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當歸閱讀
-
2 # 三格智酷
人們之所以樂意把悲劇故事口口相傳,是因為悲劇往往能給人們以思考,給生活以啟迪,給生命以智慧。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佛說人生就是來受苦的,人生的本質是困難。人生最終是一場悲劇,悲劇是人類共同的故事,苦難是人類共有的話題。與苦難抗爭是人類共有的事業,人類唯有與苦難抗爭,才有價值與意義。人類因為苦難,需要群居,因為群居,需要團結,因為團結,需要理解,因為理解,需要同情。這樣,人們更願意看到有人和自己有著同樣悲慘命運,更樂意看到有人和自己有著同樣的經歷,並且更容易產生共鳴;而如果有人比我們更悲慘,我們就會有自己的人生也並沒有那麼慘的“錯覺”,覺得人生非常美好,對未來充滿希望和鬥志。所以,悲劇比喜劇更能感染人、影響人,激勵人,更能體現文學藝術的價值。
這也是世界上的名著為什麼大多數都是悲劇的原因所在。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藝術透過悲劇的感染力傳遞價值,悲劇透過“毀滅”渲染價值。有價值的東西被不可抗力和邪惡勢力毀滅,表現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彰顯的是人類正義的力量和人性至善的光輝,歌頌的人類可歌可泣的英雄氣概,謳歌的是人類對追求純潔愛情的嚮往和不屈。中國的四大名著《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和《西遊記》都是悲劇,就是很好的佐證。
人們之所以樂意把悲劇故事口口相傳,是因為悲劇往往能給人們以思考,給生活以啟迪,給生命以智慧。 故事裡有人性的真善美。
-
3 # 標峰理論評
一、警示大眾
第一是因為悲劇具有警示大眾的作用。
《舊唐書》裡說“以史為鏡 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 可以知得失。”
歷史的起伏,可以警示現在,讓我們不再重蹈覆轍。在書中看到了世事無常,造化弄人的故事,看到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大團圓的結局。讓我們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麼。畢竟苦難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對苦難的思考才有意義。居安思危是人類的生存哲學,憂患意識會避免很多麻煩。
萬物種類不同,屬性不用,但是規律是相通的。故事還是那個故事,只不過換了角色,換了地點,換了時間。悲劇的名著可以告訴我們不應該做什麼,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
就像小時候經常閱讀《伊索寓言》裡的《龜兔賽跑》告誡我們做人不要太驕傲,低估了別人,最後以是失敗收場。
二、引發思考,意義深刻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悲劇能引發更多的思考,意義深刻。
悲劇是把美好撕碎了給別人看,遺憾殘缺總讓人容易心碎,刻骨銘心的結局更能觸動讀者。我們總期待美好的未來,當內心的美夢被打碎,悲劇就成了張愛玲筆下的一抹蚊子血,揮之不去,一直縈繞在心頭。一波三折的情節展現了生命的不圓滿,讓作品更富有感染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圓滿的結局很快就會過去,而悲劇卻讓人耿耿於懷,久久不能平息。
如果《梁山伯和祝英臺》兩人順利結成連理,就不會有梁祝化蝶的美麗佳話。
生活有時候就像名著,看著是喜劇但是核心卻是悲劇。作家洞察生活的真相,觀察生活的細節。展現生活的多層次。生活的苦難往往化成了最美的藝術。這樣深刻的文字經受住歲月的考驗流傳至今。
三、反應生活,慰藉讀者
名著是一面鏡子,生活的不幸成了作家筆下的素材。悲劇拉近了我們與生活的距離。作者把社會的殘酷,人性的醜陋,複雜的生活,剖析給我們看。讓我們在困境中審視真相。
悲劇容易引起共鳴,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不如意的地方,活得都不容易。書中主人公不幸的遭遇,可以慰藉讀者,排解內心的煩悶,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悲劇可能是作者突然澎湧而出的憤懣,可能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這些都是我們常有的情感。
《活著》裡富貴的坎坷命運告訴我們,人活著就是一場艱辛,我們只能硬著頭皮活下去。活著就是活著,沒有什麼所謂的意義。
結語
名著的悲劇性不僅是向我們展示美好事物被毀滅的過程;為我們描繪生活的圖景;讓我們感受分離的撕心裂肺。它更讓我們學會看人生起落,去吸取教訓,然後勇敢前進。
換個角度看悲劇也是人生的一道風景,它是一種別緻的美。
-
4 # 愚蠢的畢言言
關於世界名著為什麼悲劇多,是因為悲劇美從來都心碎的讓人刻骨銘心,讀罷,目光所及之處,思維流轉之時,全是悲哀,全是殘缺,多麼遺憾啊,多麼心痛啊,每每想起此悲此景,扼腕嘆息,回味無窮。若是皆大歡喜的結局美好華麗,不過是留下欣慰的憧憬抑或圓滿的感動,遠不如悲劇那樣縈繞心頭的情緒,畢竟,人類對痛的體驗遠大於對喜樂的感知。
這涉及人類的未知心態和求生本能!這兩種是相輔相成的,不面臨末世,不需要求生,求生行為也只是在末世之中才具有意義。而結局的悲劇,則滿足了宿命論的無奈,三管齊下可以造成極大的折磨,於是就記住了。
但倘若題主所講的“悲劇”是以古希臘悲劇為代表的一種文學題材,那麼這個題目是不成立的。因為名著除此之外還有小說、散文、詩歌等題材。
但是,題主所講的“悲劇”是悲劇因素或悲劇性,那麼是的,大多數名著都是悲劇。此時的“悲劇”是作為一種審美範疇而出現的。
竊以為凡是名著都是能夠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的作品,而情感之中最為深厚的“悲”和“喜”。但是“喜”的元素往往是作家難以表達的,純粹的“喜”會流於膚淺。於是,“悲”的表達成為了主流。
-
5 # 鄭非夢妙文
美的範疇分四種:優美、崇高、喜劇、悲劇。四種形態相輔相成,不可或缺。“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大自然不是總有陽春白雪豔陽天,人生同樣不是總會一帆風順平平安安。沒有了悲劇之美又如何彰顯出優美、喜劇和崇高之美呢?如果文學藝術總是描寫歌舞昇平與現實脫節的話,如何讓那些在逆境中苦苦掙扎的人獲取希望?如何讓那些在困苦潦倒邊緣徘徊的人獲取勇氣?
文學的本質是人的文學,關心人的命運是文學應盡的職責,是作家應盡的義務。如果文學作品不能帶給人希望,不能給人帶來啟迪,那文學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人類歷史都是在不斷的失敗中進行探索,艱難前行。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價。就像我們今天的幸福和平是多麼美好,但和平美好都是用無數先烈的的熱血和生命換來的。當他們在敵人的炮彈和刺刀下倒下時對他們個人而言是悲劇,但對他為之付出的國家和人民來說那是一種偉大的崇高。當災難來臨時,父母用血肉之軀護住幼小的孩子;消防員為救火而犧牲;子弟兵為保護群眾被洪水捲走,對他們個體而言是悲劇,但他們的精神卻是偉大的崇高,悲劇總是與崇高緊密相連。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正因為悲劇常常以失去生命為代價,常常伴隨著偉大的付出。因而悲劇更能震撼人的心靈,更能喚醒人的良知與勇氣!這就是名著中(不僅僅世界名著)常常表現悲劇之美的緣由。
-
6 # 潁河一支筆
作者把書寫成悲劇是根據人生定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場悲劇。短短几十年要受多少壓力?幼兒園,學習各種知識,要爭名次;上小學要苦學考初中好的學校;初中要奮發考名牌高中;高中畢業考好的大學,那一步不得奮鬥呀!
大學畢業後,一方面要找伴旅,一方面找工作;還要考研。有的學生成了書呆子,碩士、博士、博士後…連各人安家都不放在心上。
30歲、40歲、50歲這三十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可以說匆匆而過。
進入60歲,人生步入老年,。在這個時候,是人生享受的階段,因為有前途美好的人群,已經退休,和老伴兒孫在一起!
隨著歲月流逝,從老年進入晚年。幸運的人群還好,不幸運的呢,就是要經受病體的折磨,直至入土為安!
這就是人的結局!無論你功勞再高,無論你家庭多麼富裕,都逃不脫這種結局!
只有《西遊記》,唐僧師徒有好的結局。他們修成正果。成佛成仙!然而,那是神話!
-
7 # 雪裡紅4326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也是自然規律,也是人類生存的真諦。
有生必有死,有哭必有樂,有愛必有恨,生活就是這樣,一年四季,週而復始,往返輪迴。
世事交替,新陳代謝,不論什麼事情,都在發展,推新換代。
文章也是這個樣,大團圓顧然好,皆大歡喜,主人公一家其樂融融,享受人間富貴,堪稱十全十美。
然而,事情那有一陳不變。四大名著妙在悲喜交替,在也作者高明之處。
以若及往,平鋪直敘,已團圓結局,可想而知,那不是現在享榮世界的名著了。
-
8 # 趙福
【世界名著的作者,大多數都有悲劇背景】
筆者經過考量,世界名著的作者大多數都有悲劇背景的,在這樣的環境和個人經歷下創作的文學作品,其筆下的情節就容易產生悲劇結局。
有一種說法“不悲劇就不叫名著了”,當然這種說法有點武斷,但確實反映了世界名著創作的特點和賣點。
世界名著的產生,大多都是在動盪的時期,在政治不清明的年代其作者想要一抒自己的胸臆。悲劇的結局就是作者想要的結果和當時社會的實況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而進行公開批判和寫生。所以筆者再一次說明的是,當時社會動盪、政治不作為、人生的變數等,都是往往產生名著、經典作品的背景條件。
-
9 # 葉好古
慘痛的東西,大家總是感觸最深!
悲劇就是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你看。而我們人類最是吃痛不吃打的,只有痛徹心扉了才會刻骨銘心。
喜劇性的東西,大家看過後,一般也就過去了,不會再去仔細的思考、琢磨。而悲劇性的東西,大家對這個就始終有一種遺憾,心裡面就會去思索,去琢磨,去考慮悲劇的根源。這樣相對於喜劇來說,悲劇就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就更有成為名著的優勢了。
另外,悲劇一般都在揭露一些社會的陰暗面,都有批判性的東西在裡面,也就是說一般悲劇在當時都是有其進步意義在裡面的。而一部著作,其立意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立意格調太低,也是無法成為世界名著的。悲劇天然就在控訴,就在揭露一些東西,所以一般來說悲劇在立意上就已經佔有了優勢。
綜合起來,這也就是世界名著大部分是悲劇的原因!
-
10 # 開樂哥
人在世上多磨難,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只有悲劇的人生,才更容易激起人們心中的共鳴,也更能讓你在不如意時,能靜下心來。所以說苦難和悲劇,是人生最好的朋友。
-
11 # 似水流年147909347
我覺得悲劇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也更能激發人最脆弱的心靈底線,更能抓住人的心,讓讀者隨著主人公的命運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
-
12 # 蒹葭堂吉訶德
悲劇是人生的主旋律!
悲劇泛出生命的美感!
悲劇激發人性的善意!
悲劇給人厚重的力量!
-
13 # 幻緣居士
當你處在幸福和快樂的小漩渦裡的時候,一般是不會產生什麼對世界的感悟和對人生的感慨的,我自己就有這方面的經驗,在一年中的春天和夏天萬事萬物蓬勃發展的階段,往往就想不起寫什麼東西來,總是在秋天天氣變涼了以後,覺得天氣變冷,看見萬物凋零,這時候會心生感觸,許多關於情感的詩意的東西,就隨之而來了。從人的一生來說,年輕的時候朝氣蓬勃,充滿向上的力量,但是這個階段,往往寫一寫小詩詞散文還可以,寫大的著作的話,就缺乏足夠的思想積澱。而且年輕人的心容易浮躁,往往不能靜下心來寫東西。當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了各種人生閱歷的積累,看見很多事情從成到敗的過程,就像人生有生老病死,理解了人過四十天過午,及時當勉勵盛年不重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創作出來的東西就耐看,有味兒,容易被更多的人歡迎,成為比較著名的作品。就像太極圖,有黑也有白,有升也有降,文似看山喜不平,一部著名的作品,不可能寫得一切都是一帆風順的,那樣就太沒有意思了,也不大可能成為名著,總是要有起起伏伏,跌宕轉折等各種情節,這樣才可以抓住讀者的心。我們所處的世界就是這樣,花兒有美麗綻放的時刻,也有飄零凋落的時候,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而所謂悲劇,就是要把美好的東西破壞給人看,還是應了那句話:“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故難全”。懂得這些大體就可以理解名著裡面為什麼悲劇是比較多的了。
-
14 # 今世緣126
世人多喜歡悲劇,因為能牽動人心,洗滌人的靈魂,容易激發人的同情心,引起共鳴。
我最喜歡看18世紀英國的《呼嘯山莊》,這個故事始於倒敘,女主角凱瑟琳己經死了,在風雨交加之夜,一隻冰涼的小手從窗外伸進呼嘯山莊的房間,一把聲音一把抽泣著說:"讓我進去,讓我進去”,聞聲而來的希刺克厲夫兩手舉著蠟蛛,開啟窗外,熱淚盈眶,"進來吧,凱瑟琳,來吧,我心愛的,這回聽我的話”。
窗外哪有人?只有無盡的黑暗,鬼影如斯,令人毛骨悚然,又心生嘆息,愛情傷人如斯。
《呼嘯山莊》寫的是貧苦孤兒希刺克厲夫和白富美呼嘯山莊小主人凱瑟琳相愛相殺,他們從"愛死了”到"死了還愛”,就像荒原上一場風暴電閃雷鳴,不僅顛覆了他們生活,詮釋了人鬼情未了,愛情傷人如斯乎,寫盡了驚世虐戀。
-
15 # 西文東
有句話說的好,大家的悲哀各有各的。悲劇讓你心痛,讓你流淚,讓你惋惜,讓你憤怒,讓你感嘆……這是跨越任何的限制,總能讓一代又一代人流連忘返
回覆列表
你喜歡讀名著嗎?回頭細數看過的名著,是不是發現絕大部分都是以悲劇結尾,《紅樓夢》裡原本兩個相愛的人,一個離世,一個出家;《巴黎聖母院》裡卡西莫多和艾絲美拉達最後抱在一起死去;《呼嘯山莊》裡希斯克裡夫奇怪地死去。
那為什麼世界名著大部分是悲劇呢?
一、警示大眾第一是因為悲劇具有警示大眾的作用。
《舊唐書》裡說“以史為鏡 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 可以知得失。”
歷史的起伏,可以警示現在,讓我們不再重蹈覆轍。在書中看到了世事無常,造化弄人的故事,看到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大團圓的結局。讓我們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麼。畢竟苦難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對苦難的思考才有意義。居安思危是人類的生存哲學,憂患意識會避免很多麻煩。
萬物種類不同,屬性不用,但是規律是相通的。故事還是那個故事,只不過換了角色,換了地點,換了時間。悲劇的名著可以告訴我們不應該做什麼,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就像小時候經常閱讀《伊索寓言》裡的《龜兔賽跑》告誡我們做人不要太驕傲,低估了別人,最後以是失敗收場。
二、引發思考,意義深刻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悲劇能引發更多的思考,意義深刻。
悲劇是把美好撕碎了給別人看,遺憾殘缺總讓人容易心碎,刻骨銘心的結局更能觸動讀者。我們總期待美好的未來,當內心的美夢被打碎,悲劇就成了張愛玲筆下的一抹蚊子血,揮之不去,一直縈繞在心頭。一波三折的情節展現了生命的不圓滿,讓作品更富有感染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圓滿的結局很快就會過去,而悲劇卻讓人耿耿於懷,久久不能平息。
如果《梁山伯和祝英臺》兩人順利結成連理,就不會有梁祝化蝶的美麗佳話。
生活有時候就像名著,看著是喜劇但是核心卻是悲劇。作家洞察生活的真相,觀察生活的細節。展現生活的多層次。生活的苦難往往化成了最美的藝術。這樣深刻的文字經受住歲月的考驗流傳至今。
三、反應生活,慰藉讀者名著是一面鏡子,生活的不幸成了作家筆下的素材。悲劇拉近了我們與生活的距離。作者把社會的殘酷,人性的醜陋,複雜的生活,剖析給我們看。讓我們在困境中審視真相。
悲劇容易引起共鳴,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不如意的地方,活得都不容易。書中主人公不幸的遭遇,可以慰藉讀者,排解內心的煩悶,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悲劇可能是作者突然澎湧而出的憤懣,可能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這些都是我們常有的情感。《活著》裡富貴的坎坷命運告訴我們,人活著就是一場艱辛,我們只能硬著頭皮活下去。活著就是活著,沒有什麼所謂的意義。
結語名著的悲劇性不僅是向我們展示美好事物被毀滅的過程;為我們描繪生活的圖景;讓我們感受分離的撕心裂肺。它更讓我們學會看人生起落,去吸取教訓,然後勇敢前進。換個角度看悲劇也是人生的一道風景,它是一種別緻的美。願我們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