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竹排江中游
-
2 # 千百萬年
本體是什麼?是做人的資本,其資本就是人體的“體”字中的亻字旁。儘管本還在,但已失去了做人的因素,剩下的問題不是事就是情。上帝造人的動機就一個,磨鍊人的性格,因人的性格大多來自於十二生肖,不磨鍊,怎會有淨化上升的可能!人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但人總是以貧賤富貴壽夭長短來衡量這個問題,所以,從根本上就出現了問題,不迷失反到很不正常!我思故我在的事動物身上也有,不只人有。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能落實到方方面面,這不是藉口,真正的藉口就是人的一張口,要不古人怎會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呢?
-
3 # 無名草2020
本體皆空,無有善惡之分。
“惡人之心,失其本體”。我回答一句:
善者之意,無有動念。亦即大善之者,
度眾不動念,親疏一律平等。就好太陽,
它一出來,從來無有動念,嗯,我只照
這坵田,不照那座山,日一出,普照十
方!
-
4 # 舟月6368
這難道不是“性本善”儒家思想的典型理解嗎?所謂“失其本體”,正是規勸大家要充分考慮“惡人之心”所產生的環境。這是辯證思維,意思是不能孤立考慮問題。我們都惡“惡人之心”,但我們更應該提供讓“惡人之心”能向善的環境。一家之言,貽笑大方了。
-
5 # 護法天瓶
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太惡了,就失去了其心本來的德行。為何這麼說呢?因為人並不僅僅是人,實際上人乘於天。人的心是屬於天的。
佛經上說,最早的人是由光音天天人而來,其身者必光明,福報,威德都很大。心也是仁慈博愛的,這就是本來人的樣子。但是在地球,人慢慢染上貪嗔痴,越來越遠離天,行不義者,導致天災人禍。所以人性本善是對的,關鍵是要找到善的本心。
人道本身是很脆弱的。如果不順道而為,違逆仁義禮智信,你看不義,欺騙,榨取會。越來越多。進而引出種種人禍。這都不是天之道。違背天之道,最後的文明只有自取滅亡。這就是惡者失其本體,心墮落,行為亦會墮落,福盡則禍至,無有例外
-
6 # 偶得一笑
這是王陽明心學的問題,其核心思想是致良知。人的內心存在著心魔和良知兩個方面。惡人之心,失其本體,是說惡人的內心是心魔掩蓋了他的良知,使他的良知失去了作用。當君子就要致良知,用內心的良知引導自己的行動。戰勝心魔是人修行的過程,是要按住內心,在做事上,實踐中磨練,看遠、看透、看淡、看空、看明,人的私慾妄念,達到用良知去看、去行,知行合一。朋友我們都是君子,用良知點亮自己的心燈,做一個謙謙君子吧。
-
7 # 盜版記憶
這是說人本無善惡,但是受到到影響,就是失去本性。這裡的惡人之心不是惡人的心,而是心性受到影響為惡,本體及本性。
-
8 # 村山居士
這個問題我們先用很淺顯的事例來說明:比喻兩軍交戰,殺敵一萬,自損八千。你去攻擊別人,也一定會損失自己的本錢。這個比喻雖然不夠恰當,足可以很明瞭理解這抽象的哲學問題。
“惡人之心”,泛指在心裡產生厭惡,憎恨,仇視,嫉妒以至於心生報復他人的心理活動,這些所有負面內在的心理想法,都會在大腦想象的各種影象呈現在你的腦海中,顯意識的顯像思維最後必然沉澱在你潛意識中心,負面思維必然產生負能量,就會消減你內在的正能量。你健康向上的心態就會變的萎靡不振,心裡的陰暗面逐漸吞噬著你的原本健康的靈魂!
王陽明所說的“本體”,就是道之體,道為萬物之母,化生萬物卻不居功,人生於天地之間,都是依賴道之體而生存於世,道天地之正氣,道是德的本體,德是道的體現,道德一體,所以德可養氣,德正則氣正,德廣則氣宏。反之,惡人之心必損陰德,德失必道失,道失必氣失,氣衰則病,病而弱,弱而亡!所以王陽明說:“惡人之心,必失本體”
-
9 # 勇往直前20181002
王陽明說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就是人的本體。好人有良知,就是守住了本體,惡人失去了良知,那當然是丟了本體。透過必須要手段把他的良知找回來,惡人也能成為好人。
-
10 # 天醫良言人真理少數人
人的本心真性情是無善無惡自然心 平常心?淡定心?愛心?真心?誠心?真善美心?不是黑心 厚心 賊心 盜心 殺心 壞心?我們人需要得助的好心?不需要破壞 擾亂 糟蹋 浪費性的壞心?中國人思想要有知 正確?你需要什麼?你就怎麼對別人?為什麼?因為你對人是好是壞?別人會同樣還給你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喜歡多給予人?
-
11 # 斌鄉劉金良
他她們忘了我是人!人與人之間冤冤相報何時了!有一種武功秘籍天下無敵叫人生海海何必計交!射鵰英雄傳中九陰真經的功夫文官與武將的學問!報仇到一定時間自然消亡!因為害人的在忍氣吞聲時他她們已經死去了!
-
12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13 # 苦志觀生活
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太惡了,就失去了其心本來的德行。為何這麼說呢?因為人並不僅僅是人,實際上人乘於天。人的心是屬於天的。
佛經上說,最早的人是由光音天天人而來,其身者必光明,福報,威德都很大。心也是仁慈博愛的,這就是本來人的樣子。但是在地球,人慢慢染上貪嗔痴,越來越遠離天,行不義者,導致天災人禍。所以人性本善是對的,關鍵是要找到善的本心。
人道本身是很脆弱的。如果不順道而為,違逆仁義禮智信,你看不義,欺騙,榨取會越來越多。進而引出種種人禍。這都不是天之道。違背天之道,最後的文明只有自取滅亡。這就是惡者失其本體,心墮落,行為亦會墮落,福盡則禍至,無有例外。
-
14 # 一六水
心應該指思想靈魂內在自我本我真我,體身體肉體,健全人心靈肉體健康和諧統一,行噁心靈背離本我真我,扭曲痛苦沒有與肉體很好切合錯位扭曲,當做一件事有選擇時候,有的跟隨利益屈從,有的遵守本心,而人的體驗都是你內在的真我,無論外在什麼條件最終是真實體驗是你內在,你內心會告訴你想要什麼該怎麼做,喜歡什麼,而不是頭腦,頭腦容易受外在牽引習慣性思維困擾定性概念框架,聽過洗腦沒聽過洗心的。心立體發散投射通透直接投射不用繞,直接準確定位。
-
15 # 澡雪堂主談修心
這裡的“本體”是指本位,“失其本體”就是偏離了本位,“惡人之心,失其本體。”這是說人心因為偏離了本位,所以才會做出不好的事情來。陽明先生的這個觀點是有問題的,問題就在於他在概念區分上太籠統了,這與當時相關經典的嚴重缺失有關。
陽明心學的源頭是唯識學談到“心”,有一門學問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那就是源自佛家的唯識學,自晚唐武宗李炎滅佛事件以後,大量的唯識經典或焚或佚,自五代經宋、元、明、清,一直到晚清時期,在楊仁山居士的努力下,才逐漸的從日本回流,所以在王陽明時期,與此相關的經典是極其匱乏的。
這就造成了陽明心學的先天不足,比如陽明先生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裡面的“心之體”、“意之動”都是唯識中的概念,什麼是心,為什麼心體無善惡?什麼是意,為什麼意動有善惡?意和心是什麼關係?意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麼動的,為什麼它一動就分出了善惡?等等等等,細思之下,這裡的問題很多。
但陽明先生在《傳習錄》中統統沒有交待,不是他不想交待,而是交待不了,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全部都在唯識裡面,但該交待的一直不交待,時間一久,心學就會變成格言,在實際的踐行中就會變的毫無意義,這樣一來,心學就變成了純粹的知識,抽象而沒有實用。
這就是為什麼時至今日,陽明心學雖然呼聲日高,但捫心自問,真正能從心學中實實在在獲益的卻幾乎沒有,即使在陽明先生當時,他的幾位高足,也只是硬靠著“省察克治”才略有小成,幾茬人過去之後,心學的光芒就迅速暗淡了下去,至今也沒有再出現過大成者。
心體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從無失位之說。什麼叫“心體”?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它就好比是銀幕,所謂善惡美醜等等,都是投放在銀幕上的影像,只是幻影而已,不管如何成像,都與銀幕本身無關,對銀幕造不成任何實質上的影響,這就是“無善無噁心之體”的道理所在。
陽明先生的“惡人之心,失其本位。”就好象是說,惡人的心,就象是電影沒有投放到銀幕上,而是投放到了斑駁的牆壁上,所以才呈現出了很難看的影像,這種說法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他老人家自己就一直在強調“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既然如此,那怎麼會出現斑駁的牆壁呢,果真如此的話,心外明明有斑駁之壁,怎麼能說“心外無物”呢?
把這個例子直接放到“惡人之心,失其本位。”既然“心外無物”,怎麼可能還有本位與非本位之分呢?如果陽明先生尚在的話,我倒要請教他老人家一下,這個“非本位”是在心內還是在心外呢?如果在心外,那他“心外無物”就是在亂講,如果在心內,就不應該分本位與非本位?
唯識學中提到,眾生的心體都是一樣的,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個“意”的身上,心體在唯識中是第八阿賴耶識,意是第七末那識,又叫“意根”,即第六識的根,這兩個識就好比是狼和狽的關係,第七識是狽,永遠追隨著第八識這匹狼,把它當成是真正的“我”。
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既然有了“我”,以此為標準,自然就有了得與失、利與弊等等一系列相互對立的區別,這時候就分出了善惡,為一己之利所有傷害他人及物的心念與言行,統統謂惡,反之則是善,只是這種善是有染汙的,因為“我”這個始作俑者一直還在。
總結總之,陽明心學是一門非常好的學問,但不可否認,因為歷史原因,它也存在著諸多的先天性不足,現在相關經典已經逐漸得到了完善,這對心學來講,是一個巨大的福音,希望真正喜歡陽明心學的有心人,能夠把唯識這門課補上,這樣才能把陽明心學中需要填補的地方迅速填補起來,以便讓這門優秀的學問越來越出彩。
-
16 # 蘆花白馬
王陽明講“無善無噁心之體”六時心的“本體”,這個“本體”蘊含著良知,如惻隱之心。以“本體”中良知行事就不會有惡行,若有惡行必失“本體”。
-
17 # 思維陷阱A
三字經中曾經寫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佛經裡也說到,人人都是佛,人人心中都住著佛,只是有的人被錯誤的東西蒙蔽了,佛性才沒有顯現出來。
王陽明說的“惡人之心,失其本體”就是這個意思,惡人之所以成為惡人,是因為他失去了本來的自己。
本來的自己也是好人一個,只是在生命的過程中,遇到的看到的惡的事情多了,自己才變成惡人了。
-
18 # 靈明緣覺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
先生曰:“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這段話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
有弟子問,人人都有一顆心,而且心即理。何以有人為善,有人為不善呢?
先生說到,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該如何理解王陽明所說的這段話呢?惡人之心,失其本體。本體是什麼?
既然惡人之心,失其本體,反過來可以說,好人之心,得其本體。
那麼請問,在這一失一得,一好一惡之間,是誰在起作用?是善與不善。那麼請問,在好人與惡人之間,究竟誰善?誰不善?我們自然會說是好人善,惡人不善。那我們為什麼不說好人不善,惡人善呢?因為致良知。是良知告訴我們誰善,誰不善,而惡人是沒有良知的。
所以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失去的是一個人該有的良知。
良知是體,善是用。
所以王陽明說了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19 # 嘟嗶嘟嗶皮卡丘
首先必須確認的是:只能從倫理學角度回答這個問題,和物理學無關。程朱理學說萬物皆理,陽明先生十幾歲格竹子,格到吐血也什麼也格出來。等到35歲龍場悟道,突然明白了:萬物皆理,我就是萬物之一,我對自己最瞭解,哪直接格我自己算了,所以有了夜半呼號,頓悟大道。但他中年到老年還是有思想的轉變的,這點可參考-陳來先生寫的《有無之境》,這是至今我讀到解釋陽明先生哲學思維最好的書,沒有之一。
陽明先生4句偈語,我們看第一句:無惡無善,心之體。什麼意思呢,我認同-明末 管志道先生的解釋:心為太極,善惡為兩儀。多了不解釋了,自己體會吧,其實“善”也是兩儀之一,結果還是沒有了太極[666]。怎麼樣,是否有點糊度了?沒關係,經歷多了,就都懂了。打個比方:你遊歷了世界,回到家門口,天氣不錯,出來曬太陽,門口老哥最遠就到村門口,見面互相感嘆:天氣不錯,還是家裡舒服!但真實體會只有自己清楚呀。
回覆列表
惡人不可能不知道善,只要在人類社會中成長的人都大多知道善的意思,知道便是心中有善。知善而故意為惡,則泯滅了本性中善的一面。當然也有在特殊環境中成長的人,心中充滿仇恨,而這種仇恨因為缺乏關愛而產生復仇的心理。惡人失去了善的本體,又拿什麼貢獻社會。所以惡人不斷向社會索取更多的利益,永遠無法滿足,然而他根本搞不清問題到底出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