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寒塘渡飛雪
-
2 # 藍胖子影視混剪
個人感覺有幾點原因非常重要
1:環境 首先就是現在我們的大環境,商品流行分期,支付寶流行花唄,京東流行白條,更多參加工作的人使用信用卡。你不能說你不用就認為所有人都不用,你很難保證某一天你急需用錢,而你手頭沒有錢,向朋友借?給父母要?我相信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會認為還不如用花唄和信用卡。這就是普遍人的狀況,計算著自己下個月的工資,用著信用卡花唄的錢。
2:心態 老一輩的心理就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兒,買東買西不如存著以便以後花,他們早早就開始存錢,為的就是以備不時之需。而年輕人呢?我存這麼多錢萬一哪天我出意外呢?所以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平時或許不顯現,但這次疫情就能看出問題了,70 80後的父母安然在家等待疫情結束,90後的小年輕早早就開始著急,因為不工作代表沒工資,沒工資代表還不上信用卡。
3:虛榮 現在社會飛速發展,各種娛樂設施都非常的先進,玩的專案多自然就會入不敷出,男孩子買AJ女孩子去整容,人人手裡都會有一兩樣奢侈品,錢從哪裡來,自然靠分期。
-
3 # 王的學習筆記
要很好理解這個問題,必須先知道人認識世界的一種基本方法——
歸納法
所謂歸納法指的是用過去的經驗來指導未來、預測未來從而進行選擇。
這是一種刻在人基因裡的本能,是個人都會,甚至動物都會。
比如一隻狗,你過往出現的時候總是給它吃的,它就認為你下一次出現還是會給它吃的;如果一個小孩子總是被某個人打,那個人一出現小孩子就會哭。
這是不需要多想就覺得“理所當然”的本能,是“自然而然”的。
再比如,現在年輕人的父母,即使經濟條件不錯也會存款,也很捨不得花錢,是因為他們過往經歷讓他們知道窮的感受,讓他們知道沒有錢傍身的痛苦,他們會在“未來的人生”中加入“風險”和“貧窮”兩個因素,因此不敢隨便入不敷出。
但是年輕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出生的時候已經有了父母積累下的財富,沒有經歷過嚴重匱乏,總是覺得有足夠的錢支撐;他們沒有感受過缺乏帶來的那種痛苦和恐懼,他們的人生之中沒有“風險”和“貧窮”兩個見識,因此當然無所謂。
這大概就像,我問你明天的太陽要是不再升起會多慘?你回答:你是瘋了嗎?太陽明天當然會升起,想這幹嘛?杞人憂天!
太陽明天當然會升起,但是人生卻未必有明天。人生的不確定性要遠比太陽來得大。這次疫情就暴露出很多年輕人在花明天的錢面前的脆弱。
說白了,歸納法是很有侷限的。要能歸納好,必須有見識、有經歷,把各種變數都加入考慮因素中,這樣才能歸納出大機率成功的選擇。
這就是古人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是就目前來說,光是這兩條還不夠,還必須識萬個人、經萬件事。什麼都見過了,就有見識了。
沒有經歷過股市泡沫、樓市泡沫、新冠疫情的未來的年輕人,你跟他說個蛋啊,他能理解個啥?
回覆列表
時代在改變人們的觀念也在不變的改變,而現在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早已和父輩不同。
老一輩人生活的時代造成了他們吃苦耐勞,節儉謹慎的生活態度,在花錢方面一般是買自己需要的並且是自己能夠承受價錢的東西。
但年輕人不同,現在消費理念使他們更加大膽和自信的去消耗未來的收入購買今天的東西。並且現在的金融體系也支援著這種超前消費,這是一種潮流也是一種趨勢。
好比買房,如果你等到攢夠錢再買恐怕住不上幾天就去天國了,貸款買房雖然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可也能使人更早的享受到美好的生活質量。
不管哪種消費方式,我覺得都要有一個度。
如是所有人死抓住錢不消費,光是存銀行裡那社會經濟就難發展,沒有購買力就沒有製造動力。
但如果過度消費未來,雖然眼下看著經濟發展挺美,但長遠肯定會造成發展疲軟,甚至有些人會揹負沉重債務乃至破產,這對發展也是不力的。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能單一的去看,有自己個人的眼光去看,既然產生就有他適合的土壤,需要的是正確的價值引導和控制。
不能不發展也不能任意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