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地球在什麼情況下會脫離公轉軌道?
10
回覆列表
  • 1 # 天文線上

    岩石行星的形成途徑,被人們假想成這樣的方式:靠近太陽外圍的塵埃顆粒由於太陽的熱量而融化,從而變得“粘稠”並形成更大的團塊。其中最大的靠重力最終成為一種“真空吸塵器”,吸引周圍的物質。因此,它們成長為千米大小的“微行星”;碰撞變得越來越猛烈,從而使微行星破裂或倖免於碰撞:破裂時,它們形成了較小的天體(小行星);倖存者透過“捕獲”小行星或其他微行星成長為行星。

    在太陽的年輕時期,透過初期的核聚變引起的重力坍塌與膨脹之間的平衡,緩慢地發揮著作用。起初,空間中暫時散發著強烈的太陽風,形成一股帶電粒子流:吹走了殘留的氣體和小塵埃粒子,以至於最終只剩下了約30個大行星。從他們開始形成後來的岩石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條小行星帶,這大概是一個“受保護的行星”: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可能干擾了物質在這裡吸積。其他小行星集中在冥王星以外的柯伊伯帶,而在我們太陽系外面的奧爾特雲中,有大量小的彗星核。

    但是回到Sunny充足的地方。在我們的太陽系初期,能夠經受天體的劇烈碰撞而倖存併成長為行星的微行星之一就是原始地球,這是地球的前體。這個原始地球很幸運,因為它可能差點沒能逃過毀滅:大約在太陽系起源後約5000萬年,即距今約45億年之前,它被比今天的火星更大的天體撞擊。對我們來說幸運的是,它沒有完全撞擊到原始地球,但是碰撞把大量物質拋進了太空(並使地軸傾斜,此後地軸一直傾斜了23.44度)。自從這次碰撞以來,我們的星球被稱為地球。

    被彈射出的物質被地球的重力“捕獲”,繞地球旋轉並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或者,正如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的那樣,是兩個)天體,此後一直繞地球公轉。根據另一種理論,這兩個天體僅在數千萬年後才碰撞形成月球。月球形成的時候可能比目前的軌道離地球更近-可能在大約25,000公里的距離處。那時尚無人能看到更大更亮的月球-但是,近月也導致潮汐變得更強(這是由於近月側的引力比遠月側的引力強而引起的),這導致了熱土表面無法凝結的事實。

    地球表面的變形來自於潮汐力的作用,然而,由於粘性巖體的慣性導致了重力的附加分量,因為地球自轉的速度快於月球繞軌道執行的速度,從而加速了月球的運動,從而使月球運動了離地球更遠。由於保持角動量的物理定律,地球必須因此旋轉得更慢,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時間變得更長。這種發展尚未結束:自從在阿波羅11號飛行任務中在月球上放置一面鏡子以來,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已經被非常精確地測量了——並且每年以3.82釐米的速度增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了一顆酢漿草,能出種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