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許多謙0768

    王保保是蒙古伯也臺部人,王保保是他的漢名,原名擴廓帖木兒,能征善戰,朱元璋曾大會諸將,問道:“天下奇男子誰也?”諸將都說:“常遇春將不過萬人,橫行無敵,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遇春雖人傑,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王保保手下那支精銳的蒙古鐵騎,堪稱是元朝最後一支還保持著蒙古傳統的騎兵。 所以說,朱元璋所屬的明朝軍隊是非常忌憚王保保和他的那隻蒙古鐵騎的,那麼朱元璋是怎麼戰勝這隻鐵騎的呢?

    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元內部黨爭。王保保雖然戰功赫赫,但不能免俗的是他參與了元朝黨爭,王保保在山東的時候,明軍並沒有同他正面交鋒。當王保保來到山西的以後,在明朝軍隊還沒有和王保保交手之前,同為元朝大將的李思齊,居然搶先跟王保保互砍了起來。而最逗比的是,明軍都已經殺到大都了,元朝廷還忙著今天幫王保保打李思齊,明天幫李思齊打王保保,所以在元、明和李思齊部的三路夾擊下,強如王保保也只能跑路,但就算這樣的劣勢之下,王保保仍多次擊敗明軍。

    二是技戰術優勢。在戰術上,明軍此時已經有了一支精銳的騎兵,雖然和王保保的鐵騎比仍有一些差距,但明軍還有精銳的長槍兵、火銃兵等多兵種配合,王保保的鐵騎雖強,但兵種優勢比較單一,野戰尚可,攻守城及陣地戰就差一些了;在技術上,明軍長槍兵及騎兵大部配了優異的盔甲,火銃的使用更是為步兵加分不少,雖然此時還沒有形成輪番出戰的“疊陣”,但已然勝在人員裝備上較強了。

    三是後勤優勢。元朝不得人心,明朝已經在內地建立起穩固的政權,中原人已經鐵心向明,不支援蒙古人的,雖然蒙古人是遊牧民族,軍隊屬於掠奪型軍隊,並不一定非要建立個根據地,不過王保保背後所靠的元朝殘餘也內鬥不休,他的軍隊在自家也不容易得到補給,想比較明軍源源不斷的人員、裝備、糧食補給來說,他只能打游擊戰,就算勝上幾場,也很難鞏固勝利成果。

    最後,一代名將王保保並沒有戰死沙場,死因不明,史書記載卒於哈剌那海之衙庭。

  • 2 # 喻邦元

    朱元璋在攻打陳友諒,張仕成的元軍過程中,總結出了使用訓練有素,裝備精良騎兵弓弩手距離可達二百米遠端射擊強敵王保保帶領的軍隊,使他們防備不及,又減少明軍傷亡,逢戰必勝,大大鼓舞了士氣,迫使元軍文風喪膽,節節敗退,一舉打敗了元軍最強敵人察罕帖木兒的繼承者王保保。

  • 3 # 赤足星座智慧谷

    朱元璋小時候是放牛娃出身不假,當他開始抗擊元軍的時候已經是一位領袖,不能因為出身的影響就能判斷手下將領感覺低人一等一樣,問題本身不嚴謹!

    至於如何挑戰鐵騎?在經過多次與元軍交戰後,發現了鐵騎的致命缺點,找到了距離和速度的優勢,只要強加練習,必定攻破鐵騎。騎兵的速度再快也快不過箭的速度,雙方都有弓箭,誰的射程練習的多一米,誰就有取勝的把握,這就是能夠朱元璋的智慧敢於研究,嘗試,學習先進的戰術,挑戰成功的基本,為建立大明帝國奠定基礎!

  • 4 # 歷史小廚

    對於王保保,朱元璋曾經問過群臣:“誰是天下的奇男子?”所有人都說常遇春是奇男子,但朱元璋卻說:“遇春雖人傑,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這就足見朱元璋對於王保保的重視,也曾經一直想招降他,可惜最終失敗!

    王保保即擴廓帖木兒,是元末著名將領,特別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更是成了北元“抗明覆元”的中流砥柱,多次與明朝將領決戰,令朱元璋等人很是頭疼!

    王保保在年少的時候就跟隨養父察罕帖木兒征討田豐、王士誠的紅巾軍,並且將他們給戰敗降服,只不過後來田王兩人又再次反叛,並且暗殺了察罕帖木兒。這讓王保保大為憤怒,出兵又一次將田王兩人打敗,並且掏出兩人心臟來祭奠察罕帖木兒!

    本來王保保就喜歡漢族文化,即保留了蒙古人作戰勇猛的特點,又自幼愛讀書,因此可謂是文武雙全。因此當他初次帶兵打仗的時候,能征善戰的特點就體現了出來。

    但是擁有兵權實力之後,王保保並沒有選擇為元朝繼續盡忠,也可以說他的私心太重!在對紅巾軍取得勝利之後,立刻參與了當時的黨政政治漩渦,也因此給了朱元璋等起義軍一個擴充兵力的機會!

    由於王保保一直將主要精力放在跟元末各個軍閥的混戰之中,這就使得朱元璋的勢力逐漸增大,最後建立了大明,直到此時,元朝廷也因為忌憚王保保,並未重用他來對抗明軍。

    最後朱元璋將元朝的統治趕出中原之後,當初的元朝各人才開始下決心任用王保保來對抗明軍!

    公元1368年,徐達的前鋒湯和孤軍冒進,被王保保大敗於韓店,明軍損失慘重。這一戰使得元順帝大喜,王保保也因此被封為齊王,正是開始了對明軍的抵抗!

    後來王保保率軍出雁門關,想要收復大都,可惜被徐達等人採用“批亢搗虛”的戰略,攻取冀寧,迫使王保保迅速回撤,並在夜晚用奇兵攻佔王保保的大營,使得當時正在讀書的王保保倉促逃跑,只帶領十八騎逃回甘肅。

    公元1370年,朱元璋正式北伐,但是當時所有明軍將領都不願跟王保保正面交戰,從側面看出王保保軍的強大。

    當時王保保在甘肅多次擊敗明朝的援軍,但是一直沒有攻下蘭州的王保保又遇到了他的剋星徐達,這一次兩人多次交戰,不分勝負,最後徐達派人日夜騷擾王保保部隊的休息,使得他們無法入睡,最後突然一天不再騷擾,在元軍將士放鬆警惕入睡的時候,率兵殺了過去,大敗王保保!

    雖然已經兩次大敗王保保,但是仍然讓朱元璋對其不放心,於是在公元1372年,朱元璋發兵15萬,分兵三路進行北伐,主要目的就是擊殺王保保,以絕後患!

    大規模北伐,只為了將王保保剷除,可見他在朱元璋心裡的地位是有多麼重要!但是這一次北伐,明軍沒有之前的運氣。王保保開始沉著應對,誘敵深入,這一次將老對手徐達給殺的大敗而歸!

    北伐三路軍,中軍徐達跟東軍李文忠都被王保保打的大敗,只有西路軍馮勝取得了勝利,這一次明軍損失慘重,使得朱元璋大為震驚,由此“自是明兵希出塞矣”,可見這一次王保保徹底將明軍給震懾住,使得北元得以苟延殘喘!

    這一戰之後,王保保跟朱元璋都沒有再對彼此發動過大規模戰役,也可以說是兩人自此各忙各的。但是從側面來說,算是王保保贏了,最終也沒有被朱元璋招降或者誅殺!

    王保保在最鼎盛時期沒有趁機消滅起義軍,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誤!可以說是目光短淺,將精力放在了已經衰敗的元朝上面,忽視了朱元璋等人的勢力。而後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自己的軍權被瓜分,即使有心也已經無力,加上當時又受到元朝廷的猜忌,沒有第一時間給他軍隊來對抗朱元璋,這可以說是他第二次失去機會!

    最後雖然在塞外戰勝明軍,但是元朝的統治力已經失去中原,幾乎也沒有什麼意義,可以說王保保這一生雖然勇猛,但卻是在人生路口上多次選擇失敗,造成了自己只能遠逃塞外的結局!

  • 5 # 讀史自省

    我是觀史聞曲,我來回答

    自古以來,中原的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一般都以農耕民族失敗而告終,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樣的狀況屢見不鮮,如北魏拓跋,宋朝與大金,元朝,清朝等等。而農耕民族也有戰勝遊牧民族的例子,如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馳騁草原,殺得匈奴膽寒,盛唐的鐵騎,明朝朱元璋也是從元朝的手中奪取的。事實證明草原遊牧民族也不是不能戰勝的。

    朱元璋與王保保

    朱元璋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了,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王保保又名擴廓帖木兒。元朝末年著名將領。是元末元朝的重臣,數次挽救元朝命運,最後朱元璋北伐,他還保住了北元。朱元璋數次招降他被拒,朱元璋贊他為奇男子。

    為什麼朱元璋手下能戰勝王保保鐵騎

    1.朱元璋大興火器,明軍的武器裝備比王保保騎兵先進,明軍裝備火炮和火銃,屬於冷熱兵器交替使用,火器的使用使明軍在那個時代裡,縱橫天下,銳不可當。

    2.朱元璋也有龐大的鐵騎,明朝實行馬政,不缺戰馬。(馬政,指我國曆代政府對官用馬匹的牧養﹑訓練﹑使用和採購等的管理制度。既然馬政為國家重務,馬政即成為政府行政的重要內容,養馬即成為百姓的重要義務。此項義務從明初開始。明代民間養馬有三種形式:種馬、表馬、寄養馬。民間養官馬,馬戶不僅要保證馬的健壯,而且完成孳息之額,否則要如數賠償。)

    總結

    遊牧民族鐵騎,並不是不可戰勝的,火器的出現使騎兵開始沒落,尤其是近現代,騎兵開始退出戰場。在冷兵器時代是霸主的騎兵,現在沒有用武之地,只有少數儀仗部隊和山地部隊保留了一點。

  • 6 # .D

    個人意見:

    一:朱元璋的兩員猛將徐達常遇春太猛,王保保手下的人雖然也不是吃乾飯的,但是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二:朱元璋的策略,先除掉陳友諒和張士誠,解決了後顧之憂,壯大了自己之後,再去與元軍一戰。

    三:元朝當時不得民心,把漢人分為最下等的人,朱元璋提出了“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也是很多人當時的想法。得民心者得天下

  • 7 # 蒙哥的夢想

    當一個人去挑戰另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挑戰另外一個團隊的時候,我們得站在客觀的角度上去看待問題。以少勝多,以多勝少or勢均力敵?

    一、雙方團隊人員配置:

    朱元璋:是放牛娃不假,但是他能推翻元朝,建立明朝,開創洪武之治,這就充分說明了他在那個時代極具個人魅力和才能,脫穎而出。手下將領,著名的有徐達、花雲、常遇春、傅友德、李文忠、薛顯、沐英、郭英、王弼、劉廣等人,這些人更不是不是吃素的,勇猛剛強,能征善戰,毫不誇張,各自都建功立業著。

    王保保:元朝末年少有的蒙古猛將,在蒙元陣營一邊算的上是鶴立雞群。他擁有著不輸於任何明軍將領的實力,連朱元璋都惋惜不能擁有這樣的人才。他的父親是元翰林學士、太尉賽因赤答忽,母親是元末將領察罕帖木兒的姐姐,但他在很多方面其實都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蒙古人,漢化!只是因為時代的需要,王保保成為了蒙古勢力退回草原前的迴光返照人物。

    二、挑戰方式:

    1. 天時地利

    當時的朱元璋在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後,幾乎已經佔據了整個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大家也知道江南富庶,農業、商業發達,儘管經過戰亂,但只要給它一個安定的環境,他們就會很快就能逐步恢復元氣。再加上朱元璋奉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方略,可以說無論是在糧食、兵力、武器裝備等方面都佔據了絕對優勢。而反觀元朝,佔據北方河山卻不懂得管理,致使良田荒蕪、餓殍遍野。皇帝荒淫無度,貪官汙吏橫行,不論從財力、兵力等都沒法跟朱元璋相比。

    2. 人和

    朱元璋統一南方,橫掃天下驅元復漢已經是眾望所歸。他手下有徐達、常遇春、藍玉等猛將,士兵們經過戰爭洗禮也徹底脫胎換骨,已經脫離了單純的義軍、流寇的範疇,具備了軍隊該有的樣子。上有朱元璋一統天下的野心,下有將士的誓死效命,內有劉伯溫、李善長等賢臣運籌帷幄,外有廣大受壓迫的漢人百姓鼎力支援。可以說朱元璋凝聚起了所有的人的期盼,凝聚了歷代漢人驅元復漢的氣運。反觀元朝,軍隊雖然還有核心主帥王保保作鎮,但是軍隊腐敗,士兵與朝廷離心離德,多年的壓迫讓老百姓對他們更是敬而遠之,恨不得殺之而後快。朝廷之內無文臣指點,外無百姓擁戴。雙方一對比瞬間高下立判。

    3. 戰術戰法

    除了正確的戰術以及政治策略(兩路北伐,先山東後大都,以及在北伐中堅持正確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嚴明紀律,不濫殺無辜)外,軍事層面,明軍其實也做足了充分的準備。

    首先,朱元璋這支陸軍主要由步兵和騎兵組成,在長期的征戰生涯裡,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基本上都是靠“以戰練兵”的方式逐漸積累起豐富的戰爭經驗的,並形成了自己的優勢--長期嚴格紀律所形成的令行禁止的作風,以及刻苦耐勞的精神。

    其次,在野戰時,步兵手裡使用的兵器主要有刀、盾牌、弓弩、長槍等冷兵器與火銃等各類火器。步兵在戰鬥時先使用弓弩、火器遠距離打擊敵人。刀牌手與長槍手伺機而動,在前列與敵人貼身近戰。刀牌手與長槍手排成橫列時,可以形成一面阻止敵人前進的“盾牆”,並低頭抽出佩刀砍馬腳。為了保險起見,步兵在野戰之前,還會在陣營之前挖壕、立柵、設定拒馬等阻擋敵人騎兵的障礙物。

    最後,騎兵對騎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朱元璋這支新組建的鐵騎隊伍之中已經普及鐵甲,且將士們的作戰任務以突擊為主,故可視之為重灌騎兵。其武器裝備具有漢族傳統的特色,鐵槍就是一個好例子(這類武器如果是由毫無彈性的“渾鐵”所鍛造,還可以像大棒一樣沉重地砸向敵人)。明代騎兵將士更是配備鎧甲和刀劍,而弓箭作為遠端兵器也是不少鐵騎將士的心儀之物,可在馬上用箭遠距離射倒強敵。可見,這支隊伍同時具有重灌騎兵與輕裝騎兵的雙重功能,並不像蒙古騎兵那樣在劃分兵種方面截然分明。

    三、雙方戰績  

    北伐元帥徐達與副元帥常遇春,本來明軍意圖直搗太原,誰知元朝名將王保保將計就計,反而搶在明軍增援部隊到來前提前馳援太原,以優勢兵力列陣太原城外,擋住了徐達的主力。如此一來,兵力劣勢的徐達,立刻陷入了危險的境地。然而徐達卻將計就計,趁夜發動劫營,以主力決死一搏,突襲元軍大營,一場混戰後,殲滅元軍四萬人,俘虜四萬人。這一戰,明軍多少還佔一點了元軍麻痺大意的光。

    總結優勢:朱元璋手下明軍卓越的戰鬥素質——迅猛的衝鋒,令行如一的堅決執行力,以及在艱苦環境下頑強的意志品質。擁有這一系列優秀品質的明軍,在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成為王保保鐵騎的噩夢。

    參考文獻;

    1.《明蒙戰爭:明朝軍隊征伐史與蒙古騎兵盛衰史》

    2.《明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孫驍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