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道濟妙音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三字經開篇就告訴人性本來是善良的,可是為什麼會造成今天這種現象呢,後面告訴了:苟不教,性乃遷,就是說沒有人來教導正確的價值觀,一味的被利益所驅駛,追求西方這種利益最大化的思想觀念,慢慢的脫離了人的本性,越走越遠,直至跌進深淵無法自拔,舉個例子,一粒種子人們不去除草施肥澆灌,任由它風吹日曬,你說會怎麼樣,爛掉了呀,所以說人性本善和後天的教育、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 2 # 文學與人文

    我覺得是人之初,性本惡。人具有與生俱來的動物性,人的本性生來就關心自己的利益,順著這種人性就只有爭奪而辭讓之德就會滅亡,人只順從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時候,會引起壞的結果,而“善”是後天學習和努力而得來。

    例如:剛剛出生的雙胞胎嬰兒,彼此之間就會有競爭。甚至他倆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競爭了!!

  • 3 # 你看我使用者名稱幹什麼

    先從一個故事說起!納粹空軍司令赫爾曼·戈林,一生幹盡壞事,1946年10月盟軍法庭宣發他死刑,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和盟軍法庭博弈一件事,能不能槍斃我?不要給我絞死,因為在歐洲人的觀念中,槍斃,砍頭,絞死是完全不同的死法。絞死是給江洋大盜準備的,砍頭是最高貴的死法,至於槍斃那是軍人應該享受的死法。戈林說我怎麼能跟江洋大盜搞到一塊去呢,好歹搞個槍斃,博弈半天法庭還是沒有同意,必須絞死。回到牢房後他就拿出一個事先藏好的氰化鉀膠囊吃了,然後就死了,但是有意思的是,臨死的時候他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不是給國家的,也不是給孩子老婆什麼的,而是給監獄長的一封信,信中詳細交代了,氰化鉀是怎麼來的,一共帶了3顆,第一顆放在衣服口袋故意讓檢查員發現的,第二顆放在帽簷裡,沒有被發現,還有一顆到現在還放在手提箱裡一個瓶子裡,最後,他說,監獄長,我這種藏發你們的檢查員是不可能查出來的,所以請你不要怪罪他。

    如此的一個壞蛋,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暴露出來的是一顆慈悲心腸。為什麼?因為已經他沒有使用“惡”的“條件”了,所以他選擇了“善”。

    如果一個人殺了人,那麼他身邊的人都是兇手,你同不同意這種說法?我們身邊的事物,人,環境,驅使我們去選擇善或者惡。但是我相信人是可以變壞或者變好的,這取決於他身邊的“環境”!

    所以我想說的是,人,是一個複雜的“組合體”,有善有惡!根本沒有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這麼一說,你是什麼人完全取決於你身邊的“環境”,以及你對“環境”做出的選擇。所以當我們第一次做“惡”或者行“善”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這種選擇,有的人一條路走到黑,有些人喜歡偶爾換換“口味”!

    最後來個小插曲,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臨死前最後的時刻回頭看了看劊子手,說:“我們法國的拉彼魯茲探險隊回來了沒有?”這個探險隊在太平洋上失蹤很多年了一個國王生命的最後一刻應該提及革命,王朝什麼的,或者老婆孩子也行啊!!!但是沒有,問了一個毫不相關的問題,所以人性比我們想的要複雜!

  • 4 # 知更鳥女孩

    個人認為都有各自的道理吧。只是覺得最初的善和惡是判斷不了的,而最後的善與惡是後天培養的。周遭的人文、環境等。

  • 5 # 老孔講故事

    我們華人,都會這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告訴我們,人一生下來,本性就是善良的。然而,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看多了社會百態後,越來越多的人不免都在質疑:人之初,性真的本善嗎??

    天使魔鬼,一念之間。

    首先,我們就從人之初來看。

    好多的小孩可並不善,幼兒園裡的小朋友,有些就不善,小小年紀就知道出手傷人,把欺負別人當做樂趣,屢教不改。其家長還沾沾自喜“我家孩子就是厲害”,或者直接慫恿孩子“沒事,只要你不吃虧就行”!

    當然,這樣的家長也是影響孩子心性的重要原因,其實有些“惡”小孩並沒有一個厲害的家長呀!甚至從小就不把家長放在眼裡,連走路都和別人不一樣,似乎想告訴我們————我就是“惡”的!這是“惡”還是保護自己的刺?

    相信在大家的身邊,也一定會遇到或者聽說到這樣的“惡”小孩,我就不具體舉例了。

    電影《少年的你》,很多家長表示看得揪心

    還有,馬加爵事件不也是由人性中的“惡”潛移默化的結果嗎?沒有同學們帶有偏見的歧視,能引出善良馬加爵的“惡”?這是惡性迴圈,對於馬加爵來說,只有以惡制惡。這馬加爵事件中,我們能看到一絲希望,就是唯一一個沒有被殺的同學,這是為什麼?

    只是因為他給馬加爵打了一次飯!因為他的善,而活著。

    這樣的事蹟很多很多。

    那為什麼我們還一直說人之初性本善呢?

    我認為,古代的先人們一定也知道,而且透過他們的實踐也可以證明,人————透過學習,透過感化是可以向善的!

    而之所以一直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是要營造一個人人向善的大環境,另外也告訴個別的“惡”人,你的“惡”是非主流,快點改變吧。

    古代提出“人性本惡”觀點是思想家荀子,他認為人生來不僅沒有善端,倒相反,生來就有惡端。人生來就有貪圖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慾望;但是人又生來就有智性,使人可以成善。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荀子對此表示反對。

    荀子還告訴我們,人的進步開智離不開學習和教育,若沒有在合適的環境下獲得更多的知識,人不可能改善自己的卑劣的本性。同時因為社會組織的行為準則,人受到“禮”的束縛制約,生而有欲,有欲就有求,求滿足慾望而無節制,必定引起競爭,有爭就有亂。亂則一事無成。

    我們都知道人心中都隱藏著“惡”,只是透過學習被關進小角落了。

    然而,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這個惡魔就會跑出來控制我們的思想,比如,戰爭,各種運動,亂世等。

    願世間沒有惡魔,人人向善!

  • 6 # 趙散閒

    人之初,性本善也對,性本惡也對。

    人本身就是善惡共同體。有些人表現惡多一些,有些人表現善多一些。

    作為小孩子,從很小就可以看出不同。有些小孩子從小就很壞。

    記得有一個笑話說:有一個小孩,出生時,在醫院手怎麼也掰不開。後來沒有外人在了,那小孩的手鬆開了,原來是手裡握著護士的戒指。

  • 7 # 浮華背後4887

    就人性慾望本質而言,人人皆有一顆向善與向惡之心。

    世間有多少宗教文化教人向好,與人向善;同時又有多少國家,民族,民粹主義氾濫成災,殺伐果斷好勝鬥勇甚至殘暴無度。

    就如日本軍國主義納粹,希特勒德國納粹,義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等等……!

    人性慾望永無止境,人性智慧卻走走停停,向善與向惡之心相互糾纏不清……

    當人性慾壑難填時,我們的向惡之心即會填滿內心,貪婪無度一味索取迷失於慾海深淵。

    當人性冷靜沉著時,我們的向善之心即會充滿柔情,客觀理性以對世事。

    在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歷程中,從古至今,世界各國各民族無不是在一次次的殺戮中得以飛躍重生。

    所以,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史既是殘忍殘暴人性向惡之路,同時也是人性於美好未來生活憧憬希翼的向善之路。

    慾望屬性下的人類文明社會究竟能夠存活多久,誰都無法預期,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僅僅是自己那顆脆弱的心靈。

    不,我們其實連自己的內心都無法把握,而只是被動的跟隨著內心慾望的張弛而動。

  • 8 # 金粉oo7

    人之初,性本善,這也只能說是“人之初”之階段,在人生的整個過程中說人性之本是沒有定律的,人性會受環境影響的,善與惡也是相對的,也會互為轉化的,善與惡在一定範圍的人們認同的標準而巳,不具普遍性的。

  • 9 # 情未了158507209

    在成人中,聖人(盡善的善人)和極惡的惡人,當然不會連一個都沒有,至少各有一到兩個,只是數量極少、寥若晨星。在成人中,除聖人和極惡的惡人外,常人的人性是人人善惡兼有。這就是說,常人的人性,分佈在善惡區間內的灰色區段上,是善惡雜存的矛盾整體。簡單地說,常人的人性是灰色的。這就是(在人性這個問題上)和性惡論、性善論、向惡論、向善論、非惡即善論、非惡非善論和無惡無善論都不同的性灰論(有惡有善論)。

    討論人性,必先說說人的含義。性灰論仔認為,人是具有德性和獸性的走獸。人是一類走獸,位處食物鏈的頂端,當然具有和尋常走獸相同的餓了找吃的食性和淫了尋交的色性等的獸性,當然不會連一點獸性都沒有。然而,人和別的走獸不同,人除具有獸性外更重要的是人還具有德性。德性換個通俗易懂的說法就是善性。儘管德性只是人性的一個方面,然而,在漢語中,世人時常把德性和人性混用。在漢語中,人性,準確地說,是指人的善惡。人性在性惡論中僅指惡。性惡論仔認為人性本惡(惡是人的本性)。人的這種惡的屬性,就是惡性。惡性有時也被世人看成就是獸性。人性在性善論中和在作獸性的反義詞用時僅指善。例如,在“人性本善”、“某人連一點人性都沒有”、“人是半人半獸的動物”這些話語中,人性就是善性。性善論仔認為人性本善(善是人的本性)。人的這種善的屬性,就是善性。善性就是不違背道德要求的屬性,常被稱作德性。某人連一點人性都沒有,是說某人沒有一點德性,絕不是說某人沒有一點獸性或別的什麼屬性。人是半人半獸的動物這句話,實際是指人是或多或少一半具有德性一半具有獸性的動物,因此,人性在這句話中實際是指德性。除人性在性惡論中僅指惡和在性善論中僅指善這兩種情況外,人性,在向惡論、向善論、非惡即善論和有惡有善論(性灰論)中,通常是指人的善惡屬性(善性和惡性)。例如,在“人性有惡有善(常人的人性有惡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人性非惡即善(世人分成兩類不是惡人就是善人)”、“人性由惡向善”、“人性由善向惡”這些話語中,人性就是人的善惡屬性。在人性問題上,性惡論、性善論、向惡論、向善論、非惡即善論、非惡非善論和無惡無善論,都是不很準確和不很完善的理論,都應受到批判;只有有惡有善論(性灰論)是最為合理的。因此,人性,準確地說,是指人的善惡屬性。當然,人性,在非惡非善論和無惡無善論中,已變得與善惡無關。在非惡非善論中,人性是指要人根據在一定條件下存在的善惡對立在另一條件下變成惡善對立完全泯滅善惡對立(要人不必執著善惡對立空對善惡對立)的空(人性是空)。在無惡無善論中,人性是指完全否認在任何情況下存在善惡對立的無(人性是無),認為人根本沒有定義在善惡意義上的人性,既無世人說的善,也無世人說的惡。綜述說明,根據德性只是人性的一個方面和走獸都有獸性,人是具有德性和獸性的走獸。根據走獸必有獸性,簡單地說,人是具有德性的走獸。

    性灰論仔認為,人年幼,無惡善;性相近,習相遠。展開說明就是,任何個人,在年幼時,既不能鑑別自身的行為究竟是惡行還是善舉,也沒有能力作惡或行善。因此,評價幼童,根本不能根據幼童的本能行為判斷他究竟是一個惡人或是一個善人,也就是說,不能判定幼童的人性究竟是性惡還是性善。因而,任何個人,在年幼時,人性相近、沒有誰是惡人誰是善人的區別,也就是說,可能不同個人在年幼時人性稍有不同然而總體相差不大(趨近相同)。人性,是個人在整個人生中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管教和影響(薰染)下透過自身的修行習得的習性。人性主要透過個人在整個人生中的修行習得。人性的差異,是由個人在整個人生中受到的管教和影響(薰染)不同和自身的修行不同決定的,主要由個人在整個人生中的修行不同決定。

    性灰論仔認為,人比人,教不同,管不同,習各異;近朱赤,近墨黑(近善者善,近惡者惡);善和惡,不相一。這就是說,儘管不同的個人在年幼時人性相近,然而各人受到的管教和影響(薰染)和自身的修行總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根據人的行為評價人的善惡,由地位和立場相同的人來評價,被評價人各人的善惡是不相同的。當然,這不否認,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的人性的評價更主要地是由評價人和被評價人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的地位和立場的異同決定的。因此,由地位和立場對立的評價人來評價同一個人,被評價人的善惡在兩類評價人的評價中通常善惡顛倒:善者不善,惡者不惡。

    性灰論仔認為,人漸成,惡兼善。隨著個人逐漸長大成人,每個人都既會習得一些善的習性也會習得一些惡的習性,因此,在成人中,常人是善惡兼有的人形的馴獸(家畜)或野獸。在成人中,常人的人性分佈在善惡區間內的灰色區段上,是善惡雜存的矛盾整體。世人皆知,人性非常複雜。民間說法就是,人上一千形色俱全。時下流行的說法就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大致分為四種情況:或少惡,或多善;或多惡,或少善;有極惡;有盡善。在現實社會里,有的人惡多一點、善少一點,有的人善多一點、惡少一點,有極惡的惡人,有盡善的善人(聖人)。

    性灰論仔認為,管教法,修行法:知善惡(致良知),養善性,抑惡行,揚善舉,止至善,漸成聖。管教的方法,就是引導受教人知善知惡,培養受教人的善性,抑制受教人的惡行,弘揚受教人的善舉,盡力把受教人變成聖人,目標就是要把受教人逐漸由常人變成聖人。修行的方法,就是透過知行合一的鍛鍊悟道而知善知惡,培養自身的善性,抑制自身的惡行,弘揚自身的善舉,盡力把自己變成聖人,目標就是要把自己逐漸由常人變成聖人。悟道是指省悟人道(人間正道或善惡之道)。透過知行合一的鍛鍊悟道,就是格物,是指透過學習、思考、研究和踐行等方式的鍛鍊體悟人道。不容置疑,聖人難成。 然而聖人不能沒有。在人世間,一個時期連一個聖人都沒有,這個時期世道就會完全變灰變暗甚至變得越來越黑。既然聖人難成、不能沒有,管教修行,只能不論成敗,只要盡力就算成功。管教目的,不是培養聖人,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養新人,育新人。修行目的,不是終成聖人,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變新人,做新人。

    性灰論仔認為,不從善(不接受以棄惡行善為目的的管教和影響),不習善,少良知,缺善性,不棄惡,不行善,作惡多、行善少,達至惡,漸變獸。一個人既不接受以棄惡行善為目的管教和影響也不自覺修行,就會善惡不分、善惡顛倒、惡性膨脹、缺少善性,就不會棄惡行善,惡行就會越積越多,善行就會越做越少,最後就會變成一個至惡的惡人,形象地說,結果就是慢慢地由常人變成獸性十足的長著人的體形的野獸——獸人。經常聽到世人罵那些德性很差的人說:“某人沒變成人”,“某人是個畜生”,就是這個道理。

    性灰論仔認為,性本惡;性本善;性向惡;性向善;性無惡、也無善;性非惡,即是善;性非惡、也非善;不全面,應批判。這就是說,在人性問題上,性惡論、性善論、向惡論、向善論、非惡即善論、非惡非善論和無惡無善論,都是不很準確和不很完善的理論,都應受到批判。例如,人性向惡論不是個人本性向惡而是個人身處的社會群體要求個人向惡,人性向善論不是個人本性向善而是個人身處的社會群體要求個人向善。因此,個人通常順從社會壓力或聽從良心(善心)召喚抑惡揚善。當然,由善人來評價惡人,惡人是那些抗拒社會壓力棄善行惡的人。

    因此,性灰論仔認為,社會應該透過道德、紀律和法律對那些經常作惡的惡人加強管教並給予懲罰,同時社會應該鼓勵人人不斷加強自覺修行多做善舉。當然,性灰論仔認為,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建立一個體現平等、民主、公平和正義等等原則的崇尚德治和法治的社會,避免利益對立的人相互作惡。

  • 10 # 守望先鋒152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遷。有些人自私自利,越來越沒有人性,連八端都忘了,也就不算是人,各種災難就自然找上門了,也就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了。以前的商人,符合道義,三代富貴還在,現在的唯利是圖,三年就不行了,例如賈躍亭(就是他舉報了快播)。還有現在的醫院病人特別多,要割肝割腎的,鋸手鋸腳的,如同地獄一般,都是無仁義的人。還有現在的人都太急躁了,虛榮心太強了,為了錢什麼事都做的出來,老子(或許是莊子)說過,越大的樹長得越慢,越是長得快的樹,死的就越快,人也一樣。最後祝你開智慧明事理,榮華富貴!

  • 11 # 明玉

    就像世界有白天有夜晚,硬幣有正面有反面一樣。它們是一個整體,脫離其中任何另一面,都無法單獨存在。並且是相互對立、統一、相互影響,並且可相互轉化的。

    人也是這樣,小時候學“人之初,性本善”。長大後接觸現實發現“人之惡”。其實都是我們認知不全面造成的。

    正確的認知應該是,善惡並存。

    就像一粒種子,當環境適合了,它就會發芽成長。如果沒有這個環境,它就會一直埋在土裡。人性之中的善惡也是這樣。我們要做的也很簡單。正確認知就足夠了。

    如果想做的更好,也不難。

    看懂現實,才能更好的理解和適應現實。

    看透黑暗,才能更好的發現和選擇光明。

  • 12 # 錦鯉附體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從小到大最熟悉的一句話了。但我還是認同荀子的性惡論。

    貪婪從古至今就是貶義的代表性詞語,與之相反的就是知足。但出生的孩童有哪個不是貪婪的呢?對食物的貪婪,對玩具的貪婪......。有的人都是長大之後經過教育才學會知足。因此,我認為"人之初,性本惡"

  • 13 # 文代刀

    三字經 有言 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自然是相信人本來就是善良的。有些人本末倒置在環境和人經濟上經歷一些磨難會變得不是那麼善良,人生偶爾有閃亮之處也變得黯淡。無論處於何時何地我相信多數人還是能堅守本性,善良為先的。

  • 14 # 輕羅小扇

    我個人是覺得人性本惡的!理由嘛,下面闡述。

    人的本質是動物,動物世界的生存法則是什麼?是弱肉強食,是適者生存,是追求個體利益的最大化。對每個個體而言,自己活著才最重要!你看出生不久的小孩子(此時還未經教育),面對吃的總是第一反應自己吃,孔融讓梨是後天教育的產物,所以小孩子是自私的,是利己的。小孩子看見小動物,是拿著小動物“玩”,但是玩的同時,有多少小動物被小孩子不知不覺的“虐殺”了,小孩子並不會覺得內疚,只是覺得“好玩”。

    人性是惡的,那麼如何使之為善呢?此時就需要後天的教育和約束了來使人為善。我們的百家教育,我們的宗教信仰,推崇的都是與人為善,我們的法律法規,規定了人不能做出“惡”的事,一旦做出“惡”的事情,將受到道德和法律的雙重懲罰。教育是從內心讓人不做壞事,法律是在行為上給出了人做壞事的後果,多重的“枷鎖”,才讓人變得善良!

    試想一下,如果世界突然廢除了法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燒殺搶掠將充斥著整個世界的每個角落,人間將會成為無間地獄!人之初,性本善是多麼善意的謊言啊,這句話的本質還是讓人們與人為善,讓人們覺得“善”是植入在骨子內的基因,是鼓勵人們與人為善!

  • 15 # 南京2412

    這個問題我來答。我覺得人性的敗壞和時代有關,由於環境的影響,不同的人對利益追求的手段和理解都不完全相同。我們小時候都念過三字經,都會背“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對於不對,自己並沒有很好的直觀的判斷,我覺得人性是從獸性向理性進化的一個過程,善惡只是進化過程中的一箇中間產物而已。但是其實,我是更偏向於人性本惡。

    都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6 # 紅塵了緣1

    人剛出生嬰兒,兒童時代是以善為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憂無慮的在父愛母愛下成長。沒有被世俗所染,每一天都是快樂的。不想長大,長大後煩惱多了,衣食住行最起碼的生活保障得有。有失敗的痛苦,有勝利的微笑,知道了做人的不易,有豪奪就有軟弱,一生都在戰鬥著,拚搏著,在名利金錢色慾面前,檢驗了每個人的人性,是善良還是惡意。

  • 17 # 糖合鹽

    以前認同傳承古老文化,人之初性本善,經過對事物成長規律的發現,認為此話不對,人有高矮,性有善惡,才是正確的,也許對老祖宗的話是在下狹隘的理解;也許祖宗的話意思僅針對兒時無有分別的平常心而言。

  • 18 # 盛行東風帶

    一般認為,人之本性有如白紙,無所謂善惡,而因後天環境影響而形成善惡的不同。這個觀點很有道理。但今天東風帶嘗試從另一方面對此做個解釋。

    人的本性必須是善的,但這種善的另一面就是惡。人都必須有自我生存的本性,這個本性保證了人的存在,所以是善的。比如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他必須有表達自己慾望和感覺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哭鬧。如果沒有這個能力,父母就不知道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的異常情況難以察覺,影響孩子成長,這顯然不是父母所希望的。所以哭鬧本身應該是一種善。但這種善可以同時是惡的。因為孩子的哭鬧,讓父母操勞煩惱,影響父母的休息等等,所以又是一種惡。

    人之本性的善惡,決定於觀察問題的角度。比如,人都有競爭的本性。這種本性不但可以使得個體獲得發展,也使得群體品質得到提高,所以是善的。但由於競爭的存在,必然導致強弱的分別,使弱者遭到淘汰,從人道主義角度看,這又是惡的。

    可見,人本性之善惡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也難怪從古到今一直都在爭論了。

  • 19 # 陌上傳5813649910932

    不是,有好有壞,有些人天生善良,有些人天生就是壞蛋,不然怎麼從古至今,都有性格,觀念相反的兩種人,有些人善良,有同情心,熱愛和平。壞人則冷血無情,死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比如抗日戰爭,那些革命英雄都是善良人,而鬼子卻跟惡魔一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那麼多人會害怕幽門螺桿菌?它和胃癌的關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