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榮耀歷史
-
2 # 北大記著
竹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些窮人飢腸轆轆,衣不遮體。拿啥換三妻四妾。古代更替,每一個時期都會人口銳減。戰爭死的多數是青壯年男人。為了恢復元氣,生產需要大量青壯年。這個時候女人偏多。這就有人提出三妻四妾來解決,女人多問題。但是這只是富人。對於窮人沒錢,有個老婆也就不錯了。何談三妻四妾。
-
3 # 娛樂好事君
不是,基本上都是特權階層或者地主階級……畢竟三妻四妾也要養活啊……古代生活水平低下,生產力不足,如果不是特權階層,地主階級,怎麼養得起。
-
4 # 一隻熊火火
三妻四妾是身份的象徵,有錢的象徵,有錢有地位才能三妻四妾,平民百姓都娶不起媳婦的,比起現代,古代的嫁娶更為門檻高,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影視作品,大都是那種財主,大土豪,官員有三妻四妾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平民百姓都是光棍兒或者一個妻子。古代的除了正妻,那些小妾都是可以買賣的,屬於奴隸。
-
5 # 簡述秘史
古人真好,能三妻四妾。這大概是很多男人非常羨慕古人的一點,不過,歷史上的古人真能過上三妻四妾的生活嗎?事實並非如此。
在古代,三妻是不可能實現的,就算是皇帝,也要等廢了第一個皇后,或者等第一個皇后去世後,才能立第二個皇后。更何況是普通老百姓,無論家財萬貫的富豪還是達官顯貴家的子弟,妻子都只能有一個。準確來說,三妻四妾是不成立的,古代的婚姻制度屬於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妾,從原則上來講,妾是屬於王公貴族的專屬。到了明朝時,才有大明律寫出來,“庶人於年四十以上無子者,許選取一妾”。這句話中的庶人只得就是所有老百姓,包括那些富商。在古代,如果不是官宦人家出生,就都屬於庶人這一行列了。
當然,娶妻和納妾還是很不一樣的。古人不會把妾的孃家當做正經親戚走動,但妻子的孃家卻十分重要。除此以外,妾的出生一向都不如妻子許多,妻子出嫁時的陪嫁一般已經夠她一輩子適用,如果運作得當,還能分給孩子們做家業。可妾出嫁時是沒有陪嫁這一說的,所以她的衣食住行全部要由丈夫來承擔。
從這層就能看出來,就算在古代,納妾這件事情也輪不到普通老百姓家。辛辛苦苦一年也賺不了多少年,娶一個媳婦幫忙傳宗接代就已經是不少人家最大的願望,納妾可不是他們能承受的事情。這麼說起來,現代的男人也無需太羨慕古代男人,有一個互相扶持的妻子已經是一件樂事。
-
6 # 歷史小榮
一想起中國古代,男同胞都覺得特高興,古代太好了,三妻四妾,左擁右抱,夜夜笙歌,每晚換一個,美得不行。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想太多了,古代男人可不是人人都能三妻四妾,左擁右抱的。古人也是不能胡來的!
古代,也實行“一夫一妻制”
中國古代,主流大眾是一夫一妻制,姬妾是不能算做合法配偶的,如果一定要說,那就只能是"一夫一妻多姬妾制"。很多人和現在一樣是一夫一妻制,即使是王公諸侯,納妾的數量也有規定,不是有錢有權就行。
春秋時期:最多能納9個妾
春秋時期,一方諸侯能納9個妾。娶正妻的時候,正妻會帶來兩個隨嫁的媵女,媵女一般是正妻的姐妹,地位低於正妻,高於妾。《羋月傳》中,羋姝出嫁時,主人公羋月就是作為媵女隨嫁的。正妻和媵女再各帶兩個陪嫁女,陪嫁女是諸侯的妾。正妻媵女加上陪嫁女,就是九個女人。諸侯結一次婚就娶到9個女人,還是沾原配的光。不過諸侯一生只能結一次婚,不能隨便娶妻或妾。
《春秋公羊傳·莊公十九年》中記載道:“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諸侯一聘九女。”“媵”就是小老婆,“侄”“娣”就是陪嫁女,“諸侯一娶九女”就出自於這裡。“一娶九女”這樣的美事,可不是人人都有的,春秋時期一般的官員想多納個妾都費好大勁,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直接禁止,只能一夫一妻。如果有怨言,也只能感嘆:有權人的快樂,我們享不到啊!
漢代:最多也只能娶8個
到了漢代,福利可就沒像春秋那麼好了。漢代史學家蔡邕所著的《獨斷》稱,“卿大夫一妻二妾”“功成受封,得備八妾”“庶人一夫一婦”,就是說卿大夫只能娶一個妻子和兩個小老婆,除非你有很大功勞,可以娶八個老婆,否則,等著被咔咔吧!平民百姓,只能一夫一妻,娶小老婆,想都不要想。
唐朝:當親王,能娶12個
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放,我們都知道的,衣服都是低胸裝,相應的納妾也就比較寬鬆。《唐六典》規定,親王可以娶十二個老婆,郡王和一品官員可娶10個,二品8個,三品6個,以此類推。福利這麼好,春秋的諸侯估計要氣瘋了。上頭開心了,老百姓也跟著享福,這不,唐代的平民也可以娶一個小老婆,前提是有錢有能力。
元代:一夫一妻被立法
元代的時候,本以為能跟祖先唐朝一樣豔福不淺,誰曾想忽必烈來了個緊縮性妻妾政策,一夫一妻制被立法了,直接提上制度層次。元朝是第一個明文規定老百姓不能娶妾的朝代。《元史·良吏》記載:元朝有一個“良吏”叫譚澄,主管農業的,有一天他上書忽必烈,說有一些平民一生娶一個妻子,但始終沒有孩子,希望忽必烈能允許娶一個妾。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忽必烈規定,40歲之前沒有子嗣,就可以娶一個妾。說的容易,做的難,平民想要納妾,有錢才行。
明清:沿襲元代法律
明清時期,為了省麻煩,基本上遵從了元朝的一夫一妻制,庶人只能一夫一妻,40歲之後還沒有子嗣,可以納妾。而皇親國戚納妾得透過皇帝的允許。皇帝簡直是個大家長,國事家事,事事關心。親王級別的,最多能娶10個妻妾。郡王的級別能娶四個妻妾,如果這四個妻妾都沒有子嗣,才可以再娶,否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到這肯定會有人問,韋小寶怎麼可以娶七個老婆?要知道韋小寶是金庸先生小說杜撰的人物,如果有原型,那肯定與康熙關係不菲,與皇帝關係不菲,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
7 # 文史百千曉
三妻四妾,這本來就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三妻四妾的意思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個妻子四個妾仕,而是表示一個男人同時擁有多個女人的意思。
再且,中國古代奉行的是不是一夫多妻,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這個制度來自於西周的宗法制,從周天子到諸侯、百姓,一個男人只可以擁有一個妻子,即嫡妻,也就是正妻,嫡妻必須以聘娶大禮迎娶。多妾指的是國王和貴族佔有的除正妻以外的其它女人。
在古代只有帝王,官僚,貴族才能有資格擁有妾仕,而且妾的數量也不會特別的多。平民百姓娶個老婆生兩三個兒女兩頓都是剛剛好,如果再娶一個不得餓死。
-
8 # 村口馬大爺
中國從古至今主流思想都是奉行一夫一妻制,準確的說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的地位比較低,需要照顧好男主和女主,相當於地位高一些的丫鬟。
-
9 # 張氏收藏
所謂的三妻四妾,是針對於,地主,員外以上的人來說的,而那些,貧農,中下農,能有一個媳婦都不錯了,哪裡還敢說三妻四妾啊
-
10 # 歷史再回頭
三妻四妾只是對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民間稱呼。
事實上,在古代為了確保嫡長子的繼承優勢,對於“嫡妻”這一身份那是嚴格把控的,身份越高貴的,越重視嫡妻的家族出身和血統背景。
因為宗法制下的“嫡長子繼承製”的約束,這要求家主必須確定他眾多女人中誰是嫡妻,否則那麼多兒子,誰才是嫡子呢?
確定了嫡妻之後,才能確定誰是嫡子啊!
但是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國古代還講究“多子多福”一個女人的生育能力有限,那些皇親國戚、公子王孫們怎麼會滿足呢,所以一妻多妾制便應運而生了。
“多妾制”中的“多”沒有具體數目的限制,基本是各憑本事,想娶多少娶多少。(古代非常講究禮法的,上至房宅墓地,下至衣食住行,那都是有等級限制的,很多時候哪怕你有錢,你也不能享受一些超越等級的待遇。但是古代卻從來沒有聽說哪位王爺因為納妾超過規定而被處罰的,由此可見,在古代對於納妾的數量是沒有限制的)。
嫡妻所生之子稱之為嫡子,妾所生之子只能稱庶子。一般而言庶子是無法繼承其父的爵位,官職的。
歷史上雖然有庶子大有所為的事蹟,但是反過來想想,不正是因為庶子有所作為很少見,所以才被史官大書特書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無數電影電視劇都說達官顯貴的正妻人老珠黃,不得丈夫寵愛,而小妾因為年輕貌美,所以頗得丈夫歡心的故事。
實際上,小妾再得丈夫歡心,也只能在丈夫活著的時候蹦噠一會(通常都是丈夫的年紀大小妾好多),而正妻再不得丈夫喜愛,那地位也是不容易被扳倒的(嫡妻的孃家極有可能也是大族)。
至於小妾更普遍的生存情況是作為生育機器而廣泛存在於普通地主、員外家裡。
-
11 # 濤哥聊趣史
講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先明白三妻四妾的含義,是一個髮妻兩個平妻,四個偏妾,不是人們理解三個老婆,四個妾女,髮妻要持家,平妻協助,妾是伺候丈夫和三房太太的,在古代很少有這種三妻四妾
其實從春秋到大清,其實我們都是實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由於人們對妻,妾的定義不太清楚,通常理解為三妻四妾是不太正確的,古代的妻,妾是有嚴格劃分的,妻對妾有生殺予奪的權利,妾是沒有地位的,基本就是男人的奴隸,沒有自由,沒有財產,甚至於交換和贈送給別人
像皇帝這種也是隻有一個妻子,就是皇后,妻子沒有重大過錯也是不能隨便休的,就是對於納妾也有明文的規定,什麼級別能納幾個,也不是隨便納妾的,像我們這種平民百姓過了四十無子女的,是可以納一個妾,但前提是你必須要有錢,養的起啊,如果是想妻妾成群,哈哈,那就不要想了,首先你的有經濟基礎啊,隨便想想得了,就當白日做夢了
回覆列表
三妻四妾,別痴心妄想了,今天我就來打破眾多狼友們想要穿越回去左擁右抱的幻想。
1、哪有三妻?明明都是恪守一夫一妻制好多小說裡經常會出現男主人公娶3個妻子的情節,比如說《回到明朝當王爺》,楊凌就是3個妻子,其中1個正妻,2個平妻,其中還有一個公主,不得不說這有點想當然了。
整個王朝最有影響力的男人——皇帝都是隻有一個正妻,就是皇后,只有皇后生的孩子才是嫡子,其他哪怕再受寵,只要不是皇后,那麼生的孩子都是庶子!皇家如此,平明百姓更是如此。
當然了,這些事情必須要有法律明文規定才有約束力。
《春秋》記載:諸侯無二嫡。
《獨斷》記載:諸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
《唐律》記載:嚴禁娶2個妻子,否則就是重婚罪,嚴重的要被判流放,被流放之前還要先離婚。
反正總而言之,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就是一夫一妻制。
2、那麼三妻的說法從何而來呢?這就要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諸侯貴族之間通婚,通常不是娶一個,都有家族內地位較低的庶女做陪嫁,叫做“媵”。舉一個例子:
《羋月傳》中羋姝是楚威後的女兒,是楚威王的嫡女,地位尊崇,羋月則是楚威王不經意間生下的孩子,雖然也是王的女兒,但是地位差異很大。
秦惠文王與楚國聯姻,娶的是羋姝,羋姝到了秦國就是王后,我們也知道羋月也跟著到了秦國,為什麼呢?因為她就是“媵”,就是陪嫁品。
這個陪嫁品和其他的還不一樣,因為她畢竟也是楚王的女兒,所以將來如果羋姝去世了,那麼羋月是有資格被提拔為王后的,而且她的地位要高於秦王的其他嬪妃的。
3、朋友們會問能不能多娶幾個妾彌補下損失不好意思,這也不行,在封建社會納妾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且不同身份納妾的數量是有規定的。
皇帝這個級別的只要控制好一個皇后就行了,其他的沒人敢管。
親王、諸侯之類的,剛剛上面有提到:娶九女,一妻八妾,所以能納8個妾;
郡王級別的可以納6個妾;
一品、二品高官可以納4個妾;
以此類推,七品縣令可以納1個妾!
所以,想要享受齊人之福,先博得相應的社會地位吧。
當然對於納妾數量,規定是如此,實行就不像一夫一妻那麼嚴格了,畢竟像王爺在地方上多娶幾個老婆,也無人敢說話。
所以說到底,還是要有實力!
4、商人為什麼可以娶小妾?除了官員,普通老百姓是不允許納妾的,一旦發現,官府立刻緝拿,這一點還是執行地很嚴格的。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錢的商人總能想到辦法金屋藏嬌,所以正常商人納妾都是不公開的,而是買處宅院,當做金絲雀養著。
到了明清時期,對於民間納妾慢慢放開,規定如果到了40歲還沒有兒子來養老送終,那麼可以到官府申請報備納一房小妾,而且原配不能阻擋。
5、妾與妻之間的身份鴻溝妻妾之間的身份差異比我們想象中的大得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妾永遠是妾,不能成為妻!
比如說某位知府大人的正妻去世了,不過他還有3房小妾,但是他還是鰥夫(與寡婦相對)。如果3房小妾裡面有一個特別溫柔可人,這位知府大人想把她變成自己的妻子,可以嗎?不行!下面有一個實際案例,官可比知府大多了:
嬖妾受封,事重因循,難乎語於正矣。——《舊唐書》《舊唐書》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杜佑,唐貞觀年間的宰相,編纂了卷《通典》,創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也是一代明相,致仕之後可能人老了就糊塗了,當時他的妻子去世了,但是他的一房小妾很得他的歡心,於是將她提為正妻,如果是偷偷摸摸了,兩人享受閨房之樂沒啥問題,但是這件事不知怎麼地就傳開了,而且被史官記載下來了,於是就出現上文《舊唐書》中的評語:嬖妾受封,是很嚴重的錯誤,因為犯了這個錯誤,杜佑就不能被稱為正直的人了。
也就是晚年犯了我們認為很普通的錯誤,結果丟失了一世英名,可見妻妾之間的地位鴻溝。
6、娶了公主還能再納妾嗎小夥子,想都不要想,和公主結婚不叫娶,叫“尚”,也就是入贅的意思。你都當了上門女婿了,還想要納妾,你讓你的老丈人的臉往哪放。
當然在個別朝代,如果得到公主的首肯,而且公主無法生育的話,可以納妾,但是這種情況少之又少。
總之,在家中沒有地位就沒有資格提要求,駙馬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