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睡的天堂

    中國影視劇的構成種類之中有一種分類叫做古裝劇,在目前市場上所播放的大部分電視劇中,幾乎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相同的經典場面。這些相同的經典場面之中,百官拱手作揖齊聲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場景則是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的古代經典場面之一。中國古代雖然是皇權專制,可是實際上決定國家大事、處理中央事務的人並不是只有皇帝一個人。皇帝不僅會私下裡召見相關事務的大臣詢問他們的意見,而且還會在朝堂之上聽取文武百官的上奏。而且一般來說,在朝堂之上聽取文武百官的奏疏則是最正式的、能夠有效解決國家大事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被稱朝制。

    中國古代朝制源遠流長,一直延續了三千多年,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今天我們就來捋一捋它的前世今生。

    中國古代官員上朝叫做"點卯",指的是官員上朝的時間。如果放到當下的社會來說,就相當於我們現代人的上班打卡的時間。"點卯",簡單來說它的意義就是在卯時點名。卯時又稱"日始""破曉",在現代算來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時間的早晨五點到七點。在五點到七點的時候天才剛剛亮,太陽即將升起,古代官署就開始了他們上班的時間。而同樣的,在這個點,文武百官也開始了他們的早朝。

    早朝延續的時間長短一般依據當天事務的多少來決定,若國事繁忙,皇帝和大臣們討論決定的過程複雜,那麼早朝就會很晚結束,若國家安定國事清閒,那麼早朝就會結束得很快。早朝結束之後文武百官還可以在皇宮宮門外享用皇帝御賜的早飯。因為上朝時間太早而結束時間太晚,中間的過程又很長,文武百官或跪坐或站立,身體也很疲乏。早朝結束之後又要立刻去各自的公署處理相關事務,那麼其實來不及吃早飯不說,人也累得快餓得快。因此皇帝十分貼心地給他們準備了早餐。其實不得不說這一點還跟現代上班的方式挺相似的,就像是結束了一上午的工作之後集體去吃食堂一樣。

    上朝的時候官員的品級並沒有十分嚴格的規定,根據各朝各代的不同情況而定。但是一般會分為京城的官員和地方的官員。

    京城的官員會依照各朝各代不同的制度來上朝,少部分還會根據特殊情況收到皇帝的特殊許可才能上朝。

    而地方的官員則必須收到皇帝的傳召,否則不能輕易離開自己所在的轄地。還有一種情況是根據朝官職務的相關職能來定上朝與否,比如有些朝代設定的御史一職,雖然品級只有六七品,但是因為御史的職能是監察百官提點皇帝,因此會常常出現在朝堂之上以便皇帝隨時詢問相關官員的行為舉止以及近況。但是總的來說,有資格上朝的官員相對來說還是不多的。

    在中國歷史上有史料了查詢的早朝最早的記錄是在夏商西周時期。但是實際上以後各朝的早朝制度並不是延續夏商西周時期的制度。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動盪,禮樂崩壞,早朝制度早就被迫中斷了,到西漢時期的各位帝王才開始拾起並逐漸完善早朝制度。

    唐朝時規定所有官員必須上朝,連九品我們所謂的"芝麻官"也有早朝的資格,後來宋代時期賣官鬻爵、冗兵冗政造成官員數量增加,官吏群體龐大,所以就改變了唐朝時期的制度,規定門下省起居郎以上,中書省起居舍人以上,尚書省侍郎以上御史臺中丞以上官階的人才有資格參加早朝。而元朝時期蒙古人當政,受文化地域等影響,他們一般不早朝。

    明清時期因為早朝的宮殿空間有限,則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必須參加早朝,

    一品官員站在殿內,二品官員站在大殿門口,三品官員站在更遠一點的地方。

    不過雖然官員們需要早起上朝,但是早朝並不是每天都需要上的,官員們也有休沐的時間,這個一般依據皇帝的勤政程度而定。

    雖然早朝制度如此繁瑣,但是它作為中國長久以來維持國家政治運轉的工具在中國歷史上擁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上至皇帝下至百官也不曾有人想要廢除它,反而是在忠實地踐行著這一制度。

  • 2 # 歷史是個寶

    一般情況不需要搜身!

    雖然不需要搜身,但是明清時期“早朝”進門時是需要“腰牌”的,進門之後還需要點卯,點卯的目的一方面是看有沒有人遲到曠工,再一個就是看有沒有人冒充,以防萬一!

    皇帝的安全性怎麼保證!

    1.首先歷史上“上朝”時官員刺殺皇帝的事情少之又少!正常的情況下基本沒有!

    2.大朝會時,大部分官員都是站在朝堂之外的,有事情需要奏答才能進入宮殿!

    3.皇帝坐的很高,離官員有一定的距離。

    4.時刻有御林軍保護。

    5.身邊的太監宮女,會第一時間替皇帝擋刀!

    再有,如果有人需要單獨面見皇帝時,大內侍衛們都總結出一套看人的方法,來確定是否有問題!特殊情況下,他們也會像今天的安檢一樣,用一塊磁鐵在覲見人身上過一遍!

  • 3 # 親一

    題主問的意思是不是,如果不搜身會不會有人要刺駕吧

    明朝有一個人叫景清,此人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的榜眼及第,建文二年,景清被任命為御史大夫,靖難之疫,明成祖永樂元年,景清表面追隨燕王,暗地裡聯絡齊泰、練子寧、黃子澄、方孝孺等人,起誓結盟,謀劃討伐叛逆,力保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渡過長江,攻陷應天(南京)城,惠帝朱允炆被火燒死,朝臣死者甚多。齊泰、練子寧、方孝孺等人同殉國難,唯有景清倖免。朱棣登基,改國號為永樂。明成祖永樂元年癸末(1403年),朱棣覆命景清為御史大夫。

    景清覆命為御史大夫後,不但受命不辭,還虛與委蛇,當時有人暗地裡譏笑他,說景清“言不顧行,貪生怕死”,但景清絲毫不在乎別人的議論,仍以“偽裝”出現,委曲求全,等待機會,圖謀刺殺明成祖,為故主報仇雪恥。有一天,景清上朝,面見明成祖,因步履反常引起了懷疑,加之事先欽天監急奏“異星告變,光芒甚赤,急犯帝座”,因此明成祖早有提防。朝畢,景清奮撲上前,將要犯駕,明成祖命左右拿下搜身,果然發現景清外披朝服,內著緋衣,腰藏短劍。明成祖責問他要幹什麼。景清見謀刺敗露,慨然喝斥:“吾為故主報仇耳,可惜不能成事!”並且破口大罵:“叔奪侄位,如父奸子妻。爾背叛太祖遺命,真乃奸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明成祖聽言勃然大怒,命令左右打掉了景清的牙齒,割去了景清的舌頭。景清以血口噴龍顏、龍案、龍袍。成祖命令以“磔刑”處死景清,把景清肢體分裂,並將景清剝了皮,在腹中裝進茅草,懸掛在長安門示眾。接著又實行慘無人道的“瓜蔓抄”,下令“誅滅九族”,但“轉相攀染”,凡景姓的族人幾乎斬盡殺絕,還殺了景清的老師、親戚、朋友、學生,直殺得屍體遍野,血流成河。景清的外甥劉固、劉國隨舅舅在京,聞知舅舅遇難,明知自己在劫難逃,極度悲憤,自刎而死。這次非人的“瓜蔓抄”共株連了數百人,其狀慘不忍睹,被稱為“天下奇冤”。景清的故居也被付之一炬,村莊成了瓦礫遍地、滿目瘡痍的廢墟。真寧縣官見此慘狀,暗示景姓人隱姓埋名,流亡異地逃一條活命。經縣官這麼一提醒,據說景姓人在高處一站就姓高,在石頭上一坐便姓石,才倖存下幾戶人。據考證,今寨子村的高姓及石姓人家確係景族人的後裔。

    扯遠了,我們只說的是皇帝的安全如何保證,史上極少早朝刺殺皇帝的記載,那麼如何保證皇帝的安全

    1、早朝宮殿的佈局,大家去過故宮不?太和殿的佈局都看過吧,皇帝坐的位置,高高在上,要上幾個臺階才可以靠近皇帝,皇帝的御案距離朝臣有一些距離,而且還要上幾個臺階

    2、皇帝輕易不會走下臺階,朝臣需要上奏,都是透過太監將奏摺拿上去遞給皇帝看,皇帝要拿什麼東西給朝臣,也是太監拿下去

    3、皇帝身邊時刻都有侍衛(如清朝的帶刀侍衛),朝臣除非猛將,一般很難突破侍衛防禦

    4、早朝時候,一般都有額外的糾察風紀的官員在盯著百官的一舉一動,如有異常,會提前防範

    5、刺駕,誅九族的大罪,比如上面講到的景清,還有那個荊軻,秦始皇為抓住刺秦的主謀,中斷滅六國的計劃,到是逼燕國把太子丹交出來才繼續的

    6、除非像景清這樣的匹夫一怒,一般的事先都會有一些端倪,皇帝的特務機構不是吃素的,北宋的皇城司,大明的錦衣衛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期如果劉備軍團發明火藥槍、火箭筒,應該很快能統一天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