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風悍馬

    在中國古代一直流行以首記爵,也就是說戰場上一個士兵殺死敵軍,要將敵人首級砍下,綁在身上,戰爭結束之後,便可以拿去邀功請賞了。這種方式計算軍功大小一直沿用很長時間,在秦朝時期,商鞅變法之後,以軍功大小來升官進爵被視為一項國策,從此窮苦出身的人們,有了一條升官發財之路,秦國的軍事力量也空前的強大,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

  • 2 # 左都史

    估計都要打完後才知道,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下來。至於殺了多少人,那得以割耳,或者敵首。古代戰爭很殘酷,一場戰鬥下來死傷無數。活著才是硬道理,其他都是虛偽。

  • 3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以殺敵數作為士兵戰後論功行賞的標準,這個制度最早完善於秦朝,商鞅變法後為了提高軍隊總體戰鬥力,秦設立二十等軍功爵,士兵按照戰後統計的殺敵數可以獲得不同級別的封爵以及田地金銀賞賜。事實也證明這一招很有用,此後秦朝崛起,軍隊戰鬥力大大提升,秦之所以能滅六國,便是因為商鞅變法。

    既然是以殺敵數為戰功標準,按理來說打仗的時候一片混亂,很多時候都是混戰在一起,只要見到是對方陣營服裝的便是提刀砍去,那麼難道就不會有人動歪心思,在戰後統計時謊報殺敵數想要冒領戰功麼。

    事實上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存在的,秦朝時規定殺敵後要講敵人的耳朵割下,戰後統計,即使如此依舊會有偷奸耍滑之人將死去戰友耳朵拿來湊數。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的發生,會有專人拿著耳朵去核對,必須一致,否則的話謊報計程車兵不僅沒有獎賞,反而會受到重罰甚至丟掉性命。

    時代在發展,而戰功制也在不斷完善,就像秦朝最初時是為直接將敵人的人頭割下,但是因為有可能會被人偷襲,後來才改為了割耳朵。但是此時依舊有隱患,於是督戰隊便出現了,他們人數不少,但是不直接參與戰鬥,跟在士兵中,記錄士兵殺敵數,並且一旦發現有逃兵便直接斬殺。

    除此之外也有例外,那就是在攻城戰中,衝在最前計程車兵往往死亡率是最高的,但是一旦活下來所得的獎勵也是最豐盛的,此時已經不是按照殺敵數來統計戰功了,而是看戰後哪些人是在城牆之上,這些人獲得的獎勵才是最多的。究其原因,完善戰功制度也是統治者為了士兵能夠更拼命的為自己效力,但是確實可以提高軍隊戰鬥力。

  • 4 # 木聿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一方面是商鞅變法之後實行軍功爵制士兵透過計算砍下的首級的數論功行賞封功進爵。因此這就激勵了士兵去清點以殺死了對方計程車兵的人數,且以人頭來計算。

    當然,商鞅變法之後這種軍功爵制導致出現了很多士兵在戰爭結束後搶人頭的事情也是不足為奇。

    另一方面,死亡人數的統計是以戰勝國的資料來說明的。因為一個國家戰勝之後他們需要鼓舞士氣,是他們的國民,他們打了勝仗,並且需要去打掃戰場,那麼打掃戰場的同時就會輕點對方士兵死亡人數。

    不可避免的是,有些戰勝國在戰爭勝利後,為了鼓舞士氣和欺騙國民,故意誇大對方戰敗國計程車兵死亡人數。

    雖然這種統計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也會遺漏出現紕漏,但是在冷兵器時代統計死亡人數的方法大抵是這兩種吧。

  • 5 # 南門江

    主要是需要割下敵人的身體部位。

    由於必須用身體部位來證明戰功,古代戰場上還常發生兩類事。一是殺良冒功,就是把老百姓殺了,割下身體部位,冒充是敵人的。

    二是與戰友爭搶敵首,特別是那些有重大價值的敵首。比如劉邦下令殺項羽者封侯,於是在項羽自殺後,前一分種還是戰友,下一分鐘便互相廝殺,死了數百人,最後項羽屍體被搶成五塊。

  • 6 # 歷話史說

    古代作為統計戰功的方式其實過於血腥,當年李如松在北韓戰場上,他的部隊經常打敗倭寇以後,總會讓這些鬼子殘餘勢力跑掉,以至於後來他發了一個命令,不許在割人頭。

    因為古代統計戰功多是以人頭計算,追敵追得好好的,看見一個屍體之後,大家無比興奮,衝上起瘋搶(那可是錢啊)。後來被火燒死了好些倭寇,被趕緊湖裡凍死的也好些,明軍還是衝進火場,下進冰湖,把他們的頭割下來(這頭可以升官發財啊)。所以在古代也會出現很多殺良冒功的人,殺的都是老百姓,把頭割下來 ,血淋淋的也不好區分。

    因為在戰場上海要追擊敵人,所以打起仗來你扛著個腦袋打仗實在不像樣,因此一般的選擇是,人頭為據,耳朵為憑,割耳朵方便得多,等打掃戰場的時候再割頭。因為朝廷還是要人頭為準的,割耳朵只是作戰方便,最終論功行賞還是得靠人頭。

    而將這一獎賞制度發揮最好的是秦軍,在秦軍部隊中,不講出身,只要有能力,只要有有本事之人,可以在部隊迅速崛起,部隊是最好證明和升官發財的地方。獎賞的制度也有兩種,你可以靠著人頭升官,也可以拿去換錢,在秦朝,一顆普通士兵的人頭換成現在值3000到5000人民幣。而如果要進級,二十級軍功裡,可以進一級。

  • 7 # 以古觀今

    在古代戰爭中,為了激勵士兵殺敵,都會設定對應的軍功獎勵。比如西漢名將霍去病曾率領800輕騎兵深入匈奴境內,斬殺匈奴2028人,功冠諸軍,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一場戰爭的殺敵總數或許可以在戰後清點出來,但具體到個人的殺敵數是怎麼來的?

    首級

    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秦國商鞅的這個政策,給了士兵一個快速晉升爵位的機會。只要你斬殺一名甲首,就能獲爵一級,良田一頃,住宅九畝。是不是覺得很容易,不要誤會了。“甲首”可不是普通計程車兵的人頭,而是敵方的甲士,說白了就是坐在戰車上的貴族士兵,不是跟著車後面的卒,這些卒通常是他們的奴隸或隨從,殺了這些卒是不計軍功的。

    那麼問題來了,戰場作戰講究機動性。斬殺了人頭怎麼安置呢,於是有了這一幕,“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左手提人頭,右手挾著俘虜,聽起來很威風,可大大削弱了接下來的戰鬥力。

    割左耳

    當戰爭規模較小時,為了收集戰功,可以取敵人的項上人頭,此時為“馘”;但當戰爭規模較大時,收集人頭會嚴重影響士兵作戰,因此採用割敵軍陣亡士兵的左耳計數,即為“聝”。還記得《神鵰俠侶》裡楊過送給郭襄的三份生日禮物,第一份禮物便是兩千只蒙古兵將的耳朵。

    取敵方首級和割耳朵來統計戰功都有其弊端,先不說首級不方便攜帶,為了搶首級互相殘殺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割耳朵就更不必說了,誰知道是誰的耳朵,這樣就得制定新的統計方法。

    專員統計

    到了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專門安排專員,制定了斬首功的獲取方式和分配。從原來的個人軍功轉化成團隊軍功,戰爭結束後,由專員負責清算軍功大小。人人有份,就連沒有上戰場的後勤也有份。同時禁止搶人頭,規定各司其職,違者軍法處置。這樣一來,恩威並施,賞罰嚴明,就有效地提高了作戰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善良的人真的會被溫柔以待嗎?希望從今以後讓我覺得活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