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怪誕說

    三藩是康熙頭上懸著的一把利劍!

    清朝最傳奇的皇帝,莫過於康熙了,他滅鰲拜,撤三藩的事件更是被廣泛引入,那麼三藩如此強大,一個吳三桂就讓清朝吃不消,康熙為何堅定撤藩?

    三藩的建立和其勢力的養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將平定及鎮守南方的結果。

    清廷入關之後,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充當前驅,從事招撫及武力鎮壓。

    在明朝 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

    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滿清入關後為其效盡犬馬之勞。

    經過二十年的鬥爭,堅決抗清的農民軍失敗了,南明的腐朽政權也垮臺了。

    這時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衛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暫讓給吳三桂等去鎮守。

    吳三桂駐雲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駐福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

    三藩之外,還有一個孔有德。

    但是孔有德在同農民軍李定國作戰時失敗自殺於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國所殺,所以無人襲封,僅有一女孔四貞嫁給孫延齡,清廷即以孫延齡為將軍代領其眾,駐守桂林。

    三藩(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為什麼會起兵造反呢?

    因為大家都知道康熙要削藩。

    康熙為什麼要削藩呢?

    大家也都知道是為了回收權力。

    也就是說這藩是一定要削的,怎麼削,啥時候削是個至關重要的學問。

    那麼再問,三藩強麼?

    當然強,不管是吳三桂還是尚之信,耿精忠都是千軍萬馬裡走過來的人,更全是武將世家,特別是吳三桂,麾下有著當年令人聞風喪膽的關寧鐵騎,想當初替滿清清除明末農民起義軍,就數吳三桂功勞最大。

    但是他們三個加起來跟康熙朝的八旗勁旅對比怎麼樣?

    打個比方,就一個孩子王跟成年人的差距。

    當時三藩勢力強橫,連清朝也畏懼三分,19歲的康熙皇帝為何敢撤藩呢?

    他不怕引起三藩的反抗嗎,康熙很喜歡漢人文化,他肯定知道朱允炆的下場。

    對於康熙皇帝來說,撤藩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吳三桂等勢力太強,並且在整個西南方盤根錯節,這相當於頭上懸著的利劍,稍不注意就會掉下來,雖然當時朝中很多人反對撤藩,但康熙還是一意孤行,其實康熙心裡算準了撤藩能成功的幾個因素。

    漢人百姓渴望統一

    從明朝末年開始,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艱苦,到清朝初年天下基本安定了,老百姓只想好好過日子,所以吳三桂等人要是敢反抗朝廷,老百姓是不會支援他們的。

    清王朝統治穩定

    康熙19歲時,清朝已經入關整整30年,漢人百姓也認可了清朝的統治,30年的統治,讓漢人百姓對清朝的皇權深入人心,古代百姓都覺得皇帝的高高在上的,只要是皇帝想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所以皇帝要撤藩的話,老百姓也會認為是正確的。

    亡國感消失

    隨著時間的推移,漢人百姓已經沒有當初那種""亡國奴""的感覺了,或者說這種感覺已經不太強烈了,而且在漢人百姓心中,明朝是被李自成滅掉的,這跟清朝無關,清軍滅掉李自成,就想殺掉賊寇一樣,甚至是幫明朝""報仇""了。

    三藩不得民心

    吳三桂滅掉了南明,而且還絞死了永曆帝,在漢人百姓看來,吳三桂屬於徹頭徹尾的""漢奸"",如果吳三桂舉兵造反,他只有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但因為他殺死了南明皇帝,所以百姓不會支援他,甚至不會相信他。

    康熙皇帝面對強大是三藩勢力,其實就單獨面對吳三桂,若是真刀真槍的幹一架,恐怕也夠康熙喝一壺,然而康熙仍舊堅持撤藩,因為他看出了天下民心所向,吳三桂得不到百姓的支援,最終撤藩一定會成功,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了他的正確性。

  • 2 # 小李探花愛讀書

    1.三藩雖然勢力很大,但佔據的都是邊陲地盤。如果發動戰爭,支撐一時可以,要想長期佔上風是很難的。

    2.康熙初期,八旗的戰鬥力還是保持得很強,騎射技術沒有退步,漢人軍事力量沒法抗衡,是康熙的底氣。

    3.吳三桂等在漢族官員以及民眾中,名氣已經敗壞。沒辦法形成凝聚力。

    4.經過多爾袞、順治、孝莊太后的經營,人心思定,原來的饑荒等問題也因戰亂解決,老百姓不願意再經歷戰爭。

    5.漢族地主、士大夫階層已經認可了滿族的統治,已經有了滿漢一家的默契,滿清繼承了科舉制度,人才都有出路,保持社會平穩的一系列政策運用得當。

    所以康熙有絕對的底氣撤藩。

  • 3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三藩是對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這三位藩王所管轄的地盤的稱呼。清朝建立初期,由於清軍常年生活在東北地區,無法統治也無法適應南方的生活,所以把南方的部分地區交給為統一南方立下汗馬功勞的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大將管理。為予嘉獎,清朝任命吳三桂為平西王,鎮守雲南與貴州兩地。尚可喜為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鎮守福建,死後由其子耿精忠世襲王位。以上三方的藩鎮勢力,稱之為三藩。三藩手裡的權力極大,控制著當地的軍隊、文化與稅務等所有方面,擁有著絕對的權力。起初清朝政府是想利用三藩來平定混亂的南方。因為三藩為朝廷出力最多再加上他們也瞭解當地民眾,所以受封為當地的藩王。三藩各自將重兵駐守在西南與東南一帶,軍事實力加起來幾乎佔有了全國軍事力量的大半。實際上,三藩擁有獨立的軍隊和經濟實權乃至司法權,已經形成事實上的割據皇帝不免會憂心。康熙決意撤三藩,個人認為最主要的是天下已定,這其中包括唐王、桂王、魯王政權先後破產;與李自成餘部的戰爭也取得勝利;鄭成功偏居臺灣;所以設立三藩的目的已經達到,鳥盡弓藏的一幕自然要開始籌劃。另外支撐清廷撤藩還有一個傳統王朝的邏輯:“藩鎮強大,終非朝廷之福”。

  • 4 # 讀史方輿

    吳三桂所領關寧鐵騎戰鬥力強勁,是明末唯一可以在野戰中和清國鐵騎相抗衡的軍事集團。其本人功高兵強,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多年經營西南,勢力穩固,“西選之官遍天下”,確實是清國不可小覷的勁敵。三藩據有雲南、廣東、福建三省,人口多、財稅足、兵馬壯,康熙作出武力撤藩的決策,屬於兵行險著,但康熙也不是打得無準備之仗。

    從清國自身來看,第一,南明殘餘勢力被屠殺殆盡,隱入民間休養生息;漢地除臺灣外,已盡入清國之手,鄭氏臺灣處於守勢,其最大目標在於取得朝鮮那樣的藩屬國地位,已經沒有與清國爭奪天下的雄心,全國大局已定。第二,此時,準格爾蒙古、俄羅斯和清國的矛盾還未顯現,清國周邊局勢總體處於可控狀態。第三,滿洲鐵騎戰鬥力在下降之中,但還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仍然是東亞最強的軍事集團,這是康熙最可靠的支援力量。第四,康熙剪除鰲拜,14歲親政,年輕氣盛,他的決策帶有一定的莽撞性,平定三藩本可以更穩妥一些。

    從吳三桂一方來看,他雖然有不少優勢,但也存在致命傷,還不是一個。第一,他當年引清入關,自稱為崇禎皇帝報君父之仇,尚有一定合理性,可以自圓其說,但之後,他一路從山海關殺到緬甸,雙手沾滿本族人的鮮血,為取得新主子的信任,更在昆明絞殺永曆皇帝,他被漢人和南明勢力視為漢奸、劊子手,再也無法取得信任。第二,吳三桂的初始目標在於得到和明朝沐家一樣世守雲南的地位和尊榮,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和準備;他和尚可喜、耿精忠都是三藩,地位平等,整個反清運動沒有強有力的領導核心,來作出統一領導和協調,便於清國逐一擊破。第三,和清國相比,三藩佔據的地盤和資源還是比較小,清國可以調動滿洲、蒙古、漢地的資源、人口、兵丁,三藩只是南部幾個省份。只要清國擋住第一波攻擊,就可以利用全國的資源以逸待勞消滅三藩,這也是康熙敢於做出武力平藩決策的最根本原因。

  • 5 # 曉磊愛文史

    康熙大帝在中國帝王史上是有這一定地位的皇帝,他是大清康乾盛世的奠基人,可謂是明君雄主,可是他畢竟也是人,是人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就不可能不犯錯誤,就撤藩這件事來說,康熙帝就有些盲目,考慮的不夠周全,當時的三藩分別為,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貴州,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東,靖南王耿精忠鎮守福建,他們都已擁兵自重多年,軍力,財力,都不可小覷,再就是當時的清朝政權整體統治還不夠完善,還存在著許多,內部與外部的問題,當撤藩今一下,就導致了戰禍四起,險些斷送了大清的江山,還好最終天佑大清,由於吳三桂的優柔寡斷,給了大清扭轉局勢的機會,最終成功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這次長達八年的戰爭也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如果康熙帝能夠以史為鑑,縱觀全域性,制定一個穩健系統的撤藩方案,這場戰爭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那要問康熙帝為什麼敢,我想那就是,當時誰敢威脅到我康熙帝的統治,我就是敢與其正面剛一下,沒有為什麼,當然那時康熙帝還很年輕,年輕人敢想,敢做,固然是好事,但也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 6 # 人者仁義也

    吳三桂想做一個清朝的忠臣

    明朝時候,沐氏家族家族世代授封黔國公,鎮守雲南邊境,與明朝休慼與共,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吳三桂原本是打算做清朝的“沐氏家族”的,為什麼這麼講呢?順治十七年年尾,吳三桂就向清朝朝廷上書,說不抓住流亡緬甸的末代明朝皇帝永曆帝朱由榔,那麼清朝的西南邊防將會有很大的危害,完全是為清朝的西南利益。清朝派出滿族將領愛星阿和吳三桂協同,一起攻打緬甸,要求緬甸交出當時流亡的末代明朝皇帝朱由榔。

    就在上一年,順治十六年,朱由榔還寫了一封信給吳三桂,他質問吳三桂你身受明朝的大恩,現在要對明朝的君主斬盡殺絕,清朝固然會對你的這份功勞很欣賞,但是你對故主都這麼殘忍,難道清朝的君主就不會懷疑你嗎?但是吳三桂用行動給出了回答,第二年就發兵攻打緬甸,威逼緬甸交出永曆帝,緬甸懼怕吳三桂,於是騙朱由榔說李定國的大軍要來接陛下,然後不管永曆帝的反應,直接把永曆帝送到吳三桂的軍營裡。至此明朝的歷史結束。

    康熙元年,吳三桂班師回到昆明,當時身邊很多人都勸永曆帝自殺,永曆帝貪生,他覺得吳三桂和洪承疇都是受過明朝恩惠的人,不會對於自己一家的趕盡殺絕。但是永曆帝錯了,吳三桂為了表示忠心,上表清朝的康熙帝要求直接處決永曆帝。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勇,吳三桂甚至下令要求把永曆帝和他的兒子斬成兩半。最後是滿族人愛星阿出面說永曆帝好歹還是一個君主,給他留一個全屍把。永曆帝和他的兒子才得以被吳三桂用弓弦絞殺。

    吳三桂這麼幹是為了什麼?還不是向清朝證明自己和明朝一刀兩斷,只想做清朝的順臣。而且他還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了北京作為人質,而且清朝明確的霸=把貴州,雲南分給了吳三桂,吳三桂帶著自己的將士就在雲貴安家,一心為大清守邊疆。

    吳三桂的被迫造反

    說出來都不敢相信吳三桂起兵的時候已經61歲了,兒子和孫子還在北京,他當時想把兒子吳應熊接回來,結果吳應熊不願意回來,只有吳應熊的庶子吳世璠跑了回來,結果兒子和嫡長子全部被殺。這樣的造反,也不知道吳三桂圖啥?吳三桂完完全全就是被逼反的。

    吳三桂當時最初的時候被人彈劾,他於是裝腐敗,天天看跳舞,而且還自願裁兵,不管如何他把姿態做給了朝廷看,而且吳三桂為了試探朝廷,假裝說自己兩目昏瞀,要求辭職,朝廷同意了,而且把他在雲貴地區的選官的權利也給回收了。吳三桂害怕於是又說要交出選任武官的權利,康熙帝也同意了。而且康熙帝還把吳三桂的幾個心腹將領掉裡了雲貴。而且這個時候尚可喜還主動撤藩,於是無奈吳三桂和耿精忠也只得上表撤藩。當時的康熙帝讓大臣商量該不該同意,大臣們分成兩派,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康熙帝自己決定撤藩。

    吳三桂當年是和順治帝,多爾袞盟誓過的子孫世襲,永不撤藩,寫進了金冊裡。這一撤藩直接導致吳三桂的起兵,吳三桂六十歲了,他本身已經就快沒有多少年了。如果等吳三桂死去,在實行撤藩會更好一點。因為吳三桂根本沒有表露出反意,他一直在試探朝廷是否會撤藩。結果康熙帝直接要吳三桂滾蛋,直接引起吳三桂的憤怒,吳三桂當年衝在第一線為清朝賣命求得是啥?不就是榮華富貴嗎?他擊垮雲貴地區的明軍勢力,攻打土司。也是為了榮華富貴。最為重要的是吳三桂手下的將士,他們跟著平西王轉戰四方,現在在雲貴有了田地和宅邸,還有千絲萬縷的利益,現在一道聖旨說撤藩就沒有了,他們能夠答應嗎?

    但是吳三桂子嗣不多,造反了誰是繼承人呢?當時的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還在北京做人質。於是吳三桂派人接吳應熊,吳應熊貪戀北京的妻兒不願意回來,沒有辦法只好把吳應熊的妾生子吳世璠帶了回來。於是在清朝的欽差來的時候,還接受撤藩,結果馬上造反,但是訊息卻被雲南同知劉昆知道,他想上報朝廷,但是路上卻被吳三桂的兵卒截獲了。箭在弦上已經不得不發,值得一提的是雲南巡撫朱國治在和吳三桂商量撤藩的行期的時候和吳三桂吵了起來,朱國治是雲南巡撫,當初是江蘇巡撫,在江蘇時候興起文字獄,殺了金聖嘆,到了雲南之後,又向吳三桂索取賄賂,吳三桂十分看不起他,兩人結怨,朱國治於是經常彈劾吳三桂。最後朱國治被吳三桂的手下砍死。

    康熙的失誤

    吳三桂當年殺了永曆帝,他起兵的時候居然為永曆帝掛孝,如此起兵焉能不敗。但是吳三桂本身就是清朝的忠犬,為了榮華富貴投身清朝,現在清朝康熙帝剝奪了一切,迫使吳三桂造反,更何況一個60歲的老人起兵,自己的子孫還在北京。有希望嗎?完全是被逼的。我們回頭看看劉邦,劉邦起兵已經是很晚的人了,但是他領兵那年是48歲。

    康熙帝一心撤藩最終引起了帝國的動亂,戰亂開始了,這場戰亂是可以避免的,康熙帝完全可以等到吳三桂去世在行動,因為吳應熊怎麼看都不像是他爹吳三桂那樣的人。等到吳應熊上位,在執行削藩估計效果就會好很多。

    吳三桂的行動有點類似於劉邦時候的英布,英布無奈造反起兵,最後被殺,吳三桂也一樣起兵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動機隔熱板發熱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