謀劃策和劉伯溫不一樣。劉伯溫更多是大政方針,而李善長出的主意,則都是戰術性的,有非常好的可操作性。朱元璋拿來就可以用,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是後勤保障。李善長相當於劉邦的陳平加蕭何。他不但能夠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在後勤保障上,對朱元璋的幫助也非常大。朱元璋建國以後,李善長更是作為宰相,幫助朱元璋,建立了各種規章制度,鞏固了大明王朝的統治。
三是人才推薦。李善長不但幫助朱元璋起草招賢納士的文稿,給朱元璋塑造了光輝的形象,讓天下有識之士都爭著來投奔。而且親自稽核,幫助朱元璋選拔人才。
可以說,李善長對朱元璋的事業,是全方位的投入。在古代知識分子中,他的角色定位不是“帝王師”,而是“帝王相”。是希望當帝王的宰相,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正因為李善長投入得比較多,很用心,因此,他所起的作用才更大,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建立的功業才最多,也才被朱元璋封為公爵第一人。
當然了,也正是因為李善長投入度太高,在朱元璋的事業中,留下的痕跡太多,所以朱元璋對李善長才特別忌憚。最後借胡惟庸的案子,把76歲高齡的李善長處死,其家族也被一併殺了70多人。
(參考資料:《明史》)
-
13 # 深度文史
朱元璋稱帝后,第一件事就是對追隨他的臣子們論功行賞,李善長憑藉首功被封為大明第一功臣,位列公爵,官拜宰相。然而劉伯溫卻只封了一個伯爵,官至太史令。要知道朱元璋封賞的公爵有6位,侯爵有50來位。到劉伯溫的時候,很顯然他排位較後了,他的功勞肯定抵不過李善長。那麼到現在來看,為何劉伯溫的名氣會超過李善長,甚至世人只知有伯溫,不知有李善長的這種說法?
李善長可以說,從朱元璋還只是有一塊地的時候就追隨他了,直到朱元璋奪取南京應天府,這幾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李善長為朱元璋出謀劃策,一步步壯大勢力。並且定居南京後,李善長作為丞相為朱元璋供給後勤,無論是朝局還是運糧,李善長都打理得相當出色,讓朱元璋一心奔赴前線,免去了一切後顧之憂。有句話說:”再猛的良將也怕缺糧和斷糧。“李善長從來都沒有讓朱元璋失望,前有謀士之力,後有後勤之功,李善長作為大明第一功臣實至名歸。
而劉伯溫是在朱元璋與陳友諒生死一戰之時才開始冒尖,為朱元璋出力,獻良策,打敗陳友諒,可謂一戰成名,但他的成功離不開朱元璋的天才指揮力,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可以這麼說,因為劉伯溫先提出作戰計劃,這份計劃促使朱元璋腦洞大開,使得計劃變得更豐滿。所以,在朱元璋驕傲的內心裡,他覺得自己也很聰明,那麼劉伯溫充其量就是他的一個謀士。也因此,朱元璋只封賞了劉伯溫一個伯爵。
歲月流轉,歷史也演變成了人們茶餘飯後閒談的一件趣事,就李善長這事來說,明明他是第一功臣,為何劉伯溫的名氣卻超過了他,並且至今讓世人津津樂道的一句話還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伯溫的名氣超過李善長,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軍師崇拜
在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之後,劉伯溫又參與了他的滅元大計,而這些謀略有一半屬於劉伯溫的功勞。也可以說,劉伯溫成了朱元璋半個軍師。 朱元璋也這樣評價劉伯溫:”吾之子房也。“子房是漢代的張良,劉邦的大軍師。讓人記憶最深刻的軍師莫過於諸葛亮,所以世人這樣誇讚劉伯溫:“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諸葛亮之所以深入人心,就是緣於人們對謀略家的軍師崇拜,而劉伯溫也是一代軍師,自然他的名聲就這樣被人們傳唱起來了。並且,在明代以後,文臣的錚錚風骨更讓人爭相效仿,劉伯溫作為文臣軍師更是被推到了一個被歌頌的地步。
二、皇帝推崇
朱元璋論成就來說,絕對可以評為”千古一帝“,從農民搖身變為天子,這是在封建等級時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就過錯而言,他也被後世之人痛罵了幾百年,因為他殺功臣,沒有幾人倖免。同樣,作為第一功臣的李善長被夷了三族。就現今的歷史評價來說,李善長絕對是冤枉的,因為他助胡惟庸謀反,成事後還是第二把手,根本得不償失。但站在當時朱元璋和明王朝的角度看,李善長非死不可。因為功臣倚老賣老,新帝無法駕馭。太祖朱元璋做的決定,其後世子孫必定要遵從,而且對於穩固皇權,朱元璋賜死老臣對朱家來說,絕對是件正確的事情。李善長自然被淪為打擊的物件,但又需要一個人來替代為朱元璋打下天下的李善長,從而這個機遇就降到了劉伯溫的頭上。所以,皇帝推崇劉伯溫,致使他名聲大噪。
三、民間演繹
因為大明王朝皇帝的推崇和文官集團的崇拜使得劉伯溫的名聲遠播,名揚四海。明清又興說書、演義、戲曲,致使劉伯溫的形象成為了一個老百姓心中的舞臺形象,同諸葛亮一般上知天文天知地理,還能夜觀星象。一傳十,十傳百,使得天下皆知。就像真正的諸葛亮也不是戲曲中的那樣,劉伯溫亦是如此。這種民間演繹使得劉伯溫像真正的諸葛亮一樣失去了原本的面目。戲劇的推演,說書的班門弄斧,劉伯溫就這樣成了一個神話,被老百姓崇拜,從而名氣遠超李善長。
-
14 # 歷史簡單說
明朝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第一次封侯,封了六個公爵,二十個侯爵,兩個伯爵,其中公爵有南韓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伯爵就是忠勤伯汪廣洋,誠意伯劉基(劉伯溫)。
李善長是食祿四千石,汪廣洋是食祿三百六十石,而劉伯溫是兩百四十石,如果單從食祿來說,劉伯溫的食祿只有汪廣洋的三分之二,是李善長的百分之六,可見劉伯溫是遠不如劉伯溫。
朱元璋曾經把李善長比作是漢初的蕭何,把劉伯溫比作是張良,這個比較是很恰當的,如果我們再做個比較的話,那就有劉備的諸葛亮與法正,曹操的荀彧與郭嘉,那我們看看劉邦又是怎麼對待蕭何與張良呢?
雖然劉邦說蕭何、張良、韓信是漢初三傑,但是三個人的待遇卻完全不一樣,韓信是王爵,七個異姓王之一,蕭何是列侯第一,而張良是列侯六十二,另外陳平是列侯四十七,這邊當然不是說陳平要勝過張良。
因為劉邦本來是要重封張良的,可是張良想退隱山林,所以是力辭,但是在功臣排名裡,還是比不上蕭何的。開國的功臣的排名,一般有幾個特點,第一,軍功第一,所以武官高於文官。第二,資歷,這個就是看加入的時間。第三,跟開國皇帝的關係,包括親戚關係,朋友關係,老鄉關係。第四,內政後勤補給高於獻策。
那我們再來看看李善長與劉伯溫在這幾方面有哪些差距。第一,兩個都是文官,所以都沒有。第二,劉伯溫是公元1360年加入的,李善長是公元1353年加入的,而朱元璋自己是在公元1352年才投奔濠州郭子興的,可見李善長加入是相當的早。
第三,李善長與朱元璋都是淮西人,而劉伯溫都是浙東人,而我們知道明初功臣大部份都是朱元璋的老鄉,都是淮西人,叫做淮西勳貴。第四,李善長負責內政與後勤補給,而劉伯溫是軍師。
更是出於這多方面的考量,李善長的功勞要遠大過劉伯溫,所以自然是李善長是公爵,而劉伯溫只能是伯爵了。有的人認為李善長能做的事情,劉伯溫就能做得,而劉伯溫能做到的事情,李善長可能就做不得。
這個可不見得,難道張良能做得了蕭何的事情嗎?法正能做諸葛亮的事情嗎?郭嘉能做荀彧的事情嗎?都不能,因為內政工作,更加的繁雜,做軍師的只要管一件事情,而做丞相的是要管一大堆事情,這個難易度是不能比擬的。
為什麼有很多人認為劉伯溫會比李善長厲害呢?這裡面有兩個因素,第一,電視劇的影響,以劉伯溫為主角的電視劇很多,李善長的很少。第二,很多人看中的是出謀獻策,而不看中內政後勤補給的事務。
-
15 # 花木童說史
李善長,安徽定遠人,在朱元璋最弱小的時候投奔朱元璋的,跟徐達、常遇春、馮勝、湯和等構成了朱元璋的鐵桿班底。李善長主要負責人事和後勤保障工作,由於為人圓滑,善於溝通,所以他在前期工作方面還是做得不錯的,深得朱元璋信任,很快混到了淮西集團的首領。在建國後被朱元璋封為開國第一功臣,並授予“南韓公”。 但後來居功自傲,任人唯親,打造自己的小集團,並在朝廷排除異己,最終受胡惟庸案牽連被抄了家。
劉伯溫,青田人。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時人比之“再世諸葛亮”。不僅如此,劉伯溫在軍事方面也有超凡的才能。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橫掃元朝,在戰略決策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堪稱朱元璋麾下第一謀士。平時為人低調,工作認真負責,不計較個人得失。
在御史監察任上,嫉惡如仇,重視法紀,不徇私情,不畏強權,為大明朝的廉政建設做出卓越貢獻。劉伯溫在文學方面也有很深造詣,代表作有:《郁離子》《賣柑者言》等,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對明朝的學術思想走向奠定了重要基礎。
個人認為李善長基於是朱元璋起家班底的領袖,在仕途上遠超劉伯溫。但實際在開創大明王朝基業上作用是不及劉伯溫的。在對後世影響及歷史地位上,李善長跟劉伯溫更不能相提並論了。
回覆列表
劉伯溫是朱元璋的核心智囊,李善長主要負責處理繁雜的政務。不能認為兩個都是謀臣。終劉伯溫一身,朱元璋都不是很待見,主要劉伯溫有朱元璋的洞察力,且見事於未萌,反應之快,對人性掌握之深徹甚至超越朱元璋,這種疏遠恰恰體現了劉伯溫的恐怖之處。李善長帶領群臣處理政務,因此在與人相處當年如魚得水。
不要忘記,李善長的科考可是不過關,劉伯溫是其中佼佼者。能站在一起比智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