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二戰初期,德國在波蘭5天消滅其主力,一個月滅國;在法國10天勝負就已知曉,42天逼其投降。如此之快地完成對幾十萬人的包圍和殲滅,在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這就是德國上下推崇的“閃擊戰”。但在蘇聯卻不靈了,這是為什麼?

    首先,閃擊戰超出了發揮效力的範圍。戰爭初期,德軍一口氣深入蘇聯縱深800至1000公里,已經是了不起的戰果,佔領了相當於3個法國的國土面積。這時,閃擊戰的弱點暴露無遺,燃料、彈藥和零配件的不足,制約著部隊推進的速度。

    也就是說,閃擊戰必須依賴於強大的物資保障。對於中、小國家,這方面的困難還不顯,但對地大物博的蘇聯來說,物資供應困難就預示著,閃擊戰是有極限的。在充分準備後,一次最多推進800公里,說白了,就是後勤保障能力的極限。

    其次,蘇聯的冬天固然可怕,但對德軍來說,更困難的是交通條件。那時的蘇聯遠沒有西方國家民生條件好,幾乎沒有什麼公路,鐵路也很少。一到秋冬雨季,立刻變成無邊的泥沼地,德軍輪式車輛舉步維艱,而坦克則被用來拖拽。

    當德軍B集團軍群170萬人準備進攻莫斯科時,驚奇地出現,只有一條真正的公路可以用,而戰術是迂迴包抄,都擠在一條路上顯然是不現實。在又冷、又泥濘的地方作戰,效果可想而知,這比用軍隊來阻擋德國前進的步伐,效果更好。

    更重要的是,閃擊戰的核心是裝甲部隊,空軍和摩托化步兵只是起配合作用。作為最有戰鬥力的裝甲師,而坦克的補充和維護週期長,勢必影響作戰效果。也就是說,在蘇聯,德軍損失一輛就少一輛,打不動時,就是坦克所剩無幾的時候。

    正是由於閃擊戰不可迴避的缺陷,導致在蘇聯形成兩軍對峙是必然的結果。而擁有更大回旋空間和更多人力補充的蘇聯,在美、英兩國的幫助下,軍事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儘管坦克“大笨粗”,但架不住數量多,逐漸地在消耗中獲得優勢。

    沒有利用好政治牌,更是德軍失敗的關鍵。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德國之所以入侵蘇聯,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蘇聯國內鬥爭激烈,再加上不得人心的農業集體化政策,人們的生活十分艱難,軍隊的戰鬥力十分差,各民族之間分崩離析,希望有外來勢力來推翻強權制度。

    一是,沒有利用好蘇聯的內部矛盾,擴大自己的勢力。德國如果以推翻強權制度,給佔領的地區以獨立的權力,成為僕從國;不把當地民眾看作劣等民族對待,無疑會得到當地人的支援,甚至會有上千萬的人拿起武器,配合德軍一起作戰。

    但在德國元首的目標規劃中,蘇聯是德國在東方的殖民地,而民眾將成為被奴役的人,進攻蘇聯就成了征服整個俄羅斯民族,而不僅僅是推翻強權制度。他更需要烏克蘭的糧食解決國內的短缺,遭到搶掠的當地人勢必起來反抗。

    二是,推行更為殘暴的手段。為了維護佔領區的統治,德軍宣佈“部隊對平民所犯的罪行,不一定予以起訴”。這無疑就是德軍施暴的“通行證”,他們燒殺搶掠,幹盡了壞事,淪陷區的民眾不得不選擇,還不是特別殘暴的蘇聯統帥。

    更令人髮指的是,對戰俘的虐待。戰爭期間,蘇軍有560萬人成為戰俘,至少有一半人死於虐待,尤其是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蘇軍政治委員被俘後,會立刻被處死。結果就是,普通士兵知道投降也難逃一死,各級政治委員更是把部隊打光也不投降。

    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時的蘇軍官兵不是為了勝利而拼命衝殺,更多的是為了生存,這對德軍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相反,蘇軍的抵抗更頑強,拼殺得更猛烈,在他們看來,只有戰勝德軍才能獲得勝利,才能有活路。

    當然,德國入侵蘇聯的失敗原因還有很多。不管怎麼說,閃擊戰的戰術效果很好,也有致命的缺陷;蘇聯的冬天,加上泥濘的路,以及短視的政治眼光,是德國在入侵的那一刻,就已註定失敗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2 # 都市南鄉子

    這是斯大林與希特勒共同努力的結果。蘇德戰爭爆發前,斯大林國內鎮壓異己的大清洗運動方興未艾,黨政軍中高階幹部基本橫掃一空,對外窮兵黷武,蘇芬戰爭慘勝損失巨大,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東部剛剛完成吞併,人心不服,政權完全靠刺刀掌控。戰爭爆發初期,德軍大獲全勝之餘,也受到被佔領地區民眾的歡迎並不奇怪。但希特勒的種族清洗主義政策,佔領區納粹黨的掠奪侵佔,肆意濫殺行為徹底喪失民心,德軍迅速從解放者形象變成了侵略者。而斯大林清醒了!及時改變,凝聚人心,以衛國戰爭為基調,號召軍民一心反抗侵略和屠殺。

  • 3 # 不正經的軍棍

    說是歡迎也是可以,德軍在入侵蘇聯早早期那會兒,蘇聯民眾(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對於德軍是一個歡迎態度的,原因在於,這些地方並不是怎麼喜歡蘇聯統治,烏克蘭和蘇聯的關係並不好,蘇聯很多地方也都是尋求脫離蘇聯而獨立的,有一些地方也都是“自願”加入蘇聯的,他們非常迫切的希望離開蘇聯,而德軍來了,恰恰是打蘇聯的,那好,把德軍當解放者。

    一些人眼裡,斯大林是暴君,那麼希特勒呢?也是暴君,而且比斯大林更殘暴。

    斯大林無論怎樣,也沒玩過種族滅絕的大屠殺,而希特勒恰恰就是喜歡種族滅絕。斯大林玩的是肅反運動,希特勒也玩過,而且比斯大林玩的要狠。斯大林玩完了肅反,清除異己之後,就收手了,而德國呢,肅反、種族大屠殺.........

    希特勒在東線,對蘇聯人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大屠殺,去滅絕斯拉夫人,這些德華人眼裡的亞人類根本不配活著。戰爭期間,有蘇聯1700萬平民死於德華人之手,等德華人的本來面目露出來了以後,蘇聯人會支援他們麼?甚至後來,烏克蘭境內的反蘇游擊隊,被德華人給殺成了反德游擊隊。

  • 4 # 歷史緯度

    二戰期間,德國入侵蘇聯,蘇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衛國戰爭。然而,蘇聯人民在初期是歡迎德國入侵的。為什麼呢?後來,蘇聯人民是憎恨德國入侵的。又是為什麼呢?民眾歡迎德國入侵是因為在斯大林模式下的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民眾憎恨德國入侵是因為德國又對蘇聯人民進行了掠奪並進一步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德華人的殺戮奪走了蘇聯人民的生命。生活水平的降低可以忍受,生命的被殺戮不可忍受。

    人民並不在乎國家是什麼制度,人民在乎的是生活水平的高低。十月革命開闢了一條嶄新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一條理論上比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更先進的發展道路。然而,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蘇聯採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大量的奪取了人民的物資,嚴重地損害了蘇聯人民的利益,降低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所以,蘇聯人民的歡迎是對自己生活水平降低的不滿。

    如果資本主義制度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那麼人民會支援資本主義制度;如果社會主義不能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人民也不會在乎社會主義。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處於生死存亡的邊緣;1928年的斯大林模式雖然增強了國家的重工業力量,但農業集體化卻沒有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以,蘇聯人民的歡迎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不完善不滿的表現。

    雖然社會主義制度是先進的,但當時斯大林的統治手段太強硬了。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令蘇聯的上層和下層人民都喪失了生存的安全感。不知何時自己就會被槍斃,這不是一個正常人生活的環境,這不是一個正常國家應該保持的狀態。所以,蘇聯人民的歡迎是需要獲得保護的表現。

    然而,德國法西斯必定是侵略者,德國入侵蘇聯是要掠奪蘇聯的原料,是要奴役蘇聯的人民。被德國掠奪的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會繼續下降,所以蘇聯人民又憎恨德國的入侵;德國的殺戮使得蘇聯人民的安全感進一步降低,所以蘇聯人民更加憎恨德國的入侵。更何況,提倡種族理論的希特勒是不會善待蘇聯人民的,蘇聯人民憎恨德國法西斯是必然的。

    蘇聯贏得了二戰的勝利,但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安全感提高了嗎?所以,走上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才是關鍵。

  • 5 # 秦漢號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依託裝甲部隊快速的突防能力,閃擊戰取得了巨大成果。

    戰爭爆發的初期,德軍的到來往往受到蘇聯當地農民歡迎的,一些部隊也是成建制向德軍投降,有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等,都把德軍當成了“救世主”看待。德軍甚至為此組建了一支高達百萬人的偽軍部隊,這些人調轉了槍口同德華人一起與昔日的同胞作戰。這麼大規模的投降德軍,這麼多當地民眾歡迎,自然是因為對蘇聯不滿造成的,那為什麼不滿呢?

    1、農民不滿:

    後來蘇聯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在農村推行集體農莊,這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對此他們都十分的不滿。集體農莊的推行在烏克蘭遇到了抵抗,致使1932年糧食減產,當年預期糧食總產量為9070萬噸,但實際只有5500萬到6000萬噸。

    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1932年8月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頒佈了一項新法令:盜竊集體農莊財物可以判處死刑。這一法令從根本上禁止農民將任何農產品據為己有,種了一年糧食最後啥都沒有可想而知多麼憤怒,於是至1933年1月,約有7.9萬名農民因為該項罪名被逮捕,其中7.8萬人被判處死刑。但糧食短缺的問題蘇聯中央政府並不去解決,甚至還禁止其他地方的糧食運進烏克蘭,造成了1932~1933年的烏克蘭大饑荒,約有300萬~700萬人的死亡。

    這樣,這些當地的人民怎麼會為了蘇聯賣命,為了活命也要向德軍投降。

    2、民族不滿

    蘇聯實行嚴苛的民族壓迫政策,甚至是種族滅絕。

    比如烏克蘭的大饑荒,就被認為是蘇聯認為造成的,就是為了滅絕烏克蘭民族,這樣造成了烏克蘭民族的恐慌,希望在德軍的幫助下能夠取得獨立。

    此外並非所有的蘇聯加盟國都是自願的,比如波羅的海三國就是蘇聯藉著德軍進攻波蘭時候被侵佔的。佔領之後在政治上實行殘暴的民族鎮壓和紅色恐怖,消滅所有的反抗。這樣造成當地人對蘇聯並無認同,也導致了1990年三個國家最先宣佈獨立脫離蘇聯。

    既然是被強迫加入蘇聯的,一些激進分子或者說是愛國分子便對蘇聯嚴重不滿,這時德軍打了過來不正合他們意願,以為可以贏得獨立。就比如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也號稱是為了當地的民族解放一樣。

    三個星期後,德軍佔領愛沙尼亞全境,愛沙尼亞人也視德軍為“解放者”,後來在德國黨衛軍甚至成立了“愛沙尼亞師”,共同與蘇聯侵略者作戰。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西部地區都是如此,當地人民都視德軍為救星,甚至盼望著德軍早日來解放他們。

    3、異見者不滿

    蘇聯大清洗運動又被稱為蘇聯肅反運動,是指在1934年~1938年期間斯大林進行的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鎮壓處死了大批人員加劇了他們對蘇聯統治的抗拒。

    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在《大失控與大混亂》一書中說大清洗運動造成了蘇聯2000萬人的死亡,當然這可能有點誇張。據中國蘇聯史專家吳恩遠考證,大清洗運動期間被鎮壓的人群不超過350萬人,其中約80萬人被處死,但事實到底是多少現在誰也不知道。

    總之由於大清洗運動,造成那些對大清洗恐懼和對蘇聯高壓政治的不滿的人,紛紛隨著德軍的到來而投降,加入了納粹陣營。短短兩月,蘇軍戰俘達到了130多萬。

    因為德軍並不是他們的解放者,當地人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甚至比在蘇聯時期生活的更不如。

    比如立陶宛,立陶宛人將德軍視為解放者,期待德軍會協助他們獨立,或是自治。但是這些都沒有,德國政府在立陶宛成立了自己的機構——奧斯蘭總督轄區。總督轄區於1941年7月成立,立陶宛被劃入該區。立陶宛成立的臨時政府被迫在8月解體。

    在希特勒的目標規劃中,德國是將蘇聯視為德國的殖民地的,清洗俄華人,徹底消除隱患。德軍甚至宣佈德軍“部隊對平民所犯的罪行,不一定予以起訴”。因此不斷的奴役當地人,再次認為的造成了烏克蘭的糧食解決國內的短缺,為了活著只能再次反抗。

    在軍隊方面,德軍也沒有善待俘虜的習慣,造成560萬俘虜中半數死於虐待,這樣士兵自然也不再會投降,只能死戰或者戰死。

    這樣,從平民到士兵都對德軍變成了憎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速騰1.6動力夠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