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東讀史

    我的推斷是不用避諱,只要名字不要叫高熾就行。

    避諱

    避諱就是古代說話寫文章時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尊重。

    一般避諱的人有帝王,長官,聖賢,長輩的名字和字。

    舉幾個例子,東漢劉秀當皇帝時期將秀才改成茂才,司馬遷為避諱父親司馬談的“談”字,在《史記》中沒有使用過“談”這個字。

    避諱的方法有改字法,缺筆法,空字法,改變稱呼等方法。

    明朝皇帝的避諱

    明朝的皇帝,自從永樂帝朱棣之後,名字多是三個字,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他們的名字中都有很多常用的字, 而很多在位的皇帝也都下詔不用避諱自己的名字。比如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他剛即位就宣佈,自己的名字無需避諱。

    而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而且其施政仁厚,相信也不會為了自己的名字而避諱這個“高”字,要不然他的弟弟朱高煦早應該避諱“高”改成其他的了。

  • 2 # 夜談春秋肥星星

    《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

    避諱的物件有四類:

    1、帝王,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於當時的“國諱”或“公諱”。

    2、諱長官,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甚至一些驕橫的官員嚴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諱。

    3、避聖賢,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4、避長輩,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

    說到正題,明朝皇帝的名字只要避一個字,朱高熾的熾字要避諱,高是不用避諱的。

    第一代皇帝,朱元璋,不避諱;

    二代,允炆,避諱炆;

    三代,棣,避諱棣;

    四代,高熾,避熾;

    五代,瞻基,避基;

    六代,祁鎮,避鎮;

    七代,祁鈺,避鈺;

    八代,見深,避深;

    九代,佑樘,避樘;

    十代,厚照,避照;

    十一代;厚熜,避熜;

    十二代,載垢,避垢;

    十三代,翊鈞,避鈞;

    十四代,常洛,避洛;

    十五代,由校,避校;

    十六代,由檢,避檢。

  • 3 # 歷史是個寶

    避諱:中國歷史上,必須迴避君主、尊長“名諱”的一種制度和習慣!“稱呼”和“書寫”時都要注意!

    “避諱”的方法主要有5種

    1.改字法,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

    比如:“明”可以寫作“民”

    2.缺筆法,“避諱”的字在書寫時,少寫一個筆畫。

    比如“琅琊榜”中,“梅長蘇”在寫一個地名的時候,為了避諱“母親”的名字而減少了筆畫,最後擔心被“靖王”發現!

    3.空字法,在稱呼和書寫時,直接省略掉需要“避諱”字。

    比如:“觀世音”為了避諱“李世民”,而成了“觀音”!

    4.換姓名,直接把姓或者名換一個!

    比如,“趙匡義”改為“趙光義”!

    5.改稱呼,換一個名稱來“避諱”!

    比如,“石榴”改稱“金櫻”!

    也還有其他的方法,比如“避名稱字”等等!

    明朝前期的避諱比較寬鬆,通常只避諱一個“字”!

    比如英宗“朱祁鎮”避“鎮”,代宗“朱祁鈺”避“鈺”,又如熹宗“朱由校”避“校”,思宗“朱由檢”避“檢” ,其它的字則不需要回避。

    對於“朱高熾”來說,需要“避諱”的是“熾”字!“高”字是不需要“避諱”的!

    “熾”字本身算是個“生僻字”,如果實在避不開,也可以用上面的幾種方法來解決!

  • 4 # 江城落花生

    明朝姓高的和其他人一樣,無需改姓去避明仁宗朱高熾的名諱。因為名獨而姓眾。

    避名諱始自春秋一書。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春秋公羊傳·閔公元年》

    為尊者諱以示尊尊,為賢者諱以示尊賢,為親者諱以示尊親,人有恥而不忍明書,春秋不虛美,不隱惡,獨於字詞間斟酌以示褒貶,諱中見直,並不是避名諱。

    天子避名諱始自秦始皇,始皇帝為了皇帝的地位神聖化,規定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

    世人主動避皇帝名諱

    皇室的權威不容冒犯,世人起名時,十分注意有無與皇室成員相重,避免給自己以及家族帶來無妄之災。以至於,為了保險起見,不僅僅是避諱的名字,就連表示輩分的字,也有人小心地避諱,以此為帝王尊。

    追隨明太祖朱元璋平天下的沐英,受義父太祖的恩寵,平定雲南後,鎮守雲南,直到明末,世代皆為明朝鎮守國之邊陲。沐英第三子沐昂(1379-1445),字景高,因避明仁宗朱高熾名諱而改字景顒。這是沐昂的小心之舉,也是他的一種處世哲學吧。

    結語

    明朝姓高的不會因姓而避明仁宗朱高熾的名諱,只會在起名時,不與皇室成員的名字相同。因為,名字是個人所獨有的,皇帝的名字有著尊崇權,需要避名諱;姓是共有的,同姓之間,擁有同一個姓,為眾,不需要避名諱。

  • 5 # 小太陽D

    其實在明朝,關於避諱皇帝名字的制度是相對寬鬆的,特別是到了朱高熾時期,更是寬鬆,姓高的大臣或者百姓,完全不用為了避諱“高”字而改姓。如果說真的想要避諱皇帝也就是朱高熾的名諱,只要那個“熾”字避諱一下就好,要麼少些兩筆,或者換成同音不同字的字就可以了。

    明朝避諱皇帝名字的一些規矩

    其實明朝除了太祖朱元璋以外,在朱棣之後這個避諱皇帝名字的制度一直都挺寬鬆的最嚴格的時候是這樣要求的

    凡上書,若奏事誤犯御名及廟諱者,杖八十。余文書誤犯者,笞(用鞭子抽)。若為名字觸犯者,杖一百。其所犯御名及廟諱,聲音相似、字樣各別,及有二字止犯一字者,皆不坐罪。 ——《大明律》

    也就是說,使用音同字不同的字就完全沒有問題,就算是用了皇上的名字,只要不是兩個字用的完全一樣也沒問題,比如朱高熾時期,你要是叫李高熾,那就是你的不對了,完全是故意的。

    到了明憲宗也就是成化年間,皇帝名字的第二個字是要避諱的,避諱的方式就是之前說的那個,少些兩個筆畫就可以了。

    所以題主說的明朝姓高的如何避諱朱高熾的名諱,也就是高字需不需要避諱,這個是完全不用的。

    明朝為了不讓百姓為難,也是很夠意思了

    朱元璋雖然是泥腿子出身,但是也正是出身於泥腿子,所以對於百姓的情況還是十分了解的,所以為了減少百姓改名的麻煩,他儘可能的對後代的名字用生僻字來寫,他給自己的兒子們都制定了 輩分表也就是族譜,同時還給後代名字的第三個字規定了偏旁部首必須是有五行順序的分別是木-火-土-金-水。比如朱元璋的兒子就都是木字旁:朱標、朱棣、朱楨等等。

    太子朱標家排輩的輩分表用字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所以建文帝就叫做朱允炆(二字是允,三字有火)。

    燕王朱棣呢,他家用的二十個字分別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可以看到因為朱棣篡位之後,皇帝都是他的後人,所以都是按照這個家譜排的名字: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佑樘等等。

    明朝皇帝都用生僻字來命名,無疑是讓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捷了,所以說明朝時期為了讓老百姓更舒服也是用了一番心思的。

    結語

    雖然皇帝名字在古代比較尊貴,但是自上古時期,避諱的規定也並不嚴苛,一直到漢代,避諱皇帝名字也只避諱一個字就可以了,而對同音字基本都是沒什麼限制的,一直到唐宋時期,才相對嚴格起來。

  • 6 # 南嶺說史

    中國古代講究的避諱,始於周朝,多是為自家的祖先長輩、帝王已經孔聖人避諱。

    唐高祖的祖父因為叫李虎,區區一個裝尿的便器虎子都需要改名為馬子,最後也就誕生了馬桶之名。

    溲便之器曰馬子,初名虎子,以唐人諱虎而改為馬。《清稗類鈔》

    唐朝大詩人,被贊為詩鬼的李賀就因為要避諱父親李晉肅的晉,而不能參加進士考試,導致仕途不順,英年早逝。

    甚至因為唐朝皇帝姓李,導致不能吃鯉魚,如果捕魚時抓到鯉魚就需要放生,否則杖打六十下。

    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酉陽雜俎》

    到明朝是,由於宋明理學的發展,禮教深嚴肅,在避諱一事上也有所發展。

    明代正德皇帝在位時期,曾一度禁止養豬,就因為皇帝姓朱。

    時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明武宗實錄》

    不過在明朝初年,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元朝的影響,避諱不是很嚴格。

    一般的說法是,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避諱最不嚴格的朝代,畢竟元朝是蒙古入主中原,他們本來就沒有這樣的傳統。

    雖然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曾下令避諱,但元朝百年裡,終究是不嚴格的避諱。

    陳垣先生的《史諱舉例》中有記載:

    一部《元史》,惟《程鉅夫列傳》言:“鉅夫名文海,避武宗廟諱,以字行。”餘無所見,程鉅夫生於宋,故習慣避諱,而考察《元史·武宗紀》,武宗朝名中有“海”者多達七人,武宗朝奏章地名有“海”字者眾多,並不避諱,故程鉅夫避諱一事屬於此人特例。

    而且在元朝,君臣之間同名的人非常多。

    到明朝,雖是漢人天下,但起初避諱並不嚴格。

    洪武十四年七月乙酉,定進賀表箋禮儀,其有御名、廟諱,依古禮,二名不偏諱,嫌名不諱。--《日知錄》

    因此普通的人對於皇帝的稱呼,你可以用朱元璋的元字,也可以用璋字,但不能兩字並用。

    只是元來改成了原來,畢竟元是前朝的稱呼,而且這詞說起來有元朝人又來了的意思,不吉利。

    所以同理,明仁宗朱高熾的名字避諱,你可以姓高,但你不能因為姓高,取個名字叫高熾。

  • 7 # 明離子

    雖然歷史上也出現過避諱改姓的,但並不多見,明時的避諱制度並沒有避諱改姓的規定。

    避諱,是中國比較特有的一種現象。始於秦漢,興於唐宋,到了明清時期則達到了巔峰。

    避諱,實際上就是儒家思想在行為上的一種具體體現,而皇權的一步步集中,讓避諱制度也愈發的嚴格起來。

    首先,避諱都避些什麼呢?帝王、長官、聖賢、長輩。

    比如,始皇帝統一六國以後,因為父親叫“子楚”,所以秦朝對於“楚國”的記載都改成了“荊國”,自己叫“政”,所以“正月(當時的寫法就是政月)”被改稱“端月”,始皇帝開了個頭兒,剩下的就是後來人的發揮了。

    大家熟悉的嫦娥,其實原名叫“姮娥”,因為要避漢文帝劉恆的諱,才被改成了嫦娥。

    比如中央六部中的“戶部”,以前叫“民部”,自從李世民之後才被改稱戶部,後來的各個朝代都沒有再改回去。

    本來馬桶的古稱叫“虎子”。但是李世民的爺爺叫李虎,這“虎子”、“虎子”的叫,以為是叫他爺爺的小名呢,於是“虎子”被改成了“馬子”,然後又被成了“馬桶”,所以我記得多年前,一幫被香港電影毒害的小青年摟著女朋友給大家介紹“這是我馬子”,現在想想是不是挺搞笑的。

    北宋的趙匡胤當了皇帝,避“匡”,於是弟弟趙匡義、趙匡美被改成了趙光義、趙光美,趙光義當了皇帝,於是趙光美又改成了“趙廷美”。倆哥哥相繼當皇帝,趙廷美換了仨身份證。

    不過這事情還沒完,在清朝雍正皇帝登基後,因為自己叫胤禛,所以趙匡胤的名字被改成了“趙匡允”,沒辦法“縣官不如現管”啊!

    不過,要說真正因為避諱的而改姓的確實非常的少見,比如東漢的學者嚴子陵,本姓莊,為了避漢明帝劉莊的諱,改姓嚴。

    到了明朝,雖然避諱的制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因避諱改姓的卻並不多見,本來仁宗皇帝朱高熾就比較寬厚,所以高姓沒有因為他的名字而改姓,也是非常正常不過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咖啡豆聞著特別香,為什麼就是喝不到這股味道呢?大家都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