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老孔講故事

    最近剛好有感而發寫了一篇類似的文章,我就複製一下吧,大家一起探討。

    我們華人,都會這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告訴我們,人一生下來,本性就是善良的。然而,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看多了社會百態後,越來越多的人不免都在質疑:人之初,性真的本善嗎??

    首先,我們就從人之初來看。

    好多的小孩可並不善,幼兒園裡的小朋友,有些就不善,小小年紀就知道出手傷人,把欺負別人當做樂趣,屢教不改。其家長還沾沾自喜“我家孩子就是厲害”,或者直接慫恿孩子“沒事,只要你不吃虧就行”!

    當然,這樣的家長也是影響孩子心性的重要原因,其實有些“惡”小孩並沒有一個厲害的家長呀!甚至從小就不把家長放在眼裡,連走路都和別人不一樣,似乎想告訴我們————我就是“惡”的!這是“惡”還是保護自己的刺?

    相信在大家的身邊,也一定會遇到或者聽說到這樣的“惡”小孩,我就不具體舉例了。

    電影《少年的你》,很多家長表示看得揪心。

    馬加爵事件不也是由人性中的“惡”潛移默化的結果嗎?沒有同學們帶有偏見的歧視,能引出善良馬加爵的“惡”?這是惡性迴圈,對於馬加爵來說,只有以惡制惡。這馬加爵事件中,我們能看到一絲希望,就是唯一一個沒有被殺的同學,這是為什麼?

    只是因為他給馬加爵打了一次飯!因為他的善,而活著。

    那為什麼我們還一直說人之初性本善呢?

    我認為,古代的先人們一定也知道,而且透過他們的實踐也可以證明,人————透過學習,透過感化是可以向善的!

    而之所以一直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是要營造一個人人向善的大環境,另外也告訴個別的“惡”人,你的“惡”是非主流,快點改變吧。

    古代提出“人性本惡”觀點是思想家荀子,他認為人生來不僅沒有善端,倒相反,生來就有惡端。人生來就有貪圖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慾望;但是人又生來就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荀子對此表示反對。

    荀子還告訴我們,人的進步開智離不開學習和教育,若沒有在合適的環境下獲得更多的知識,人不可能改善自己的卑劣的本性。同時因為社會組織的行為準則,人受到“禮”的束縛制約,生而有欲,有欲就有求,求滿足慾望而無節制,必定引起競爭,有爭就有亂。亂則一事無成。

    我們都知道人心中都隱藏著“惡”,只是透過學習被關進小角落了。

    然而,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這個惡魔就會跑出來,願世間沒有惡魔,人人向善!

  • 2 # 二級黑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魔鬼和一個天使,通常魔鬼的力量要大於天使,所以人類社會發明瞭法律制度,目的就是限制人內心魔鬼的能力以達到一種人性的平衡。

    人性本惡這本是正確的,只是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有約束的世界,所以很多人並不以為然,我們可以客觀的去思考一下,一個人平時沒事兒的時候腦子裡幻想的邪惡多呢還是正義多呢?我想這就不需要我明說了,因為思維是可以不受控制的,所以基本上每個人的幻想都是損人利己的,甚至可以說是汙穢不堪的,如果給你一種至上的權力,沒有監督也不需要考慮其他,我相信人的惡的一面會瞬間顯露無疑;

    我們因為行為被約束所以希望世界充滿正能量,也有很多朋友說“人性本惡”是扯淡的是錯的,那完全是因為人擁有說謊的功能,如果人人都不說謊的話,那可能整個人類世界都是無法直視的。

  • 3 # 老墨汁

    人生下來之時,哪來的善惡?

    為什麼現今社會要對善惡進行大探討,而是對社會的大探討。惡是私利過大的產物,善是大公的形成,人性是環境及教育產生了善惡。

  • 4 # 雲中一擊

    人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

    是非常對立的觀點,其實,對人性本源的認知,也是人們一直在自我反省的問題。

    一個赤身裸體降臨人世的孩童,身無一物遮體,大腦一片空白,哪有邪惡可言?

    而且,每個人來到世間,和將要離開人世時。都充滿仁義,來時清白透明,走時就是做了許多壞事,也會有:人將去,其言也善的終場表現。

    而人的本性中,有沒有邪惡的根基存在?我想是有的,但是,他是當好人,還是做歹徒,取決於他的成長軌跡。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先人對於人生成長過程,受到什麼影響所得結果的概括,非常客觀而合理。

    而這一告誡正好說明,人的善良與邪惡,是來到這個世界後,因為接受的教育和影響所產生的完全不同結果,也印證了初為人時,一張白紙,而隨後寫上什麼,畫上什麼,完全取決於他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

    殺人犯不是來到世間,就是一意專修殺人的。不管他是職業殺手,不是激情過失殺人,都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成長期。而且,他們的成長經歷肯定大不相同,但有一點,他們的人性中,本來應該善良的力量,顯明失落已久,而邪惡的力量,佔了人性的上風。

    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要產生如此多的法律條款,而如此多的法律條款產生,都是建立在社會需求上的,都是先有了犯罪,後亡羊補牢。補上法律屏障,保護別的公民不再

    受到侵犯。是一種社會公共認同的價值觀,對社會上不良個人行為的約束,對從事邪惡勾當的犯罪行為的制裁。

    而善良的人們需要保護,也從另一面證明,邪惡勢力對公共安全的影響,以致於不得不運用公權力,對公民的合法利益進行保護。

    而社會的大眾價值觀的引導,不得不說是非常地重要,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那樣的單純,那樣的友善。那個社會的大眾價值觀更為健康和平和,人們沒有那麼多的物質願望,沒有那麼多的個人野心,社會活動處於低慾望時代,社會風氣也非常乾淨而純樸。

    現在,社會物質生活的高度發達,其實就是邪惡的誘因,看看我們的官員,好多就經不起這種物質引誘,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再倒退到上世紀中葉,他就是想腐敗,還真沒有這種機會,計劃經濟管死了錢,市場物質匱乏,就是貪到一點小錢,都沒有地方可以花費出去。

    而今天,你就是有再多的錢財,也是有地方消費的,高度發達的社會,給你提供了任何可能性,也就讓一些人鋌而走險,用各種非法的手段,去掠奪社會財富,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基於以上觀點,可以看到,人是在後天的學習和影響中,學會邪惡的。長期與不正當的人和事來往,走上邪路是遲早的事。也說明了,人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可以決定他的人生走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常在河邊走,就是要溼鞋,關鍵是他願意去嘗試,一心想著發橫財,就有可能成為獄中一員。

    人性本為善良種,

    如果從惡因果縱。

  • 5 # 天道酬勤175294804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活下來的人都是自私者的後代,性是人的第二需要,人性本能的都在尋找快樂,不在意是不是危害他人。嬰兒就是動物,如果殘殺能夠給孩子帶來快樂,孩子會毫不猶豫的去屠殺。社會規則的意義就在於遏制人的惡,疏導人的惡

  • 6 # 情感溫暖小分析

    有句話是這樣的,以前我覺得別人尊敬我是因為我值得尊敬,,其實那只是因為別人的品德好,懂得尊重人!!

    同樣的,人無完人,,更何況又是別人眼裡的你……人性本惡,人性之下無完人。

  • 7 # 舞醉紅塵

    人之初,性本善。

    一個人生下來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醜惡的。是因為在成長的環境和過程中,沒有向好的,善良的人去學習,而是與邪惡之人為伍,不分好壞,漸漸演變成了惡性,而被人指責。所以呢人性不是生來就惡的,而是在後天中變質的

  • 8 # 棲哈丶

    謝邀!人性本惡嗎?聽著愕然!捫心自問,我也是人,是善是惡,搞不清了。細想想,上帝造人也好,還是猿猴變人也好,作為自詡為生物鏈頂層的人類,應該是本善為主。如果不是這樣,生物的多樣性就無從談起了。千百年來,人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能走到今天,至於那些另類,畢竟還不是主流。結束語,作為生物,人為了生存,可能會集善惡於一身,守規矩,敬天地,惡行就會隱遁了。

  • 9 # 仁心東亮

    賢者從知惡向善的方向思考,聖者從知善而向善的方向思考。聖人高一籌,無論如何,即使惡人也願意以善者自居,以善引導人不是最高明的做法嗎?在實在難以教化時,自然言惡以教化了。賢者以本惡來命題,世上不是好人太少了嗎,本惡做惡豈不是心安理得了嗎,人性應以善而發心自導,多麼高明的思想與教化手段啊。

  • 10 # 命理師陳一宏

    事實上,人性本真。所以,不管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倆個說法都是有偏頗的。等於說,一葉障目了。當然,說出這些道理的,都是大家學者,他們的學說,也是有一定道理在,是不能抹殺的。我說的是他們不究竟,還沒講到最真處而已。

    人和動物一樣,出生之後,其實什麼都不懂,只會嗷嗷待哺,內心裡隱隱約約渴望關懷。有人就說了,這是一種自私,只顧及自己。就像小孩一出世,就只知道哭,不舒服要哭,肚子餓了要哭,沒人抱要哭。荀子於是說,這是人性本來自私,人性本惡。

    孟子則認為,嬰兒期的孩子,對人無惡念,不會想著害人。因此,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每個人剛出世,都是像一張白紙,是在生活環境中,才培養造就了善惡的觀念。

    實際情況是,人,一出生了,便已經開始自私了。因為有我了,我就是中心,我要吃喝拉撒,要舒服不要難受,我憋屈了要表達不滿。人在無慾無求之時,便是最真之時,比如在胎兒期,只要有能量供給,能活就行,不哭不鬧,供給出現問題,大不了不要來這個世界了,供給營養不全,也沒表達不滿。那時候,就是最真之時,也是最符合道義的,就像老子在《道德經》所講的道法自然,只是還欠缺了一種大愛精神而已。

  • 11 # 傻傻的小豬兒

    先不去說人性的善與惡,人性本趨利,自我,這是人類做事的本性,就拿吃來說,人類最開始想的就是要吃飽,食物不足時,想到的是自己先吃飽,食物充足時,想的是自己要吃好,要比別人吃得好,本性而已。哪個人類不在追求名與利,在追求這些的過程中就產生了一系列的惡的東西。當然人的本性中都是存在善與惡的,並不是單獨存在,善人也有惡念,惡人亦會有善心。

    當人類社會不再需要法律無維持秩序,名與利對人無意義的時候,人之惡念也會消失吧。

  • 12 # linachancel

    人之初性本獸。人性與獸性本無區別,獸性也無法說是善還是惡。但是人類經歷了千百年的文明洗禮,使人性有了向善的追求,靈魂的追求,人類才擺脫了獸性,從而人性就有了善惡之分,即文明與荒蠻之分。

  • 13 # 春雨201749550

    謝您邀請。“如何理解人性本惡這句話?”人性本惡,這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理論家和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荀子,提出的人性論是性惡論。他的思想理論,批判地吸收了先秦各家學說的成果,明顯地帶有綜合百家的傾向,達到了先秦時期的高水平!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人能夠為善,是後天人為改造的結果。他激烈反對孟子(孟軻)性善論!他認為:人性如果本來就善良,那麼就不需要禮法的節制,不需要君師的教化了。所謂性,就是指人生,本來就具有的本能。這種本能,不是透過學習得來的,不是人為促成的,人生來就有耳目之欲(想看看,想叫聽),聲色之好,求利之心,都是飢而欲食,寒而欲衣,勞而欲息。但是,這種本能,如果任其發展,不加以節制,不加約束,就會越來越不滿足,就必然要產生爭奪,(鬥牛,鬥蟋蟀,鬥雞皆本能也)殘殺等,邪惡的事情。造成社會動亂!在這種意義上,所以他說:人性是兇惡的!正是因為人性本惡,才需要禮儀法度!才需要教化,禮儀法度的作用,不在於壓制或消除人們本有的慾望,而是要從人們的長遠利益出發,適當滿足人們的慾望,要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其實,就是最早的科學發展觀,二千三百一十六年前的荀老夫子,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和意見,夠偉大的吧?

  • 14 # 雨後新晴原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天地蒼茫,雲霧繚繞,紅塵奔競,人生苦情苦緒多,有的人文化精神下沉,有的人逆境中奮發。

    山溪中的鵝卵石,激流中滾動,相互摩擦,相互激勵,無論滯留,還是向前,菱角漸被磨損。外視圓滑世故,而內質依然堅硬如故,文化精神向遠,這大概就是我輩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創造營2020》選手希林娜依·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