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嘟嘟聊數碼

    其實蘋果不管是和英特爾還是AMD的關係都不錯,只是現在蘋果電腦的CPU用的是英特爾產品,顯示卡則是用的AMD產品,但是按照目前的現狀來看,我認為蘋果還不會在短期內使用AMD的CPU,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蘋果多年來一直在使用雷電介面,並且依賴度相當高,而雷電介面是英特爾那邊的授權和技術,所以如果換用AMD處理器,那麼雷電介面的配置自然會受到影響,會直接影響到蘋果電腦的使用體驗,其實正是因為蘋果廣泛使用雷電接口才使英特爾這一介面有了不錯的市佔率,英特爾也不會願意讓蘋果改用其他介面的。

    2、多年來AMD的CPU在效能和效率表現上確實不盡人意,追上英特爾也不過是這兩年的事,然而蘋果旗下的系統和軟體早就對英特爾CPU進行了持久的最佳化,如果馬上換用AMD處理器,那麼實際效能表現可能還有所落後,包括英特爾的品牌知名度也遠遠高於AMD,換用AMD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

    3、AMD沒有自己的工廠,產能上受制於代工廠。CPU的需求量比顯示卡可大多了,就拿AMD的三代銳龍來說,高階的3900X都面臨了很長時間的缺貨,這還只是零售市場,如果還有蘋果這樣的大客戶顯然是無法滿足需求的。而英特爾因為有自己的工廠,所以在供應量上就好多了。

  • 2 # 誰都想的到

    短時間不會的,Intel雖然一直在擠牙膏,Mac系列更新換代週期其實更長,而且說實話Intel的CPU效能和AMD也就是相當的水平

  • 3 # 老扎古

    蘋果是有可能使用的,(AMD CEO蘇媽要笑了)

    不開玩笑了,其實有點難

    蘋果的 x86 專案是2005年開展的。

    而在 CPU 市場,從00年的雷鳥開始,AMD 就基本上追平了 Intel。而且,當圖拉丁奔3退役後,I 家可以說是自廢武功,讓 AMD 獨佔鰲頭。像巴頓、k8、x64、雙核之類,都是領先於 I 家的,有些甚至可以說是遙遙領先。甚至在 linux 核心中,64位版本的名稱,至今仍然是叫做:amd64

    之前能做蘋果的就只有intel

    從關係角度來說,蘋果是可以用AMD的,雖然AMD近幾年在蘇媽的帶領下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還是和intel有相當的差距

    最後蘇媽威武,期待看到AMD雄起

  • 4 # 繁星落石

    有可能。

    目前AMD的CPU效能已經追趕上了Intel,只不過在功耗上還稍有劣勢,也已經不明顯了,而且自家的獨立顯示卡也提供針對自家CPU更好的最佳化,A+A解決方案的實現效果達到了讓消費者滿意的程度。

    另外一點AMD對定製化的態度較Intel更加開放,蘋果是很喜歡定製化的公司,因為定製化可以讓Apple更瞭解自己的產品,從而讓系統以及其上的應用表現出更好的效能。比如現在Apple產品裡的記憶體、顯示卡和電源都是定製的產品,而如果連CPU都可以提供定製化的話,蘋果甚至有可能像iOS產品線一樣從硬體設計層面與自己的系統打通,從而提供碾壓其它作業系統及平臺的強悍的執行能力。

  • 5 # 匯聚魔杖

    有可能的。

    1、無論是AMD還是Intel,和蘋果的關係都是非常的不錯的。

    2、作為Thunderbolt的合作方,蘋果一直在優先使用Intel的高階雷電主控,有時候甚至需要用2個。4個全速甚至魔改通道等都是家常便飯。如果AMD的CPU和主機板晶片組支援這些雷電功能,都得先問過Intel。蘋果魔改TB3協議裡的DP通道,甚至把其他通道也幾乎全部佔完(PDX),拿來走顯示器。過Intel是必然的。

    3、AMD為蘋果定製了很多GPU,例如Vega16/20/48等,甚至Infinity Fabric第一次上顯示卡也是在Mac Pro。

    4、蘋果在轉x86-64,使用的裝置時amd提供的,amd還派出工程師駐蘋果配合。

  • 6 # AI智慧

    蘋果放棄英特爾 x86 CPU 改用自家 ARM SoC 的傳言從沒停過,但去年 11 月推出的 MacOS 10.15.2 Beta 版到最新 10.15.4,程式碼中出現好幾個 AMD 產品代號,依序如下表。

    蘋果是長期 AMD 顯示晶片的愛好者,2019 年底的 Mac Pro 也即將支援 Navi 10 的 Radeon Pro W5700X(即使有 HBM2 的 Padeon Pro Vega II 看起來比較高階),所以冒出新一代繪圖核心程式碼,一點都不會讓人感到一絲一毫意外,但一口氣跑出 AMD 幾乎所有 Zen 家族 APU,獨漏了原生雙核低價取向的 Dali,就不得不讓人認真懷疑,過去「英特爾 CPU+AMD GPU」這對互補的怨偶(當初兩間送作堆的 Kaby Lake-G 就被質疑是為了蘋果的潛在需求而生),是否真要面臨「開心分手,你死我活」的那天——就是有一邊要掉蘋果訂單的意思。

    假如 AMD APU 真的搶灘成功蘋果 Mac,那就代表幾件事:

    1. AMD 的 Zen 核心得到蘋果認可,或 AMD 的「單晶片解決方案」真的對蘋果有致命吸引力,無論效能或成本或兩者兼具。

    比較一下英特爾與 AMD 的新型整合繪圖處理器筆電產品,即可看出一些端倪。誠然英特爾的 Tiger Lake 擁有新型 Willow Cove 處理器核心和全新 Xe 繪圖引擎,L3 快取大 50%,高功耗型號也只有 25W,但相較於眾多「越講越不懂」的技術營銷名詞,「8 核心 CPU」畢竟是更簡單直接的粗暴訴求,光用想像就足以理解蘋果官網的產品頁面哪個「關鍵字」會更具誘惑力。

    搞不好沒關掉一個(或更多,如果 AMD 真的保留這麼多,準備擠牙膏)Vega CU 的 Zen 2 APU 的封印解除版,就是準備保留給蘋果的「尊爵不凡特質版」,讓願意掏錢的果粉享受 8 核心帶來的精神勝利。

    2. 當 AMD 在 CES 發表 Zen 2 APU 時,相信很多人看到包進去的還是 Vega 會很錯愕:為何不直接整合同為 7 納米制程的 Navi 繪圖核心?除了成本(Navi 比較大)、效能(時脈比較低)和產品研發時程(這顆 APU 很可能很久以前就開始研發了),看在 Mac Pro 網頁對 Radeon Pro W5700X 的支援還在「即將登場」的份上,蘋果現有軟體和 Vega「處得很好」、比較容易「無縫接軌」,應該也是可能的主因。

    當然我們不會知道蘋果究竟有沒有用到英特爾 CPU 某些特殊的功能或指令,或英特爾整合繪圖某個不為人知的技巧,但各位可以想想,主導使用者體驗的流暢 UI 和哪邊比較有關係,哪個就比較丟不掉。

    3. 我們也不能否認其實蘋果只是虛晃一招,最終英特爾發動帝國大反攻,預計在 3 月 GDC(遊戲開發者大會)英特爾即將揭開神秘面紗的 Xe 繪圖架構,成為天上掉下來的神兵利器,一舉打垮 AMD 所有產品,擠掉蘋果供應鏈的地位,Tiger Lake 內建的 Xe 繪圖,或同為 Xe 架構的 DG1 一口氣做掉 AMD 獨顯。但以蘋果的行事作風,這有可能嗎?

    總之,或許到頭來,MacOS 裡這些產品程式碼只是虛晃一招,僅蘋果內部測試評估之用,令人疑信相參的斷簡殘篇,但各位或多或少也慢慢感受到,AMD 現在的戰略處境真的遠非兩年前的吳下阿蒙,雖然假以時日,也是有再度翻盤的可能。

    但說到外洩程式碼的 Navi 21 和整合高階 Navi 核心的 Van Gogh,筆者心中只有一句話:

    拜託請 AMD 在 RDNA2 把第一代 Navi 消失的放影片補幀好用的 Fluid Motion 加回來或提供完美替代品,否則還在死守 RX470 的筆者絕對不會買單。
  • 7 # 自由史話

    蘋果電腦有沒有可能用AMD的cpu?這是及其有可能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蘋果的mac系列換掉cpu是有先例的,就以我們目前的黑蘋果為例來說,為什麼可以在intel的cpu平臺上面能夠使用mac獨家的macos系統呢?

    還不是由於當年蘋果決定從ibm的cpu換到intel,所有支援程式碼重寫,以至於現在我們的intel平臺能夠很方便的使用黑蘋果。

    其實不只在cpu上面,在顯示卡上面大家也知道,當年的蘋果公司用的和現在大家普遍用的英偉達顯示卡一樣,也是n卡。

    可是為什麼最近幾年我們安裝黑蘋果,都喜歡用amd的顯示卡呢?也是因為當年蘋果公司和英偉達公司鬧掰了,當年採用n卡的mac電腦上市以後出了很大的bug,這之後不久蘋果全系列也換成了a卡。

    這幾年由於intel在自家的cpu上面牙膏擠的越來越狠,新上市的酷睿十代差強人意,令很多使用者不滿意。

    自從蘇姿豐上臺之後,amd公司大家可見的改變,現在的三代銳龍的價效比和效能無一不是超越intel,在裝機界無人不推薦。就連我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移動端,這幾年也有不少陸續開始採用amd的解決方案了。

    所以我相信,這個時機一旦成熟,amd的移動端和桌面cpu徹底的超過intel得到市場上的認可,在功耗和效能上面一舉打敗intel,那麼蘋果的訂單指日可待。

    macOS Catalina 10.15.4 beta中的程式碼引用了幾個AMD APU的代號,包括Raven、Picasso和Renoir。甚至有提到了Van Gogh,這是傳聞中AMD即將推出的APU的代號。AMD最近釋出了基於Zen 2架構、採用臺積電7nm製程的銳龍4000系列的Renoir APU。它們的核心數由4核至8核不等,這對於蘋果來說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其餘的程式碼則是指向了不少AMD尚未釋出的Navi核心,包括之前曾經出現在Linux驅動程式中的Navi 12、Navi 21、Navi 22以及Navi 23。後面的3個核心盛傳是將會以臺積電改良過的7nm+製程製造的RDNA 2.0架構核心。對於蘋果來說使用Navi顯示卡是一件挺容易理解的事情,畢竟在此前Polaris和Vega的顯示卡也都出現在Mac裡。

    其實不論換不換,蘋果公司都會有很深的考量的,大型的科技企業在這方面會極其慎重的,但是對於使用者來說,必將是一件好事。

    我終於可以能夠用上amd平臺的黑蘋果了,效能更高,價格更便宜,何樂而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t培訓機構誰知道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