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長壽之本

    我們知道: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他的唯一著作是道德經。而孔子的著作有四書五經,《論語》就是四書之一。這裡重點在於“經”和“論”的區別,“經”是完全通達明瞭宇宙終極密碼並且達到“天人合一”而且有實證功夫的人所寫的文章。而“論”卻不是這樣,功夫要差一些,所寫的文章是有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就算現在的博士生導師所寫的文章也只能叫“論文",卻不能叫“經文”,因為“經”的道理是亙古不變的,在宇宙之中的任何時空裡都是有至高無上的價值。所以,孔子在巜論語》中說岀這樣的話不足為奇。而後來孔子又寫岀了五經,這就說明他已經和老子相提並論了。

  • 2 # sunjin6278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患得患失,患名患利,我們一般的人都有這種情況,因此作為一般的人,都在小人之列。君子和小人都是相對來說的,在特定環境下,君子可變成小人,小人也可變成君子,君子和小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君子能做出小人之事,有時候小人也能做出君子之事。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有時並不是普遍的真理。君子可分三六九等,小人同樣也分三六九等。上等君子,做事做人完全能做到大公無私,不圖名利;中等君子,略微貪圖名利,公大私小;下等君子,適當貪圖名利,公略大於私。上等小人,一般的圖MISTRA利,公私雙重;中等小人,重於圖MISTRA利,私大於公;下等小人,那就是隻重名利了,唯私無公,只要與己有利,什麼損公的事也敢做。這裡說的公,泛指他人、國家、公共之物;這裡說的私,自然專指自己、自家、家庭親屬了。不要總以為君子好欺負,在特定環境特定條件下,君子可變為小人,君子也可做小人之事。有句話叫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儒家思想最大來源於孔子,孔子被後世儒家稱為大成至聖先師。那麼孔子能擔得起嗎?孔子從小起自貧寒,一直靠自己的不懈奮鬥才努力達到士貴境地。為了不致生活貧困,孔子也為人做過會計、管牛羊這樣的小差使。他堅持危國不居的原則,魯國內亂,他跑到齊國,透過齊景公的寵幸之臣,去接近齊景公,以求能在齊國謀個差使,安家落戶。孔子的克己復禮行王道之法,雖得到齊景公賞識,卻受到齊國宰相晏子的反對,沒辦法,只好帶著學生們開始了周遊列國。為什麼要周遊列國?說白一點,其實就是想透過到各國遊說,跑官要官,以求各國能收留他,好讓他“喪不欲速貧,死不欲速朽”。孔子的主張歸結為儒家思想,那就是親親而愛人,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們說,孔子這種先親愛自己再去親愛他人的思想,能是上等君子所為嗎?不顧名節一心為自己仕途打算,能算君子所為嗎?先己後人的孔子,他的所思所想,其實也很符合一般正常人的所思所想,比較現實,自己的事情和生活還顧不好,哪裡還能顧得了別人?哪裡還能顧得了那些虛無縹緲沒著落的事?正因為儒家思想非常重現實,提出的修齊治平很合乎人的常理,三綱五常很合乎統治者需要,所以後世每一個大一統王朝建立後,都比較推崇他的思想,說他是至聖先師,是聖人,其實有點兒誇大其詞了。既然我們大多數人都在小人之列,那女子也同樣在小人之列,小人常慼慼,這就不難理解孔子為什麼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了。女子和小人一樣,患得患失,對他們太好了,他們就會變本加厲,對他們不太好,他們就會心生怨恨,不一定會做出什麼樣有損你名利的事呢。社會普遍都是小人,女子也不能列外,這裡孔子也許並沒有貶損女子的意思。也許孔子把自己看得過高了吧,把自己看成了君子,但從他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依然還沒跳出小人之列。老莊的道家更自私,更消極,他們主張清靜無為,要求人人不要做任何有影響社會的事,一切順其自然,修身養性,不要去管他人他事,因此也就不存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感慨了。(隨手所寫,望眾師友批評指正!)

  • 3 # 思思思行行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女子,爭風吃醋;小人,爭權奪利。

    女子與小人的共同點就是“爭”,換句話說,都是不能吃虧的主!與他們太親近吧,他們對你的付出沒有感激,只是一味的索取;與他們保持距離吧,他們就一直抱怨你無情,你冷酷,你無理取鬧……

    而道家,則提倡“無為”、“不爭”,是教人成聖成王之道,豈有小人立錐之地!?

  • 4 # 上頭派掌門

    我最初知道這句名言,是在影視劇裡——至於是哪部作品,現在完全不記得了。這句話現在也很常見,通常是主家翁罵自己的妻妾,結果孔老夫子莫名其妙地成了背鍋俠。

    “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出自《論語·陽貨》,這一章主要是講品德修養的,孔老夫子即便講了治家心得,弟子們又怎麼可能將其編入這一章呢?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小人”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品行不端的人,而是與君子相對,是人格還沒有經過昇華的原始狀態。也有人認為“女子”不是指女性,而是特指“人主”所寵幸的身邊人。

    大家普遍認為“養”是指修身養性,而非畜養、供養,因此這句話可以翻譯為:女子與小人,他們都很難修身養性。與之交往時,既不能親暱,也不能遠離。時代不同了,女性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孔老夫子的這句話顯然過時了。

    儒家講規則,講技巧,因此會有這樣的感悟。道家飄然世外,既然無牽無掛,“不遜”和“怨”與他們何干?難養與否他們當然也不會在意。

  • 5 # 搏鷹人

    為什麼很多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都不說“遠之則怨,近之則不恭”(疏遠他們他們怨你,太過親暱又失去了尊敬)只提前半句呢?

    道家本來就主張“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嘛。都不相往來各自修行各自,還有什麼遠近?

  • 6 # 離相如如

    孔子接近易經乾卦自強不息,喜歡成就偉業,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不太樂意女性的堅韌,反覆與牽絆,認為那會有礙偉業的成功!所以對女性的柔與弱不太感冒!同時,這句話也可能是受南子的刺激而說的氣話!但孔子不太認同女效能成事是有明證的!武王的十個大臣,有一個是女性,孔子認為只有九個!

    老子則近似易經坤卦厚德載物,推崇弱能勝強,弱能勝剛,無有入無間,欣賞女人潤物細無聲的堅軔!反對剛強(堅強者死之徒),故而對女性的一切(品行,性格甚至生殖器)都欣賞有加!所以,老子肯定不會有有辱女性的言論出口!

  • 7 # 長風浩蕩

    這話都是話趕話,碰上事,夫子有感而發,又不是人家的研究結果。

    其他人沒碰上這事,也沒有當時夫子的心境,也不是夫子的表達習慣,怎麼就得“這麼說”?

    普遍上來說,女性的生理基礎決定了情緒起伏要更大一些,總體上、普遍意義上就會表現為“近則狎、遠則怨”,因此夫子結論“難養也”,所以這個結論很不符合普遍事實麼?如果不符合,你來個更具普遍意義的結論?如果符合,那就正確,正確的結論,你又要質疑什麼?

  • 8 # 艾先強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第一,你要把這句話整體來理解,不是斷章取義,再者,此句話說出來的年代和環境與現代不同。所以問:為什麼論語說:“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個問題有些淺薄,因為詞語的意思是變化的,單個詞語的意思由詞語前後的詞語影響著,同理,句子也是這樣的。我們理解這句話要結合前後和當時的環境。

    第二,古代與現代的斷句不同,不同的斷句有著不同的解釋。有的呢,斷句成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理解為一些品格低下的人和如同小人一樣品德低下的人,難以相處,親密的話他們就會放肆,疏遠的話他們就會埋怨。有的呢,斷句為:唯!汝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理解為:哎!把你的兒女交給小人,會出禍亂。讓他們親密,小人就會放肆無禮,讓他們疏遠,小人就會埋怨中傷。

    第三,道家為何不這麼說?這個分問題是建立在前面的迷茫上問出的問題,再者論語和道家不對等。道家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內涵有所不同,論語說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集合,道家是一個大的範圍,論語裡可以這麼表達,你可以有自己的解釋,可是道家不會有這種表達也很正常的。

  • 9 # 捨得7385

    很可能是說,,女子和小人見識短,不好共事?。而道家是是施捨,比如放下一碗飯,吃於不吃遂便,一句勸告,聽不聽遂緣

  • 10 # 待鹿車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女子是指南子。這是特定環境下的特定人物,所以出現在其他的諸子百家的書中的可能性很小--子見南子。

  • 11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篇,是孔子的話。這句話歷來被做為儒家不尊重女性,具有男尊女卑思想的證據。也是孔老二被人謾罵與批評的主要罪證。又因為儒道兩家,是中國文化的陰陽兩極。百家爭鳴之後,到漢代之後,儒家取得了獨尊的地位。在其它各家漸趙式微的情況下,只有道家思想可以與儒家分庭抗,佔據中國傳統文化另外的半壁江山。當儒家做為傳統文化的代表被打倒,名聲被搞臭,而現在傳統文化又強勢迴歸的情況下,道家便理所當然的被提了起來。網上常常看到各種尊老貶孔的言論。這種打一派壓一派,一定要分出個誰高誰低的做法,不是正確的研究學問的方法。儒與道做為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兩極,無所謂誰高誰低,他們與其它優秀的傳統思想一起,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共同組成中國傳統文化。

    《論語》中的這句被人批評了很多年的話,依我看,在今天還是有道理的。把它當成瞧不起女人的罪證,如果不是理解的錯誤,就是在現實環境之下,為了政治的需要而有意的曲解。

    這句話沒有什麼難解的字。意思也很明白。要說明它,還得從一個“養”字說起。現在普遍把這個字翻譯成“相處”。因此這話的意思也就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你和她過分親近,她就會不尊重你。如果你遠離了他,他就會心存怨恨。

    這個解釋似乎沒有錯誤。但誰都能看出來,這個解釋,預設了一個前提。人與人之間“相處”,必須是平等的。違背了平等的原則,當然是自私的霸道的。因此,儒家的不平等,也就自然證明了。

    問題正是出在“養”字上。養或者有“相處”之意,但養的全部意思決不僅僅是相處。相處是應該平等的。但“養”字中所體現的不是一種平等的關係。

    養,應該沒有什麼歧意。就是為其提供生存保障,使其生存發展。最常用的詞是養兒,養女,養狗、養貓,養花,養草,養老,養小無一列外,都是這個意思。此外的教養,撫養等等,也是一樣。因此,在由“養”字形成的關係中,天然就是一種不平等的。父母養育兒女,兒女受父母養育時,能與父母平等嗎?如果能,孩子的一切權利都可以自己主張了,也就不用父母監護了。一個三個月的孩子,能主張自己的權利嗎?同時,我養你小,你養我老,老人到了晚年,也要孩子養, 這時,父母的權利轉移到孩子手上。這種不平等的關係,從古至今,都未改變。

    我與戰友都在九六年生了孩子,我生了個女兒,戰友生了個兒子。我家是農村的,條件差,孩子由我媽嚼饅頭養大,一月花費幾十塊錢。戰友是城市的,條件好,一個月的奶粉錢就要好幾百。這裡就是有一個“難養”與“不難養”的問題。

    “養”的問題,已經說明白了,再說儒與道,也就是孔子與老子。他們二人的學說,在本質上,都是政治學說。儒家從始至終是這樣,而道家,到莊子,其本上不太關心政治,而只注人本身。因此,老子的學說,也被認為是“君人南面之術”,也就是帝王治理國家的方法。孔子更是了,他教學生的目的,就是為當官的。如果學生不想當官,而想種地,經商,孔子會認為他很沒出息。比如宰我,就常常被孔子罵。

    明白了孔老都是政治思想,再看這句話就好理解了。君王是天下之主,他要為天下蒼生謀福利。使天下老百姓都能吃上飯。到漢代的時候,地方官還稱為“牧”,比如劉璋是“益州牧”,牧的職責,是“牧養小民”。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古代的主從關係中,有一種養與被養的關係。比如孟嘗君養士,國家養軍隊,都是這個意思。

    下面說女子難養了。孔子說,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是在古代。今天,山西的煤老闆花幾億娶了個明星。過幾天自己破產了,明星立馬拜拜了。是不是女子今天也難養?只是今天和歷史上不同之處在於,歷史上都是男人養女人,像武則天那樣的畢竟是少數。而今天也有女人養男人的。女人養男人,男人也有出規的。這樣的男人,也就是少人,少人是養不住的。因為小人重利,不重義。你有錢,他就來了,你沒錢,他就走了。這是自然規律。因此,孔子沒有不尊重女子,而是說了句實話。

    下面再說說,這話為什麼出自儒家,而非道家。這是儒與道的政治思想不同有關。儒家對現實政治採取的是積極干預的態度。他們推崇的聖人是治水的大禹,以及推翻殘酷統治的文武王等,這些人都是以自己的行動,推動和改造歷史的。

    而道家的政治思想,是順其自然,他們推崇的聖人,是巢,許由等。這些人是順著時勢走的人,是主張無為而治的。

    有為的儒家,對人際關係,必然有所規定。也就是說,在做事的時候,必然要有一方主導,一方順從,一方聽另一方的。這就是主客之勢,主導與被主導之勢,養與被養的關係。儒家的領導人要養人,所以,必然要知道,那些人好養,那些不好養。這是他們的政治思想所決定的。但道家就不一樣了。順其自然,他們的目光是向內求的,對外界的關係,他們認為不重,也就不關心了。而且,道家還有一個觀點,他們認為,老百姓的生活是上天供養的,不是人間的某個人努力的結果。他們覺得儒家認為聖人治天下養天下,是貪天之功。因此,這樣話,不可能出於道家之口。

    孔子說了這句話被人家罵,道家沒有說,卻顯出了好。正好說明一個現象,幹活的會捱罵。啥也不幹的,都是好人。在職場混過的,大概對這都有切身體驗。

  • 12 # 我是大明星嗎不是

    儒家人士是可以談婚論嫁的,小人,在他們眼裡,固然是值得鄙視的,女人,多數是不講理的,嬌蠻任性,儒家人都很儒雅,拿女人的無理取鬧沒辦法。接著說道家,道家人除了和儒家人一樣修身以外,也養性,這個養性的意思,不是說養成什麼樣的性格,而是養護天性,儒家經典《詩經》有言“如保赤子”,就是要養護你本真的天性。儒家說,人之初,性本善嘛,道家追求的也是這樣一種本真和樸實。儒道兩家是相通的,也就是儒道一家。不管你喜歡什麼學說吧,你專攻一門是沒有用的,必須三教同修,才能理解的更深。所以,道家人也懂儒學,更不用說佛學了。我很喜歡道學,但我也懂儒學和佛學,雖然我不是道教弟子,但是他們那種思想,是儒釋兩家及不上的。為什麼及不上?儒家的學說表達方式非常直接,佛家的學說也沒那麼困難,但你試著悟道看看,你悟出什麼來?你悟出來的一定符合道的本來意義嗎?回到原點問,道又是什麼?一下就把你難住了!所以,這三家最難的是修道。但是悟道能讓人快速成長,其他兩家也是做不到這點的。但總體而言,儒釋道各有春秋,並不是說這個好,這個不好,看你從這三家學說裡面學到什麼。我們通常認為,道家思想脫離了實際生活,其實不然,道乃萬法之源,我們自己都是道的一部分。道家人不重女色,但是也可以結婚,佛家不可以結婚,但是現在的佛教是允許吃肉的了,有個說法是三淨肉,據說這是小乘佛教的做法,大乘佛教是不允許吃肉的。現在我們內地的寺廟基本上都是小乘佛教啦!儒家重視禮儀與修學,道家重視養生與自然,佛家重視因果。

  • 13 # 花開彼岸自在菩提

    君子理性和誠信至上,而女人感情至上,小人利益至上。三觀不同自然難以相處,不光是君子和女人和小人,其實女人和女人小人和小人女人和小人也不好相處甚至更難相處。理性和誠信以及權利義務基本公平對等共同構成的契約精神和文化,才是人類社會和諧相處的基石。人非聖賢大公無私和自私無底線一樣都是極端都是反人性,自私但取之有道遵守契約和遊戲規則才是自然之道。何謂難養?缺乏科學的制衡和獎罰機制,不光是女人和小人,君子自身同樣難養,在殘酷黨爭的專制王朝,廟堂之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理性誠信公正?人性不可靠,君子和女人和小人不過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區別,和諧社會契約精神才是根本。

  • 14 # 雄哥14505

    是尊卑有序的兩難境地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這句話如字面上理解 會發生岐義 如把這句話放入 當時的環境中就一目 瞭然了

    孔子周遊列國是為什麼。 除了帶弟子講學 有個更重要的目的是求官 他在周遊列國中 從人與人關係中 延伸到就會和官場實踐中去 這句話明看是家庭關係。 實指官場尊卑有序中兩難境地

    家中供養者 即當家男人應為尊。被供養的女人和小孩為卑。在相處中 尊者親近卑者。卑者會忘了身份 女人敢提不同意見。小孩會挑皮搗蛋。那麼有損尊者威信 指揮就不靈了。如果疏遠卑者 地們會埋怨你 沒親情。 真是近也唯 遠也難

    孔子用這話比喻官場 當官的大人和百姓小人。你不是讀過古典書藉嗎 百姓見官稱大人 自稱小民或小的。官為尊。民為卑 官親近民嘛民會少了禮貌 會失官的尊嚴 高高在上嘛 民會埋怨你不親民 不瞭解民情 瞎指揮。也是近也難遠也難 因為在在眼裡 官是為民作主 給農民一點土地 或減些稅賦 是官養活民 所收官是養者 民是被養首 在相處中 也是兩對的

    他是致力於尊卑有序 以維護封建社會的穩定和諧 但在實際操作中 要克服 這兩難境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經那個老實聽話沉默內向的你後來都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