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惡露是指胎兒娩出後胞宮內殘留的敗血濁液等。正常惡露初為暗紅色,繼則淡紅,末為黃色或白色。一般於產後3周左右淨。如產後惡露持續1個月以上仍淋漓不斷,則稱為惡露不絕,又稱“血露不盡”。《女科經綸》有“一月為斯”之說,認為如果惡露量、色、質正常,又無其他症狀,可不作病論。

    【病因病機】

    產後惡露不絕的主要原因是氣虛血弱。其一,素體虛弱,因產耗傷正氣則氣更虛,或產後操勞,損傷脾氣,脾統血,脾氣虛弱,衝任不固,血失統攝,惡露不絕。血為氣母,血去氣亦傷,血失濡養則氣更虛。氣行血行,氣推動血液在血脈中正常執行,氣虛推動無力則血行遲滯,氣虛夾瘀;若寒邪乘虛入胞,與血相搏,則凝結為寒瘀;若精神憂鬱,情志不暢,氣機鬱結,則氣滯血瘀;或宿有癥積,或胞衣胎膜殘留,阻滯衝任以致惡血不去,新血難安,故惡露淋漓不止。其二,產後失血,血屬陰類,陰液虧虛;或產後過食辛熱之品,耗陰傷液則陰更虛,虛熱內生;或情懷不暢,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熱擾衝任,迫血妄行,致惡露不絕。其三,產時不潔,或產後護理不慎,產褥不潔,邪毒內侵,瘀濁內阻,蘊而化熱,損傷血絡,故惡露不絕。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1)臨床表現產婦分娩3周以後仍有血性惡露淋漓不斷,或陰道突然大量出血,伴惡露之色、質、氣味異常,或伴下腹疼痛,即可診斷為產後惡露不盡。如出血過多,可致血崩虛脫。

    (2)婦科檢查子宮較大而軟,多呈後傾位,或伴壓痛。必要時可行診斷性刮宮和病理檢查,懷疑滋養細胞腫瘤者,應先行尿或血HCG測定。

    (3)血液學檢查如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等。

    2.鑑別診斷

    根據病史、體檢及有關的輔助檢查,排除胎盤胎膜殘留和炎性感染,併除外生殖器官腫瘤、產後子宮滋養細胞腫瘤及凝血機能障礙性疾病等,方可確立本病的診斷。

    本病當與妊娠滋養細胞疾病、會陰切開縫合術後出血、子宮黏膜下肌瘤等疾病相鑑別。妊娠滋養細胞疾病除產後陰道出血淋漓不盡外,有時可見咯血、陰道紫藍色結節等轉移症狀,血HCG可異常升高。會陰切開縫合術後出血可見會陰側切口處腫脹滲血。

    【辨證施治】

    本病主要是氣虛血(陰)虛,氣虛失攝、血(陰)虛火旺是其本,瘀濁阻滯是其標。治療當補氣或益血養陰,儘早控制惡露,嚴防血崩。

    本病發生在產褥期,如僅是少量或中等量的出血,一般首選中醫藥治療,辨證按氣虛失攝證、瘀血阻滯證、血(陰)虛火旺證治療,可獲良效。如出血量多,或嚴重貧血,或合併較重的感染,則當中西醫結合治療。

    1.氣虛失攝證

    證候:產婦分娩20天后惡露不止,量多色淡,無臭味,小腹空墜,精神疲倦,氣短懶言,面色㿠白,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弱。

    分析:氣虛子宮失攝,故惡露過期不止而量多;氣虛血虧,故惡露色淡,無臭味;氣虛血少,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㿠白;中陽不振,故精神疲倦,氣短懶言;氣虛下陷,故小腹空墜;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弱均為氣虛之象。

    基本治法:補氣攝血。

    方藥運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黨參20g,黃芪20g,白朮10g,炙甘草6g,陳皮5g,升麻6g,柴胡6g,阿膠(烊衝)10g。

    方中黨參、黃芪、白朮、炙甘草補益脾氣以增統攝之力;陳皮健脾運脾,滋而不膩;升麻、柴胡昇陽固攝;復入阿膠養血止血,共奏補氣攝血之功。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偏寒者,加鹿角膠(烊衝)10g,艾葉炭10g;大便偏溏者,加炮姜5g,砂仁(後下)6g;惡露質黏膩,有臭氣者,加紅藤、敗醬草各15g,薏苡仁15g。

    2.瘀濁阻滯證

    證候:惡露淋漓,澀滯不爽,量時多時少,色黯有塊,小腹疼痛拒按,或有發熱,舌紫黯或邊有瘀斑瘀點,苔黃白膩,脈弦澀。

    分析:瘀血阻滯胞絡、子宮,新血不得歸經,故惡露淋漓,澀滯不爽,量時多時少,色黯有塊;瘀血阻滯,經脈不暢,故小腹疼痛拒按;瘀血久滯,溼濁內生,蘊而化熱,故發熱;舌紫黯或邊有瘀斑瘀點,苔黃白膩,脈弦澀均為瘀濁阻滯之象。

    基本治法:活血化瘀,利濁止血。

    方藥運用:生化湯(《景嶽全書》引錢氏方)加減。

    當歸10g,川芎6g,桃仁6g,失笑散(包煎)10g,益母草10g,紅藤、敗醬草各15g,薏苡仁12g。

    方中重用當歸養血活血,祛瘀生新,為主藥;川芎活血行氣,為血中氣藥,佐當歸以縮宮復舊,亦為主藥;桃仁、失笑散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止痛;益母草既可活血,又能利水,水利則血行;紅藤、敗醬草、薏苡仁清熱利溼,使產後留於胞宮之內的溼濁得以清利。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氣虛,小腹空墜者,加黨參20g,黃芪20g;肝氣鬱結,胸脅脹痛,脈弦者,加鬱金10g,香附10g,川楝子10g;偏寒,得噯稍舒者,加肉桂5g,小茴香6g,炮姜5g,或用少腹逐瘀湯;兼有溼熱下注,惡露黏稠臭穢者,加紅藤、敗醬草各15g,蒲公英10g,馬齒莧15g,薏苡仁15g。

    3.血(陰)虛火旺證

    證候:產後惡露逾期不止,量多色紅質稠,或有臭味,口乾咽燥,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分析:產後失血傷津,陰液虧耗,虛熱內生,熱擾衝任,迫血下行,故惡露逾期不止,量多色紅質稠,或有臭味;虛火上炎則面色潮紅;陰液不足,津不上乘,故口乾咽燥;虛熱內擾則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皆為血(陰)虛火旺之象。

    基本治法:滋陰養血,清熱止血。

    方藥運用:保陰煎(《景嶽全書》)。

    生地10g,白芍10g,山藥10g,川續斷10g,黃芩6g,黃柏10g,熟地10g,甘草6g。

    方中生地甘寒養陰,苦寒洩熱,入腎經而滋陰降火,養陰津而瀉伏熱;陰血虧虛則虛火內生,血熱迫血妄行則惡露不盡,白芍、山藥、熟地、甘草滋陰養血以降火;川續斷陽中求陰,固腎止血;黃芩、黃柏清熱利溼瀉火。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兼氣虛者,加炙黃芪10g,太子參10g;肝鬱化火,兩脅脹痛,心煩口苦,苔黃,脈弦數者,用丹梔逍遙散;感受邪熱,兼夾溼熱者,加紅藤、敗醬草各30g,地榆10g。

    【其他治療】

    1.中成藥

    益母草膏每次20ml,每日3次,開水沖服,適用於血瘀性惡露不絕。

    2.針灸

    (1)體針 取關元、氣海、太溪、足三里、隱白、大敦。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也可針灸並用。

    (2)耳針 神門、交感、肝、子宮,可埋針,間歇刺激。

    【轉歸及預後】

    本病若能及時治療,大多可痊癒。反之,出血日久可導致貧血;如有胎盤胎膜殘留,可繼發感染;嚴重者可因出血過多而昏厥,需積極搶救。對於產後出血淋漓不止達2~3個月者,應高度警惕妊娠滋養細胞腫瘤,宜做相關檢查。

    【預防及調護】

    1.剖宮產時應合理選擇切口,避免子宮下段橫切口兩側角部撕裂,合理縫合。

    2.產後出血可追溯到第3產程和產後2小時,陰道流血較多或懷疑胎盤胎膜殘留者,應仔細檢查胎盤、胎膜。若有殘缺,應及時取出;不能排出胎盤殘留時,應探查宮腔。

    3.臥床休息,採用半臥位以利惡露排洩,保持外陰清潔衛生。

    4.積極安慰患者,消除緊張焦慮情緒,避免不良情志刺激。

    5.產褥期禁止性生活與盆浴。

    6.堅持母乳餵養,以利子宮恢復。

    7.飲食宜清淡且富有營養,忌辛辣、煎炸及寒涼生冷之物。

    【臨證經驗】

    惡露,顧名思義,是分娩後所應排除的一種有害物質。西醫學認為,惡露是產褥期胎盤附著部位出血混合宮腔清除的產物從陰道排出,其中含血液、壞死的蛻膜組織和黏液等,可分為血性惡露、漿性惡露和白惡露。正常的惡露有血腥味,但不臭。一般血性惡露約持續3~7天,以後逐漸變成漿性惡露,產後2周左右變為白色或淡黃色,約產後3周左右乾淨。人工流產或半產者,一般惡露1周左右乾淨。子宮復舊不良,或宮腔有殘留胎盤、胎膜,或感染時,惡露量會增多,持續時間可延長,並混有臭味。若子宮收縮不佳,惡露會增多,色紅,且持續時間延長,可用子宮收縮劑治療,如催產素、麥角製劑、益母草流浸膏、生化湯、加減生化湯等。現代實驗研究發現,馬齒莧的提取液對豚鼠、大鼠及家兔的離體子宮和家兔及犬的在位子宮都有明顯的興奮作用。產婦口服鮮馬齒莧注射液6~8ml後,子宮收縮增多,強度增加。馬齒莧注射液可代替麥角新鹼,使子宮平滑肌收縮,其作用甚至較麥角新鹼更強。並且,馬齒莧對各型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所以對子宮收縮不良伴有溼熱感染者尤其適合。本病雖然有氣虛、陰虛血熱之分,但均虛中兼實,有程度不同的瘀濁內阻,因此需加入山楂10g,益母草15g,馬齒莧10g。對血瘀等實證型別,一般在服用活血化瘀的生化湯時,應進一步檢查,如確係胎盤、胎膜殘留者,要行清宮術,特別是人工流產或半產、引產者,更應考慮手術清宮,不得徒恃藥餌。

    凡惡露經久不絕者,必須注意兩種情況:一是繼發的溼熱感染。凡氣虛、陰虛血熱、血瘀,特別是後兩者,極易引起溼熱,因此清利、清化在所必用,不可拘泥於“產後宜溫宜補”之說。夏師常用“紅藤敗醬苡仁散”以控制溼熱。二是惡性化。久漏不已,要警惕妊娠滋養細胞腫瘤的可能,需做進一步檢查,如尿、血的HCG測定和診刮病檢,以便早發現,早防治。此外,調情志、節飲食、慎起居、多休息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驗案舉例

    方某,女,23歲,職員。

    自然流產後陰道流血43天未淨。初經15歲,5~7/37日,量中,色紅,夾有爛肉樣血塊,經行1~2天腹痛,結婚6個月,未避孕。此次孕50天自然流產,未清宮,於某醫院B超探查,宮內未見異常,尿HCG(-)。患者畏懼診斷性刮宮,故來我院求診。

    患者陰道流血多,色紅,有塊,曾掉下大血塊,小腹疼痛,7天后減少,迄今未淨,量少,色暗紅,無血塊,腹不痛,無臭氣,腰俞酸楚,頭昏口乾,神疲乏力,大便偏幹,小便偏黃,舌質偏紅,苔薄白膩,脈細弦。

    根據患者的全身情況及惡露特徵,從扶正化瘀論治,用助氣補漏湯合失笑散加減,處方:生黃芪15g,黨參、炒白朮各10g,炒川斷、女貞子、旱蓮草、左牡蠣(先煎)各15g,砂仁(後下)5g,紫草10g,炒五靈脂、大小薊各12g,蒲黃炭(包煎)9g。服藥5劑後陰道流血仍未淨,且有增多,如月經來潮之象,色紅無血塊,腹不痛,但腹脹便溏,苔膩,脈細滑。擬健脾理氣,化瘀固經,以香砂六君子湯合加味失笑散治之,處方:黨參、炒白朮、茯苓各10g,煨木香6g,砂仁(後下)5g,廣陳皮6g,炒川斷10g,炒五靈脂12g,蒲黃炭(包煎)9g,荊芥炭10g,蚤休10g,大小薊各15g。再服5劑後惡露淨,大便實,出現煩熱口渴,舌質轉紅,脈細弦。轉從經後期論治,以二至地黃丸(湯)加健脾化瘀之品治之,囑測量BBT。

    按語:妊娠50天的自然流產,一般惡露最遲應該在1周內乾淨。此例惡露不絕43天,必須注意兩種情況:一是不全流產,即胎盤胎膜有殘留;二是絨毛的惡變,這雖然很少見,但可引起不良後果,不得不注意。

    患者惡露量少,色暗紅,質地稍黏,雖無血塊,仍有瘀滯的現象,且全身既有肝腎不足、陰虛的證候,又有脾弱氣虛的病變,故初用助氣補漏湯。出現大便溏洩者,說明脾胃氣虛較重,且二至丸偏涼,易致便溏。藥後漏紅增多如經行,有助於排盡殘餘之瘀濁,因此健脾益氣,化瘀固經,以達到儘快控制出血的效果。

    【小結】

    1.惡露是指胎兒娩出後胞宮內殘留的敗血濁液等。產後惡露持續1個月以上仍淋漓不斷,稱為惡露不絕,又稱“血露不盡”。

    2.根據病史、體檢及有關的輔助檢查,首先應排除胎盤胎膜殘留、炎性感染及生殖器官腫瘤、產後子宮滋養細胞腫瘤、凝血機能障礙性疾病等,方可確立本病的診斷。

    3.產後惡露不絕,氣虛血弱是主要病機,治療當補氣或益血養陰,儘早控制惡露,嚴防血崩。

    4.夏師認為,本病雖然有氣虛失攝或陰虛血熱之虛證型別,但惡露經久不絕極易引起溼熱,常有不同程度的瘀濁內阻,屬虛中兼實,因此清利、清化在所必用,不可拘泥於“產後宜溫宜補”之說。

    5.治療本病要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避免進食膏粱厚味及大補之食物,保持外陰清潔衛生,禁止性生活和盆浴。

  • 2 # 答摩

    惡露的變化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產後1天~3天,惡露色鮮紅,含大量血液,量多,有時有小血塊,有血腥味,稱為血性惡露。有少量胎膜及壞死蛻膜組織,持續三四天,子宮出血量逐漸減少,漿液增加,轉變為漿性惡露。

    第二階段為產後4天~10天,由於此期惡露含少量血液和較多的壞死蛻膜組織、宮頸黏液、宮腔滲出液,味道會比較重。漿液惡露持續10天左右,漿液逐漸減少,白細胞增多,變為白色惡露。

    第三階段為產後14天以後,此期惡露呈白色或淡黃色,黏稠,含大量白細胞、壞死組織蛻膜、表皮細胞和細菌等成分,形狀如白帶,但是比平時白色多些,稱為白色惡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賭欠了10多萬,還能上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