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希望能舉例說明
25
回覆列表
  • 1 # 雲中闕

    成王敗寇

    《三國演義》,三分天下,說白了就是爭這個天下,權謀,智囊,熱血……這一切最終都為了天下,只會有一個勝者,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 2 # 荷聲茹夢

    整個三國戰爭,基本上都是離不開一個“火”,火燒博望,火燒赤壁,火燒連營,火燒藤甲兵,火燒司馬懿……

    所以用一個成語應該是“火中取粟”!

    整個三國基本都是以諸葛亮為主人公,重要的場合都有他的參與,所以又想起了一個成語“無孔不入”。

    三國演義許多情節都是三次完成,“三顧茅廬”“三氣周瑜”“三英戰呂布”“桃園三結義”……所以又有一個成語“事不過三”。

  • 3 # 史文書苑

    個人觀點:群英薈萃。

    《三國演義》是以曹、劉、孫三家爭奪天下為主線,描述東漢末年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程序。拋開王圖霸業不談,這個時代也是各方人才選擇明主,實現人生價值的大舞臺。

    曹操:文臣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五大謀士,以及司馬懿、毛介、蕭琰等一干頂級人才。武將有張遼、徐晃、樂進、于禁、張郃五子良將,以及典韋、許褚、諸曹和眾夏侯。

    劉備:文臣以諸葛亮為首,加上龐統、徐庶、法正等,武將關、張、趙、馬、黃等,後期的魏延、姜維等也是一等一的良將。

    孫權:文臣有張昭、諸葛瑾、顧雍、虞翻等,武將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以及太史慈、徐盛、甘寧、周泰、丁奉等。

    就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袁紹,也是文有田豐、沮授、審配、辛評等,武有顏良、文丑、高覽等北方名將。

    亂世出英雄,更有無數英才如井噴而至。不談道德修養和人品優劣,東漢末年的各方人才幾乎都是文武雙全,有政治素養,軍事謀略,也懂得國計民生。

    縱觀漫長曆史,三國時期雖然短暫,卻如同長河之中一朵奇特的浪花,絢爛無比。

    正是因為這是個人才濟濟、群英薈萃的時代,才有了《三國演義》這部精彩絕倫的名著,讓後人念念不忘,心嚮往之。

  • 4 # 小駱叔叔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膾炙人口,故事主體起於黃巾起義(公元184年至公元188年),終於孫皓歸降司馬炎(公元280年),差不多敘述了將近100年的歷史故事,要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難度非常大,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它的開篇。

    《三國演義》開篇是來自《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節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然後它的結尾是敘事古風一篇,節選最後兩句: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開篇和結尾儘管不是作者羅貫中自己寫的詞,是引用別人的,不過,我們不難發現一點,就是作者對於“三國”的這一段歷史,最終的感受是“空”和“夢”。

    所謂“空”,是非成敗轉頭空,我們蹉嘆魏國,如果曹操不殺呂布,讓呂布作先鋒,如果郭嘉不那麼早亡,如果曹操不放過劉備,如果能找到像樣一點的軍師來輔助,如果曹操可以再壽命長一點......那麼魏國未必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同樣,我們蹉嘆蜀國,如果不是龐統遭遇“落鳳坡”,如果不是關羽敗走麥城,如果不是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如果不是諸葛亮六出祁山未果......那麼蜀國未必沒有機會問鼎天下的;最後吳國,如果當初有任用龐統,如果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壽命可以再長一點點,三國最後的歸屬依然是一個未知數。

    不過,《三國演義》的魅力就是在於它濃厚的“悲劇色彩”,一切的歷史走向都是不以後人的意願進行的,因為遺憾,所以精彩,當掩卷沉思之際,心中會產生一種失落的、空虛的感覺。

    所謂“夢”,鼎足三分已成夢,相信作為讀者,我們對於書中魏、蜀、吳三國竟然沒有一個可以走到最後,統統都被司馬氏滅掉,成為司馬氏統一天下的踏腳石,心中可謂煩擾不已,很希望這是夢一場!不過,現實終歸是現實,所謂的鼎足三分不過是驚鴻一瞥,最後免不得還是浮生若夢,可惜可嘆。

    因此,如果要用一個成語來高度概括《三國演義》,相信看了以上分析的讀者朋友們已經心中有數,這個成語可謂呼之欲出了!

    什麼,大家說的是“南柯一夢”、“破碎虛空”、“海闊天空”、“四大皆空”、“空前絕後”、“人生如夢”、“如夢初醒”?

    這,這也太腦洞大開一點了吧?

    ......

    庭院深深深幾許?雲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此詞不單是作者李清照個人的悲嘆,而且道出了成千上萬想去恢復中原的人之心情,這對於我們不甘於《三國演義》結局(西晉出現了不堪回首的五胡亂華)的讀者朋友們,是不是有一種異曲同工之感?

  • 5 # 帝國艦長

    明爭暗鬥,爭的是國家統一,實際是為自己謀權篡位,誰是最正統代表漢王室,誰有更多的話語權,誰有更多的兵權,你不聽我,我不聽你,你打我,我打你,暗地裡,窩裡鬥,無非一個目的,大家都想做皇帝。

  • 6 # 衿兒書屋

    可以用“逐鹿中原”這個成語進行概括。原因如下:

    “逐鹿中原”,這個詞語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逐”是指追趕;“鹿”是指圍捕的獵物,這裡指“帝位、政權”。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秦朝的政權將要滅亡,天下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東漢末年,皇帝都是年幼繼位,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權。帝位更替頻繁。爆發了張角領導的黃金起義。董卓篡權,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討伐不利各自散去。

    這十八路諸侯,互相爭鬥,連年戰爭,造成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

    在爭鬥中,地方割據勢力逐漸減少,經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最終形成了曹操佔據中原,建立魏國;劉備佔據四川,史稱蜀國;孫權佔據江東,史稱“吳國”。開始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事情。

    後來,諸葛亮、周瑜、陸遜等死後,蜀國和吳國後繼無人,先後被魏國所滅。

    魏國的皇帝無能,被司馬昭篡權。建立晉國,三國歸晉。

    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歸晉,大約近一百年的時間,天下大亂,群雄都想成其霸業,各自招兵買馬,想一統中原。

    這個歷史狀況用“逐鹿中原”這個詞語描述最為恰當。

  • 7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三國演義》全書能用“三足鼎立”這個成語概括。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互相吞併,搶奪地盤,在一系列的角逐之後,剩下了曹操、劉備、孫權這三股強大的勢力,繼續角逐。孫權佔據江東,力求自保,成就霸業;曹操佔據中原、劉備佔據益州,都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力圖統一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為此三方征戰又拉開序幕。又經過多年的戰爭,誰也沒有徵服誰。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公元222年孫權稱帝,他們把東漢一分為三,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三國。作者的筆墨是放在三國對峙上的,細緻地描寫他們各自的策略使用及每次征戰的結果、得失。我也想過作者偏重於歌頌劉關張,我也想過用“分久必合,和久必分”,也想到用“三國歸晉”,可它們都不是成語,才用“三足鼎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覺得肖戰這次事件會以一個什麼結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