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清平樂》播出後,因劇中使用了大量宋人繪畫作品作為場景佈置、人物形象高度還原繪畫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超強文人天團等等,受到人們廣泛關注。值得注意的是,劇中還有一個東西多次出現,大多穿插在宋仁宗與曹皇后的互動之間,那就是“飛白書”。看來宋仁宗和曹皇后都非常喜歡“飛白書”,為什麼二位都喜歡“飛白書”呢?
“飛白書”又稱“草篆”,是一種特殊的書法字型,其主要特徵是筆畫中夾雜著白絲和字勢有如飛動。這種書體據說由東漢時的書法家蔡邕創作而成,朱長文的《墨池編》和晏殊的《飛白書賦》皆有記載,大意為:漢靈帝熹平年間(公元172—177年),蔡邕奉詔作《聖皇篇》,寫成之後到鴻都門等候皇帝詔見,他在等候間隙見雜役拿著掃帚寫字,感到很有趣,回家之後多次嘗試創作而成,名之為“飛白書”。
自東漢蔡邕創作“飛白書”直至清代,史籍有記載此書體的書家約有57人,其中漢2人、三國3人、兩晉9人、南北朝8人、隋1人、唐14人,北宋12人,明1人、清7人,尤以唐和北宋最盛。唐代時期的“飛白書”主要流行於皇室和以皇室為中心的上流社會,如唐代的太宗、高宗、武則天等都是“飛白書”的行家,北宋時期的“飛白書”延續了唐代那種流行於上層社會的特點,不過在書藝上更臻完善。
圖片
宋仁宗在寫飛白書,《清平樂》電視劇截圖
說到北宋的“飛白書”,不得不提的就是宋太宗和宋仁宗,朱長文的《續書段》中認為:“飛白之法,始於蔡邕,工於羲、獻、肖子云,而大盛於二聖(宋太宗、宋仁宗)間。”也就是說“飛白書”雖是蔡邕創制,王羲之、王獻之等人建立書寫規範,但是直到宋太宗和宋仁宗時期才興盛起來,“飛白書”在北宋的興盛也的確離不開宋太宗和宋仁宗的提倡和身體力行。
宋太宗在雍熙三年(986年)才開始學習“飛白書”,這一年他已經47歲了,但是不久即創制出一軸賜宰相李昉等人,《玉海》中記載:“雍熙三年十月丙申朔,上出飛白書一軸賜宰臣李昉等。曰:‘朕退朝之暇,未嘗虛度光陰,觀書之外嘗留意於真、草,近又學飛白書。此雖非帝王事業,然不猶愈於遊畋聲樂乎?’昉等頓首謝。”聖道二年(996年),宋太宗又寫“飛白書”賜臣下,《玉海》記載:“(宋太宗)出飛白書,四字佔四幅,廣袤數尺。先以一幅賜宰相呂端。”《玉海》中還記載了宋太宗“飛白書”與御書院的七軸刻石,可惜今已不存。
“飛白書”在北宋的流行,宋太宗可謂功不可沒,也多有對其“飛白書”的賞識者。南宋周必大的《太宗皇帝飛白秘閣頌》言:“奎畫一臨,萬目環視。翩翩乎龍翔而鳳翥,霏霏乎雲卷而霞舒。意欲斷而還連,勢疑飛而復止。肖形取類,曲盡萬態。窮神極變,中寓八法。自非多能填縱,疇克臻此。”雖然宋太宗習“飛白書”較晚,但從周必大的評價中可知,其作品飛動、飄逸、連綿、多變,水平應是不低的。歐陽修不僅寫過《宋太宗御書飛白》一文,而且醴陵縣登真寺失火,他專門強調此次大火致寺廟盡毀,只有宋太宗的飛白書完好無損,《歐陽文忠公集》記雲:“其後登真大火,獨飛白書存”。
然而宋太宗並不是專習“飛白書”之人,而是“隸草外兼習飛白”,可見是在學習隸書和草書之餘學習的“飛白書”,能受到眾人好評實屬不易,為此他應該也付出了不少努力,朱長文的《墨池編》記載:“(宋太宗)萬機之暇,學書至於夜分……常語近臣曰‘小草字學難究,飛白字勢難工,吾亦恐自此廢絕矣’”“飛白依小草書體,與隸書不同,朕好既久,遂盡其法”,由此可見宋太宗在“飛白書”上極盡功夫,可謂是北宋“飛白書”流行的開端,正如朱長文的《續書斷》中之言:“自古飛白罕有傳者,惟先帝(宋太宗)興之於已墜,永耀於將來。”
宋仁宋在欣賞書法,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與宋太宗相比,宋仁宗在“飛白書”上的造詣可能更高一籌,歐陽修在其《歸田錄》中就滿是對宋仁宗“飛白書”的讚美,書中記載:“仁宗萬機之暇,無所玩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凡飛白以點畫象物形,而點最難工。至和(1054—1056年)中,有書待詔李唐卿撰飛白三百點以進,自謂窮盡物象,上亦頗佳之,乃特為‘清浄(淨)’二字以賜之,其六點尤為奇絕,又出三百點外。”歐陽修不僅以“神妙”二字形容宋仁宗的“飛白書”,而且認為宋仁宗賜李唐卿“清浄(淨)”二字中的六點比李唐卿所寫“飛白書”中的三百點更為奇絕。《歸田錄》還記載:“明堂額御篆,以金填字,門額亦御飛白,皆皇佑中所書,神翰雄偉,勢若飛動。”歐陽修將宋仁宗的“飛白書”御書題匾以“神翰雄偉”和“勢若飛動”來形容,讚譽不可謂不高,他在路上遇到宋仁宗的“飛白書”,還專門作《宋仁宗御書飛白》一文對其大加讚賞:“治平四年夏五月,餘將赴亳,假道於汝陰,因得閱書於子履之室,而云章爛然,輝映日月。為之正冠肅容,再拜而後敢仰視,蓋仁宗之御飛白也。”此外,晏殊也對宋仁宗的“飛白書”有過讚賞,他寫過四篇關於“飛白書”的文章,其中有三篇都是頌揚宋仁宗“飛白書”的,分別是《御飛白扇賦》《謝賜飛白書表》《御飛白書記》。歐陽修和晏殊一而再地對宋仁宗“飛白書”讚賞,可見宋仁宗“飛白書”造詣之高。
如宋太宗一樣,宋仁宗也常常將他的“飛白書”賜予臣下,《宋史·仁宗本紀》記載:“(張觀)平生書必為楷字,無一行草,仁宗飛白書‘清’字賜觀,以賞其節。”“(仁宗至和七年)幸寶文閣,為飛白書,分賜從臣。”
受宋太宗和宋仁宗的影響,北宋皇室中也多有做“飛白書”之人,如宋真宗、曹皇后、趙唯吉、趙顥等。《佩文齋書畫譜》卷二十記載了宋真宗一事:“(宋真宗)一日見飛白筆,遂取試書,其體遒勁,有如夙習”,“有如夙習”之語可推測宋真宗並非經常寫“飛白書”之人,不過至少證明他寫過“飛白書”,“其體遒勁”證明他寫的還不錯。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曹皇后也擅“飛白書”,《宋史》記載慈聖光獻曹皇后:“性慈儉,重稼穡,常于禁苑種穀、親蠶,善飛帛書。”此處的“飛帛書”應該就是“飛白書”,有一種說法認為“飛帛書”是在帛上作書,不過“帛”從“白”從“巾”,是一種白色布條,與“白”相近,“飛帛書”應該就是“飛白書”。
北宋時期,也有許多文人士大夫參與到“飛白書”的創作中來,查閱史料,有郭從義、錢唯演、陸經、張觀、李唐卿、仲翼、李瑋、文同、黃伯思等人,不過他們在“飛白書”上的藝術造詣應該超不過宋太宗和宋仁宗二人。一般計程車人則很少有擅“飛白書”者,似乎“飛白書”是一種天生帶有“貴族”氣息的字型,結合“飛白書”自身的特點,可能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是書寫速度較快。寫這種字型不能用我們常見的圓筆裹鋒的手法,而應該用散筆或是排筆,就像鴻都門的雜役用掃帚刷牆一般,這種超越法度、揮灑自如的字型,在當時以讀書進身、經營仕途的讀書人那裡就不能這麼隨意了。
二是字型較大。這種字型要寫出絲絲飛白、宛若風動之感,只有往大寫才能充分展現它的美。字型較大,而紙張有限,那麼寫這種字型就要求言簡意賅,除了皇室或少數文人士大夫有這種閒情逸致,想必其他人很少寫這種奢侈字型。此外,由於字型較大,花費也相對偏大,除了皇室和經濟寬裕計程車大夫,其他人較難承擔。
三是多用於宮殿題匾。“飛白書”字型之大決定了其適合用於宮殿題匾,前文所述對宋太宗和宋仁宗二人“飛白書”的讚美,很多都是書於宮殿題匾之上。既然用作題寫宮殿匾額,一般人是很少有這種機會的,所以也不會去練習。
“飛白書”在宋太宗和宋仁宗時期走向興盛,但是在宋以後就迅速式微,一方面可能是“飛白書”自身特點的侷限性,另一方面可能是人們對書法審美的轉變。
電視劇《清平樂》播出後,因劇中使用了大量宋人繪畫作品作為場景佈置、人物形象高度還原繪畫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超強文人天團等等,受到人們廣泛關注。值得注意的是,劇中還有一個東西多次出現,大多穿插在宋仁宗與曹皇后的互動之間,那就是“飛白書”。看來宋仁宗和曹皇后都非常喜歡“飛白書”,為什麼二位都喜歡“飛白書”呢?
“飛白書”又稱“草篆”,是一種特殊的書法字型,其主要特徵是筆畫中夾雜著白絲和字勢有如飛動。這種書體據說由東漢時的書法家蔡邕創作而成,朱長文的《墨池編》和晏殊的《飛白書賦》皆有記載,大意為:漢靈帝熹平年間(公元172—177年),蔡邕奉詔作《聖皇篇》,寫成之後到鴻都門等候皇帝詔見,他在等候間隙見雜役拿著掃帚寫字,感到很有趣,回家之後多次嘗試創作而成,名之為“飛白書”。
自東漢蔡邕創作“飛白書”直至清代,史籍有記載此書體的書家約有57人,其中漢2人、三國3人、兩晉9人、南北朝8人、隋1人、唐14人,北宋12人,明1人、清7人,尤以唐和北宋最盛。唐代時期的“飛白書”主要流行於皇室和以皇室為中心的上流社會,如唐代的太宗、高宗、武則天等都是“飛白書”的行家,北宋時期的“飛白書”延續了唐代那種流行於上層社會的特點,不過在書藝上更臻完善。
圖片
宋仁宗在寫飛白書,《清平樂》電視劇截圖
說到北宋的“飛白書”,不得不提的就是宋太宗和宋仁宗,朱長文的《續書段》中認為:“飛白之法,始於蔡邕,工於羲、獻、肖子云,而大盛於二聖(宋太宗、宋仁宗)間。”也就是說“飛白書”雖是蔡邕創制,王羲之、王獻之等人建立書寫規範,但是直到宋太宗和宋仁宗時期才興盛起來,“飛白書”在北宋的興盛也的確離不開宋太宗和宋仁宗的提倡和身體力行。
宋太宗在雍熙三年(986年)才開始學習“飛白書”,這一年他已經47歲了,但是不久即創制出一軸賜宰相李昉等人,《玉海》中記載:“雍熙三年十月丙申朔,上出飛白書一軸賜宰臣李昉等。曰:‘朕退朝之暇,未嘗虛度光陰,觀書之外嘗留意於真、草,近又學飛白書。此雖非帝王事業,然不猶愈於遊畋聲樂乎?’昉等頓首謝。”聖道二年(996年),宋太宗又寫“飛白書”賜臣下,《玉海》記載:“(宋太宗)出飛白書,四字佔四幅,廣袤數尺。先以一幅賜宰相呂端。”《玉海》中還記載了宋太宗“飛白書”與御書院的七軸刻石,可惜今已不存。
“飛白書”在北宋的流行,宋太宗可謂功不可沒,也多有對其“飛白書”的賞識者。南宋周必大的《太宗皇帝飛白秘閣頌》言:“奎畫一臨,萬目環視。翩翩乎龍翔而鳳翥,霏霏乎雲卷而霞舒。意欲斷而還連,勢疑飛而復止。肖形取類,曲盡萬態。窮神極變,中寓八法。自非多能填縱,疇克臻此。”雖然宋太宗習“飛白書”較晚,但從周必大的評價中可知,其作品飛動、飄逸、連綿、多變,水平應是不低的。歐陽修不僅寫過《宋太宗御書飛白》一文,而且醴陵縣登真寺失火,他專門強調此次大火致寺廟盡毀,只有宋太宗的飛白書完好無損,《歐陽文忠公集》記雲:“其後登真大火,獨飛白書存”。
然而宋太宗並不是專習“飛白書”之人,而是“隸草外兼習飛白”,可見是在學習隸書和草書之餘學習的“飛白書”,能受到眾人好評實屬不易,為此他應該也付出了不少努力,朱長文的《墨池編》記載:“(宋太宗)萬機之暇,學書至於夜分……常語近臣曰‘小草字學難究,飛白字勢難工,吾亦恐自此廢絕矣’”“飛白依小草書體,與隸書不同,朕好既久,遂盡其法”,由此可見宋太宗在“飛白書”上極盡功夫,可謂是北宋“飛白書”流行的開端,正如朱長文的《續書斷》中之言:“自古飛白罕有傳者,惟先帝(宋太宗)興之於已墜,永耀於將來。”
圖片
宋仁宋在欣賞書法,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與宋太宗相比,宋仁宗在“飛白書”上的造詣可能更高一籌,歐陽修在其《歸田錄》中就滿是對宋仁宗“飛白書”的讚美,書中記載:“仁宗萬機之暇,無所玩好,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為神妙。凡飛白以點畫象物形,而點最難工。至和(1054—1056年)中,有書待詔李唐卿撰飛白三百點以進,自謂窮盡物象,上亦頗佳之,乃特為‘清浄(淨)’二字以賜之,其六點尤為奇絕,又出三百點外。”歐陽修不僅以“神妙”二字形容宋仁宗的“飛白書”,而且認為宋仁宗賜李唐卿“清浄(淨)”二字中的六點比李唐卿所寫“飛白書”中的三百點更為奇絕。《歸田錄》還記載:“明堂額御篆,以金填字,門額亦御飛白,皆皇佑中所書,神翰雄偉,勢若飛動。”歐陽修將宋仁宗的“飛白書”御書題匾以“神翰雄偉”和“勢若飛動”來形容,讚譽不可謂不高,他在路上遇到宋仁宗的“飛白書”,還專門作《宋仁宗御書飛白》一文對其大加讚賞:“治平四年夏五月,餘將赴亳,假道於汝陰,因得閱書於子履之室,而云章爛然,輝映日月。為之正冠肅容,再拜而後敢仰視,蓋仁宗之御飛白也。”此外,晏殊也對宋仁宗的“飛白書”有過讚賞,他寫過四篇關於“飛白書”的文章,其中有三篇都是頌揚宋仁宗“飛白書”的,分別是《御飛白扇賦》《謝賜飛白書表》《御飛白書記》。歐陽修和晏殊一而再地對宋仁宗“飛白書”讚賞,可見宋仁宗“飛白書”造詣之高。
如宋太宗一樣,宋仁宗也常常將他的“飛白書”賜予臣下,《宋史·仁宗本紀》記載:“(張觀)平生書必為楷字,無一行草,仁宗飛白書‘清’字賜觀,以賞其節。”“(仁宗至和七年)幸寶文閣,為飛白書,分賜從臣。”
受宋太宗和宋仁宗的影響,北宋皇室中也多有做“飛白書”之人,如宋真宗、曹皇后、趙唯吉、趙顥等。《佩文齋書畫譜》卷二十記載了宋真宗一事:“(宋真宗)一日見飛白筆,遂取試書,其體遒勁,有如夙習”,“有如夙習”之語可推測宋真宗並非經常寫“飛白書”之人,不過至少證明他寫過“飛白書”,“其體遒勁”證明他寫的還不錯。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曹皇后也擅“飛白書”,《宋史》記載慈聖光獻曹皇后:“性慈儉,重稼穡,常于禁苑種穀、親蠶,善飛帛書。”此處的“飛帛書”應該就是“飛白書”,有一種說法認為“飛帛書”是在帛上作書,不過“帛”從“白”從“巾”,是一種白色布條,與“白”相近,“飛帛書”應該就是“飛白書”。
圖片
北宋時期,也有許多文人士大夫參與到“飛白書”的創作中來,查閱史料,有郭從義、錢唯演、陸經、張觀、李唐卿、仲翼、李瑋、文同、黃伯思等人,不過他們在“飛白書”上的藝術造詣應該超不過宋太宗和宋仁宗二人。一般計程車人則很少有擅“飛白書”者,似乎“飛白書”是一種天生帶有“貴族”氣息的字型,結合“飛白書”自身的特點,可能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是書寫速度較快。寫這種字型不能用我們常見的圓筆裹鋒的手法,而應該用散筆或是排筆,就像鴻都門的雜役用掃帚刷牆一般,這種超越法度、揮灑自如的字型,在當時以讀書進身、經營仕途的讀書人那裡就不能這麼隨意了。
二是字型較大。這種字型要寫出絲絲飛白、宛若風動之感,只有往大寫才能充分展現它的美。字型較大,而紙張有限,那麼寫這種字型就要求言簡意賅,除了皇室或少數文人士大夫有這種閒情逸致,想必其他人很少寫這種奢侈字型。此外,由於字型較大,花費也相對偏大,除了皇室和經濟寬裕計程車大夫,其他人較難承擔。
三是多用於宮殿題匾。“飛白書”字型之大決定了其適合用於宮殿題匾,前文所述對宋太宗和宋仁宗二人“飛白書”的讚美,很多都是書於宮殿題匾之上。既然用作題寫宮殿匾額,一般人是很少有這種機會的,所以也不會去練習。
“飛白書”在宋太宗和宋仁宗時期走向興盛,但是在宋以後就迅速式微,一方面可能是“飛白書”自身特點的侷限性,另一方面可能是人們對書法審美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