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在這部小說中,兩個主人公,一個是楊百順,一個是牛愛國,故事始終貫穿的就是一種孤獨感,這種孤獨感恰恰是來自於我們最重視情感的國度,自古我們都是被標榜所謂的禮儀之邦,我們非常的注重情感,做什麼事都會把情感放在第一位,甚至為此法治都不得不讓步於情感,而恰恰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劉震雲用一本書幾十萬字來描寫一個人的孤獨,楊百順一直到結婚後,都沒找到一個可以說得上話的人,最後能說得上話的還是自己的養女,而不是他的妻子,他妻子和他結婚的目的並不是感情,而是因為楊百順當時在衙門裡工作的原因。

    而下部的主角牛愛國,是幾十年後,楊百順的養女的兒子,同樣是面臨著這樣的孤獨痛苦,不管如何的討好妻子,兩人始終無法說得上話,直到最後遇上別人的老婆章楚紅,就變得無話不談,章楚紅也不是因為牛愛國什麼資財而和牛愛國上了床,也是因為能說得上話,因為我們看到,就算牛愛國最後拋棄了她,她還是選擇了離開自己的丈夫。

    劉震雲在上部的故事中,讓楊百順換了幾次名字,楊百順到楊摩西,再到吳摩西,然後再到羅長禮,不斷的變幻角色,這就是我們秩序背後的一種獨特現象,每一個角色代表著不同的隸屬關係,這種關係並不來自於情感,而是來自於其他方面,一個只有秩序和關係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孤獨在所難免,每個人看似每天會有聚會,看似每天有酒局,其實那只是一種虛幻的繁華,背後只剩下孤獨,我們對自己的妻子連說一句“我愛你”都是吝嗇的,因為在我們的基因裡,本就沒有“愛”而只有情,這種情的背後又不是“情”而是其他的東西。

    因此故事中多次提及的本來說是一件事,卻變成另一件事,其背後就如我剛才說的,棋子要按規定的秩序走到目的地一樣,你一定會看到這種前言不搭後語的現象,書中一開始就說楊百順他爹讓孩子上學的事,上學不是因為要上學而上學,而是因為自己家的豆腐,就如之後楊百順結婚,不是因為結婚而結婚,而是因為饅頭,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環境中幾乎天天都會出現,不信你自己細細推敲你與親人之間的爭吵,出發點和最後爭吵矛盾點,往往都不是一個內容。

    這就如我開篇講的那個故事一樣,殺死他養父的不是因為情感,而是因為與之完全不相干的血緣,而血緣只有在顯微鏡下,在科學的基因序列研究之下,才能有所分辯,最後卻成為殺人的動機,本來殺人的動機應該只來自於情感,就是這樣的彆扭,這樣的理所應當又是看似荒謬和可笑。

    劉震雲的小說,其實大部分都在這種秩序的扭曲之下產生的故事,他不會同其他作家一樣,一個人物內心可以用一部小說來闡述,劉震雲的小說文體,有點類似於司馬光的那種歷史敘事文體,他們有的叫野稗體,因此我認為劉震雲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子,也必然有著對我們傳統社會,那種人與人關係的透徹觀察,我之前還拿他和王朔比較過,兩者的最大區別就是王朔靠嘴,而劉震雲靠局。

    這部小說還有一個謎題,就是牧師那張圖紙背後的兩句話,一句是“魔鬼的私語”一句是“不殺人,我就放火”,透過作者字型描述,這兩句話分別是牧師和楊百順寫下的,在我看來首先作者想透過這兩句話來告訴一個主題,就是楊百順和牧師雖然是師徒關係,卻到死都沒有真正的理解雙方,兩句話其實完全是前言不搭後語,也是應了小說的主題:你說的和我說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書中作者曾寫了這樣一句文字,牧師聽到楊摩西讓他找事做,牧師心想,原來(你信上帝不是為了信上帝而是為了找事做)話是同樣的話,意思卻完全不一樣。

    因此首先不必去分析這兩句話有什麼直接的聯絡,沒有聯絡才是與故事有聯絡,兩句話都是代表了兩人心中的魔鬼,這應是源自聖經裡解釋的私慾吧,牧師一生在傳道,自己心中卻有個建築師的私念,作者寫楊百順的這句話,也許就是暗示了,如果你不能擁有牧師這樣的信仰,如果再沒有他建築師這樣的藝術私念,那他心中真的就只剩下惡魔了,這是不是如我們當下人一樣,沒有信仰,沒有藝術追求,再加上情感都是被別人規定好的,而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靠互相接觸培養的,就如楊百順殺個人還是殺給別人看的,這樣的心中真的也許只剩下魔鬼了!

  • 2 # 科米剪輯

    做所有的事無非是人為了愉悅自己,你覺得這就夠了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因為你還有一條路要走,那就是尋找自己。

    挺喜歡看書的,只是看書比較挑,經常鬧書荒,久了,也覺得看不看書兩可之間。我這個人心比較大,很少有煩惱,有了煩惱也不愛跟人說,一個人想。想通了還好,想不通就被事壓的煩躁。有很多事可以釋放壓力,像運動,旅遊,但這些治本不治根。只有看完書,才知道這點煩惱算個屁,大苦大難多了去,人生只活在眼前煩惱上才是鼠目寸光。它讓我嚐到了甜頭,所以,煩躁的時候就離不開書。

    愛看書的人有一個通病,一定要講些大道理,不然顯得白白浪費那麼多感情。剛剛一氣呵成讀完這本書,老毛病又犯了,現在正覺得自己五花聚頂參悟了人生,像是參禪的佛陀,像是傳教的耶穌,一定要說點什麼。說了不是為了讓別人看的,為的是讓自己舒心。有人傻乎乎的能看下去當然挺好,最好還有人誇的天花亂墜,我一開心,下回就寫的更起勁了。

    短短的幾個小時就可以看透一個人的一生,這也是書的吸引力所在。主人公做過你在做的事,也做過你還沒做的事,你可以借他活個一會。

    真正的好書不是讓你覺得如何如何精彩,而是讓你不自覺的開始思考。更好的書會讓你思考,你從哪裡來,你在幹什麼,你要往哪裡去?我覺得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去,算是本好書。

    上上下下幾輩子的人和事,所有的都匯成了一句話:一句頂一萬句。別人嘴裡的一萬句,不如自己心中的一句話。為了這一句,有人願過千山涉萬水。有人還在聽著別人的話,也有人在聽著自己的話。

  • 3 # 風物還是東蘭好

    這本書的作者是劉震雲先生,這本《一句頂一萬句》寫出了華人內心的孤獨。

    這本書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分為兩種一種是“說得上話”,另一種是“說不上話”,雖然看似簡單的分類,卻能非常好的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如果能“說得上話”,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融洽很多,反之,如果“說不上話”,自然就不想多做交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疏遠了。

    我們簡單看看這本小說的內容,小說的前半部分寫的是過去,孤獨的吳摩西失去了他唯一能“說得上話”的養女後,為了尋找可以“說得上話”的人,走出了延津縣城,小說的後半部分寫到現在,吳摩西的孫子牛建國,同樣為了尋找能夠“說得上話”的人,走向延津縣城。

    小說中的所有的故事情節圍繞著人與人之間能不能說得上話寫的,話,一旦成為人與人之間唯一交流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人的一生,雖然人與人之間的來往不多,但並不會孤獨,而與人對話,因為地位不同,所涉及的利益不同,真正能夠說真心話,溫暖心靈的人並不多,所以生活在心靈孤獨的生活中。

    這本書的背景是從民國一直延伸到現代,很多物質都發生了改變,人的價值觀也發生了改變。但書中所描述的孤獨感,那種人和人之間渴望被理解的情感卻沒有改變,在書中有很多平凡的角色,在他們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的能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可能是對生活充滿嚮往的老曾,也可能是對學生時代愛情故事念念不忘的老汪。

    當我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尋找那個“說得上話”的人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能被人認同,希望被別人關愛,能夠有一份真摯的感情。所以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說得上話”的人,逃離那個沒有心靈伴侶的生活。

  • 4 # 商界詩人高曉君

    《一句頂一萬句》是河南作家劉震雲重要作品,分為兩部: 《出延津記》與《回延津記》。出版於2009年,描述了一種劉震雲中國式的孤獨感和友情觀。

    《一句頂一萬句》被稱中國版《百年孤獨》,是劉震雲的一個成熟、大氣之作。

    這部書的上部寫老楊家三個兒子,楊百順排老二,和老楊不親,說不上話,小的時候便崇拜喜歡喊喪的羅長禮,命運多舛,先後遇到剃頭的老裴,殺豬的老曾,傳教的老詹等。縣裡興學堂,免費聽課,有人從中作梗,在和弟弟抽籤決定誰上學時,楊百順自己“抽”到了做豆腐的命運,後得知,心裡把爹和作梗者還有弟弟千刀萬剮,一走了之,去殺豬,劈竹子,去染坊挑水,挑水不小心把老闆心愛的猴子放跑了。在社火上扮演閻羅被縣長看中,去縣衙門種菜。後“嫁”給了寡婦吳香香,從楊摩西改名為吳摩西,本想告別過去,好好蒸饅頭過日子,誰料世事無常,吳香香和相好的跑了,吳摩西帶著養女巧玲假裝去找吳香香,結果路上遇上人販子拐走了巧玲,一路倒賣,最後賣給了無兒無女的老曹家。吳摩西傷心欲絕,在找巧玲的路上卻找到了吳香香和相好,吳香香懷了孩子,人生一場空,他坐火車出延津,再一次改名,叫羅長禮。

    下部回延津記遠不及上部精彩,主要講曹青娥也就是巧玲嫁人,生兒育女。曹青娥的二兒子牛愛國的老婆跟別人跑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牛愛國和爺爺都去找老婆,牛愛國和朋友的老婆章楚紅好上了,章提出讓牛愛國帶她走,牛臨陣脫逃。

    小說中說:“有些人說得著,有些人說不得著;有些人現在說不得著,將來或許能說得著;有些人現在說得著,將來未必能說得著;有些人這一輩子也說不得著。找一個能說得著的人過一輩子是福分,不管是愛人、朋友還是親人。”其實生活中也一樣,知音難尋,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鍾子期死後,伯牙嘆無知音,不再鼓琴。很多人從這部小說看出了華人因為沒有信仰心裡的苦,在中國朋友不一定說得上話,說得上話的不一定是朋友,也許曾經是朋友,因為一句話一件事兒不再是朋友,也許看似是朋友,實則不是朋友。

    也許在中國,我們也有信仰,孤獨和漂泊是我們的信仰,我們都是它忠實的信徒。

    這部書作者寫起來應該不會太難,因為它翻來覆去只有一個主題,人跟人能不能說上話的主題。這事兒幾乎成了決定人物行為和命運的唯一力量,體現在書中的每一個人物身上,被作者說了一遍又一遍。書裡的人無非就兩種,愛說話的,和不愛說話的,說得明白的,和說不明白的。而不管愛不愛說話,說不說得明白,活來活去,總還是沒個可以真心說說話的朋友。裡邊的男女關係也是,能說上話就幸福,說不上話就苦逼。正經的夫妻,卻沒有一對是說得上話的,所以,統統不幸。同一件事反覆說,還全都是苦的,也難怪有人看到後面覺得囉嗦,覺得煩,覺得悶。我卻感覺蠻解氣的。我們在生活中,不全都為抓住讓自己覺得舒適的一點東西精疲力盡嗎?一句話,一個人,一點愛好。喜歡某個工作,可能僅僅因為有個可以說得上話的同事,之類的。這些東西卻很難拿到檯面上說,檯面上說的,就全是屁話。所以有本書可以把檯面下的話拎出來,視其為生活的本質,確實還蠻一句頂一萬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時輪上將軍,為什麼長於守城而短於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