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赤峰天樂

    漢武帝大統一措施:

    政治: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諸王將自已的封地分給子弟,並找藉口削去半數侯國。

    經濟:漢武帝時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

    軍事: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組織了強大的騎兵部隊,開始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反擊,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派衛青.霍去病分別率精騎出擊匈奴並大勝而歸

  • 2 # Jens京思

    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措施有哪些

    政治:

      (1)加強皇權,削弱相權,建立中朝制度。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皇權,設立了中朝制度,即選拔低階官吏,加侍中、給事中、中常侍等頭銜,與尚書、大將軍共同組成決策軍國大事的決策機構,即中朝,也稱內朝;而原來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朝廷則成為執行一般政務的執行機構,稱為外朝。內外朝的劃分大大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2)加強中央集權,削弱王國權力,頒佈推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並透過酎金奪侯,削奪侯爵。

      推恩令漢武帝時期,主父偃提出的旨在透過將王國土地進一步分封給王國庶子,以削弱王國力量的法令。推恩令規定,除了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外,其餘庶子還可以分得一塊土地,成為列侯。漢代規定,侯國與縣相等。而諸侯國透過進一步分封后,與郡無異了。從而王國力量被大大削弱,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

      左官律和附益法漢武帝時期,規定王國官員為“左官”,地位低於中央官,並且不能到中央任職,從而限制了諸侯網羅人才。附益法,即規定諸侯不得與地方官結交。透過左官律和附益法,諸侯僅得衣食租稅,較遠支脈,與一般富室無異。

      (3)創辦太學,改革官制,透過徵辟和察舉選拔官吏。

      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官方指導思想,為此漢武帝興辦太學,選拔官吏子弟入太學學習,學習優秀者,可以授予官職。

      察舉制漢武帝時期的官吏選拔制度。漢朝初期的官吏來源主要是功臣和透過任子、貲選進入政府的。任子,即兩千石官,為官三年,可以推薦子弟一人入朝為官;貲選,即家資達到一定的程度,即可以透過向國家繳納一定的資財,以獲取官位。任子和貲選很難獲得真正的人才。因此漢武帝於元光元年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人入朝為官。察舉制建立之初,確實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察舉制逐漸演變為一種門生故吏制度,推舉者和被推舉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報恩的關係,很難再起到選拔人才的作用,至東漢末年,此制因為戰亂和自身弊病逐漸廢弛。

      (4)透過設立司隸校尉和刺史制度,以監察地方事務。

      經濟:

      (1)改革幣制,收繳地方的鑄幣權,由國家統一製造五銖錢,頒行於天下。漢朝初年,地方郡國擁有鑄幣權,從而導致貨幣制度的不統一,不利於經濟發展和中央集權的加強,因此漢武帝下令收繳地方鑄幣權,將各地錢幣運往長安,予以銷燬。同時令上林三官(鍾官、技巧、辨銅)鑄造五銖錢,因由三官制造,又稱“上林三官錢”。五銖錢質地較好,私鑄無利可圖,從而達到了統一貨幣的目的。五銖錢鑄造後,通行於全國,自漢武帝至隋朝,通行七百餘年。

      (2)鹽鐵官營漢武帝接受了東郭咸陽和孔僅的建議,將鹽鐵業收歸國有,由國家統一經營,具體做法就是在中央設立大農丞,地方設鹽官、鐵官。地方鹽鐵官吏主要由熟悉鹽鐵業務的商人擔任。透過鹽鐵官營,漢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大增加了。然而鹽鐵官營形成了國家壟斷,導致了鹽價上漲,鐵具質量下降等問題,給人民生活、生產帶來了不便,對生產力發展構成了一定的危害。

      (3)頒佈實施均輸法。所謂均輸,即由國家統一徵購,運輸貨物。漢武帝時,由大農令在各地設均輸官,將應該運輸到長安的貨物,運輸到異地出售,再在異地購買貨物,於他地出售。透過均輸法的實施,漢政府財政收入得到了增長,同時也打擊了大商人的壟斷行為。

      (4)頒佈實施平準法。所謂平準,即由國家平抑物價。漢武帝時,大農令在中央設平準官,按照長安的物價,將各地運輸到長安的物品,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從而穩定了長安的物價。同時也打擊了大商人囤積居奇的行為。

      (5)徵收財產稅,即算緡。漢武帝時期,根據手工業者、商人和高利貸者的財產,徵收財產稅,如有隱瞞不報或具報不實者,即罰沒財產,並處以戍邊一年,是為算緡。與算緡相關的是告緡,即舉報財產隱瞞不報或具報不實的行為,一經查實,被舉報者即被罰沒財產,而舉報者可以獲得被舉報者財產的一半。

      思想文化:

      漢武帝時期,漢初黃老無為思想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良人董仲舒向漢武帝進獻了《天人三策》,主要包括三個內容:第一,天人感應說,透過此說,證明了皇帝權位的合法性,乃是君權神授,有利於加強皇權。同時,對警戒皇帝勤政愛民也有一定作用;第二,封建道德體系: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構成了封建國家的道德體系,為歷朝歷代所遵從;第三,大一統思想,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與漢武帝推行的一系列削奪地方諸侯權力的措施相印證。

      除此之外,漢武帝還採納了董仲舒提出的“引經決獄”說,即按照春秋大義,處理刑案。總體來說,漢武帝后,漢朝的治國思想,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特點,同時又內在體現出以法治國的特徵,即所謂“外儒內法”的治國思想。

      軍事:

      漢武帝時期,主要建立了三支軍隊,即羽林騎、期門軍和八校尉,其中八校尉是我國募兵制之始。由於漢朝國力大增,已經具備了對匈奴全面作戰的能力,因此漢武帝令衛青和霍去病,先後對匈奴展開了三次大規模,前後達十餘年的漢匈

  • 3 # 小龍女5505

    漢武帝時期經濟富庶、政治清明、軍事實力強大,派遣名將衛青、霍去病出徵重創匈奴,既敗強敵又打出了大漢軍威,開疆拓土。漢武帝在位期間經濟、政治、軍事都躍成為歷史上超強大國之一。

  • 4 # 龍行天下走虎步

    漢武帝時期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發展,為北伐匈奴提供了保證。

    一、經濟上改革。

    改革幣制為了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打擊大商人,穩定經濟,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發行了五株錢。漢武帝加強中央壟斷鑄幣權,規定盜鑄者一律處死,徹底廢止各級地方政府的鑄幣權,統一由中央的“上林三官”鑄造。

    漢武帝將私人壟斷的冶鐵、煮鹽業改為國家獨佔經營,在全國產鹽鐵的地方設立鹽鐵專賣署,並任命當地的大鹽鐵商為鹽官或鐵官,管理鹽鐵事宜,還規定對私鑄鐵器和煮鹽者處以刑罰,沒收全部生產工具。這就是——鹽鐵官營,其中鹽的管制一直延續了兩千年。

    在經濟上漢武帝還實行了酒的專賣、政府壟斷貿易和運輸、抑商重農、整頓財政等,漢武帝運用經濟控制政策,使政府獲益匪淺,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執行。

    二、軍事上

    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漢武帝巧妙的利用竇嬰和田蚡之間相互牽扯,不斷的鞏固自己的勢力,將權利慢慢的收歸自己,田蚡一死,朝中再無其它勢力。

    改革兵制

    漢武帝在他的皇家禁苑內,就聚集了一批青年軍官終日騎馬習武並研討兵事,皇帝如此熱衷征戰自然帶動了社會尚武之風。漢武帝除大力養馬,又發展了馬甲、馬鞍,使戰馬能得到護甲保護。漢武帝將漢朝的騎兵由義務兵改為職業兵。

    派張騫出使西域開括了西北邊疆,開通了西漢聯絡西域以至中亞給地通道。

    三政治上

    頒行推恩令,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

    設立中朝,漢武帝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尚書檯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另外漢武帝還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

  • 5 # 孤獨的行者001

    漢武帝劉徹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他的功績可以彪炳史冊,那麼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有何建樹,又有哪些豐功偉績呢?

    一、政治

    1、漢武帝時政治清明,為加強中央集權,設立內外廷議制度,新的思路先讓外廷三公九卿眾臣共商共議,一旦成熟,在內廷安排可靠有力之人強勢推進,凡領命之無一辱此使命。

    2、推廣儒家思想,在儒家和法家兩派思想強力對抗下,逐步使儒家學說成為國民教育核心指導思想。

    3、創立創辦太學,鼓勵國民子弟透過考試獲取學位入朝為官,並把推薦人才做為考核各州郡官員勤政的重要指標。

    4、為削弱各封王實力,推出推恩令,要求各封王將轄區土地分封給各王子,這樣來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有遠見的封王子弟逐步向中央靠攏,以求的中央疪護。

    5、設立隸校尉和刺史制度,並全權處理國內貪汙腐敗事件,監察國內各級官員及封王的政治動向,為朝廷提供第一資訊。

    二、經濟

    1、為加強中央集權,嚴格限制各地錢幣混亂狀態,統一鑄幣權,下令收繳各地錢幣並予銷燬,出臺制幣制度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2、徵收各手工業者、商人等財產稅,並鼓勵國民大力舉報,反舉報屬實者大加獎勵,凡隱瞞不報的各級商業收入者,一經查實,將從重處罰,此為算緡。

    3、設立鹽鐵郡,製鹽,制鐵,必須由中央統一管理和銷售,嚴禁私有販賣,形成國家壟斷專政,增加國庫收入。

    三、軍事

    1、完善軍隊建制,為加強對中央首都和邊境有力保護,設立羽林騎、八校尉和期門軍,各軍隊負責均由中央稽核任命,安排年青有為,思想進步,敢有作為的青年軍官出任軍隊負責,為軍隊完全服從中央調遣奠定基礎。

    2、制定國家防禦戰略,啟用衛青大將軍為全國軍隊統帥,大舉出兵對最大敵人兇奴作戰,有力保護邊境國民安全。並安排衛青、霍去病等將軍迂迴收復河朔草原廣袤土地,將兇奴單于一舉打回老巢龍庭府,保證了後幾十年河朔地區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安全。

  • 6 # 趙小三與戰神們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含前後少帝),政治家、文學家。

    經濟改革幣制

    漢武帝統治時期,由於對外征伐不斷,中央財政從此前“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的豐盈一變而為入不敷出的困局。“而富商大賈或蹛財役貧,轉榖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 。富商大賈富可敵國,恰與窘困的中央財政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央政府除了靠鬻武功爵等方式快速增加財政收入外,“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於是天子與公卿議,更錢造幣以贍用,而摧浮淫併兼之徒。” 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打擊大商人,此即漢武帝幣制改革的初衷。故漢武帝即位後,為了中央政府在經濟管理和政治統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視解決幣制問題,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基本解決了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幣制問題。一方面穩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將地方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六次改革後三官五銖的發行一舉解決了困擾西漢金融多年的私鑄、盜鑄問題,漢武帝的幣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較大成功。

    鹽鐵官營

    鹽鐵官營自漢代延續到現代,鹽鐵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國企控制。這項制度實施,使國家獨佔國計民生意義最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

    政治加強中央集權

    為加強中央集權,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即允許諸王將自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

    設立中朝

    在惠帝、文帝、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漢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經常會藉口打壓殺死丞相,導致朝中大臣不願意接任丞相之職。為貫徹自己的命令,他便設立中朝,尚書檯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漢武帝削弱丞相的權力還有一個很有利的條件,這就是原來做丞相的都是開國的功臣,他們已經年老,或者去世。漢武帝便利用這個有利的時機來讓眾多的儒生代替元老們,掌握國家政權,同時透過打擊丞相來加強自己的權力。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漢武帝便讓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孫弘來做丞相,這樣就改變了以前總是由貴族來做丞相的慣例。

    建立年號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漢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

    設立刺史

    為了進一步加強君主權力,漢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對地方的豪強、官吏進行監督。元封五年(前106年),將全國分成了十三個監察區,每個區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隸校尉,其他十二個州都叫刺史。

    軍事擊潰匈奴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遊牧民族———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為此又在今內蒙築受降城。從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作戰。其中決定性的戰役有三次: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

    開拓西域遠征大宛車師(姑師)之戰樓蘭之戰龜茲之戰莎車之戰征服朝鮮

    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派兵由水、陸兩路進攻,滅亡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

    開拓閩越

    漢武帝元鼎五年春,南越國丞相呂嘉殺南越王、王太后及漢使,殲滅韓千秋軍。是年秋,武帝遣路博德、楊僕等兵分五路沿水道征討南越。元鼎六年冬,漢軍攻克南越國都番禺,生擒南越王相呂嘉,南越亡。

    開拓西南

    漢建元六年(前135年),漢武帝武帝乃拜唐蒙為郎中將,從巴蜀笮關入夜郎,招降了夜郎侯多同,將其地劃入犍為郡。蜀郡西部的邛、笮(西夷)部的君長亦請求歸附,“如南夷(夜郎)例”“蜀人司馬相如亦言西夷邛、笮可置郡”。於是漢朝於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命司馬相如使西夷,在西夷邛、笮地區設一都尉,10餘縣,均屬蜀郡管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小孩主動學習,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