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曼施坦因VS朱可夫,誰更高明?
8
回覆列表
  • 1 # 真正鱷魚不哭

    提這種問題的基本上是德粉。

    他們的理論就是蘇軍打仗特爛,就是靠人海戰術硬拼,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根據是蘇聯自己公佈的戰損比:殲滅德軍1180萬(死亡及失蹤380萬,被俘160萬,傷病約700萬),蘇軍自身損失約2960萬(死亡及失蹤915萬,被俘446萬,傷病1832萬)。

    照此計算,蘇軍每造成德軍減員一人,自己要減員近3人!這還是整場戰爭綜合評估的結果——後期大反攻時德軍士氣低落,戰鬥力降低很多,抵抗也很不給力,如果換到戰略防禦的前期,那個戰損比簡直沒法看!

    這些都是事實。但看問題不能這麼淺薄,你還要看到蘇德兩軍素質差異:

    德國無論是工業水平還是人口素質都比蘇聯高得多(那些說蘇聯在二戰前實現工業化,工業產值歐洲第一的童鞋請忽略這段),因此他們有能力武裝起一支更精幹的軍隊。

    在這種情況下,比較他們的將領能力是困難的,因為他們不曾有機會在條件相當的環境中較量。如果朱可夫沒有德式裝甲師,你怎能要求他以曼斯泰因方式作戰——二戰時期蘇軍從來沒有西方標準的裝甲師,因為他們缺少步兵搭載工具伴隨作戰;雖然他們的坦克一直比德國多,但受制於工藝粗糙並缺少優秀坦克手,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戰鬥效率很低。

    朱可夫對自己的實力有準確評估,不會追求超越性目標,他也會打敗仗,但不會慘敗,不像鐵木辛哥、弗拉索夫(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不像瓦杜丁(又譯瓦圖京,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勝利衝昏頭腦忘乎所以,在高歌猛進中遭到當頭一棒,幾乎陷入崩盤危局。

    朱可夫的表現確實不如曼斯泰因驚豔,但他穩紮穩打,多數情況能獲得勝利。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他是適應蘇軍條件的優秀將領。

  • 2 # 島主說事

    德國元帥曼施坦因與蘇聯元帥朱可夫相比,誰的軍事指揮才能更高?客觀上講,曼施坦因和朱可夫很難分出伯仲。但由於其擔任的職務和權力不一樣,其作戰結果必然會有所不同。

    一方面,我們先來看看他二人在戰場上曾經擔負的指揮崗位和戰果情況。

    有些人之所以認為曼施坦因的指揮才能高於朱可夫,是因為對蘇軍的勝利帶著有色眼睛。先拿朱可夫來說,他是紅軍大清洗中為數不多保留下來的高階將領之一,蘇德戰爭爆發前,他才被斯大林發現。朱可夫進入蘇軍高階指揮員行列,是1939年率領第一集團軍與日本關東軍在諾門罕展開激戰,這次戰役,朱可夫運用了現代作戰方式,使用機械化部隊和空中打擊對日軍展開猛烈進攻,最終導致日軍慘敗並簽訂中立和約,之後朱可夫被委以重任,擔任蘇軍最大軍區基輔軍區司令員,並在1941年2月份成為蘇軍總參謀長。

    與曼施坦因不同,朱可夫並不喜歡呆在屋子裡看著地圖運籌帷幄,他更多的喜歡到前線親自指揮,所以,因基輔防與守問題與斯大林出現分歧以後,他就一直作為蘇軍的二號人物戰鬥在最前沿,因此也成為了蘇軍名副其實的戰場救火隊員,經他指揮的戰役,除了勒熱夫“火星計劃”深受詬病外,其它戰役幾乎都以勝利結束,他也因此成為二戰當中最傑出的指揮員和蘇軍的打贏象徵,有朱可夫在,蘇軍就能打勝仗。但是,即使這樣,仍然有人認為朱可夫打仗,使用的是人海戰術,這是造成蘇軍傷亡重大的重要原因。

    接下來,我們看看曼施坦因的指揮成果和擔負的崗位。不可否認,曼施坦因在二戰中的出名,並不是他打了多少勝仗,也不是他在德軍威信有多高。而是曼施坦因的出奇不意和出乎常人意料的戰術和指揮藝術。

    讓曼施坦因進入希特勒視線的是德軍進攻法國的計劃,由於德軍總參謀部與曼施坦因都做了進攻法國的方案,最終希特勒採用了曼施坦因的,從而在古德里安的幫助下,德軍裝甲部隊繞過馬其諾防線,成功突破阿登森林,這一奇蹟使曼施坦因一夜成名,因此也成為了進攻蘇聯的第56裝甲軍的軍長,為在蘇德戰場建功當元帥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蘇德戰爭爆發後,曼施坦因主要有三個地方可圈可點,一是在北線進攻列寧格勒時,他指揮第56裝甲軍化裝成蘇軍奇襲奪橋,是德軍前進最快的一支裝甲力量,但也因為對波羅的海三國的地形不熟而陷於困境;二是擔任第11集團軍司令並取得克里米亞大勝,被晉升元帥,這是他軍旅生涯的輝煌頂點。三是擔任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取得了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反擊戰的勝利,為庫爾斯克戰役創造了條件。

    但是,曼施坦因在戰場上的表現也有不如意的時候,如1942年冬季風暴行動頓河叢集營救保盧斯第6集團軍失利,1943年堡壘行動中,在北線莫德爾集團撤出戰鬥後,曼施坦因仍要求孤軍突進,從而葬送了德軍最後的裝甲打擊力量。從曼施坦因的戰場表現來看,其指揮才能並沒有他的紙上談兵能力強,他屬於智謀性將領,是希特勒任人不善。

    從朱可夫和曼施坦因的經歷和作戰成果來看,朱可夫的功績要大一些,當然這與他倆擔負的指揮崗位不同有關,畢竟曼施坦因在戰場上更多的是被希特勒束縛了手腳,發揮不了主觀能動性。

    另一方面,有些人為什麼不喜歡朱可夫卻喜歡曼施坦因,甚至打了敗仗也要幫他解脫責任?

    如果說朱可夫指揮作戰只要結果不要過程的話,那蘇軍出現重大傷亡就好解釋了,作為蘇軍最高副統帥,他必須執行斯大林只能贏不能輸的命令,哪怕傷亡再大,打敗德軍才是第一要務,所以,從這個層面講,朱可夫還是功大於過,說蘇軍失去朱可夫的指揮,戰場結果要大打折扣也不為過。從這一點上看,朱可夫的指揮才能和目標比曼施坦因要大一些,他的視野和作戰目的,不是在於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在於整個蘇德戰爭的勝利和把德軍攆回柏林,曼施坦因想做到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有些人樂意為曼施坦因找藉口,也是出於曼施坦因對某場單獨戰役的指揮戰術和計劃,要比朱可夫更具體更有操作性而已。如果說朱可夫是打大仗喜歡使用大兵團作戰,那麼曼施坦因更願意使用柔性戰術,他並不喜歡動靜搞得太大,總是出奇不意以少勝多,這才是有些人衷情於他的原因。

    而事實上,曼施坦因取得的幾個成就也確實是在德軍最困難的時候出現的,進攻法國時,馬其諾防線如何突破,曼施坦因計劃解決了這個難題;進攻克裡米亞,曼施坦因也是外無救兵單靠自己以少勝多,即使是第三次哈爾科夫,面對數倍於己的蘇軍,曼施坦因也能應對自如,最終還打了蘇軍一個措手不及,這些戰術被人們誇大為指揮藝術,與人們心理因素是有關聯的。

    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雖然斯大林在莫斯科戰役前喜歡一手包攬,但從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幾乎放開了手腳讓朱可夫大膽指揮,這一點確實比希特勒強,不像希特勒,不僅在莫斯科戰役後把陸軍總司令搶到自己手上,還經常越級指揮,這一點嚴重地制約了曼施坦因的思維和指揮才能,因此,如果當初按照曼施坦因的設想,採取保守防禦策略,先丟掉頓涅茨盆地放蘇軍進來,然後再進行合圍,肯定是比展開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要強得多,畢竟1943年1月份的時候,德軍的裝甲部隊已經打得沒有家底了,最後能戰鬥的坦克也只有495輛。所以,曼施坦因與希特勒的意見有分歧,這才是他倆相互推諉責任的原因。甩鍋帝稱號也由此而來。

    從上面分析看出,戰場是客觀存在的,既然是戰爭,指揮員的才能高與低,只能由戰場結果分勝負來決定,如果說打了敗仗還說指揮能力強,這肯定是說不通的。所以,從這個層面講,朱可夫的指揮才能肯定要比曼施坦因更強一些,起碼在戰鬥決心和指揮意志上,曼施坦因沒有朱可夫那樣大刀闊斧和身先士卒,也不會有朱可夫那樣從總參謀長位置上降職後,仍然投入前線作戰,心無旁騖,最終打贏了蘇德戰爭第一場反擊戰葉利尼亞戰役的勝利。況且,願不願承擔戰場責任,我們從他兩個人的回憶錄中似乎更能找到合適的答案。

  • 3 # 陸俊彥

    你們都喜歡問名將的水平,都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為什麼沒有人對比,落魄畫家、常凱申和鋼鐵暴君的指揮水平,他們都喜歡越級指揮

  • 4 # 792突擊步槍

    曼施坦因元帥和朱可夫元帥都不如林彪“大元帥”——德軍進攻莫斯科斯大林六神無主了,於是放下了身段請教了正在蘇聯“養傷”的林彪“大元帥”,林彪如此這般地排兵佈陣,蘇軍才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 5 # 廖工34988175

    朱帥與曼帥對陣,即蘇聯與德國對陣,兩軍拼死較勁,在蘇聯國土上玩命血拼,德軍必敗,曼帥打不贏;如果不在蘇聯國土玩命血拼,前期朱帥打不贏,後期(打三四年後)德國打不蠃,拼到底還是蘇軍勝。理由是蘇聯有資源(石油),有美國支援軍火,有人。

  • 6 # 紅色手電筒

    應該說曼施坦因和朱可夫都是雙方陣營中最出色的元帥,而且他們兩個都是代表了德國、蘇聯將領的一些共同點。

    曼施坦因和朱可夫都是各自軍官團的傑出代表,他們的一些個人特點也是蘇德雙方的軍官團的特點。

    曼施坦因善於計劃,著名的曼施坦因計劃就說明了一切,作為這個計劃的始作俑者曼施坦因按照自己的說法是最初是從感情上反對這個計劃,後來才是嚴謹的論證和推理,最後才有了這個中路突破的計劃,而這也使法國在一個月內戰敗,震驚了整個世界。

    而朱可夫同樣是善於計劃,無論是哈拉哈戰役還是庫爾斯克,以及斯大林格勒大反攻計劃,都是朱可夫提出的,不過朱可夫的這種計劃能力還是要差一點,朱可夫的計劃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直接,出其不意的時候比較少,象斯大林格勒、哈拉哈河都是比較教科書式的兩翼合圍,庫爾斯克的防守反擊是有一點不拘泥於常規,但也是一種不出人意料的打法。

    蘇德戰爭由於戰線廣闊,對於軍隊數量的要求非常高,而對於軍隊的質量要求可以相對寬鬆,而這一點是德國軍隊非常不適應的,德國人總是無法保證自己的兵員補充,而自己的所謂質量優勢又無法抵消蘇軍的數量優勢,而且蘇軍非常善於利用自己在數量上的優勢,這就使德軍在蘇聯進入戰爭狀態以後,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不過,到了實際的戰場上,朱可夫的戰績要比曼施坦因好,朱可夫更適合象蘇德戰爭這種大規模戰爭。曼施坦因的確是也打了不少的漂亮仗,但是曼施坦因最擅長的是使用新銳部隊,在充分準備的條件下,突然給對手一擊,但是這一仗之後,由於曼施坦因已經把自己手裡所有家當都投了進去,繼續發展勝利的兵力就不夠了,而德國方面能夠提供的後備力量總是不能讓曼施坦因滿意。

    為了進攻塞瓦斯托波爾,德國人把這東西都拉過去了。

    無論是哈爾科夫還是塞瓦斯托波爾,曼施坦因都是得到了非常強大的支援,塞瓦斯托波爾德國人把“多拉”都拉過去了,還有“卡爾”,還有大量的炮彈。經過了充分的準備,曼施坦因一舉攻克了塞瓦斯托波爾,從而封帥。而哈爾科夫曼施坦因是得到了幾個精銳裝甲師的增援以後,利用蘇軍戰線拉長,後援不繼,利用精銳黨衛軍裝甲師狠狠的給了蘇軍一擊,從而使自己封神。

    庫爾斯克戰役是曼施坦因和朱可夫一次直接對話,雖然在戰役的蘇軍防禦階段,朱可夫是在面對莫德爾,不過等到蘇軍反攻的時候,朱可夫和曼施坦因就直接槓上了,朱可夫是把曼施坦因趕到了第聶伯河。

    曼施坦因在庫爾斯克戰役後開始失去希特勒的信任,這個正常,我把最好的部隊、最優良的武器都給了你,你還後退了幾百公里,你讓我怎麼信任你!

    但是,朱可夫沒有這麼好的運氣,除了哈拉哈河戰役,朱可夫組織的戰役經常是在斯大林的不斷催促中發動,在電影《解放》裡邊,朱可夫彙報自己手下的部隊最早能在7月12日開始進攻,而斯大林直接把7月12日作為了發動進攻的最後期限,絲毫不給朱可夫一個充分準備的時間。時間不給,兵力兵器就更要看情況了,當然這個是和整個蘇聯軍工生產的情況有關,並沒有其他什麼原因,但是在1941年的時候,不能做到有效的補充,就像朱可夫守莫斯科的時候,斯大林已經是讓朱可夫說實話了,能不能守住莫斯科?朱可夫說能,但是要2個集團軍和200輛坦克,集團軍有而且給了3個,但是坦克沒有。

    曼施坦因這種喜歡使用新銳部隊的習慣,是德國軍官團的通行習慣,包括莫德爾都是在不斷得到德國新銳力量的補充後,才能挫敗蘇軍一輪又一輪的進攻,否則德軍頂不住蘇軍的攻勢。而蘇軍這邊,西方軍隊經常喜歡把蘇軍稱之為烏合之眾,這種說法自然是抹黑的需要,但是蘇軍的素質比德軍差得多,也是實際情況,而如何利用這些“烏合之眾”頂住德軍的攻勢,而後又能攻克柏林,這就很大程度上要看指揮官是不是善於使用自己手中的力量了,這個方面應該說不只是朱可夫,蘇軍的將領普遍做的要比德軍好,德軍一打敗仗,德軍的將領就會抱怨後勤跟不上、補充兵員水平太差、蘇軍人多、希特勒查收太多之類的,而且經常是每次戰役失利的原因就這麼幾條,沒有新鮮的,這一點曼施坦因是最典型的。

    由於不善於充分利用手頭上現有的力量,曼施坦因在退至第聶伯河防線之後,開始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畢竟在庫爾斯克,希特勒把最精銳的部隊,最優良的武器交給了曼施坦因這個最優秀的指揮官,但是曼施坦因並沒有完成戰役的計劃,相反是被打到了第聶伯河,而且蘇軍在第聶伯河西岸建立了二十多個橋頭堡,試圖憑藉第聶伯河建立穩固的防線意圖徹底失敗了。

    朱可夫在列寧格勒、莫斯科這兩個保衛戰,儘管沒有得到大量的援軍,但是朱可夫還是守住了這兩個地方,而且在莫斯科城下,朱可夫還組織了反攻,使德軍在二戰中第一次被擊退了50~150公里,這樣的戰績可是曼施坦因無法企及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不過是使蘇軍的攻勢頓挫而已。

    朱可夫的回憶錄,上邊的是八十年的中文譯本,下邊的是根據95年的俄文版重新翻譯的,這個版本軍科可是給了朱可夫女兒版權費的,但是這個版本的回憶錄流傳的就不如舊版流傳的廣了。相對來說,現在網上一說朱可夫,恐怕說的都是勒熱夫,而不會說列寧格勒、莫斯科,反正是朱可夫打了勝仗的時候都不會說的。

    曼施坦因的《失去的勝利》已經快成德國二戰的聖經了,不過,這個裡邊把自己吹噓的太誇張了,而且透著一股子酸味,斯大林格勒那麼個大敗仗,到了他這裡都成了被圍的德軍為了使後方的德軍重整旗鼓做出了自我犧牲,真的是把壞事說成了好事。而且由於古德里安、隆美爾、曼施坦因這三個人的書現在太容易看到了,而且德粉眾多,所以,曼施坦因的吹牛也就當成真理了。

  • 7 # 語爸爸2011

    朱可夫在蘇軍元帥中人緣並不好,因為每次大戰前他都要求集中大量的武器及部隊給自己,這一點崔可夫尤為氣急,因為他的手中資源經常被調給朱可夫,朱可夫戰法就是平推,求穩不冒進,沒有蘇聯的人口及工業能力根本就是李德的翻版

  • 8 # 性格選擇決定命運人生

    沒有可比性,曼施坦因元帥大多是在兵力和武器數量處於劣勢時取得勝利,如果給他們兩位同樣的人數,德軍用匹配的夠用的德制武器,蘇軍用匹配的蘇制加美系武器,我認為曼施坦因元帥的德軍必勝

  • 9 # 佀慶典

    戰略眼光和策略、戰役決心上朱可夫表現得更強一些、這得益統帥的信任與支援、基輔戰役(烏克蘭)之後、由朱可夫無與倫比的戰術和戰役決心、對蘇軍起到了穩定區域性和態勢的關鍵作用、為了達到戰術目的、戰略目的不惜一切代價的鐵血決心、使蘇軍緩過勁了、這是決定蘇軍、蘇聯國家命運的偉大貢獻、怎麼說都不過分、後世評論家指責損失通常是德軍的三倍左右、但當情況是國家面臨全面失控的時候、他的決心、犧牲使局勢穩定下來了、蘇軍的方面軍首長、集團軍首長當時也提出後退一步、重建防線等減少損失、朱可夫堅決不同意!拼死擋住德軍的前進速度、贏得時間!!贏得戰略縱深、這是軍事家的眼光。曼帥戰役組織能力、戰術策略、謀略比朱更精細、戰略目的不是他能決定的、戰役獲勝、戰略失策、終究失敗、庫爾斯克會戰定位是一戰決定整條戰線的態勢、德軍的準備並不充分、不是全力投入決定戰線態勢、蘇軍多損失6、70萬軍隊、但是蘇軍已撐握了下階段戰爭的主動權、這就是轉折點、西方軍事專家批評朱可夫、認為犧牲太大、但是朱可夫的犧牲加速了戰爭程序、確立了戰爭的主導地位、這一點很多人不願承認、後面的戰爭程序只是戰役層面上的、己無戰爭的智慧、決心等要素可言、只是過程而已、朱可夫比曼帥要強很多!

  • 10 # 愛吃橘子的小豬豬

    德國前期基本上把蘇聯的先前部隊打完了!可以斯大林把蘇聯東部和南部的所有部隊都集中起來反攻 而德國西線還有200多萬 歐洲戰場到處都是守城兵

  • 11 # 東方森林1968

    軍事對比一定要有戰略戰術背景,僅僅看兩個同一戰場的將軍,是無法對比的,在同一現場的攻防加一比較,戰爭初期德國優於俄國,這是不用辯駁的事實,就戰略思想與戰術運用德國的軍事集團有絕對的優勢。俄國是靠本土作戰用戰士的血肉阻擋了德國的進攻,而德國在東線動手的那一刻就註定失敗的結果,與軍事領袖的智慧無關

  • 12 # 碧血大俠

    都是名將,戰爭後期就是消耗戰。德國急於求勝,輸不起,拖不起,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都不如蘇聯!所以戰爭不是個人能力的比拼,最後拼的是綜合國力!

  • 13 # 哎呦259404998

    肯定是曼施坦因更厲害了,朱可夫之所以能取得勝利完全就是拿命填出來的勝利,壓根也沒有戰術可言就是一批批士兵和老百姓俘虜當炮灰消耗德軍的物資和士兵而已,就包括後來德軍全線潰退,蘇聯也是損失慘重,甚至蘇軍在人數武器裝備領先德軍數倍的前提下還吃了敗仗,如果希特勒不一意孤行東線戰爭可能真的就是以德軍佔領蘇聯為結束,只怪希特勒一意孤行太自負以為秋季之前就能贏得戰爭死磕斯大林城並且沒有準備足夠防寒物資,導致德軍大部分都是凍死

  • 14 # 孤獨的狼75552272

    實話實說德國的將領在中後期受到希特勒過多的掣肘不能臨場發揮。要不然蘇聯在東歐的土地全部被佔領可能性是大大的。

  • 15 # 使用者17510641474

    曼斯坦因要與朱可夫相比,最好的方法只要看兩人的回憶錄,看兩人之間作戰經過和效果。從回憶錄看曼斯坦因在西歐作戰,只不過是跟在大部隊後面的一個軍長而己,所謂曼計劃只不過是德軍總參謀部的方案,在下發徵求意思時,曼提了一個備忘錄(反映自己看法),並在升軍長希特勒接見時重提了一下。所幸引起希持勒重視,派古德里火大指揮坦克分隊開入黑森林勘察,確定背襲馬奇諾方案。試想那麼大一個作戰計劃,僅憑一個軍長能編制出來?都是靠參諜部作戰部門來編制的。所謂曼計劃是英國小報記者李,哈特想出來的,嚴肅歷史學家從來沒人講過。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他唯一吹牛的是花了十個月打下克里米亞,他自詡為克里米亞之鷹,但僅一年多後朱可夫手下的托爾布欣僅用了一個月就打了下來,還殲滅了德十七集團軍。兩者相比水平何止十倍可計。好了就說說兩人交手過程來比較吧!雙方對陣開始在四三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朱可夫在包圍圈外,裡面是曼指揮的第六集團軍和第四坦克集團軍部分,朱可夫外面是德頓河集團軍和陸續後撤的A集團軍群,雙方兵力大致相等。到四四年四月曼斯坦因被希特靭解職,永不敘用時,他已徑跑了一千三百多公里,逃到烏克蘭舊邊境的文尼察,也就是丟了差不多一個鳥克蘭,人員裝備損失一半以上(含斯大林格勒被殲滅的)。如果細化一點,兩人對陣總計有百萬人的大戰役,即斯大林格勒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不只城堡行動,還有庫圖佐夫和魯勉採夫行動)和第聶伯河會戰,都是以朱可夫勝利,曼斯坦因失敗告結束的。也許有人會說德人力資料不鴝,但42年德國及其佔領區總人口是2億1千萬,佔歐洲70%以上工業生產能力,遠超過當時蘇聯人口和生產能力。當然愛斯坦因也不是老吃敗戰,以德粉吹掉最厲害的哈爾科夫反擊戰為例,他對陣的是朱可夫手下,瓦圖京部屬波波夫叢集,曼自己寫道,對方有52個大單位,大單位可不是師級單位,所以說波波夫叢集有52萬人是理解錯了,瓦京京在經199天會戰後也沒那麼多人,朱可夫說這是追擊過程中部隊已混亂,各部隊人員都混雜在一起,有52個單位的人,不等於有50個師。另外曼自己又寫道,他手下清點發現有2萬3千蘇軍被打死,當然據統計德軍也損失了60%的坦克,顯然連李.哈特也只說是反擊戰,而不是什麼戰役。曼也沒有再講過他還進行過其他什麼戰役,所以從兩人對陣來看大戰役曼斯坦因全敗,小戰鬥互有勝負而已,誰的指揮能力更強一目瞭然,曼被炒魷魚時,希特勒對他說:你指揮不了我的軍隊。朱可夫打敗曼斯坦因後,又進行了白俄羅斯戰役(巴格拉季昂行動)幾乎全部摧毀中央集團軍群,快速掃蕩波蘭德軍,最後攻克柏林,推翻納粹國家機構,摧毀納粹黨的組織,迫使其頭目紛紛自殺,簽訂無條件投降書,使數百萬德軍放下武器。綜上所說朱可夫,曼斯坦因孰強孰弱一目瞭然,!歡迎有不同意見的先生提出不同意,也讓大家"疑義相與析"!給我有個學刁機會!

  • 16 # 不正經的軍棍

    曼施坦因和朱可夫,一個是蘇軍戰神,一個是德軍三大名將之一。兩個人總被拿到一起對比,總體來說,曼施坦因比朱可夫強一丟丟。

    德吹普遍認為,朱可夫和曼施坦因沒法比,認為曼施坦因是遠遠強於朱可夫的。認為蘇軍能取勝,就是靠人海戰術,而朱可夫,一文不值。實際上,朱可夫,並不比曼施坦因差。

    說朱可夫不如曼施坦因,僅僅建立在蘇軍以慘重傷亡的代價下擊敗德軍的,還有就是朱可夫沒有什麼以少勝多的經典戰績。

    曼施坦因是貴族出身的德軍名將,成名於法國戰役,鐮刀計劃,曼施坦因直接讓法軍直接崩潰。而後來,曼施坦因調往東線,與蘇軍交戰了兩年。

    入侵蘇聯的德軍是非常精銳的,是巔峰期的德軍,德軍憑藉閃電戰勢如破竹,幾天拿下數百公里。這時的蘇軍是非常水的,水到什麼程度?蘇德戰爭中,蘇聯緊急動員,很多部隊都是擴編的。就如同電視劇中李本忠一樣,莫名其妙的當了營長。蘇軍就是這樣,本來好好的一個營長,一個擴編,變成師長了。這和當時的中國一樣,臨時招募進來的部隊,根本不會打仗。

    朱可夫其實指揮的部隊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說朱可夫人海戰術,真沒辦法,數倍傷亡換個勝利。朱可夫的部隊就是一個業餘軍隊,上下級之間都不好聯絡的那種。就這麼個部隊,和打了兩年仗的精銳德軍打,找死呢?

    蘇軍真正開始打出風格是庫爾斯克之後,庫爾斯克之後蘇軍全面佔優了。別說蘇軍靠人多才打贏,人多坦克多也是實力。而且朱可夫所運用的大縱深理論,並不遜色於任何理論。

    曼施坦因很強,但不能將蘇軍的勝利全歸功於人海。曼施坦因其他人指揮呢優勢兵力的蘇軍,曼施坦因損失很小的贏了,曼施坦因打優勢兵力朱可夫的蘇軍,曼施坦因損失很小的輸了。

    不是他倆誰更厲害,他倆的榮辱都是時運決定的。德國強盛時,曼施坦因打贏了,蘇聯強盛時,朱可夫打贏了。這沒有任何的對比意義,如果讓同樣裝備、同樣精銳的部隊,放在兩個人手裡直接PK,勝負真說不定。

  • 17 # 小兔112168716

    朱可夫是靠人多,靠死人多堆出來的勝利。其實,二戰蘇軍戰術非常簡單就是死守,和不計代價的強攻,勒熱夫之戰打了那麼久,死了那麼多人就不知道變一下。

  • 18 # 我心飛翔1908

    曼施坦因的軍事才能最高,只是生不逢時,希特勒犯了昏招,朱可夫的軍事才能也是不錯的,個人認為曼施坦因略高一點朱可夫

  • 19 # 鋒鋒穎

    毫無疑問,我們更喜歡那些以少勝多的將帥。

    諾門坎戰役是朱可夫指揮的,蘇軍的裝備和機械化程度遠超日軍,空陸立體進攻更是讓日軍無法招架。就這樣,蘇軍的傷亡還超過了日軍。是不是過分了?

    曼帥的戰略能力不用多說,他的眼光精準獨到,總是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戰機,甚至創造戰機。光說他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表現不佳,為什麼不看看形勢再說?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前後都是他在彌補、做準備。

    朱帥的組織能力很強,動輒五倍以上兵力對敵,這是事實吧?!這樣的將帥,能力很強,但是想讓後輩們推崇,就難了。

    有時候常想,如果粟裕、林彪、薛嶽、胡鏈等中國名將擁有蘇、德、美、英法等國的裝備和後勤支援,誰能抗住他們?

  • 20 # ARCHANGELS

    曼施坦因軍事指揮才能更高,但軍事指揮才能高不代表就一定能打贏,這和軍事指揮地位有關,你在怎麼贏也只能贏戰役,戰略層面是輸定的,最明顯就是銀河英雄傳說裡的魔術楊,再牛也就是艦司令,在聯盟無法指揮全軍,萊茵哈特可是帝國皇帝,可以車輪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香菇的生理性病害?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防治?