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霍古蓼

    任何一個歷史朝代的消亡!都不是哪一個因素起決定作用的!說明朝亡於小冰河期,這樣的結論無關對錯!只是不全面的結論!政治,經濟,軍事,外部遊牧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這些都是需要全面考量的!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政治腐敗,軍備廢弛,土地兼併嚴重,這些問題都將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集中爆發!量變到質變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如果發生在明初,自然是沒有明末影響那麼大!因為一個剛剛建立的王朝正處於上升期!人民經過長期戰亂也需要休養生息,同時渴望和平!誰能帶來和平,有飯吃,大家自然而然就跟著他!所以即使明初有自然災害也無法造成大面積的起義!因為人心思定而不會是人心思變!

  • 2 # 史海星槎

    地球環境級別的氣候變化到了一定程度,足以對人類的社會活動產生巨大影響。如果適逢政權本身就有某種宿疾,這種影響就會造成政權的更迭。

    透過對史學資料統計,發現了氣候變化和政權興衰之間確實存在某種聯絡。自秦、漢以來的2000年之內,大約有31個盛世、大治或中興時代,這其中有21個發生在地球的氣候溫暖時段,有3個發生在氣候由冷轉暖時段,2個發生在由暖轉冷時段,而15次王朝更替中,有11次是發生在冷期。

    以上資料僅就一般冷暖時期的興衰情況進行了統計,而明朝末年發生的是一次小冰河的極端氣候條件,對明朝的統治所造成的動搖會更為明顯。

    因為地球的冰期氣候會延續很長時間,明朝趕上的第三次小冰期氣候,大約發生在公元1280年到1820年間。從公元1627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為起點的大規模明末民變開始,直到1644年,李自成率領他的農民起義大軍攻陷北京城。這期間中國出現了極冷的氣候災害。

    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

    據記載,這第三次小冰期一直延續到清初,而且最冷時段出現在約1650年到1700年之間,結冰線南移,洞庭湖就結冰了三次,太湖、漢江、淮河則結冰四次。

    這次小冰河時期,驟然出現的極度寒冷,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全國糧食產量急劇下降,因為連氣候一向溫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異常天氣,廣州等地頻繁遭遇降雪,各地都大量出現牲畜凍死的現象。

    自然災害最終引發了社會的劇烈動盪。

    明王朝內部,饑荒本已產生大量的饑民,而地主階層為了保證利益,加大了對佃農的盤剝,有造成大批農戶變成流民,這些人就是大明的火藥桶,因為要生存,他們不得不鋌而走險。

    在外部,在明代中葉,受到已經開始的小冰期的影響,北方持續低溫、乾旱,草場退化,為了改善處境,北方少數民族頻繁南下,大範圍的掠奪和戰亂極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國力。

    內外交迫足以對明朝政權的穩固性造成致命的打擊,而雪上加霜的是隨之而來的大面積的鼠疫,發生在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二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三省人口死亡總數至少達到了1000萬人以上。

    歷史上那一次聞名於世的黑死病大流行就發生在公元1346年到1353年的冰期時段內,這場後來波及到全球的瘟疫最終造成了約7500萬人的死亡。這是冰期負面影響的例證之一。

    明朝本身就有嚴重的內部危機,小冰期所造成的各種危害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朝前期,先後有洪武之治和仁宣之治,天下安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明朝的國力達到極盛。如果這段時間發生小冰期,應該情況會好很多,農民自身的相對富足和國家層面的賑災行為,都會增加對災荒的抵抗力。沒有龐大的流民也會最大程度地降低社會動亂的風險。

    最後我想大家最關心的是下一次小冰期會在什麼時候降臨地球,有科學家已經給出了答案。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於威爾士蘭迪德諾召開的國家天文會議上,科學家瓦倫蒂娜·扎爾科夫教授及其研究團隊介紹了他們研發的太陽活動週期新模型,透過對該模型的研究,預測到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左右減少60%,屆時地球將很有可能進入小冰河期。

    那麼據科學家預測的可能到來的小冰期已經很近了,希望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會進步,應該能夠使我們安然度過這場危難吧。

  • 3 # 以古觀今

    導言:明朝的小冰河期,氣候極其寒冷,自然災害不斷,農作物大量減產,餓殍遍地。《明史·五行志》中寫道“淮東之海冰四十餘里,人畜凍死萬計”。小冰河時期的到來確實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客觀原因 ,直接地導致了明朝的落幕。所以明朝亡於小冰河期的到來這句話本身是沒錯的,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會發現明朝的衰落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小冰河期引發的蝴蝶效應

    明朝的小冰河期到底是從何時開始的,從《明史·卷二十八·志第四·五行一》中反映開篇的“人畜凍死萬計”發生在景泰四年冬,即公元1453年,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氣候都無比寒冷。中外專家指出,明朝滅亡後的1650—1700年間是整個小冰河時間中最寒冷的時期之一。可見小冰河期持續了兩百多年。

    一、在這期間,受這種特異的氣象的影響,農作物大量減產,冬天數以萬計的饑民凍死,夏天不是大旱就是澇災,同時鼠疫也開始傳播。民間多地發生暴亂,數十萬流民起義。

    二、災難從來不是一個民族的,而是全人類的。受到小冰河的影響,北方持續低溫,草場退化,為了生存這些遊牧民族打起了大明朝的注意,頻繁發動戰爭。

    重農輕商國力漸衰

    明太祖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家裡父母兄弟都死於饑荒,一輩子都沒有田地。這極大地刺激了朱元璋。因此建國後,朱元璋就十分重視糧食和土地問題。

    1370年並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他還採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於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軍隊當時也屯田,不打仗的時候去種田,自給自足。極大地節省了財政支出。

    這些政策極大地提高了當時的經濟發展,國富民強。才有了後來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更讓朱元璋認為大力發展農業才是治國之本,商人的地位不如佃戶。

    工商業蓬勃發展商富國窮

    明朝的稅收極低,農業稅低,商業稅更低。初期,正是由於國家實行的一系列扶貧政策,農民得以休養生息。人民富裕了,吃飽了,創造力也提高了。手工業和商業經濟快速發展,甚至許多原來自給自足的地方都不種地了,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漸萌芽。為了保證家族的經營百年興旺,或商官勾結,或直接讓族人從政。

    明朝末年的東林黨其中有不少人祖上經商。他們的背後代表的是家族的利益。東林黨主張開放言路,反對宦官干政,反對礦稅,他們提出“士農工商,生人之本業”,要求執政者愛商恤民,降低商貿賦稅。商人富強了,國庫卻日漸空虛了。

    “食祿之家,與庶民貴賤有等,趨事執役以奉上者,而復役其家,則君子野人無所分別,襲非勸士待賢之道。自今百司見任官員之家,有田土者,輸租稅外,悉免其徭役。著為令。”

    意思是明朝只要家裡有公務員,只要你有田地,除了繳納田稅外免其徭役。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哪個朝代都不缺投機分子。

    於是便產生了“投獻”,是說將田產託在縉紳名下以減輕賦役。這個《宛署雜記》等處都有記載。士大夫和佃戶勾結鑽朝廷空子,大興腐敗之風。

    歷史遺留下的土地兼併

    土地兼併的問題歷朝歷代都有,而且都集中在中晚期。只能說是封建社會土地公有制的必然結果。明朝自明成祖削藩後,雖然藩王沒有了兵權,卻仍由國家供養。隨著藩王越來越多,土地不夠分封怎麼辦?在皇帝的默許下,這些藩王在全國各地大肆圈佔土地建皇莊,正所謂上行下效,宗室諸王、勳戚、太監也透過“乞請”和接受“投獻”等方式,霸佔了大片土地。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現象越演越烈,為之後的階級矛盾埋下了隱患。

    結語:國家沒錢,農民沒地,明朝想不滅亡都難!那麼小冰河發生在明朝的初年呢?明朝於元末小冰河建立,於明末小冰河消亡,只是一個迴圈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動脈粥樣硬化指數5.9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